violin
穆洛娃/阿巴多: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8.4 (5 个评分) Viktoria Mullov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7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A CD offering less than 40 minutes of music these days is very short measure, but Mullova's is a commanding performance, pure and true throughout, made the more compelling by the spontaneous expressiveness that goes with a live performance. Her admirers need not hesitate, for with one minor reservation the recording is first-rate, and Abbado and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here match the Brahmsian achievement of their DG symphony cycle.
The surprise is that the recording, made at a concert in Japan in January 1992, has taken so long to arrive. Maybe they were waiting for a coupling, but in any case this is a one-off recording, supervised not by Philips's own engineers but by those at NHK, Japan. The reservation I mentioned is that though the sound in generally warm, well-balanced and well-detailed with a pleasant hall-atmosphere, the prominent placing of the timpani means that the many tremolos in the outer movements, notable at first, tend to cloud the texture. The effect is distracting enough to bring home afresh just how many such tremolos there are. Happily, the audience is extremely quiet, except in the brief gap between slow movement and finale.
The first obvious comparison is with Itzhak Perlman's live Berlin recording for EMI with Barenboim conducting this same orchestra. That was made two months after the present one but in the Schauspielhaus, Berlin with a sound-balance typical of Perlman's recordings, with the solo violin in close-up set against full-bodied orchestral sound. The immediate impact of the bravura double-stopping passages is obviously greater, but Mullova consistently compensates in the extra dynamic range that she can convey, with the many reflective passages in the first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central Adagio given a rapt intensity. The combination of purity and warmth go with a clear purposefulness, heightened by the degree of freedom Mullova allows herself in linking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each movement. Similarly, instead of storming through the thorny technical problems of the Joachim cadenza (curiously not identified in the booklet), she again allows herself a degree of elbow-room, giving it more than usual the feeling of a spontaneous improvisation, culminating in an exceptionally sweet and pure account of the coda, bringing the most inward meditation of all.
The violin entry in the Adagio is then open and songful, with full meditative intensity reserved for later in the movement. The clarity of Mullova's articulation in the finale is phenomenal, the bravura most compelling. . . . Mullova's new disc makes an excellent recommendation . . . .
-- Edward Greenfield, Gramophone [11/1994]
维欧提:小提琴协奏曲全集 豆瓣
Franco Mezzena
发布日期 2005年11月29日 出版发行: Dynamic Italy
与爱乐者相比,维欧提(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这个名字更让许多音乐学者们感到更为熟悉,他是现代的小提琴演奏法的始创人,另外维欧提也是让「史特拉底瓦里」提琴声名大噪的重要人物,他的名声传遍了俄国、德国、法国等地,更成为那个年代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在作曲方面的成就,以29首小提琴协奏曲为重心,在当时可说奠定了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风潮,他也靠着这些作品活跃于巴黎和伦敦,获得崇高的声望。
维欧提早年跟随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普格纳尼(Gaetano Pugnani)学习,成为杜林皇家教堂乐队的一员,突出的小提琴技巧让他的很快地受到赏识,获得前往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地参与重要的演出。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流行着音乐会形式的演出,对小提琴家而言是最为重要的舞台,维欧提专门为这些场合写了许多小提琴协奏曲,今日我们才有难能可贵的机缘聆听到这29首作品。1782年,维欧提首度在巴黎音乐会上演出,随即获得贵族们的青睐,为贵族们谱曲对他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助益。1789年法国大革命,贵族失势,维奥提于英国驻足直到1818年,受到法国王室的支持而重返法国。
身为职业小提琴家的维欧提,最为人倾羡的就是他能让小提琴像「歌唱」般的运琴炫技,其中尤其以缓板的部分最为迷人,让当时所有阶级的爱乐人无不为之倾倒。维奥提也间接影响了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巡回演出曲目中常出现维欧提的作品,些许影响了帕格尼尼的创作风格。这29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全集录音,是小提琴家曼彻纳自1990-2004年之间的心血结晶,也是现今唯一仅有全集收录的版本。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 豆瓣 豆瓣
千住真理子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日本JVC唱片
帕格尼尼的6首小提琴协奏曲从技巧上来说,难度之大是尽人皆知而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这6首协奏曲难度的存在,使得帕格尼尼身后的无数杰出小提琴演奏家们几乎终其一生地追求着,努力着,不断向作品的难度挑战,再三再四。而当他们对于作品的诠释得到世人的承认后,他们也毫不懈怠,他们又再次向自己挑战,继续孜孜以求,力争完美,以释心怀。20世纪的小提琴大师中,谢林是这样,米尔斯坦是这样,梅纽因也是这样……在世的演奏家中,帕尔曼是这样,这里要介绍的版本中的阿卡多也是这样。
阿卡多是当代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1956年毕业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而从1955年开始,他就在各种国际小提琴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最为值得称道的是1958年获得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大奖。阿卡多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从维瓦尔第、巴赫直到当代作曲家的极为广泛的作品。当然,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帕格尼尼的作品,比如他经常演出并几次录制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和协奏曲。
早在1974年1月和1975年4月,阿卡多就曾经在伦敦芭金音乐厅录制过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全集》,由夏尔·迪图瓦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协奏,录音公司为dg?片号:dg 415 378-2 Gh。在那个版本中,阿卡多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他那以臻炉火纯青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运弓凌厉,乐曲起伏大,听起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过瘾解渴。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那版录音的音响效果极为出色,动态大,高音好,低音足,经常被用来作考验视听器材的试音碟片。如果说阿卡多1975年录制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全集》,更多地让我们极其真切地领略了大师的出神入化的技巧。那么,阿卡多这次在20世纪末录制这套全集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感受到了更为打动人的来自音乐的魅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集子中的作品不是以往的5首,而是6首,因为收入了1972年在伦敦古董商手中发现、后经证实为帕格尼尼《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0号》!这支曲子1973年就是由阿卡尔多大师在尼诺·桑左格诺指挥的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的协奏下首次演出于米兰城。现在这部作品的原曲谱存热那亚的帕格尼尼音乐学院。
关于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Paganini Nicolo 1782-1840)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人们称为"小提琴之王"。
帕格尼尼小提琴艺术的最光辉的成就在于他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帕格尼尼生活在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时期,他和同期的其它作曲家不同,作品中没有去强调理想或是浪漫的主题,而只是为小提琴艺术而创作。但是也正是这样执着地追求,才使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日臻完美。他首创的双泛音,跳弓,弓杆击弦以及单弦演奏等技法,其影响不仅在于以后的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甚至还涉及到钢琴演奏和配器法的发展。比如他的24首随想曲的一些新技巧就由李斯特和舒曼移植到钢琴练习曲中,由勃拉姆斯和拉赫马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艺术确是无人能及,他拉琴时情绪激动,似痴似醉,如魔鬼附身,像火一样的浪漫热情和强烈的持久力,更是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听众。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在后世的人们看来充满着传奇与神秘的色彩。传说格格尼尼练琴与调音从来都不在公开场合进行,而他的手指又比常人柔韧灵活,以至一些研究帕格尼尼的学者甚至从医学与生理的角度去探讨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但是不管怎样,天赋如果没有被刻苦"开发"的话,也就不成其"天赋"了。
帕格尼尼的主要作品首推6首小提琴协奏曲,尤其是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原作为降E大调,但这给演奏带来极大困难,帕格尼尼为了演奏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他把四根琴弦定音比正常定音高半度,按D大调(也就是降E大调的音高)奏法,出来就是降E大调的曲子了。后人的演奏却是按D大调演奏,曲谱也标示D大调。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豆瓣
Julia Fi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9月7日 出版发行: Decca
German violinist Julia Fischer is recognized worldwide for possessing a talent of uncommon ability and as an exceptionally gifted performer, reflected in the numerous awards and effusive reviews she has received for both her live performances and recordings, including being named 'Artist of the Year' at The Gramophone Awards in 2007. Praised for her imaginative and illumina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lassical repertoire, 26-year-old Ms. Fischer is equally lauded for her technical skill,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saying 'She may have spitfire technique... but in Fischer's case the notes are not an end in themselves but purely a means to expressing musical truths.' Julia Fischer confirms her position as a fore most virtuoso of the violin with her assured ascent of an Everest of the solo violin repertoire - Paganini's towering and fiendishly challenging 24 Caprices.
贝多芬,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Jascha Heifetz
发布日期 2004年10月9日 出版发行: Sony Music Classical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本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片段1),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片段2)。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片段3)。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片段4)。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第一乐章:热情的甚快板,e小调,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片段1)。 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 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 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6/8拍, 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片段2)。
第三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片段3)。
海菲茨的技巧堪称完美,演奏时冷峻的外表后面是被帕尔曼形容为"tornado"的感情。这个版本的门德尔松协奏曲速度较快,但是非常清晰,典型的海菲茨风格。这首曲子的华丽技巧被表现的很充分,音色有些偏冷,但是明快优雅。相比之下,海菲茨贝多芬的曲子上更“用情”,但是没有丝毫拖沓,表现的非常大气。这种对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平衡,让海菲茨的演奏不可被超越。
德沃夏克家族经典小提琴浪漫曲 豆瓣
Josef Suk / Josef Hal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oloarts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空,小提琴家。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后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从德沃夏克学作曲。曾任“挃克弦乐四重奏团”第二小提琴手,并去许多国旅行演出,后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院长。其创作与捷克古典音乐传统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常从捷克民间歌曲和舞曲中汲取养料。并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魔幻小提琴 豆瓣
Josef Suk / Alfred Holece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2月14日 出版发行: Panther
捷克的发烧与精致
————约瑟夫·苏克与阿弗德·贺利克演出的经典炫技小品集《魔幻小提琴》
捷克古典乐坛卧虎藏龙,可惜介于欧、美“强权”之间常 “有志难伸”,未能成为影响主流的焦点。捷克本土的出版公司 LOTOS 成立于1992年,除积极支持本土艺人,使高水准演奏留下见证、不被埋没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为约瑟夫·苏克制作的多套珍贵的录音。
本片选录的有克莱斯勒、“琴王”海菲兹手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法兰兹·班达《随想曲》、格鲁克《旋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太阳的礼赞》、柴可夫斯基《无词歌》、《诙谐曲》,格拉祖诺夫《沉思》、恩里克·格拉纳多斯《西班牙舞曲第五号 - 安德鲁西亚》、德彪西《美丽的月夜》,也有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的拿手好戏——潘乔·弗拉季格罗夫选自保加利亚组曲的《歌曲》;从巴洛克时代意大利维拉西尼、塔蒂尼的著名作品,到格鲁克、舒曼、安东·鲁宾斯坦的力作;可贵的是本专辑还收录了西班牙作曲家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 Granados)、以及捷克巴洛克时期作曲家法兰兹·班达(František Benda,1709-1786)、捷克近代作曲家弗朗蒂切克·德尔德拉(František Drdla,1868-1944)、维捷斯拉夫· 诺瓦克(Vítězslav Novák,1870-1949)、莱奥什·雅纳切克(Leoš Janáček,1854-1928)难得一见的作品。
全片整体演出纹理清晰,气派非凡。录音可说是帮了大忙,LOTOS 强调,他们的约瑟夫·苏克系列向以动态、音质自然,频域宽广和逼真的临场感取胜,亦即,此乃 LOTOS 的发烧招牌菜。听过之后发现,的确所言不虚,很拉风。
米尔斯坦:告别演出 豆瓣
9.4 (14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Ludwig van Beethove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3日 出版发行: Teldec \ Warner Classics
二十世纪的俄国﹐出现无数伟大的音乐家﹐而米尔斯坦正是风格独特的一位﹐一九零三年出生于敖德萨﹐从奥尔那里传承了伟大的传统﹐更难能可贵的是﹐米尔斯坦的演奏永远保持着高贵的气息。
各位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演奏家要演奏技巧非常困难﹐困难到会让手指打结的帕格尼尼「奇想曲」。但是按小提琴琴弦的左手﹐有一根受伤﹐只剩下四根手指头﹐那么要怎样才能够克服技巧﹐而且演奏的很完美呢?而我们知道,通常五支手指头都很完整的演奏家,都不见得能够表现的很好,那么这位演奏家要如何克服困难呢?而这位小提琴大师却为我们带来传奇的演奏。
只用左手四根手指头演奏出技巧繁复的「奇想曲」﹐这位大师是谁呢?他就是米尔斯坦。米尔斯坦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时间是在一九八六年六月﹐当时米尔斯坦已经八十二岁﹐这么老的年纪﹐再加上手指头受伤﹐但是这位老大师却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为我们呈现了一场难得的音乐会。而且排出来的曲目﹐都是技巧相当困难﹐意境深远的曲目﹐像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就是每位杰出的小提琴家都想挑战的曲目﹐贝多芬曾形容过这首曲子﹐是以协奏曲风的形式谱写而成的﹐米尔斯坦在第二乐章「变化多端的行板」中,将繁琐的技巧化作简朴却意境悠远﹐大师晚年的丰采,在这样的音乐当中,展露无遗。
米尔斯坦是1903年出生于敖德萨﹐当时﹐正是俄国动荡不安的年代﹐曾经在伟大的小提琴教师奥尔底下学习﹐奥尔对他的影响很大﹐米尔斯坦在回忆录里曾提过﹐他问过奥尔应该怎么学习演奏小提琴﹐奥尔对他说:「要用头脑﹐而不是用手来演奏。」当时﹐米尔斯坦自己说他并不太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随着年岁增长﹐米尔斯坦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刻。在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当中最后一个乐章「急板」﹐可以很清楚听到﹐米尔斯坦如何充分表现出奥尔的这句名言。
最后一场音乐会总带着一点悲伤的味道,但是俄国伟大的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的音乐会,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演出,事前没有人知道,这会是米尔斯坦的最后一次演出,说不定,连他自己本人都没这么想,因为,谁都想为自己的最后一次,划下最完美的句点。但是前面我们提过﹐米尔斯坦在演奏这场音乐会之前﹐左手手指头受伤僵硬﹐原本他打算就此取消音乐会﹐但是还好在旁人的沟通协调下﹐音乐会照常举行﹐而且还透过电视转播﹐制作成录像带。这是米尔斯坦七十三年的演奏生涯﹐唯一一次有做过录像的记录﹐但是米尔斯坦却觉得这次的演出并不太好......因为﹐那是他对完美的要求!但是,比较以往他演奏的同一曲目,确实没像年轻时的凌厉,但是深刻的音乐性,仍旧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更何况﹐米尔斯坦这次演出的水平﹐仍然是许多演奏家望尘莫及的。
或许是因为手指受伤的关系﹐音乐会结束后没多久﹐米尔斯坦便宣布不再演出。不过﹐还好这场音乐会记录了米尔斯坦演奏生涯的精华﹐其中﹐包括米尔斯坦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巴哈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米尔斯坦的演奏﹐让我们见识到巴哈音乐的伟大﹐其中更以「夏康」舞曲为代表。
巴哈无伴奏小提琴一直以来就是小提琴演奏家永远的挑战!而米尔斯坦的出,却为我们带来了典范的演出,他的几次录音,一直有着非常高的评价。虽然八十二岁的米尔斯坦所演出的版本﹐比起他黄金时期灌录的无伴奏﹐这份录音显得有些吃力﹐尤其在演奏双弦或三弦时﹐音响有些模糊﹐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他的左手手指头正受伤﹐但是话说回来﹐有些演奏家﹐即使给他多一倍的手指头﹐也不见得拉得出米尔斯坦八十二岁时的这个版本!而这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琴匠和艺术家之间的差别!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
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
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