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豆瓣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作者: [美] 谢利·卡根 译者: 贝小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6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为什么说永生是件坏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自杀是否可能合理和符合道德?
★我们终将死掉这个事实,会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伊凡·伊里奇之死 豆瓣 Goodreads
Смерть Ивана Ильича
9.1 (96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许海燕 东方出版社 2017 - 10
◐54个国家100位一流作家选为100部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托尔斯泰共有三部作品入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2020年9月5日 已读
头两篇作为托尔斯泰老师晚年内心独白的镜像看待更合适,文艺水准则值得斟酌。《魔鬼》比前一篇好一些,有些很精练传神的表述如“烦闷之际又听到叔叔虚构的与达官贵人交往的故事,已经是第一百次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确是对死亡作文艺书写的巅峰。曲折细腻得让人好奇,托尔斯泰老师是通过怎样的观察,在什么状态下深思得出的素材积累。
俄国 哲学 托尔斯泰 文学 死亡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8月31日 已读
书本让我想起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如今科学昌明什么病治不了?医学进步让人类社会进步非凡也使人产生如此迷思。作者无非想说清楚:1很多症状可以应对但衰老终不可逆人最后都会走向衰亡2到了衰亡的最终关头对人而言只有存在和安全是不够的,每个人对尊严、幸福、自主与亲近者连结的需求不可被替代、忽视3现代医学实践恰恰没有做好这件事为许多临终时刻添置了不必要的苦痛。读过所有的事例,再看到作者为了送父亲最后一程去喝恒河水,之前还专门使用了抗生素,真是既吊诡滑稽又令人触动。是啊人在生死之间置己于历史长河,怕真是能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与其他人类连结吧。对生命如此这般的敬畏与关怀,理应更充分地反映在人类的医疗养老实践之中。
伦理 伦理学 医学 哲学 死亡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豆瓣
9.9 (12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以“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为主题,重点讨论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通过此书,可以对《正义论》的论证结构有更好的了解,同时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背后的道德基础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回应了对自由主义的主要批评,并提出作者对这一政治理念的思考。
2020年8月31日 已读
「這樣的風景,由我們創造。如果我們看到,並好好珍惜,這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CD disobedience 中国 周保松 哲学
在乎 豆瓣
9.1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7
在乎,意味着你將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對你至關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後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隨意而為,無可無不可。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價值。而價值,可以公開言說,可以嚴肅論證,因此也就有可能被質疑,甚至被推翻。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甚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本書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傷。當你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難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創傷。既然如此,為甚麼明知前路艱難,明知同行者稀,還是有許多人義無反顧地堅持極度在乎之事?
相遇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 11
本書的內容,全都和教育有關。因為作者是教師,他說他一直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並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思考,寫下來,寄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言。作者說,他很慶幸能以教師為業。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从南来新儒家钱唐牟看到陈特先生,再到周保松先生一代,又想起钱穆先生当年应邀编写中史课本,凭着一份保国保种的责任自觉建构一个“文化概念上的中国”。想来这种“最高的学问在做人”的宗旨,的确传承、反映于中大三代学人的行止之间。回头再看周先生回溯中大的历史,更感叹学人风骨、大学精神的边缘式微。新移民史那篇很好,很直观地呈现了这座城市多数人在殖民统治、新自由主义宰制下如何幸存、艰难地拼凑出一份身份认同。周先生对诺齐克老师的纪念也让我非常受用。
周保松 哲学 成長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小王子的领悟 豆瓣 Goodreads
7.6 (69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全书共十五章,周保松用他的哲思和童心,每 章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新的思考与解读,思索生活的意义与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2020年8月12日 已读
“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人的限制,也意识到每个个体都各有独特且同样值得尊重的生命,我们更要对那些我们在乎却未必能够好好理解的人,给予更多的体谅与关怀。”—— 周保松先生的驯服我接受了,但我真只能好好记住,目前还做不到。这番话也是他日常为人处事的注脚。世间多些如先生一般平和温润的人就好啦。
亲密关系 周保松 哲学 小王子 平等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豆瓣
作者: Perry Anderson Verso 1976 - 9
This synoptic essay considers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that developed in Western Europe,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proletarian rebellions in the West and the isolation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the East in the early 1920s. It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the work of Luk cs, Korsch and Gramsci; Adorno, Marcuse and Benjamin; Sartre and Althusser; and Della Volpe and Colletti, together with other figures within Western Marxism from 1920 to 1975. The theoretical production of each of these thinkers is related simultaneously to the practical fate of working-class struggles and to the cultural mutations of bourgeois thought in their time. The philosophical antecedents of the various school within this tradition--Luk csian, Gramscian, Frankfurt, Sartrean, Althusserian and Della Volpean--are compared, and the specific innova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systems surveyed. The structural unity of 'Western Marxism', beyond the diversity of its individual thinkers, is then assessed, in a balance-sheet that contrasts its heritage with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Marxism that preceded it, and with the commanding problems which will confront an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succeed it.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2003)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Matrix Revolutions
8.6 (1312 个评分) 导演: 拉娜·沃卓斯基 / 莉莉·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Revolutions / 22世纪杀人网络3:惊变世纪(港)
第二集中,尼奥(基努·里维斯 Keanu Reeves 饰)没有能从内部摧毁“母体”,他的身体在真实世界的飞船上陷于昏迷,思想却被困在介于“母体”和真实世界的中间地带,这个地方由“火车人”控制。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饰)和崔妮蒂(凯瑞-安·莫斯 Carrie-Anne Moss 饰)等人知道了尼奥的情况,在守护天使的带领下, 找到了“火车人”的控制者梅罗纹奇,经过一番激斗,将尼奥救了出来。
此时,电子乌贼部队对锡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人类组织所有机甲战士展开顽强的抵抗,形势危在旦夕;尼奥和崔妮蒂驾驶了一艘飞船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机器城市,尼奥终于见到了机器世界的统治者“机器大帝”,双方谈判并达成了协议:尼奥除掉不受“母体”控制的史密斯,以换取锡安的和平。
在“母体”中,尼奥和史密斯展开了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最后决斗。
2020年7月8日 看过
将赛博、少数族群、亚文化元素维持建构成一个世界观、情节统一的系列,每一部又拍成不同类型的单品(这部是战争类),也的确开创了一种经典风范了。
哲学 美国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2003)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Matrix Reloaded
8.3 (1341 个评分) 导演: 拉娜·沃卓斯基 / 莉莉·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Reloaded / 22世纪杀人网络2:决战未来(港)
上一部结尾,尼奥(基奴李维斯 饰)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中弹复活后,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他和女友崔妮蒂(凯莉·安·摩丝 饰),舰长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回到了人类的基地锡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此时,“母体”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了两万五千只电子乌贼攻击锡安基地;墨菲斯、尼奥和崔妮蒂则再次进入“母体”,寻找“制钥者”,准备从内部破坏;而本该被尼奥消灭的特勤史密斯似乎出了点问题,脱离了“母体”的控制,拥有可怕的复制能力,阻碍尼奥他们的行动。
2020年6月15日 看过
这一部的哲学讨论在一些更具神话底色母题下展开:末日论被接载到类似北欧神话“诸神的黄昏”的循环之中。局中人感知到被彻底掌控的虚幻和无力之后,更加凸显在希望中紧握一刻欢愉的“真实”:锡安人受墨菲斯鼓舞后展现的自信、狂欢,呈现成一种重金属节奏一样的身体相遇与碰撞,精彩、精准地描述这种绝望下“真实”感。
matrix 哲学 美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7 - 7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对这期感到失望,以为组稿能够呈现一种有说服力的多元主义论述框架,而作为生命政治的动保论述也能与之交汇出新的对话成果。结果,那批pro狩猎的老师毫不顾忌地操持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本质主义的话语来为“传统”辩护,甚至不惜借来在地历史议题中的反殖民话语,去混淆议题的核心。“你们动保都是西方殖民主义,猎杀动物就是反殖民。”剩下那些索性开口就说我不尊重动物的生命权利,然后balabala开始讲物种保育生态平衡。这么自说自话这会开来有啥意义?还是忍不住再看了看葛兆光老师那篇追击文。什么是贵朝新儒家,这就是贵朝新儒家。让他们自个在某个山洞里自娱自乐无论魏晋就好了。你看即便他们的国师梦没作完,他们的目标客户就已经学了不少。
伦理学 动保 历史 台湾 哲学
黑客帝国 (1999)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neoabhor
The Matrix
9.0 (2224 个评分) 导演: 莉莉·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 22世纪杀人网络(港)
不久的将来,网络黑客尼奥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黑客崔妮蒂,并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墨菲斯告诉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可是,救赎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到底哪里才是真实的世界?如何才能打败那些超人一样的特勤?尼奥是不是人类的希望?这是黑客的帝国,程序和代码欢迎大家的到来。
2020年6月6日 看过
对技术、AI的警惕,人类被视作星球的癌症需予祛除的叙事,这两种被故事描述成分庭抗礼的思索,被映照到20年后一场疫症之前,它们仍旧战得难分难解。Matrix的想法并非源于外部,而就在人类这个族群之间。觉醒者队伍中叛徒的形象,在现实中可不会那么容易get out of the picture. Carrie-Anne Moss 当年是这种短发皮衣的自由战士力量美,回到未来那个精致建制又游走于各种超凡力量之间的Jerry Hogarth,也很好玩。
哲学 思想 美国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正义的前沿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译者: 陈文娟 / 谢惠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纳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局限性的反思,纳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大正义。
Frontiers of Justice 豆瓣
作者: Martha C. Nussbaum Belknap Press 2007 - 4
Theories of social justice are necessarily abstract, reaching beyond the particular and the immediate to the general and the timeless. Yet such theories, addressing the world and its problems, must respond to the real and changing dilemmas of the day. A brilliant work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ntiers of Justice" is dedicated to this proposition. Taking up three urgent problems of social justice neglected by current theories and thus harder to tackle in practical terms and everyday life, Martha Nussbaum seeks a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that can guide us to a richer, more responsive approach to social cooperation. The idea of the social contract--especially as developed in the work of John Rawls--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pproaches to social justice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But as Nussbaum demonstrates, even Rawls's theory, suggesting a contract for mutual advantage among approximate equals, cannot address questions of social justice posed by unequal parties. How, for instance, can we extend the equal rights of citizenship--education, health care, political rights and liberties--to those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How can we extend justice and dignified life conditions to all citizens of the world? And how, finally, can we bring our treatment of nonhuman animals into our notions of social justice? Explor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n these three areas, Nussbaum devises an alternative theory based on the idea of "capabilities." She helps us to think more clearly about the purposes of political cooperation and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principles--and to look to a future of greater justice for all.
Animal Capital 豆瓣
作者: Nicole Shukin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9 - 4
<DIV>The juxtaposition of biopolitical critique and animal studies—two subjects seldom theorized together—signals the double-edged intervention of Animal Capital. Nicole Shukin pursues a resolutely materialist engagement with the “question of the animal,” challenging the philosophical idealism that has dogged the question by tracing how the politics of capital and of animal life impinge upon one another in market cultures of the twentieth and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ies.
Shukin argues that an analysis of capital’s incarnations in animal figures and flesh is pivotal to extending the examination of biopower beyond its effects on humans. “Rendering” refers simultaneously to 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es of mimesis and to the carnal business of boiling down and recycling animal remains. Rendering’s accommodation of these discrepant logics, she contends, suggests a rubric for the critical task of tracking the biopolitical condi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animal capital across the spaces of culture and economy.
From the animal capital of abattoirs and automobiles, films and mobile phones, to pandemic fear of species-leaping diseases such as avian influenza and mad cow, Shukin makes startling linkages between visceral and virtual currencies in animal life, illuminating entanglements of species, race, and labor in the conditions of capitalism. In reckoning with the violent histories and intensifying contradictions of animal rendering, Animal Capital raises provocative and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nature.
德国的历史观 豆瓣
作者: (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译者: 彭刚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本书围绕对19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历史思想的最根本贡献,亦即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与一种试图将特定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远非客观的“历史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自然作为理性 豆瓣
Nature as Reason
作者: [美]简·波特 译者: 杨天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现代世界对多元价值的尊重,业已成为道德生活不言自明的前提。道德困境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基础道德原则的理解不同。自然法理论是认识道德原则、解决道德困境的重要凭借之一。重拾这一理论传统,为道德判断寻求概念工具,不无裨益。
自然法理论代表着一个庞大的思想传统,其中包含种种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本书作者简•波特继《自然法与神圣法:重回基督教伦理学传统》之后,再次调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理论资源,着力提供完整的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图景。
作者在本书中重新考察了经院哲学的自然观、幸福论、德性论、恩典论,并与当今英语学界颇具代表性的伦理学家积极对话,从而证明,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在现代个体与公共生活当中依然意义非凡。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豆瓣
8.3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晓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