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关于残障者性教育的理念带来了很大的颠覆感。但可以想见,难题是怎么在保障性人权的前提下,避免侵害诸如身体自主权等同样重要的其他人权范畴。比如一些社会新闻里残障人士不仅遇到了存疑的“同意的性关系”,还有存疑的“同意的婚姻”。后者关联的人身自由就不如性行为所对应的性人权那么容易论证了。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平等 思想史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豆瓣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作者: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译者: 刘文利 / 周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 2018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09年首次出版,采用循证方式,适合学校、教师和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时至今日,性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了恰当地回应年轻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并为解决这些需求的教育系统和从业人员提供支持,联合国合作出版伙伴扩展后的团队审议并修订了第一版《纲要》。
修订后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就有效的全面性教育的特征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技术性建议,制定了全面性教育课程所需要包含的主题和学习目标,以及有效的全面性教育的规划、实施和监测方法。
修订后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重申了性教育在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框架内的地位,并倡导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从积极、肯定的角度,提供关于性与人际关系的结构化学习。《纲要》的修订是基于对世界各地实施性教育工作的最新证据与经验教训所进行的回顾研究。《纲要》修订版反映了性教育对实现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特别是有关健康和福祉的目标,有关全民优质教育的目标,以及有关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目标。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部分章节段落对照了译文】长篇且枯燥的指导纲要。提倡者为了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而采取文化相对主义、对宗教价值妥协的立场,实在让人怀疑部分建基于此的建议的实际可行性。总体而言,本文件采取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性人权强调较少,重责任而未强调选择的权利,字里行间还是暗示青少年最好采取禁欲的选择。不过能够强调gender equality在性教育里的重要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态度。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平等 思想史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长篇且枯燥的指导纲要。提倡者为了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而采取文化相对主义、对宗教价值妥协的立场,实在让人怀疑部分建基于此的建议的实际可行性。总体而言,本文件采取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性人权强调较少,重责任而未强调选择的权利,字里行间还是暗示青少年最好采取禁欲的选择。不过能够强调gender equality在性教育里的重要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态度。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原文 平等
赋权型性教育:给孩子好的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作者提出的赋权型性教育理论,是中国目前唯一本土的性教育理论,受到性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影响日趋扩大。
本书系统论述了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技术,帮助读者全面提升对性教育的认识。
从事性教育,观念很重要。本书对性教育思考独到而深入。
作者是全国“性教育讲师”培训与考核负责人,此书也是性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2021年1月23日 已读
主课必读参考书第一遍。在课程内容基础上细化了每个重要主张的论述,一些章节提供了相应的学术论据。论证上,与“人的权利与文化情景”相关的部分观点有矛盾之处,我会尝试做更严密、更有效的证成,因为我认同赋权型性教育的整体主张。书本后半部分呈现了许多真实情景中的应对选择,但这部分组稿相对松散。
人权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等 心理学
男人的声音 豆瓣
作者: 方刚 / 朱雪琴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2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介绍了16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16个男人千姿百态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于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于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时性别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性别平等主义者,或者致力于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或者致力于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达人,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男人,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或者本身便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划分的酷儿……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不同的讲述不仅呈现了身份、认同、状态的多元,也呈现了衔接当下的历程也是多元的。承认这些事实存在,更加明白封闭的定义多么容易失效,更何况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的粗暴强制。而当我想到自己能做什么之时,就能想起洪文龙老师对贝尔胡克斯的引述: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实践女权主义。——男性不应争取成为女权主义的叙述主体,而更应该在女权主义的理念下细致地检视父权制下男性的气质与经验,成为女权主义的真实盟友。最后不得不感叹,一同列身其间那个免费午餐,真是对其他讲述者、编者的不敬与伤害。
LGBTQ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权 平等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豆瓣
9.9 (12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以“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为主题,重点讨论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通过此书,可以对《正义论》的论证结构有更好的了解,同时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背后的道德基础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回应了对自由主义的主要批评,并提出作者对这一政治理念的思考。
2020年8月31日 已读
「這樣的風景,由我們創造。如果我們看到,並好好珍惜,這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CD disobedience 中国 周保松 哲学
在乎 豆瓣
9.1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7
在乎,意味着你將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對你至關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後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隨意而為,無可無不可。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價值。而價值,可以公開言說,可以嚴肅論證,因此也就有可能被質疑,甚至被推翻。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甚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本書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傷。當你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難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創傷。既然如此,為甚麼明知前路艱難,明知同行者稀,還是有許多人義無反顧地堅持極度在乎之事?
小王子的领悟 豆瓣 Goodreads
7.6 (69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全书共十五章,周保松用他的哲思和童心,每 章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新的思考与解读,思索生活的意义与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2020年8月12日 已读
“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人的限制,也意识到每个个体都各有独特且同样值得尊重的生命,我们更要对那些我们在乎却未必能够好好理解的人,给予更多的体谅与关怀。”—— 周保松先生的驯服我接受了,但我真只能好好记住,目前还做不到。这番话也是他日常为人处事的注脚。世间多些如先生一般平和温润的人就好啦。
亲密关系 周保松 哲学 小王子 平等
Contagious 豆瓣
作者: Priscilla Wal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8 - 1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fear and fascination elicited by account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that proliferated, fo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HIV,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repetition of particular characters, images, and story lines - of Patients Zero and superspreaders, hot zones and tenacious microbes - produced a formulaic narrative as they circulated through the media and were amplified in popular fiction and film.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gin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ing infection, follows it through the global networks of contact and contagion, and ends with the epidemiological work that contains it. Priscilla Wald argue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and persistence of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cause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have consequences. As they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ey affect survival rates and contagion routes. They upset economies. They promote or mitigate the stigmatizing of individuals, groups, locale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Wald traces how changing ideas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coalesced in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he returns to the early years of microbiology -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es and 'Typhoid Mary', the first known healthy human carrier of typhoid in the United States - to highlight the intertwined production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group formation ('social contagion') and medical theories of bacteriological infe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ideas, Wald shows how they were affected by - or reflected in - the advent of virology, Cold War ideas about 'alien' infiltration, science-fiction stories of brainwashing and body snatchers, and the HIV/AIDS pandemic. "Contagious" is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how the stories we tell circumscribe our thinking about global health and human interactions as the world imagines - or refuses to imagine - the next Great Plague.
2020年7月7日 已读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tudy stresses how the social discourses form the authority of science and deflect the attention towards the structure problems throughout contagions. 作者整理“爆发叙事”的文本表述并还原其协同形成流行病学话语的经过,析出“零号病人”污名背后的内涵。它不过是基于种族、地域、gender、政治而设的他者恐惧。“伤寒玛丽”的故事生动地反映社会变迁之际对边界外的恐惧如何诠释“传染”如何规训群体内部。作者呼吁,这类话语让人看不到传染病背后的全球不平等、北对南的压迫及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传达出强烈的社会关怀。
人类学 传播学 医学 医疗人类学 历史
芬兰教育现场 豆瓣
作者: [美] 蒂莫西·D·沃克 译者: 李红燕 / 牛双红 2018 - 9
芬兰因为在21世纪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出色表现震惊了全世界!
这个PISA测评的目的是评估15岁的年轻学子在数学、科学和阅读领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至今日,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成就依然让世人瞩目。以“较少的在校时间,很少的家庭作业以及几乎没有标准化考试”著称的芬兰教育如何能够令他们的学生在PISA测评中取得足以与压力重重下的亚洲学子抗衡的PISA高分?
借由在赫尔辛基一所公立小学教授五年级学生的机会,美国教师蒂莫西·沃克先生开始了芬兰学校的探秘之旅。他曾在《大西洋》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谈及他在芬兰的发现,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本书集结了沃尔所有的心得,揭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在K12课堂上实施芬兰式教学的最好方式。
从保证大脑休息到创建平和宁静的课堂环境,这本书拉开了世界上最受称赞的教育体系快乐教学的序幕。他在书中所传达的信息是简单而深刻的:这些芬兰式的策略可以在美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使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童的家长—都不会愿意错过这本书中所传递的令人愉悦的能够带来转变的信息。
----------------------------------------------------------------
媒体推荐:
“课堂上多一份愉悦,老师少一些讲述,可以让学生们学得更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芬兰人找到了答案,蒂莫西·沃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重要著作中让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明白了如何可以做到像芬兰老师一样。《芬兰教育现场》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和讨论的书籍。
——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全球成就鸿沟》(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和《造就创新者》(Creating Innovators)作者
几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参观过赫尔辛基及周边城市的一些课堂试图发现芬兰教育的秘密。这次的访问让我大开眼界,然而我发现我所寻找的都可以透过阅读蒂莫西·沃克的这本书而获得。感谢蒂莫西的美国视角,把教育、常规、信念和目标区分开来,能够帮助世界各地的老师有意识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芬兰式教育。我强烈地向所有愿意成为更好的老师的人推荐这本书。
——保罗·索拉兹(Paul Solarz),五年级教师,《像海盗一样学习》(Learn like a PIRATE)作者
清晰,详尽,发人深思,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33个令教与学更加愉悦也更有成效的策略。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反应绝不是“这套东西是哪里来的?”或者“我们可做不到这样!”而是越想越觉得“当然是这样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什么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事实而走得那么远呢?”
——卡罗尔·安·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教育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柯里教育学院,小威廉·克莱·帕里什教授,教育领导力、基础和和政策研究协会主席
“蒂莫西·沃克是我遇到的最勤于思考的教育工作者。他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清晰地阐述了日常互动、政策、课程、流程、同僚关系以及学生的期待。他在书中引述的芬兰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回答了关于芬兰的教育体系是否可以植入到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质疑。这本书是送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礼物,也是可以分享给我们值得尊重的同行或任何你认识的家长的礼物。”
——瑞克·沃姆利(Rick Wormeli),《公正不总是等于平均》(Fair Isn’t Always Equal)作者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可以清晰看到,别人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最核心的出发点。他们希望教育能够让人获得舒坦的幸福,感知到正义与平等的重要,并为此而赋权,强调提升学习者的责任感,讲究学习与现实的联结,达到有实质意义的精通。与讲求击败他人,秩序结果、资源稀缺的应试教育对比,这种方式既是价值观也是思维方式的分野。本书的好处,是作者不只一味推介鼓吹,也会以外来参与者的身份反思这一套理念的特殊条件与可参考性,给一些实在的小tips。
儿童 北欧 平等 成长 政治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 豆瓣
作者: 陈之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5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共有四章,其中有部分章节曾经发表在杂志专稿和我的“北国风情”博客里,不过内容都做了些许的调整。而各类课程的描述部分,虽然我家两个孩子是念了以英语教学系统为主的芬兰学校,但这两所学校的课程,都完全依照芬兰教育当局的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制定,至于我所写下的众多学生与老师的例子,则是综合了过去多年,陆续在各地的访谈纪要,以及在芬兰多所教育机构的观察、询问,再对照核心基本课纲的研读心得而写下的。想要书写出来的实例不少,限于篇幅关系,就先择其部分内容来做叙述。
2019年11月4日 已读
面对一些对他国文明进行本质化、否定他国经验可借鉴参考的意见,本书一再强调芬兰教育也有属于它的黑暗岁月,如今的面相不过是实践、思索、改革、再检讨的成果。学校教育就是社会生活的浓缩预演,如果学校教育不推崇幸福、平等,不珍惜均衡发展的价值,我们如何期待下一代能够掌握快乐的能力,能够彼此扶持、守望相助走向未来?
北欧 台湾 哲学 平等 教育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2019年2月18日 已读
扎实得让人感动的田野调查搭上定量数据,描绘新一代尝试实现社会流动之际,所遇到的家庭教养、学校环境、社区资源、公共参与中的全方位阶级差距。工人阶级子弟历经产业转移、新自由主义扩张后越渐遭遇隔离,在贫穷、不公、厄运之中每况愈下,人人平等的美国梦已成遥不可及的幻想。不仅展现了代际间的成长环境差距,甚至阐明了右翼民粹政治崛起的社会基础。读着既感知识充沛,又觉并无新见:产业人群造无情抛弃、收入分配不公倍增、阶层固化人群隔离、社会资源准入限制、公共参与力量不均甚至公正丧失,这些美国issue,难道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吗?
必须专门提及:本书的翻译多处应用网络口语,用以翻译粗口原话合适不过,但为了下笔爽快在正文里写下“撕逼”这种攻击性的词句,既不恰当也不严肃,希望出版方正视。
平等 政治学 教育 新自由主义 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