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小孩共和国 豆瓣
L’Internationale des républiques d’enfants (1939-1955)
作者: [法] 萨米埃尔·布雄 / [法] 马蒂亚斯·加尔代 译者: 马雅 / 陈秋含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9
国际教育史上声势浩大又草草落幕的大胆实验。
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孤儿被组织起来,形成自治“小国家”……
那些在小小身躯和头脑里结出来的果实,成为后世丰富的遗产。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一场重要会议,汇集了当时欧美诸国的教育界、慈善界精英,号召其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将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孤儿组织起来,让这些孩子形成自己的自治“共和国”,肩负“市长”“警察”等社会职责……在这一个个小小“政体”背后,教育家们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看这些小小的身躯和头脑里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次实验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遗憾落幕,但它给后世的教育改革、慈善事业管理、儿童心理学和人道组织行动方式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
★在千疮百孔的战后欧洲,面对流离失所的儿童们,人道主义者合力展开的教育自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无论是孤儿还是被残酷地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都被安置在儿童营地或村庄。这种人道主义援助与教育乌托邦相辅相成——教师、牧师、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启发,建立了儿童团体“小孩共和国”。从意大利到匈牙利,在法国和德国,孩子们变身年轻的工人,他们选举“政府”“法院”等“权力机关”,力图为重建被摧毁的欧洲作出贡献。
★战争受难儿童的避风港,新教育理念的试验田,国际教育史上声势浩大的大胆尝试。
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战争走向结束的那段时间,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儿童村”,接收战争受难儿童,建立“儿童村”的成年人用新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们重建身心——孩子们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还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队”、合作社、报纸,甚至他们本“国”专有的“货币”。这样大胆的尝试,也是迄今国际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教育实验。
★ 一段以儿童为主角的隐秘历史,重新定义教育与社会、困厄与重建、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当事人的故去、档案的尘封、时代的更迭,“小孩共和国”的这段历史长期未能受到世人的关注,本书围绕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特罗根“儿童村”领导人会议,重回这些“小孩共和国”的组织者、建设者曾经置身的历史现场,追踪他们的教育实验经历,揭示不同时期“小孩共和国”的亲历者不为人知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身处历史激流中的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包容与妥协。
-
这本书反映了实地志愿者和资助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都是人道主义者,但不一定秉持相同的策略和方向。书中的孩子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比那些相对没有经历过同样程度的困难和危险的孩子成熟得更快。这个基于绝对真理和诚实的体系,首先是为了唤起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前法国红十字会培训学院培训主管、评论家伊夫·福库普(Yves Faucoup)
我们该如何处理战争受害儿童,以及所有那些发现自己被残酷地剥夺了住所、父母和家庭的人的问题?数以百万计的孤儿或被遗弃的儿童在街头流浪或流离失所,成为摧毁他们世界的冲突的受害者。从慈善、人道主义到教育事业,各种经验开始不断涌现,以帮助这些儿童,而这本书的作者们追溯的正是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三位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全书12章中的每一章都配有丰富的照片和档案文件,都聚焦于一个独特的事件,最终拼成了一幅精确而富有启发性的整体图景,就像这些看似独立的努力彼此连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网络。
——法国《解放报》(Libération)
借助独家档案和大量图像资料,本书展示了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新教育精神和乌托邦情怀的教育和政治世界。
——法国《世界报》(Le Monde)
2024年1月4日 已读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该复读“乌托邦、理想主义尽皆幼稚”的陈词滥调,而应不厌其烦地强调:儿童的任何惨状都是成人的傲慢自私所致的可耻失败。抛开时代知识积累的局限仍然可见,“小孩共和国”必然失败的背后,是各种私利的循环:大到对战争责任的逃避、急不及待的意识形态扩张、regime合法性争夺,小到所偏好的学术理论自证、组织建制盈利盘算...无论如何,在被安排的理想主义戏剧之中,孩子从来都不是自主自由的实践者。ta们被安排了一项超越其能力范围的教育理想实验,只能毫不意外地引导出唯一的结局:成人的过错被掩盖饶恕,其权威却更见增长。引致战争的社会秩序也被保留延续。到最后,人类下一代的教育所需依旧被置于各种斗争之后。这段历史的重新挖掘,真的会让傲慢的成人有所反思吗?Doubt that.
世界史 儿童 历史 心理学 思想史
安倍之死 谷歌图书
作者: 端傳媒 端傳媒
2022年7月8日,日本史上累計在位時間最長的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遭槍擊,當日下午不治身亡,終年67歲。震驚之餘,各國公眾開始回顧安倍治下的日本社會:常年推動的「修憲」方案、喊得響亮的「安倍經濟學」、長期執政下的強人作風、台美日安保的推動。從中港台韓美視角出發,安倍治下的日本都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

若從日本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安倍時代,他又留下了怎樣的政治遺產?安倍有哪些影響深遠的施政因視角差異被忽視?端傳媒整理10篇深度報道與時事評論,與你一起從經濟、外交、政治角度重温安倍「穩定」治下的衝突與暗湧,展望後安倍時代日本社會的未來與可能。
2022年10月6日 已读
頭兩篇以及陳述日本右翼修憲野心的文章的質量很高,總結了安倍時代的政治遺產,也直截了當地深挖刺殺事件背後埋藏的日本右翼政治--戰後本土宗教之間盤根錯節的歷史淵源。從社會權利與文化爭持的角度回顧日本皇室婚姻遭遇的制肘也與前述文章遙相呼應。就是端傳媒編輯還要理順一種思路:一些時效性偏弱的文章,如何更有效、順暢地銜接到組稿的主題之下。
保守右翼 右翼 宗教右派 政治 文化
烏克蘭危機
端傳媒
端傳媒電子書
2月24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霎時間飛彈、爆炸、空襲警報聲響徹烏克蘭全境。俄羅斯此次對烏克蘭的入侵,系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面戰。對於身處戰地的平民與記者,是戰爭突降的失措與憤怒、被迫自衞的無奈與覺醒。而華語世界的遠觀者,反應亦有所差異:或是在官方引導輿論下的戲謔調侃、強國想象,或是在台海重重危機下的疑美情緒、敬小慎微,或是在節節敗退現實下的自顧不暇、微弱聲援。

而傳統西方國家戰前預估錯誤、戰時動作遲緩,讓地緣衝突疑雲密佈、局勢走向深不可測。在一觸即發的矛盾之前,烏克蘭危機有著怎樣的歷史脈絡?事態發展走向又有何種可能性?端傳媒整理16篇烏克蘭危機相關的深度報導與評論分析,為你解惑烏俄衝突的前因、當下與未來。
2022年10月6日 已读
文章分開來看其實還不錯。有關烏克蘭中世紀至今的詩歌文脈發展的文章非常有料。就是這期的組稿到底是以什麽邏輯統合到這個主題底下,編輯的思路讓我感到很迷惑。而且單從組稿標題“和平如何在一夜之間消失”看來,這些稿件也并未從整體上給出讓我滿意的答案。我認為端傳媒的編輯要繼續深入思索,以後類似的組稿專題到底要如何整合得更加緊密,文章與文章之間的承接如何發揮更強的共鳴效果。藉此懷念一下已經不復存在的Co-China週刊。
俄羅斯 政治 文化 歷史 烏克蘭
2022年9月25日 已读
让我真切地认识了一些在地的社区,深水埗、坪洲岛等等,看到在地人的生活状态,知悉她们心中的迫切议题,看到一个真实多元的香港。末日的迫胁似乎总是高悬头上,但代入这些角落的视野中脚踏实地地思索,每一个人的生活还在延续,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以且看将来。
在地 文化 本土 身份认同 香港
後運動時代的港星 谷歌图书
作者: 端傳媒 端傳媒 2022
反修例運動過後,「香港」在中國大陸成為眾人心照不宣的禁語,消失於在不可置疑的「大灣區」光環背後。一場社運不僅撕裂本已共識難尋的社會肌理,也分化各自的政治理念與人生選擇,曾經在華語世界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明星也難以免俗。遠離故土、「北上」淘金,在陌生的疆域探索難以捉摸的紅線;選擇留下、駐守本土,在撕裂的社會氛圍艱難開拓新領域。

看似兩極的發展下,「香港文化」未來的脈絡依然捉摸不透:在想象中的「北」,港星需小心地扮演被賦予的政治角色,內地粉絲也需在審查之下謹慎地擁護偶像;在看似黯然的「我城」,昔日「大台」逐漸失寵,本土新星也愈發豐富多元。端傳媒整理16篇深度報道、採訪與分析,與你重溫與探索香港文化的起落與前程。
2022年9月15日 已读
Mirror的火热不是一个迷,只是恰逢如此现实,来源分属了多个面向而已。只是中州和City的信息、价值已然形成层层阻隔,除了“靓唔靓仔”“歌喉好唔好”之外,中州人无法看到社会、心灵、媒介的面向,普遍对City这次流行文化转向感到费解且漠然。这期新闻组稿书内容丰厚,面向广阔,确实在尝试协助读者(尤其是那些遭遇信息阻隔的读者)重获理解力,产生起码的同理心。字里行间让我提升了理解之余,还留给我不少微妙的感动:面对面北而去的旧日偶像的背叛,当年的少年fans仍在思考成长,现实面前各自保留态度取向;新生代偶像营造了新的、另一层面的聚落空间,在广场被驱散、并遭疫情区隔,失落、意志消沉的年轻人重新与彼此联结,相互鼓励支持,一起面对还在继续的未来;fans还在想象如何对社会更有贡献。年青人的生命依旧炙热,让人感动骄傲。
历史 政治 文化 流行文化 社会
克苏鲁神话事典 豆瓣
作者: [日] 森濑缭 译者: 南浩洁 2020 - 6
本书是针对克苏鲁神话自成立到发展至今的来龙去脉、作品内容的诸多要素一一进行分解,并依领域分类写成六个章节,汇整成方便创作者参照、创作克苏鲁神话新作品之形式。各章各个条目将会分别就克苏鲁神话此文类相关历史、知识,以及构成克苏鲁神话的各种关键词进行解说。各章末尾记载有诸神系谱和专栏等资料,卷末则收录名词对照表以供参考。该书旨在解析克苏鲁神话的诸多设定,为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书。解说内容难免会牵涉到既有作品的故事情节而有剧透的状况,但已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避免。
编辑推荐:
☆ 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未知。
☆ 看似定型的神话体系,却富于变化,充满灵活性。
☆ 本书搜罗了诸多设定资料:暗黑神话大系、邪神、异形之物、旧神、禁忌道具、恐怖栖身之地……110项必备知识尽收于此
☆ 既是克苏鲁神话档案库,也是创造新作品的指南书
2022年2月10日 已读
资料丰富,用以查阅很好。但编辑校对的san值掉得差不多了是不是,错字极多。专门读得话非常枯燥。
克苏鲁 历史 文化 神话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豆瓣
作者: [英] 马修·阿诺德 译者: 韩敏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7
本书是一本对20世纪英国的社会与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名著。书中批评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自满、习俗和拜金主义等,提倡文化,“以公正无私”的努力,研究和宣传世界上所知道和想象的最好的东西,从而使新的、正确的观念形成一种风尚。
东亚乐器考 豆瓣
作者: (日) 林谦三 译者: 钱稻孙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 7
全面考述东亚乐器起源、沿革、乐律及名称语源
可资研究东亚民族音乐、民俗、文化史、交流史
译者涉猎音乐、戏剧、美术、医学,精通日、意、德、法文
作者就东亚各国——主要是中国,以及日本、印度、朝鲜、缅甸、柬埔寨诸国的古乐器,如铜钹、金钢铃、梵钟、方响、五弦琴、卧箜篌、三弦、琵琶、胡笳、筚篥、唢呐等,按照乐器分类法的四大纲目(“体鸣乐器”、“皮乐器”、“弦乐器”、“气乐器”),进行了系统的绍介和考述,涉及各种乐器的起源、沿革、乐律以及乐器名称的语源等诸多问题。
全书群征博引,内容丰富,对实物的考查、研究和鉴别尤其着力。可供研究东方各民族音乐及东方文化史者作参考,于东西文化交流史、东亚民俗文化等方面亦可资取鉴。随书配有近两百幅珍贵图片,包括不同时期的各种乐器,直观地展现了东亚乐器的历史形态和交流情况。书末还附有日本正仓院数种《献物帐》中所列乐器条目等珍贵资料。
译者钱稻孙学问渊博,精通日、意、德、法文,涉猎音乐、戏剧、美术、医学,使得此一学术译著能够兼美信达雅。
文化失忆 豆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澳] 克莱夫·詹姆斯 译者: 丁骏 / 张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他对于古典自由人文主义的信仰,使得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在晚年经历了许多病痛的阶段,仍然持续创作。这部书虽然是在他得悉自己生病之前就开始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看来非常轻简的文字,有时候非常有趣的段落之外,背后持续关注、持续投入的热情,那种不可能失去焦点、不可能转移视线的洞察的持续。我想这就是克莱夫·詹姆斯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益。我们在《文化失忆》这部书里面读到的,是前几个世纪持续的声音跟倾向的一种回响。——梁文道
虽然需要相当知识储备,但本书极具可读性:不仅构思颇为用心,文辞(因为翻译)亦美轮美奂,几乎可以说 ,从头至尾洒满了警句、金句。可惜作者去年11月底在伦敦去世,否则我差不多敢说,这本《文化失忆》,是在世作家写出的不朽经典。——刘苏里
作者推崇古罗马的塔西佗,他说塔西佗是他这本书写作的源头,正是这位古罗马的历史书写者,在一个专制恐怖的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文体,来容纳他的绝望,一种坩埚般熔化一切的文体。这种文体会在专制恐怖的时代之后依旧长久地存活下去。他说,自己这本书里写到的这些现代和前现代的英雄们,从孟德斯鸠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练的表达能力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我想,克莱夫·詹姆斯本人,在这本书中也完成了这个任务。——张定浩
克莱夫对于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化名人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那就是面对权力和恐怖时表现的勇敢、独立和良知。他深知我们时代的健忘并不是因为大脑记忆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文化的话语权从来都是在隐而不显地将一些东西秘密排除到我们的记忆之外。打败文化失忆症,当然最好要有克莱夫·詹姆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法在智识和阅读面上效仿他的这种才子风格,那起码可以认真抱起这本他花了四十年写的书,让他带我们去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秘密分岔的花园。——但汉松
这是我最向往的一种读者跟书籍、跟文字、跟思想相处的方式:分心与专注之间的悖论。首先他是贪得无厌的,任何形式的才华都能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尽情纠缠;更为重要的是,在享受这种脆弱的才华的时候,时刻担心着毁坏它的力量。克莱夫·詹姆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自我教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以后看到不是这样看书、这样写作的人,总觉得有什么缺憾。——陈以侃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 5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世纪文库)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多为珍品,是一部深受专家赞誉和读者欢迎的名著。
2020年9月30日 已读
磨完第一遍。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大致流变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沈从文先生半文半白、述论相间的写法真好。本书历经运动波折方才面世,为先生心血所成。致敬。
中国 历史 古代服饰 文化 文化研究
中国旗袍文化史 豆瓣
The History of Chinese Qipao Culture
作者: 刘瑜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 7
《中国旗袍文化史》,本收分为东北篇、北京篇、上海篇、港台篇、全球篇等篇章介绍了旗袍的历史。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
《中国旗袍文化史》分为东北篇(1644年以前)源头——山林中的粗犷与实用;北京篇(1644—1919年)入关后——皇城里的精致与奢华;上海篇(1920—1949年)西化——洋场中的妩媚与时髦; 港台篇(1949—1977年)余存——西化的性感与怀旧的优雅;全球篇(1977年以后)变革——多样化与符号化;旗袍与中国城市文化六篇,介绍了旗袍文化的发展历程。
Down Girl 豆瓣
作者: Kate Man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11
Misogyny is a hot topic, yet it's often misunderstood. What is misogyny, exactly? Who deserves to be called a misogynist? How does misogyny contrast with sexism, and why is it prone to persist - or increase - even when sexist gender roles are waning? This book is an exploration of misogyny in public life and politics by the moral philosopher and writer Kate Manne. It argues that misogyny should not be understood primarily in terms of the hatred or hostility some men feel toward all or most women. Rather, it's primarily about controlling, policing, punishing, and exiling the "bad" women who challenge male dominance. And it's compatible with rewarding "the good ones," and singling out other women to serve as warnings to those who are out of order. It's also common for women to serve as scapegoats, be burned as witches, and treated as pariahs.
Manne examines recent and current events such as the Isla Vista killings by Elliot Rodger, the case of the convicted serial rapist Daniel Holtzclaw, who preyed on African-American women as a police officer in Oklahoma City, Rush Limbaugh's diatribe against Sandra Fluke, and the "misogyny speech" of Julia Gillard, then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which went viral on YouTube. The book shows how these events, among others, set the stage for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Not only was the misogyny leveled against Hillary Clinton predictable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Manne argues it was predictable that many people would be prepared to forgive and forget regarding Donald Trump's history of sexual assault and harassment. For this, Manne argues, is misogyny's oft-overlooked and equally pernicious underbelly: exonerating or showing "himpathy" for the comparatively privileged men who dominate, threaten, and silence women. l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二十一世紀 豆瓣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1990年10月創刊

《二十一世紀》最初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幾位學者倡議,其後很快得到大學當局和許多海內外知名中國學者支持,在1990年10月正式創刊。作為一本非牟利的綜合性學術文化雙月刊,《二十一世紀》旨在促進全球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交流,為中國文化的長期發展而努力。


未來的世紀將是一個多元的世紀,我們希望這份刊物也具有多元性格,成為面對全球各地讀者和作者,屬於各種不同專業、不同意見的中國知識份子的刊物;我們希望它對中國思潮的醞釀和發展能起作用,但並不希望它只用一個聲音呼喊、依循一個方向前進;它所扮演的角色應當類似一所茶館、一個咖啡室,而不是一間教室、一座演講廳。所以,這本刊物

文章著重原創性和思想性,講求可讀性
廣泛容納各種不同見解
從人文及社會科學出發,致力跨越「兩個文化」的鴻溝,以及學科間的界限
尋求了解過去,正視現在,開創將來
作者與讀者遍及大陸、港、台和海外
什么都没有发生 豆瓣
Nothing happened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陈冠中 / 陳冠中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0 - 9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冷眼旁观了尼日尼亚政变、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士、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黑社会、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顶级职业经理人。
“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但是一瞬之间,一生如幻象幻灭,什么都没有发生……
2020年8月18日 已读
《什么都没有发生》描述了一种吊诡的现实:no loot的人格怎么深入扎根于neo-liberalism秩序之中。相比之下《浅水湾》的文学技巧更出色,通过叙事角度的错乱交替,反映出那一代人普遍精神困境的深度。张那种深陷其中的人格状态,那种“随时都可以去死”的自觉让我惊讶。人在完全接纳异化与痛苦地完全拒绝之两极,竟然会有这么类似的结局状态。
历史 文化 文学 身份认同 陈冠中
走进生命的学问 豆瓣
8.4 (1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周保松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是《相遇》的增补本,当然中州版该没的还是没有的。新增的《独一无二的松子》、纪念高锟校长、总结学术思路的文章极好,让我希望记住一些句子。当中读到中大学生的感言批判和社会参与,感知到历史与现实对照,很感动。是的,政治哲学是公共的学问,追问权力的正当性,理论家都应心怀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努力谨慎地在公共讨论中为论证寻找理性依据。“观念只能由观念来击倒。”
周保松 政治哲学 教育 文化 生命
气势撼人 豆瓣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李佩桦 / 傅立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风格与世变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記憶所繫之處 豆瓣
Les Lieux de memoire
作者: Pierre Nora / Christian Amalvi 译者: 戴麗娟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2 - 8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