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想像的共同體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吳叡人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5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2020年7月23日 已读
边缘、在地的经验给予班尼迪克老师重新思索的出发点,让他看到“中心”以外的历史讲述,挖掘出欧裔美洲移民在“民族”建构上的创举,打破“中心”神话的叙述垄断。随后又以扎实的文学话语研究明确文学话语在视角、共时概念上的历史转折点,从而发展出一套对身份认同、“民族”起源的颠覆性的认知,同时储备了充足的历史依据以批判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潮流的归因表述,甚至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前两者在终极价值方面的诠释空洞。对于印刷传播、语言统一、古迹挖掘(历史、记忆的重构)如何人为建构民族身份的论述非常精彩,部分细节说服力极强,如日本何以如此看待国际秩序、官方民族主义的起源扩散及继承等(让你想到对岸水巷)。作者在诙谐幽默中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缠斗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用了自造的“朝圣”“盗版”的概念回顾了译作的传播。
人类学 共同体 历史 帝国主义 思想史
音乐的极境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庄加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五华楼 豆瓣
作者: C.P.费茨杰拉德(费子智) 译者: 刘晓峰 / 汪晖 民族出版社 2006 - 4
如果单从书名《五华楼》的字面上来理解,很容易将本书误认为是一本关于名胜古迹的著作。然而当我们仔细读下去的时候,这部出自西方学者之手,成书于大半个世纪前的著作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仿佛从万米以上的高空中拨开云雾往下看到的情景一般,在喜马拉雅山脉西藏高原向南延伸的地带,在连接中国与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交汇地,在布满河谷和高原湖泊的滇西崇山峻岭中,“有一块狭长的富饶的稻米之乡镶嵌在苍山洱海之间,这里就是大理民家(白族)的家园”。于是,作者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六七十年前的大理,重温了一遍祖辈生活的情景。全书以十一章的文字对白族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渊源、社会结构、物产资源、生产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等方面作了生动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加上数百幅照片,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白族的生存发展状态,第一次以人类学家的眼光透彻地剖析了白族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种种特征,澄清了古往今来在白族研究方面某些含混不清的观点,堪称是第一部关于大理白族的优秀的人文地理学术专著。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菲茨杰拉德所能看到的这片南疆大地,恐怕早已断绝了与古时的记忆连结。汉化程度极深的白族人也说不清自身的来历。一份人类学的关怀书写,最后发现只剩苍山洱海穿过了时光的雕琢,留了一部分原本的面貌与今人相逢。但她们静默不语,任凭一些奇幻的见闻、传说在她们之间流荡,让神往者自行畅想有关这片土地的身份。
云南 人类学 历史地理 大理 文化
隐·北海道57 豆瓣
作者: 道中人编委会主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9
《隐•北海道57》内容简介:《道中人》于2009年创刊,是中国唯一一本只介绍北海道一地的旅游咨询类广告DM杂志。每季度印量五万册,面向高端自由行人群免费发放。道中人编委会倾力推出的《隐•北海道57》,书中集合了《道中人》DM杂志三年来精选的北海道57处隐秘之地,面向时下越来越多的小众游、特色游群体,实地拍摄采访北海道美景,全彩印刷。带您走近北海道,走进北海道。寻觅曲径幽深处的隐秘温泉,探访名人足迹所到之处,尝遍道内各类美食,欣赏北国大地的人文艺术……隐藏在道内的你所未知的各种魅力等你来发掘。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来自北境雪国的呼唤:山岳海洋的天物馈赠,市井角落的咖啡香,小樽古豪宅,神秘古民族的故乡,鄂霍次克海涌至车站一侧,领着旅人到斜路湖看南行的雪天鹅。响传千年的森林愿望、深藏阿寒湖关于死亡的约定...被书本带着神游了一趟绝美北海道。
北海道 文化 日本 生活
思想产业 豆瓣
The Ideas Industry
作者: [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 李刚 / 邹婧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祖蔭下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王芃 / 徐隆德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1 - 7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隐藏的祖先 豆瓣
作者: 连瑞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5
这是一本以“土著观点”(native point of view)撰写而成的历史作品,作者透过云南大理区域史的研究。揭示“前中国帝制”时期边陲地区多元文化的历史景深。书中以丰富的地方性文献——包括图卷、雕刻、佛教经典、传说、墓志铭、家谱以及地方野史及碑刻等材料——从传说中的男女祖先、观音信仰、佛教仪式专家与贵族集团等不同的角度,重构西南地区的历史.并以此勾勒出西南人群如何透过虚拟的祖源传说、联姻关系与佛教经典正统。建立了以多元社群为基础的社会。
本书立足边陲社会内在的视野,采用细致的历史书写,有助于我们跨越中国王权的既定概念来思考边陲社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富有地方历史逻辑的文化模式。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中国意识的危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林毓生 译者: 穆善培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 1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2019年5月29日 已读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批判五四的经典文本,本书能为读者展示完整的立论主张及论述逻辑。核心立论:五四知识分子采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革命立场,破坏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转化,也是及后几十年运动灾祸的精神源头。其实质是五四一代无法摆脱儒家“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文化传统的长远影响。林批评五四一代深陷一元论和唯智论的同时,自己也以类似的立场,设定了一个倾向于整体维护传统价值的论述目标,进而在例证论述中切换其批评层面证明五四一代的错误。自然,此论述方式会招致不同层面的批评。确实存在连续的儒家精神传统影响了五四一代?如何确定五四的复杂内涵成为随后几十年运动灾难的精神内核?林毓生博士均未给出证据。相反,他借“卡里斯玛”概念提倡“未可名言的知”,反对唯实证、逻辑论证。吊诡的是,这种主张本身也是一种逻辑自洽的尝试。
中国 中国近代史 五四 历史 反传统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豆瓣
作者: 赵静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在人类历史上,“我”的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我”的诞生,或许是最具创造性也最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在充满冲突与断裂的多元社会,作为一种朴素的认同,记忆或许可以为我们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持自我之连续性提供一臂之力。
基于此,《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记忆,谈及了流动时代中人们的记忆危机,记忆的“真”、“善”,“是与非”,“公域”和“私域”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等。书中既有对记忆的范式、身份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和反思,又有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并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目前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文化与社会 豆瓣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作者: [英] 雷蒙·威廉斯 译者: 高晓玲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之作
◆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英国新左翼的奠基名著
···
【内容简介】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本书以“文化”以及围绕 其展开的“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为主题,分析了四十位活跃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英国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从伯克到休姆,从柯勒律治到奥威尔,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威廉斯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了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
所有对英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政治科学季刊》
《文化与社会》将包裹着现代政治学的各种意识形态层层剥离。这部从独立左翼的立场出发写就的关于英国1780—1950年“文化”概念的批评史,理应是当代价值讨论的核心。
——哈罗德·罗森伯格(美国作家、艺术批评家)
···
【编辑推荐】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其研究架通了美学与社会经济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主流文学思想以及现代与后现代世界。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
◆本书围绕“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种知识考古式的回溯梳理,极为深入细致,从一个整体上寻找到最易被忽视的缝隙和肌理。
◆本书涉及四十多位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伯克、边沁、卡莱尔、柯尔律治、劳伦斯、艾略特、奥威尔……帮助大众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家的理论和作品,一直以来也为相关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着研究启发、理论支持和写作范本。
◆中文精装版首次推出,内封采用烙烫工艺,简约精美,排版舒朗清晰,值得收藏。
庭园之心 豆瓣
作者: [日]重森千青 译者: 谢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9
这是了解日本庭园的一把钥匙。
作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全书的关键性问题:何谓“日本庭园”,日本庭园的特点是什么?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立身之本是什么?他从庭园建造的时间、类型、规模、美学评价等角度出发,选取十所代表性的日本庭园进行解读,这十座庭园代表了日本庭园从池泉庭园,到枯山水庭园,再到大名庭园的发展脉络。作者以造园家的视角,提炼出每所庭园的看点,告诉读者看什么,以及怎样看。这些看点便是日本庭园独特的构成要素。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对庭园造景的内涵、变化的介绍很好。而为全书印上一张张低分辨率的黑白配图,也真是另一份“编辑之心”了。
庭园 建筑 文化 日本 美学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 豆瓣
作者: [美] 肖恩·麦金托什 / [美] 马克·莱弗里特 编 译者: 王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僵尸在电影与流行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经久不衰的怪物类型根源于非欧洲的民俗文化,不像吸血鬼和狼人一样起源于哥特传统之中。在《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中肖恩·麦金托什和马克·莱弗里特联合多位学者撰文,通过审视僵尸的起源、发展,以及他们如何象征了恐惧,在公众精神方面僵尸意味着什么……读者将获得洞见。
2018年11月5日 已读
前面的组稿做了僵尸文本形象演变的梳理,介绍了一些经典作品系列的叙述、影响。后面的组稿则逐渐走入不同学者的领域诠释语言,词句晦涩又欠缺理据上的说服力。倒是一篇反思僵尸电影评论的话语变迁的文章很有思辨趣味。总体而言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
文化 文化研究 电影
衣的现象学 豆瓣
ひとはなぜ服を着るのか
作者: [日] 鹫田清一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18 - 10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书淫艳异录(全二册) 豆瓣
6.9 (11 个评分) 作者: 叶灵凤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 1
“书淫艳异录”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的专栏,内容主要是对世界性风俗和性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在这个专栏里,叶灵凤以性学为中心,旁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学、医学、心理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所述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既新奇又猎艳,而且文字清通优美,文学性强,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学理性。
本书即此专栏文章的首次结集,甲编收录上海《辛报》发表的106篇,乙编收录香港《大众周报》发表的54篇。文章皆是一篇篇独立的小品文,文字短则五六百字,长则两千余字。这些文章文字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可读性极强。本书的结集出版既有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之功,亦能使读者倍增阅读乐趣。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豆瓣 谷歌图书
7.4 (7 个评分) 作者: 王学泰 同心出版社 2007 - 7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顶“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劫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豆瓣
7.0 (5 个评分) 作者: 弗兰克·富里迪 译者: 戴从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9
知识分子是个危险的种群。在罗素、雷蒙德·威廉斯及汉娜·阿伦特等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关注公共话题的知名学者看来,如今我们只有肤浅的专家、浅薄的演说家和骗人的医生。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把最广泛地参与高等教育与最无聊的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在本书中,作者对以“反精英主义”为旗帜,片面强调广泛参与而导致知识分子贬值、文化领域弱智化、文化媚俗化的庸人主义思潮与实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阐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与民主所做出的最本质的贡献,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建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能够对话的公共领域。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 豆瓣
作者: 龚鹏程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是台湾学术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的翔实资料及生动的文笔就游的精神文化史论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该书可供从事该项课题研究的人士参考阅读。
文化苦旅 豆瓣
7.2 (272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东方出版中心 2001 - 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山居笔记 豆瓣
7.8 (66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2 - 1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