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中国现代化史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陈达凯
学林出版社
2006
- 10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文化危机与思想冲突
第一章 巨变前的社会经济景观/何清涟
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
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人口压力下社会经济的病变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动/李长莉
传统文化观念与明清士风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西学东渐
洋务思潮与“尚富强”的新价值观念
“中体西用”思想模式中价值观念的对峙
第三章 危机中的政治嬗变/朱庆葆
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秩序
西方冲击下政治传统的裂变
王权危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王权危机之二: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吴柏均
外资近代化企业的建立
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与政府作用
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元的工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产变革/杨念群
政治嬗变的前提
维新群体之三大政治变革模式及其后果
戊戌变革的社会氛围
维新运动的回响:中国近代变革的双重取向
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
通商口岸:中国的现代化中心
《马关条约》后的全方位开放
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纪转折点上的文化思潮/陈少明
旧传统与新思潮
古经新释:民族危机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结果
山呼海啸,西潮东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陈达凯
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到兴新学
新式军队的形成
预备立宪运动的进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开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领
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
士绅阶层的政治疏离
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中央财政危机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第十章 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孙立平
清王朝的灭亡与政治社会的解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设计
袁世凯:从总统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毛丹
民初社会的价值紧张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
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杜恂诚
军阀政府对经济的失控
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团体及其政治影响的加强
第十三章 “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十四章 军绅政权和国民革命/王跃
权力危机中的军绅政权
“法统”之争背后的权威真空
五卅运动:广泛的社会动员
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高 华
“以党治国”的党治国家模式
国民党政权面临的三重挑战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行政机构的建立与社会控制的强化
专家参政:政治参与的有限度开放
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
银行改组和金融资本的国家化
币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十七章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张益民
国民政府对农村渗透的失败
国民党的土改与顿挫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
改造乡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颠覆
国民党的党治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主体文化变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战时集权/陈廷湘
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
政治过程制度化的努力
权力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无序化
集权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章 战时统制经济/刘方健
战时经济下的资源分配与商品输入
统制经济对民间工业的影响
国家资本的畸形发展与结构性腐败中的官僚资本
从通货膨胀到财政总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价值重建与政治抉择/高瑞泉
终极关怀的玄学重建
自由主义的理念
权威主义的恶性变形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胜利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许纪霖
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尝试
昙花一现的战后自由主义运动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后记
2006年版鸣谢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文化危机与思想冲突
第一章 巨变前的社会经济景观/何清涟
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
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人口压力下社会经济的病变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动/李长莉
传统文化观念与明清士风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西学东渐
洋务思潮与“尚富强”的新价值观念
“中体西用”思想模式中价值观念的对峙
第三章 危机中的政治嬗变/朱庆葆
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秩序
西方冲击下政治传统的裂变
王权危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王权危机之二: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吴柏均
外资近代化企业的建立
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与政府作用
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元的工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产变革/杨念群
政治嬗变的前提
维新群体之三大政治变革模式及其后果
戊戌变革的社会氛围
维新运动的回响:中国近代变革的双重取向
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
通商口岸:中国的现代化中心
《马关条约》后的全方位开放
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纪转折点上的文化思潮/陈少明
旧传统与新思潮
古经新释:民族危机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结果
山呼海啸,西潮东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陈达凯
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到兴新学
新式军队的形成
预备立宪运动的进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开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领
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
士绅阶层的政治疏离
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中央财政危机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第十章 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孙立平
清王朝的灭亡与政治社会的解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设计
袁世凯:从总统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毛丹
民初社会的价值紧张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
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杜恂诚
军阀政府对经济的失控
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团体及其政治影响的加强
第十三章 “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十四章 军绅政权和国民革命/王跃
权力危机中的军绅政权
“法统”之争背后的权威真空
五卅运动:广泛的社会动员
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高 华
“以党治国”的党治国家模式
国民党政权面临的三重挑战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行政机构的建立与社会控制的强化
专家参政:政治参与的有限度开放
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
银行改组和金融资本的国家化
币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十七章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张益民
国民政府对农村渗透的失败
国民党的土改与顿挫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
改造乡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颠覆
国民党的党治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主体文化变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战时集权/陈廷湘
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
政治过程制度化的努力
权力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无序化
集权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章 战时统制经济/刘方健
战时经济下的资源分配与商品输入
统制经济对民间工业的影响
国家资本的畸形发展与结构性腐败中的官僚资本
从通货膨胀到财政总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价值重建与政治抉择/高瑞泉
终极关怀的玄学重建
自由主义的理念
权威主义的恶性变形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胜利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许纪霖
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尝试
昙花一现的战后自由主义运动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后记
2006年版鸣谢
卡尔·曼海姆精粹 豆瓣
作者:
[德]卡尔.曼海姆
译者:
徐彬
南京大学
2002
- 5
本文集的多数主题对《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既是深化也是补充;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和统一精神秩序的崩溃导致了相互冲突的立场和怀疑主义,进而使知识社会学得以可能;在自我欺骗的绝对主义和自我毁灭的相对主义之间寻求妥协;在思想史领域的社会学尝试,把思想模式与竞争和代现象联系起来;实现视角“综合”的可能性和方式;在科层制的日益严密、乌托邦走向终结和林众民主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是否能保持“相对疏离的”社会位置。
这些主题在被称为“后现代”的今天仍具有其生命力;与此同时,北美和西欧的社会文化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以某种方式印证了曼海姆宽泛的研究理路。因此,重要曼海姆会使我们感觉到:曼海姆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这些主题在被称为“后现代”的今天仍具有其生命力;与此同时,北美和西欧的社会文化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以某种方式印证了曼海姆宽泛的研究理路。因此,重要曼海姆会使我们感觉到:曼海姆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流亡的巴黎 豆瓣
作者:
(法)卢瓦耶
译者:
张文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内容摘要:
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 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与此同时,也引领我们从交流、传输、融合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史。
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 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与此同时,也引领我们从交流、传输、融合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史。
书生的困境 豆瓣
作者:
谢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制度变化,书生之困,有什么关系。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学习》杂志事件揭示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作用,《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透露的高层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学习》杂志事件揭示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作用,《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透露的高层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1949年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傅国涌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本书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各有其重要影响的十四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学者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金融家陈光甫,科学家竺可桢,作家沈从文、胡风、包天笑,出版家张元济,报人徐铸成和诗人革命家柳亚子,作家兼文化工作领导人夏衍,通过他们在1949年的日记、书信、回忆等最能袒露心迹、折射历史的文字与口头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五十五年前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使许多生动的细节、曲折的过程和未曾披露的真相一一呈现在今天读者面前。十四位人物之后还有两篇专文,同样通过私人记录,分别再现了1949年一批知识分子名人应召北上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从“西化”到现代化 豆瓣
作者:
罗荣渠
黄山书社
2008
- 5
为研究从“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想发展脉络,罗荣渠先生主持编成《从“西化”到现代化―― 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本书资料搜罗宏富而精炼,选编了1919-1949年间我国思想界四次大论战的有关文章。这四次论战是:
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
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关于中西文化出路问题的新论战,
关于中国应以农业立国还是以工业立国的论战。
它使我们惊讶地看到,今天争论的许多问题其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已经提出来了。罗荣渠认为:“以上述几次大论战为线索,把它们联结成为一条总的发展线,从一个侧面探索中国近百年来、主要是‘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经历的曲折过程,有可能获得温故知新的启示。”
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
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关于中西文化出路问题的新论战,
关于中国应以农业立国还是以工业立国的论战。
它使我们惊讶地看到,今天争论的许多问题其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已经提出来了。罗荣渠认为:“以上述几次大论战为线索,把它们联结成为一条总的发展线,从一个侧面探索中国近百年来、主要是‘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经历的曲折过程,有可能获得温故知新的启示。”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豆瓣
7.0 (5 个评分)
作者:
弗兰克·富里迪
译者:
戴从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9
知识分子是个危险的种群。在罗素、雷蒙德·威廉斯及汉娜·阿伦特等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关注公共话题的知名学者看来,如今我们只有肤浅的专家、浅薄的演说家和骗人的医生。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把最广泛地参与高等教育与最无聊的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在本书中,作者对以“反精英主义”为旗帜,片面强调广泛参与而导致知识分子贬值、文化领域弱智化、文化媚俗化的庸人主义思潮与实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阐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与民主所做出的最本质的贡献,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建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能够对话的公共领域。
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编者 刘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6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之中,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人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人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无论是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保障。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身份上依然是自由浮动的游士,在心态上更是没有安顿下来,总是要依附在某个阶级、党派或社会政治力量身上。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是一个奇迹,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象牙之塔,当战争、内乱和革命纷至沓来时,终究倒了。曾经辉煌过,却没有熬过乱世。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不再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而是一个无中心的“断裂社会”,其一是国家与社会的断裂,其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断裂。在这样一个乱局之中,知识分子与国家不仅去了内在的体制关联,而且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而大批知识精英离开家乡,离开乡村,进入都市,又意味着他们脱离传统的民间社会,失去了自己的血缘、地缘和文化之根。在传统中国,士大夫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枢,现代知识分子不仅疏离了国家,而且也游离了社会,成为无所依附的自由漂浮者。
中国启蒙运动 豆瓣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作者:
[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
译者:
刘京建 译
/
丘为君 校订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诚如克罗齐所告诫的,历史和历史学家无法免于时代的印记。本书即以克罗奇的教诲为戒,其主旨在反应海内外持续不歇的关于1919年“五四运动”意义的讨论。作者最终领悟到的“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