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亚裔美国的创生 豆瓣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A History
作者: [美]李漪莲 译者: 伍斌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在过去的50年里,亚裔美国人作为美国成长最迅速的族群,大大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历史学家李漪莲在《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中讲述了亚裔美国人从第一代直至今天,在美国扮演的富有争议的角色。
从16世纪登上第一艘跨太平洋船只的水手,到“二战”期间被监禁的日裔美国人,本书展示了亚裔移民和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后代在美国如何转变的历程。在过去数十年里,新的亚裔族群因新移民和难民的到来而形成、崛起。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受歧视的少数族裔”,而成为美国的“模范少数族裔”,也代表了今天在美国仍十分复杂的种族问题。
本书考察了亚裔美国人在过去数个世纪如何创造和重塑美国,提供了这一重要且多样的共同体的全新历史。更重要的是,本书还为理解美国本身,其种族与移民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它是《纽约时报》的“编辑之选”,被《柯克斯评论》评为2015年最佳非小说类图书,被历史爱好者评为“2015年10本不容错过的历史书”,《洛杉矶时报》称之为“迟来的激动人心的编年史”。《纽约客》《NBC新闻》《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经济学人》《明尼阿波利斯星报》等知名媒体重磅推荐。
暴力与社会秩序 豆瓣
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
8.6 (9 个评分) 作者: 道格拉斯·C. 诺思 / 约翰· 约瑟夫· 瓦利斯 译者: 杭行 / 王亮 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3 - 6
《暴力与社会秩序》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框架中研究暴力问题,揭示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是怎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我们称之为自然国家(natural states)的社会里,暴力的限制是通过对经济的政治操控而产生的特权利益(privileged interests)来达成的。特权使暴力不至于被强势的个人滥用,但这么做无疑又会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反之,现代社会则是通过开放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权利,培育政治与经济的竞争,来限制暴力的。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以及为何开放的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为发达、何以有25个国家由一种社会秩序转型为了另一种,提供了一个框架。
性義工 豆瓣
セックスボランティア
作者: 河合香織 译者: 郭玉梅 八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上帝真會捉弄人,像這樣的人,居然還有性慾!」
第一本關心身心障礙者性需求的報導文學
性,是生活的根本
性,是確認自己出生意義的一項功課
身心障礙者的性需求該如何處理?
「《性義工》裡的人,許多並不是「性輔導師」,然而不論是完全做義工的家庭主婦,或專門為身障者所服務的性工作者,都是在為肢體上Disabled的人,提供一種社會的基礎建設,讓他們的生活儘量免於Handicapped……」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
「人間真實有兩種,一種是美好得讓人掉淚;一種是冷酷得讓人掉淚。本書屬於後者。那是正常人所不願面對卻真實存在的難堪。別過頭去,無助於事。坦然面對,翻讀思索,或許,你會從中看到美好得讓人掉淚的人間。」
──文字工作者/傅月庵
「面對性的慾望,那裡一直有一道封印──「不要去揭開它!」大家拼命喊、拼命阻止,以為只要牢牢守住,不要碰觸,就可以化解掉身心障礙者的七情六慾,假裝它們不存在。《性義工》安安靜靜揭開了它。」
──中廣「心靈的春天」節目主持人/丁美倫
「不論這對他們有多困難,窮其一生,他們都未曾放棄,這是多麼令人動容的一刻。」
──樹德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所長/林燕卿
「不再逃避而選擇了面對,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台北縣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總幹事/涂心寧
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 豆瓣
作者: 顧汝德 天窗出版社
揭露「地產霸權」之後,你更不能不知「官商同謀」的可怕真相。
要解開香港死結,由剖析殖民時代埋下的公義私利矛盾開始……
港英時代最後一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綜合多年對香港政府及商界的觀察和親身體驗,寫成《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審視政府和商界經常陷入矛盾的同謀關係,以致令民主發展和社會公義賠上沉重的代價。
書中重點披露,港英政府為了維持香港經濟增長和確保殖民地管治威信,如何削弱英商的利益及英國在外交上的影響力,轉而與華資商界精英合作。書中亦展示社會大眾如何奮力抗衡「官商同謀」,防範公眾利益被公然出賣,成為英資、中資或本地商界的私人利益。
香港回歸後,「官商同謀」繼續上演。中國政府決定維持殖民地時代的政治制度,令特區政府的新管治班子,無法正面回應社會各界對政治及社會民生的訴求,處處裹足不前,令社會階級矛盾更深,面臨引爆點。
本書特別收錄作者於2011年全新序言及修訂版引言,貼近香港政局的最新發展。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本書架構很清晰,從主題出發先講殖民政府,再講權力商業間的利益交換,最後再講述商業內部的分野變遷。顧汝德做過中央政策組顧問,又是商界老熟人,說起他們之間的破事既理據十足,又簡明扼要直陳痛處。因為熟悉,能作自身反思,微觀上指出權力精英團隊的閉塞、離地與傲慢,根本不如一些淺層研究聲稱那麼得力;中觀可詳細說明所謂「行政吸納」華人商界精英機制的原理、存廢;宏觀上又能破除很多論述迷思,如殖民地在憲制、金融等方面只能聽命於英帝國、政商始終奉行放任自由主義、殖民政府完全是商界(尤其是英商)的傀儡、只為了英帝國利益、上海人成就了CITY的工業化⋯他們很骯髒,但又不如我們想的髒的那麼簡單。本書的論述,講述過往卻映照當下。
历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學 政治经济学
思想产业 豆瓣
The Ideas Industry
作者: [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 李刚 / 邹婧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祖蔭下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王芃 / 徐隆德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1 - 7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水晶之城 豆瓣
作者: [美]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 译者: 林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这是关于洛杉矶兴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的历史。在这座城市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有着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从海外的日本资本到本地的黑帮,从洛杉矶的警察郜门到街头无家可归的人,作者叙述了这鹰城市中形形色色的角色,以及被“极权”控制的公共空间。土生土长的作者,富含感情地评论了这座美国人既爱又恨的城市消失的过去、失败的梦想和无法变成现实的远景。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1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社会与文化丛书。《空间·记忆·社会转型》分为“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建构”、“知识传承: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中国基层社会”三编。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南非的启示 豆瓣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我们时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秦晖从南非发现另一个中国,反思福利、暂住证、农民工工棚、非法强拆、新农村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十九年。
曼德拉病危使全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注意到南非——这个以往多灾多难、如今多姿多彩、而未来前程无限的“彩虹之国”、“金砖”新秀。自从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废除种族隔离、建立民主南非、实现种族和解以来,新南非已经走过了19年的难忘历程。
新南非至今虽然只有19年,但此前四年曼德拉出狱后南非就已经开始新旧“过渡期”,1993年各种族各党派终于达成最后协议即民主南非协商会议公约(CODESA),并通过了新宪法决定建立新南非,至今刚好20年了。而再往前回溯,30年前的1983年发生了非国大武装斗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暴力行动“教堂街事件”;55年前的1958年非国大在加纳第一次呼吁国际社会制裁南非。另一方面,今年也是1948年南非白人国民党上台开始全面实行系统性的种族隔离制度的65周年;1913年第一个种族隔离法《土著土地法》颁布的100周年;南非布尔人殖民者击败反抗的祖鲁人的“血河之战”175周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南非的关注中,秦晖注意到发生南非“部族冲突”的黑人多是祖籍不同的“黑人家园”而在城打工的、南非当局所谓的“流动工人”,他们的“部族矛盾”表象下有着社会地位的微妙差异:科萨族劳工多是都市贫民区的安家户,而祖鲁族劳工则多是住集体宿舍、家属留守“黑人家园”的单身劳工。由此他联想到我们国家的类似现象,以及两国类似现象的制度背景,这些背景与两国经济发展及高速增长时期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到民主化前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演变以及与我们的对照。
主要观点:
曼德拉不是霍梅尼式的“圣人”或曹操式的“英雄”,更不是绿林式的枭雄,他是集道义与理智、勇气与宽容于一身的圣雄式人物。圣雄不是完人,但他给南非带来了希望。因此,无论基于价值判断还是基于功效判断,曼德拉投身“革命”如果说无须被“崇拜”的话,那么至少也是不该被诅咒的。
——“曼德拉现象”的历史意义
许多国家、包括印度与拉美的贫民主要特征就是贫困。而与此不同的是:南非的“进城黑人”与中国的“进城农民”除了贫困,更严重的问题是公民权利的缺失。他们不仅是穷人,而且是“贱人”。当然,印度民间的种姓制下也有“贱民”,但那里的“贱民”只受民间传统的歧视,国家把这种歧视视为非法。而中国与南非的贱民受到的恰恰是来自国家的“合法”歧视。
——从南非看中国
南非共大概可以说是当代世界最“自信”的共产党之一——她的自信表现在不害怕在民主政治舞台上与别人公平竞争,自信可以靠讲理、靠做事,而不是靠“专政”,靠强权封别人的嘴来取胜。南非共从来不是“甘地主义”者,在别人武力镇压她时她会武力抗争,不会任人宰割束手待毙。但她也不相信武装夺权,早在武装斗争时期她就已经在自己的纲领中放弃了“专政”的说法,更不会用武装去摧毁宪政民主。
——新南非十九年
奢侈与资本主义 豆瓣
作者: 维尔纳·桑巴特 译者: 王燕平 / 侯小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奢侈与资本主义》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财富积聚和过度消费现象。城市的扩展、王室宫廷的享乐之风引起了道德价值的变化:对性的放纵,宫廷中国王大臣的情妇。高级妓女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挥霍无度与追求奢侈的习气。作者对有关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列举、分析、比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揭露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隐蔽部分,被称为是一本“充满趣味而且大胆的书“。它使读者对奢侈与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奢侈与资本主义》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中的一种。
论不服从 豆瓣
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8.5 (3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叶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5
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
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端赖我们是否秉持怀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从的能力。——艾里希·弗洛姆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 :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相对于政治上针对专门法规的公民抗命,弗洛姆更着重从人格养成、心理健康层面论述不服从的合理性。他全面陈述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主张,批评资本主义社会抽空了人的身份认同的多面来源,逼迫人在划一化的职业身份中寻找价值,又在普遍的无聊和彷徨中走向迷失,退而只能在无休止的过度消费中暂时麻痹对孤独的感知。不服从就是要反对对人的利用,就是要主张回归对人的关怀。他指出社会对老年人的形象建构包含对心理成长的回避、消费行为引导,这层洞见发人深省,也让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与想象。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社会主义 公民不服从 哲学 弗洛姆
中國的宗族與演劇 豆瓣
作者: [日] 田仲一成 译者: 錢杭 / 任余白 香港三聯書店 2019 - 6
本書是日本的中國傳統戲劇專家田仲一成教授從祭祀角度討論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主要探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國華南地區宗族如何支配鄉村的祭祀;二是這類祭祀和演劇對於華南地區鄉村秩序有什麼功能。全書脈絡清晰,結構嚴謹。田仲教授運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譜牒學的研究方法,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宗族祭祀與祭祀演劇的關係—— 對中國南方( 廣東、福建、浙江、香港)地方演劇的發展歷史和趨勢,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考查。
田仲教授在香港新界農村實地集中考察近三年半,前後歷時七年,訪問了十幾個墟市和村莊(本書涉及了十二個實例),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區,共拍攝了上千幅珍貴的照片(本書精選了當中的兩百多幅),其中涉及許多民俗資料,令本書既有研究和收藏價值,亦不乏趣味性。
本書兩位譯者——錢杭教授和任余白先生的譯文準確精當、流暢易讀,獲得作者田仲教授的高度讚賞,也確保本書的學術價值在中文譯本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豆瓣
作者: 朱耀偉 主編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6
也斯嘗言道:「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呂大樂也同意:「香港故事不易講。」面對充滿「混雜性」和「夾縫性」的香港文化,大家不是視而不見,就是避之則吉。
本書主編朱耀偉,是本地首個香港研究本科課程──香港大學的香港研究課程主任,有見於在本地學術界中,香港研究被邊緣化的問題已達臨界點,傳承面對嚴重威脅,為要讓新一代香港研究者看到希望,以及讓香港文化和研究受到尊重,特意編選這本以「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為題的文集,重點是將「香港」變成可以討論的程式,帶動本地的不同文化實踐。
本書收錄十七篇近年有關香港研究的重要文章,共分為三部分:先按「誰的香港?」的問題啟動「香港」的不同可能性,再就「哪種方法?」探論香港研究的不同方法和角度。第三編「本土/混雜」進而考量香港「本土」,希望在「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的脈絡中瞥見變幻不定的主體身份。
现实的社会建构 豆瓣
9.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 译者: 吴肃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Technology and Gender 豆瓣
作者: Francesca Bra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7
In this feminist history of eight centuries of private life in China, Francesca Bray inserts women into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adds technology to the history of women. Bray takes issue with the Orientalist image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women were imprisoned in the inner quarters, deprived of freedom and dignity, and so physically and morally deformed by footbinding and the tyrannies of patriarchy that they were incapable of productive work. She proposes a concept of gynotechnics, a set of everyday technologies that define women's roles, as a creative new way to explore how societies translate moral and social principles into a web of material forms and bodily practices. Bray examines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of domestic life in China, tracing their developments from 1000 to 1800 A.D. She begins with the shell of domesticity, the house, focusing on how domestic space embodied hierarchies of gender. She follows the shift in the textile industry from domestic production to commercial production. Despit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women's reproductive roles, she argues, this cannot be reduced to childbearing. Female hierarchies within the family reinforced the power of wives, whose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d ritual activities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试图通过进入报刊,实现阅读视角从官方到民间的转移,并由此返回现场,这种努力在本书中具体落实为通过对十个个案的剖析,对史料进行精细处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并由此揭示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上篇“女性社会”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对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各异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的歧出的意义指向的解说。作者认为,由此构成的晚清社会的图景,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
本书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精细地操作向不被学界看重的报章史料,以此生气淋漓地重现了晚清社会的诸般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
2019年6月25日 已读
文笔洗练优美,遣词造句必使其言之有物。夏晓虹老师的学术疏证皆取个案切入,避免滑入宏大叙事的之空洞,又在接近故事化的考辨笔调下描绘专属晚清女界的风情图景。为女学堂兴办请教西洋姐妹的闺秀名媛、公开信拒绝屈疆的杜成淑、在女报发起女权先声之香山刘氏、殉身以兴女学之惠兴、侠义葬秋之吴芝瑛、徐自华、神秘的大悲庵慧珠禅尼,一一如眼前鲜活人物,让我见以往未知之近代世相,使我明瞭平权呼吁的历史起步何等复杂与不易。
中国 历史学 夏晓虹 女性 女性主义
隱形澳門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李展鵬 遠足文化 2018 - 2
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澳門是一個似乎很熟悉、但其實很陌生的地方。「港澳」這概念指的常是香港;在「中港台」及「兩岸三地」這些稱呼中,澳門更是隱形的。但其實,除了賭場、大三巴與葡國蛋塔之外,澳門還有其他值得瞭解之處。尤其是近年遊澳門的台灣遊客持續增長,而台灣也有人力倡開賭場,也許這就是台灣人了解澳門的時機。了解究竟澳門有什麼獨特之處?跟大陸、台灣、香港有什麼不同?
此書會從澳門長期不被看見的「隱形狀態」談起。作者身為土生澳門人,累積了過去十年對澳門的觀察與思考,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大三巴背後的故事」談歷史與文化,除了簡述澳門的特殊歷史以外,也從建築、城市結構、葡國菜,以及港澳的微妙關係去討論澳門的混雜文化;第二章「三千萬遊客的一夜情」談開放賭業市場之後的巨變,從二○一六年天鴿颱風曝露的問題、政府派錢的措施、旅遊業的過度發展、城市空間的變異,談到階級社會的浮現;第三章「遲來了數百年的初戀」談身份認同,討論「我愛澳門」這論述的出現,以及本土身份如何在建立在懷舊情緒及排外心態之上;第四章「自己的故事自己說」談本土創作,分析電影、繪畫及戲劇這三種作品如何反映了過去十多年澳門人對城市問題的思考、對本土身份的探索。
再造“病人”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3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