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
东大女子 豆瓣
ルポ 東大女子
6.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太田敏正 译者: 应婧超 2022 - 4
东京大学是全球大学排名最高的亚洲学校,然而在东大每年入学的3000人新生中,只有不到两成是女性。
“东大女子”在日本社会中是一个带有特殊意义的标签,一方面意味着这些拥有日本最高学历的精英女性在智商、能力上的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高冷、强硬、缺少女性魅力等固化形象,暗示着她们背离了日本女性相夫教子的传统道路,闯入男性主宰的社会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
本书将揭开这些被视为“男强女弱”社会的异类的高学历女性在求学过程,工作,生活与家庭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真实情况,以及她们对抗社会偏见、追求性别平等和自我实现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如果这群比其他人更有能力、本应更有选择余地的女性都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社会多样化的实现更是无从期待。可以说,东大女子的生活状态正是日本未来社会的先兆。因此,“只有当东大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1之时,才是日本真正变革之际。”(中屋健一)
2022年10月13日 已读
其实内容大多是东亚父权社会内部的老生常谈。但有两个议题让我印象深刻:1. 家庭养育冲突中不仅仅是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还有“资本商业社会的竞争价值>养育照顾价值”这层核心价值冲突。当然,再往深层上说,对养育价值的鄙夷漠视也源于父权社会的价值逻辑:男性人类发明的理性文明及围绕其展开的社会活动都比“自然的”“生物性”“家庭的”“女性的”事务要高级、有价值;在家庭中提倡性别平等,还要用力批判这种逻辑假设;2. 书中提及研究表明越是讲究“能力主义评价体系”的人和组织,越是容易忽略评价体系的偏颇与不公正,更不利于人和组织的进步。最后,躲在办公室不回家带娃做家务的男性数学都不好,书中那些多元男性气质实践者的经历让人鼓舞,让人看到东亚圈也非铁板一块。大家需要为一个鼓励多元人生选择的社会建设而努力鸭。
性别平等 性别意识 教育 日本 男性气质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关于残障者性教育的理念带来了很大的颠覆感。但可以想见,难题是怎么在保障性人权的前提下,避免侵害诸如身体自主权等同样重要的其他人权范畴。比如一些社会新闻里残障人士不仅遇到了存疑的“同意的性关系”,还有存疑的“同意的婚姻”。后者关联的人身自由就不如性行为所对应的性人权那么容易论证了。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平等 思想史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豆瓣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作者: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译者: 刘文利 / 周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 2018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09年首次出版,采用循证方式,适合学校、教师和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时至今日,性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了恰当地回应年轻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并为解决这些需求的教育系统和从业人员提供支持,联合国合作出版伙伴扩展后的团队审议并修订了第一版《纲要》。
修订后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就有效的全面性教育的特征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技术性建议,制定了全面性教育课程所需要包含的主题和学习目标,以及有效的全面性教育的规划、实施和监测方法。
修订后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重申了性教育在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框架内的地位,并倡导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从积极、肯定的角度,提供关于性与人际关系的结构化学习。《纲要》的修订是基于对世界各地实施性教育工作的最新证据与经验教训所进行的回顾研究。《纲要》修订版反映了性教育对实现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特别是有关健康和福祉的目标,有关全民优质教育的目标,以及有关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目标。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部分章节段落对照了译文】长篇且枯燥的指导纲要。提倡者为了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而采取文化相对主义、对宗教价值妥协的立场,实在让人怀疑部分建基于此的建议的实际可行性。总体而言,本文件采取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性人权强调较少,重责任而未强调选择的权利,字里行间还是暗示青少年最好采取禁欲的选择。不过能够强调gender equality在性教育里的重要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态度。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平等 思想史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长篇且枯燥的指导纲要。提倡者为了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而采取文化相对主义、对宗教价值妥协的立场,实在让人怀疑部分建基于此的建议的实际可行性。总体而言,本文件采取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性人权强调较少,重责任而未强调选择的权利,字里行间还是暗示青少年最好采取禁欲的选择。不过能够强调gender equality在性教育里的重要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态度。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原文 平等
音乐学与差异 豆瓣
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Scholarship
作者: [美] 露丝·索莉 编 译者: 谢锺浩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音乐学和“性别差异”理论的人类学文集,包括本书编者露丝·索莉教授在内的16位美国和加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音乐学理论和音乐文化语境中,和社会性别与性有关的、无所不在的差异。
男公关 豆瓣
作者: 方刚 群众出版社 2012 - 9
《男公关》内容简介:“男公关”或曰“公关”、“公关先生”,是休闲娱乐界“业内”常用的说法,在该书中则称之为“男性性工作者”。他们是向女人出卖性服务的男人,一个神秘的人群。《男公关》一书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了著名性学家方刚博士通过男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人群来分析男性气质的实践,下半部分是田野调查式的考察笔记,更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真实、深刻地揭示了男公关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男公关的生存面貌。近年来,大众传媒中时常出现关于“男公关”的报道,这些报道多以猎奇的心态与偷窥的视角出现,其中更多的是想当然的“创作”以及基于无知基础上的贬损,真正严肃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却从未有闻。性学家方刚深入深圳一家夜总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与多位男公关朝夕相处,零距离观察与体验,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方刚的研究兴趣在于正确解析当前中国的“性变革”,而男性性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同样是“性变革”的产物。以方刚为代表的第三代性学家,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性变革”的研究,强调性人权,强调性与别研究的综合。第三代性学家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性学研究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部书在写作和出版前受到李银河、刘达临、马晓年、阮芳赋、何春蕤等著名性学家的格外关注,或予以指导,或提供研究方便,或撰写推荐语,均给予较高的学术评价。该书不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且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021年1月27日 已读
六种气质趋势在原有的男性气质理论上有所提升,只是应用到某些具体情境的解释时仍有尚未穷尽一切可能的余地。虽然一些故事好看得让人难以置信,不过更多的细节的确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多元人生状态难以名状,性别气质的实践就是在如此不同的情景下流动发展的。
中国 人类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赋权型性教育:给孩子好的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作者提出的赋权型性教育理论,是中国目前唯一本土的性教育理论,受到性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影响日趋扩大。
本书系统论述了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技术,帮助读者全面提升对性教育的认识。
从事性教育,观念很重要。本书对性教育思考独到而深入。
作者是全国“性教育讲师”培训与考核负责人,此书也是性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2021年1月23日 已读
主课必读参考书第一遍。在课程内容基础上细化了每个重要主张的论述,一些章节提供了相应的学术论据。论证上,与“人的权利与文化情景”相关的部分观点有矛盾之处,我会尝试做更严密、更有效的证成,因为我认同赋权型性教育的整体主张。书本后半部分呈现了许多真实情景中的应对选择,但这部分组稿相对松散。
人权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等 心理学
豆瓣
Think Human Sexuality
作者: [美]凯莉·威尔奇 译者: 富晓星 / 史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提到性,可不仅是腼腆一笑中蕴涵的那些事儿。
从宏观层面,本书将“性”置于生物—文化—心理的广阔视野,从医学、生物学、流行病学、心理学、性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法学等角度对性进行全面介绍和剖析,在亲密关系、爱情与婚姻、性别角色、性取向、生育选择、多元性表达、性发展、性健康、性犯罪、老龄化等领域启发研究思路。
从微观角度,本书将错综复杂的性生活融入你的生命历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动手动脑的方法、生动激烈的讨论,帮助你认识性在不同人生阶段扮演的重要角色,获得关于你自己的性、他人的性以及性别的可靠认识,并且寻求解决之道。
一句话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 王晓斌(编) 东方出版社 2020 - 6
《一句话性教育》选编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博士关于性教育的经典语录,取材方刚的性教育著作与演讲,涵盖了性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九个方面。书中通过一句句简短精练、轻松又不乏深意的语言,将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脉络与要点清晰介绍出来,有方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方刚博士多年性教育课程与咨询的实践凝结,从意识观念到实操方案,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是家长与老师性教育入门的优秀读本,也是引导男孩女孩更好认识自己,拥有健全健康性心理状况的教学指南。
1、性教育入门指南,简单几句说清性教育。告别不做、不会、不敢、不屑,用连珠妙语打破难以启齿的枷锁与边界,教你讲什么、怎么讲。
2、总括赋权型性教育新思路,不只是性生理教育,也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提供一种亲子关系新模式。
3、不回避LGBT等敏感话题,教会家长如何在孩子悦纳自己、认知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扮演正确角色。
4、每节内容配有性教育主题漫画,辛辣讽刺性教育现状,幽默一笑间,打开心扉重新认识性教育。
男人的声音 豆瓣
作者: 方刚 / 朱雪琴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2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介绍了16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16个男人千姿百态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于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于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时性别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性别平等主义者,或者致力于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或者致力于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达人,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男人,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或者本身便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划分的酷儿……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不同的讲述不仅呈现了身份、认同、状态的多元,也呈现了衔接当下的历程也是多元的。承认这些事实存在,更加明白封闭的定义多么容易失效,更何况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的粗暴强制。而当我想到自己能做什么之时,就能想起洪文龙老师对贝尔胡克斯的引述: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实践女权主义。——男性不应争取成为女权主义的叙述主体,而更应该在女权主义的理念下细致地检视父权制下男性的气质与经验,成为女权主义的真实盟友。最后不得不感叹,一同列身其间那个免费午餐,真是对其他讲述者、编者的不敬与伤害。
LGBTQ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权 平等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豆瓣
作者: [日] 须藤瑞代 译者: [日] 须藤瑞代 / 姚毅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 - 2
本书是一本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女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变迁的著作,覆盖的时间段是1890年代后半期到1920年代。书中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女性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梁启超的女性观,马君武、金天翮对未来理想女性的设想,秋瑾、张竹君、何震对女性在国家框架下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探索,女性参政权的论证,1910年代的贤妻良母论,梁启超与其大女儿梁思顺女性观的异同等等问题。作者认为,女权主体是在围绕女性的议论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女权主体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女性,而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两个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9年7月6日 已读
以东瀛汉学的“局外”视角优势,敏锐地将国际互动影响分析融入社会性别理论,从而在更立体的结构中梳理出清末民初中国女权概念起源变迁的连续历史过程。须藤瑞代自然很重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不过也因此准确地述证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进入中国后产生的代入“普遍化”影响。这种“普遍化”让中日两国进步女性有了情谊的连结点,证明他的国际化社会性别工具做了有效的分析。当然,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显得简明扼要,缺点就是对形成概念变化的历史环境的陈述显得空疏。
2019年7月31日 评论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按照不少中日学者考据,中国的“女权”概念很可能起源于19世纪末,尤其是士人变法办报引介西方理论之际。期间,或又以梁启超等于《清议报》中引述“女权”“男女平权”的字眼为最初肇始。日本汉学者须藤瑞代考证,清末民初是新词汇海量涌入中国的时期,有关“女权”的概念,很可能源自于日本的学术引介; 士人的迫切任务是谋求变法使中国建立如西方民族国家一样的政治体制,以应对他们观念中的新世纪国族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他们相信,民争权利,实为作为民族国家国民整体而拥有的“权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弱者并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清末民初的“女权”概念演变也是在这样时代、观念背景下起源,其发展的起始带有浓厚的国族主义迫切感; 所以,梁启超在清末述及的“女权”,是将女性作为争取一国一族“权力”的主体的一部分。他一面将女性塑造成一种应该马上自强、生利的理想形象,另一面又强调健康、强健的女性能成为一国一族优质后代的保障的意义。这两方面的论述,都诉诸于一种对未来女性理想形象的构想,而并不在乎女性在结构性的社会现实中的遭遇与难题。所以梁启超并不介意他所设想的生利的职业女性形象与履行母职的女性形象之间的矛盾。自然,那时的梁启超并没有论述女性的应然权利; 20世纪初民间女学渐兴,倡议“女权”、女学的报刊纷纷崭露头角。这时引领“女权”论述的读物代表,不能不提《女子世界》。创办人金一等男性论者,承接了为建构强大的民族政体贡献这个最终目标,将女性的优越性总结为“国民之母”这个意象,力主女学而为国族出力。这种强调“母性”的意象,同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形象建构。主张它的论者同样不关心具体女性个体在实际社会中的遭遇、思想与情感。1903年大阪博览会上中国缠足女性被展示引发的争论,清晰地反映了这层事实。在这段时期,缠足被总结为中国女性乃至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代表形象; 辛亥革命前,陆续有进步女性进入讨论“女权”概念的舆论场,突破男性论者的话语框架,做了一些新的建构尝试。林宗素、陈撷芬提出男性论者忽略的现实社会中两性的冲突,提出女性应摆脱男性的束缚争取自立。秋瑾也从“争女子的义务”的角度切入,承接为国家强大做贡献的目标。及后又发展为“争取与男子一样的义务”的意识,以一种否定女性形象的方式阐述“女权”概念。须藤瑞代认为,虽然这种概念有不同的女性目标指向,但其理论基础实质与“国民之母”论述一致,都假定了一种本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只是秋瑾强调了男性形象,而在争取权利之时否定了本质化的女性形象; 张竹君、何震的论述探索则追求突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假设。作为一名医者,张竹君设想每一个女性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一种基于个人特点的新社会角色。未来的女性从这些彼此不同的新角色出发贡献国家。而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何震则完全否定为建构民族国家贡献这个普遍认受的终极目标,强调民族国家秩序以内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女权兴起,因此应当放弃民族国家建构,而在别样的社会建构中追求“女权”的实现; 辛亥革命以后,进步女性立即争取争取女性参政权。1911年11月广东宣布独立以后,临时省会采取议员人数分到各界,议员不限性别的方法,女性以“女界”形式分到10个席位。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开历史未有之局面。可惜,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最终在国民政府统一建制后被取消了。1912年审议临时约法时,唐群英等20余人为了抗争约法中不含“无性别”差异的表述,武力阻止约法的表决; 民国建制以后,舆论整体转趋保守。日本贤妻良母论十分风靡,这种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的回流,证实了须藤瑞代的观点:以“天赋人权”概念出发的人权争取,与按性别分工为实践方式的民族国家建构构成强烈的矛盾。 直至五四左右,由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带起的人格讨论,延伸出自由恋爱等话题,才让整体保守的舆论场出现不同的声音。而到了那时,保守论述中又有一种强调“母权”的分支,这种论述思路将“母性”从“女性”之中分离出来,强调对女性对“人权”的觉醒实现,但这种意义只是女性觉醒的初级,女性觉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母性。使用“母权”字眼,无非是为了强调这种“母权”追求,与主张实现平权的西方女权主义的张力与对抗。这个阶段的论述思路变化,由于西方不同的女性论述传入中国有关。 在此,须藤瑞代强调,女性史研究、女权研究必须注意到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输入的影响。因为在连续的演变过程,除了反映中国自身的史实与议题,也内涵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在中国的代入,西方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化”的过程; 《妇女杂志》的论述转变,突出地反映了“女权”概念从过往与国家前途捆绑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当其时,热衷于日本女性权利运动的竹中繁游历中国,访问中国各界女性,并在《妇女杂志》以中文介绍日本女性权利现状,与中国进步女性惺惺相惜。这种友谊,甚至没有受到30年代初中日战争冲突的影响,两国进步女性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结构框架,在“面对一样的问题”的女性身份上达成理解而结成友谊。 但是,须藤瑞代提醒必须认真考究“面对一样的问题”这层共通点。因为如果如两国女性所论述,两国女性都在儒教秩序社会下遭受压迫而面临共同的问题,那么那时候同样有类似文化社会背景的朝鲜社会女性生存状态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随着战争的展开,这种从国家结构中分离的“女权”概念讨论结束,再次回到国族生存的讨论框架之中; 本书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研究,具体以概念演变历史梳理展开论述。其中,又引入“社会性别”概念,对所有史实进行参照。好处自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将演变的脉络描述得简明清晰,缺点就是概念演变之间的背景历史描述不足,让读者无法把握概念变化背后的影响变量。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女性主义 女性史 女性研究
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 豆瓣
2010
《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从女权主义与社会性别对社会与知识生产的影响、女权主义的去中心化、酷儿问题、全球化等角度呈现女权主义学术不断延展的关注领域,并对“社会建构”这一经典的女权主义命题进行重新思考。
性通識 豆瓣
作者: 陳效能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1 - 5
2018年2月2日 已读
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性别气质”没有厘清,在地的内容讨论得不多,但引用的数据、事例,仍能描勒出香港性别平等的落后现状。
性别 社会性别 香港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2017年7月9日 已读
王政老师学养深,文笔佳,多支线剧情快的女性运动史写得如章回小说般跌宕起伏。掩卷慨叹,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同室求学、工作谋生、避孕保健,哪样不是女权先辈戮役求进,挥汗流血一件件打回来?73年平等权利修正案一役,美国女权为了逻辑自恰放弃恐慌者支持站着死,honor得让多数男子相形羞愧。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政治哲学
越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女性味”、“男人气”,这些词语在今日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它同中国“现代性”和“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它对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有何意义?旅美学者王政以跨文化女权主义视野和后结构主义方法,剖析这类常见词语所蕴含的复杂社会文化意义,揭示社会性别话语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密切关系。本文集以对文化两栖者个人经历的回顾、评点社会文化景观的散文、学术论文、讲座报告等多样体裁,深入浅出地介绍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展示女权主义学术在国际学界的发展概貌,也记录了作者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文化,包括社会性别文化是人的建构,这同时又塑造了文化中的人。多一种分析文化建构的工具,将有助于我们的增强抵抗强势文化控制的能力。”文集的女权主义分析框架为读者提供了解构男性中心文化密码的棱镜。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7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