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 豆瓣
戦後経済史
7.3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口悠纪雄 译者: 张玲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著作等身的日本知名经济学家
深挖增长与停滞之谜的集大成之作
日本究竟错在了哪里?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吗?
◎ 编辑推荐
☆ 犀利剖析深层机制,揭示日本经济增长和停滞背后的奥秘
作为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公开警告的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以对日本经济的冷峻洞察和不懈思索而著 称。针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基本结构,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与以往观点截然不同的 “1940 年体制史观”,为我们理解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泡沫的形成和崩溃,以及后来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 回顾 70 年境遇变迁,生动描绘时代大潮中的社会众生相
除了从全局视角“鸟瞰”日本经济的整体格局,野口悠纪雄还在本书中记录了自己和家人、朋友所经历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他们曾经在高速增长时期意气风发,也曾经为经济衰落萧条而黯然神伤,现在仍有很多人在为未知的明天而焦虑和迷茫。作者饱含深情的回顾和叙述,使战后日本经济史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数据和图表,而是化作一幕幕立体、生动的人生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 借鉴日本经济的起起落落,思考如何走好自己的路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特别是泡沫经济时期人们对股票和房地产的狂热和痴迷,泡沫经济崩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惨痛损失。这些都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覆辙吗?会如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样,在“爆买全球”之后经历“失去的三十年”吗?
◎ 内容简介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 30 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最初影像始于 1945 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 获奖记录
入围2018新京报年度好书
第一财经周刊年度财经图书
全景·资本圈 2018年度十大好书
2023年6月30日 已读
首先必须向老人家致敬。毕竟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能够坦诚自己某个时期的判断有误,承认对某些问题仍旧看不透,时过境迁仍愿抛开成见慎思剖析真的很难得。这种态度在盛行傲慢自矜的同行中并不常见。
或许,正是这种态度让他看到了延续至今的战争年代体制的功过是非,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给予泡沫经济年代一个与别不同的归因(我认为这种从制度细节出发的判断准确可信)。当然,他毕竟还是一个主要接受奥地利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的学者,虽然他准确地看到战后依赖行政集中资源的制度产生过优势,避免陷入主流学派“自由市场万能”的偏见;但分析90年代以后的历史时,他还是不免犯糊涂,把新型技术创新产业看成一种纯粹的“自由市场”的产物,甚至将“1940年代体制导致泡沫经济”的观点,误述成“干预过多等于实践再分配,也等于搞泡沫经济时代的不劳而获”。就是瑕不掩瑜,他的“不劳而获的社会总有人被牺牲”的判断也非常准确。
ps:细看日本gov处理泡沫爆破的手段,100万亿损失无法追回,投入的救市资金将近半数被明里暗里地转嫁到普通国民身上。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公共论证和决策明示,许多国民对此毫不知情。就这种大事件的后果来看,当年的占领美军的确就是被当成挡箭牌的傀儡,利虹还是那个“我很传统的”的利虹。
kindle 历史 政治 日本 泡沫经济
资源、产权与秩序 豆瓣
Resources,Property Rights and Order: Fish tax System and Lake Society 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periods
作者: 刘诗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1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水面权”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对湖池水面的确权过程、渔业捕捞的准入机制、水面权的分化与转让、捕捞纠纷的调解与审理,捕捞秩序的层累与演进,以及内陆水域社会的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
從自由到壟斷(全2書) 豆瓣
作者: 朱嘉明 遠流出版 2012 - 1
凱恩斯在《貨幣論》裡頭有一句話:「如果以貨幣為主線,重新撰寫經濟史,那將是相當激動人心的。」這部《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兩千年》就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對中國歷史的一番梳理和解讀。
在這部耗時十年完成的著作,朱嘉明不僅思考當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之後,人民幣如何從沒有「含金量」、同時也不具備一般貨幣功能的通貨,走向市場經濟、進而發生通貨膨漲的過程,他更從歷史的脈絡,去看待貨幣在中國過去兩千年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有了許多新的見解。
秦始皇滅六國,中國從此走入中央集權的皇權統治,但其中當時的統治技術還不足以管理這麼大的國家,因而貨幣經濟這一塊,向來是歷朝歷代鞭長莫及的,也因此,中國的貨幣經濟向來表現出濃厚的自由經濟色彩。而秦朝本身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統一幣制,造成通貨緊縮,「錢貴物賤」。
中國向來是以政治力量的強弱來評判一個朝代的表現。所以像南宋,一般認為是不及格的朝代,但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來看南宋,由於南宋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所積累的財富足以支撐與蒙古長達三十年的軍事對抗,甚至,在蒙古滅宋之後,宋朝的貴金屬財富成為蒙古維持一個橫跨歐亞帝國的資本。
像這樣不同於一般看待歷史的見解,在書中處處都是。而這本書就現實層面最重要的關注在於: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所做的法幣改革以失敗告終,且為人民幣登場鋪了路。在作者眼中,人民幣是法幣的一種延續,而其基本想法都與凱因斯的貨幣思想相關。
目前的人民幣是一種「雙重」壟斷的貨幣,國家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和對支持人民幣的物資資源的壟斷。人民幣成了完全依賴於政府和國家信用的紙幣。在人民幣制度下,中國人民財富的形態只有人民幣,而人民幣為國家壟斷,國家透過人民幣供給數量和物價的不斷變動,實現國民財富的重分配。
在這樣的情形下來看人民幣的國際化、能否取代美元,以及如何控制通貨膨脹,都存在許多變數,本書在這部份,恰可提出多角度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