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挑战世界的中国第一CEO 豆瓣
作者: (日)木乃花朔耶 2006 - 9
21年前,当海尔还是一个亏空147万的小电器厂时,没有人相信,它能成长为营业额上千亿元的著名集团。而这个神话的缔造者,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海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漫画方式讲述了这个优秀企业家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过人的管理思路和商海策略,分享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书由荣获“第一届世界漫画爱好者大赛”冠军的日本漫画家木乃花朔耶编绘。
本书世界首次中、英、日三国语版同步进行。
2015年7月10日 想读
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8.7 (426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姜 译者: 李克勤 / 王荣生 译林出版社 2015 - 5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
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
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还有,你的一生。
《你一生的故事》结集特德·姜早期的七篇作品: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一个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语言,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过去、现在、未来,在她眼前同时展开。
为了离上帝更近,人类伐木烧砖,拉车砌塔,经过无数个世代的辛劳,终于建成一座巍峨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通天塔。
只要一小瓶药水,就能拥有超人智慧,这个诱惑无人能挡。可惜超人不止一个,荡气回肠的超人对决之后,领悟终极的智慧。
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两个人的感情除以零,结果是什么?
在一个“名字驱动一切”的世界,命名师们玩转七十二个字母,寻找人类种族繁衍的密码。
当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解读后人类的科研成果时,这种研究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妻子在天使下凡时去世,丈夫却必须学习如何热爱上帝,以便死后与妻子团聚。
2015年6月20日 想读
哈尔罗杰历险记(全套共14册) 豆瓣
9.8 (11 个评分) 作者: 威勒德·普赖斯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 5
本书记述了哈尔罗杰兄弟惊心动魄的探险活动,把你带入奇幻无比的未知世界。全书惊险、曲折、奇特、壮观,会使你惊叹不己,爱不释卷。
2015年2月11日 想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2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2014年12月11日 想读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豆瓣
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
作者: 弗里曼 / 毕克伟 译者: 陶鹤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3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为个案,以其领头人耿长锁 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深入探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60年间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作者集中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以后在农村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从减租减息到互助组、合作社,再到大跃进时的人民公社,分析了这先后进行的改革对农村社会及农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战争及国家建设的作用,它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而探讨国家与农村社会,国家领导与地方干部的关系。
本书作者分别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他们从1978年开始在五公村、饶阳、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访谈,查阅相关资料,先后与几百名农民及各级干部交谈,查阅了众多的有关档案等原始材料,从而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整个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同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资料,停留在一般的叙述介绍之上,而是将五公村作为华北农村社会近代变迁中的一个典型,将其放在变动中的历史中进行考察,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探讨这一变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现时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从而使本书既有一般叙事的可读性,又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路,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农村问题,极有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近代中国历史、社会史、农村问题等研究教学工作者,中共党党史教研工作者等。
2014年11月27日 想读
Let the Right One In 豆瓣
作者: John Ajvide Lindqvist 译者: Segerberg, Ebba St. Martin's Griffin 2008 - 10
"Let the Right One In" Takes Top Honors at Tribeca Film Festival It is autumn 1981 when the inconceivable comes to Blackeberg, a suburb in Sweden. The body of a teenage boy is found, emptied of blood, the murder rumored to be part of a ritual killing. Twelve-year-old Oskar is personally hoping that revenge has come at long last---revenge for the bullying he endures at school, day after day.But the murder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n his mind. A new girl has moved in next door---a girl who has never seen a Rubik's Cube before, but who can solve it at once.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her, though, something odd. And she only comes out at night. . . .Sweeping top honors at film festivals all over the globe, director Tomas Alfredsson's film of "Let the Right One In" has received the same kind of spectacular raves that have been lavished on the book. American readers of vampire fiction will be thrilled
2014年10月5日 想读
卡夫卡 豆瓣
作者: (英)尼古拉斯·默里 译者: 郑海娟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 - 8
弗朗兹·卡夫卡是极具有原创性的,同时又是让人高深莫测、悸动不安的现代欧洲作家之一。他那神秘而卓越的著作,比如《审判》、《城堡》和《变形记》,已经捕获了数代读者的心,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震撼。卡夫卡的生活同他的文学想像力一样与众不同:尽管从表面来看,他从未经历过了不起的大事,但在内心里,他却饱尝折磨。终其一生,他都在同那些自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作战:严格苛刻的艺术理想、恶劣的健康状况、孤独感、工作(他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保险公司当律师)、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复杂的犹太人身份、为写作而进行的绝望斗争、结婚的愿望(最终全部落空)。40岁那年,他便走完了这痛苦的人生之路。
本书是二十余年来第一部卡夫卡传记,它为这个藏身手大量具有丰富想像力、令人难忘的著作背后的人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本书回顾了卡夫卡和菲利斯·鲍尔那段漫长而无果的恋爱;回顾了他和热情似火的米伦娜·耶岑斯卡的苦恋;以及在生命的最后他与多拉·迪阿曼特共度的幸福时光。尼古拉斯·默里从卡夫卡的这些经历出发,以感性的方式重读他的小说,对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新的阐释。
2014年9月11日 想读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2014年9月7日 想读
Chinese Among Others 豆瓣
作者: Philip A. Kuh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 - 3
In this book, distinguished historian Philip A. Kuhn tells the remarkable five-century story of Chinese emigr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Although emigration has a much longer past, its "modern" phase dates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en European colonialists began to collaborate with Chinese emigrants to develop a worldwide trading system. The author explore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migration, complementary parts of a far-reaching process of adaptation that enabled Chinese families to deal with their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s. Skills and institutions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l migration were creatively modified to serve the needs of emigrants in foreign lands.
As emigrants, Chinese inevitably found themselves "among others." The various human ecologies in which they lived have faced Chinese settlers with a diversity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in the settler societies of the Americas and Australasia, and in Europe. Kuhn traces their experiences worldwide alongside those of the "others" among whom they settled: the colonial elite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rival immigrant groups that have profited from their Chinese minorities but also have envied, feared, and sometimes persecuted them. A rich selection of primary sources allows these protagonists a personal voice to express their hopes, sorrows, and worldviews.
The post-Mao era offers emigrants new opportunities to leverage their expatriate status to do business with a Chinese nation eager for their investments, donations, and technologies. The resulting "new migration," the author argues, is but the latest phase of a centuries-old process by which Chinese have sought livelihoods away from home.
The Humane Interface 豆瓣
作者: Jef Raski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0 - 4
The honeymoon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is over: millions of users are tired of having to learn huge, arcane programs to perform the simplest tasks; fatigued by the pressure of constant upgrades, and have had enough of system crashes. In The Humane Interface, Jef Raskin -- the legendary, controversial creator of the original Apple Macintosh project -- shows that there is another path. Raskin explains why today's interface techniques lead straight to a dead end, and offers breakthrough ideas for building systems users will understand -- and love. Raskin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design failures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s so many users experience; shows how to understand user interfaces scientifically and quantitatively; and introduce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at should underlie any next-generation user interface. He introduces practical techniques designers can use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ivity of any product with an information-oriented human-machine interface, from personal computers to Internet appliances and beyond. The book presents breakthrough solutions for navigation, error management, and more, with detailed case studies from Raskin's own work. For all interface design programmers, product designers, software developers, IT managers, and corporate managers.
2014年8月23日 想读
乌鸦的教科书 豆瓣
カラスの教科書
7.6 (5 个评分) 作者: 松原始 译者: 奚望 / 日研智库翻译组 海洋出版社 2014 - 2
日本乌鸦研究专家松原始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乌鸦鲜为人知的秘密,乌鸦一生的成长过程以及中国的乌鸦们是如何在日本过冬的。本书将会使读者对乌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也会认真的思考如何与动物们“和谐共处”,如何关注生态环境。
中文版序
致各位中国读者:
大家好!感谢您阅读《乌鸦的教科书》。
很遗憾,我没有去过中国大陆,然而从访问过中国的日本研究者或中国研究者那里,我听说在中国是几乎看不到乌鸦的。即使在我去过的中国台湾,也没有发现过乌鸦。而在日本则生息着众多的乌鸦,不仅仅在山里和农田里,就连大都市的中心地带里也是如此,不对,应该说“正因为是大都市的中心地带所以才会有乌鸦。”在日本,没有哪一天会听不到乌鸦的叫声。如果您看到东京的情况,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乌鸦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常见的鸟类,它们往往会出现在许多民间传说和谚语里,而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另外,它们由于把垃圾搞乱、威胁到人类等原因,经常受到驱赶。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乌鸦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动作的研究也并不能说很充分。一般的看法仅仅是“乌鸦是一种又大又吓人的鸟”而已。我写这本《乌鸦的教科书》的原因,就是想让人们
II
稍微多了解一点儿关于乌鸦的事情,并将它作为自己周围的野生鸟类来看待,多少产生一些亲近感。而在这一点上,各位和日本的读者大概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但是,中国和日本也存在有关乌鸦的共同话题。例如,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分布有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另外,有观点认为,大量来到日本的秃鼻乌鸦的繁殖地是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实际上是在乌鸦身上设置了卫星信号发射器,来进行跨越国境的研究。因此,有关秃鼻乌鸦的内容在中文版中有所增加。此外,在古代中国,传说“太阳里住着三只脚的乌鸦”。大概是由于这个传说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神话里也出现了三只脚的乌鸦吧。之所以有三只脚,大概是基于阴阳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起源于古代中国。
对于各位来说,乌鸦可能不是在附近就能看见的鸟类。也许它还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鸟。但是,乌鸦是一种对它越观察,就越会觉得它有意思的鸟。另外,它作为与人类生活非常近的野生动物的例子,在环保和共生的意义方面,也有着许多可供参考之处。一般来说,考虑到环保和灾害应对方面的措施,充分了解研究对象动物是十分重要的。而大都市里的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冲突则通常也和人类的感情以及喜恶息息相关。
从前,在外面玩耍的日本孩子们看到了回巢的乌鸦便感觉到日色将暮,说着“乌鸦都叫了,回去吧”,自己也回家了。而今,很多人已经忘了这回事,而只把乌鸦看做
中文版序
III
是碍事的家伙。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和维持是很重要的。与其说考虑到乌鸦在生态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只要城市里有食物,那么乌鸦来造访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还不如说身为森林性的大型鸟类,它们不但没有灭绝,反而愈加繁荣,这自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事情不能这样来考虑。
抱歉,说着说着话题就变得严肃起来了。这本书的内容可没有这么一本正经。因为我只是很单纯地想告诉大家,乌鸦是一种看起来很有趣的鸟,仅此而已。虽然书中也有许多学术性较强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少带着“值得一笑”的乌鸦的有趣行为。身为研究者,说出这些话来,可能会被认为是玩世不恭,然而“看起来就很有趣”是我从大学时代就坚持研究乌鸦的一大理由。既然无论如何都得观察,那么理所当然,观察有趣的东西比观察无趣的东西要好吧。因此,本书中写到的关于乌鸦的失败和不可思议的行动(或者在观察乌鸦过程中我的失败),如果能博诸君一笑,即便仅仅如此,那么乌鸦的有趣一面也就能为人所知了。
本书如果能够对诸位有哪怕一丁点帮助,或者即使没有任何帮助,如果至少能让大家读得快乐些,或者如果让大家感觉到“乌鸦还真是挺有趣的鸟啊”,那就幸甚之至了。
2013年11月
2014年8月7日 想读
美洲纳粹文学 豆瓣 Goodreads
La literatura nazi en América
7.8 (63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5
《2666》作者 向博尔赫斯《恶棍列传》致敬之作
一部跨越美洲的百年怪谈
这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
◎本书收录了92 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本书收录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
◎书中故事始于20 世纪初, 直至2 1 世纪中叶, 跨度长达百年。
◎本书还特别收录美洲大陆相关出版机构、杂志社。
2014年7月31日 想读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7.7 (30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十六年的彷徨迷惑,换来一场决然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重回完满的正五边形,剩下最稀薄的人,重建大地。
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 藏它忘却它,把心 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村上春树
------------------- ---------------------------------------------------------------------------------
在名古屋上高中时,多崎作有四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男两女,他们的姓氏都带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独多崎作的姓名中没有色彩,也只有他离开名古屋到东京读大学。大二假期返乡之际,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绝交,对原因没有任何说明。他深受打击,几至形销骨立,许久许久才恢复过来。
十六年来,他们始终没有见面.如今已经三十六岁的多崎作,在女朋友的劝告下,终于下决心去拜访抛弃自己的四个朋友,弄清真相。由此开始他的“巡礼之年”。当最后一块拼图集齐,谜底揭开,十六年前的秘密、十六年间的变化,以及十六年后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伤痛。
2014年3月25日 想读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豆瓣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7.9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賴明珠 時報出版 2013 - 10
村上春樹睽違三年,最新長篇小說 ,限量精裝版
超越《1Q84》銷售紀錄,上市十天突破100萬冊!
2013年《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是作家村上春樹第13部長篇小說
★精裝版獨家珍藏★
「村上春樹13部長篇小說巡禮專刊」
*12位名家名人專文回顧村上春樹歷年12部長篇小說名作,名單包括:
五月天阿信《挪威的森林》、趙又廷《尋羊冒險記》、盧凱彤《人造衛星情人》
許茹芸《舞,舞,舞》、吳明益《發條鳥年代紀》、賴明珠《1973年的彈珠玩具》
李維菁《聽風的歌》、郭正佩《黑夜之後》、許舜英《海邊的卡夫卡》
張惠菁《1Q84》、李桐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神祕嘉賓《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再收錄最新長篇《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全方位導讀長文:
▲楊照_總導讀
▲焦元溥_導聆李斯特《巡禮之年》
▲王聰威_村上其人其作
完整回響村上春樹歷年長篇小說,預計60頁,膠裝典藏
★限定精裝版本附贈,預購起跑,售完為止★
「世界上有令人喜歡的顏色,也有令人厭惡的顏色」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是村上春樹睽違文壇三年最新長篇小說。敘述一位36歲鐵道工程師多崎作,在女友木元沙羅的鼓勵下,決定一個個去拜訪年少時集體遺棄他的摯友,展開關鍵旅程。
這部完全以現實人物為主角的小說,第一句就落筆驚人:「從大學二年級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一月,多崎作活著幾乎只想到死。」因「創」而死,因「作」而生。村上春樹將再次引領讀者進入他小說中慣常出現生死二元的世界。
新作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於主角多崎作高中時代的四名好友,姓氏中分別帶有顏色:「赤」(赤松)、「青」(青海)、「白」(白根)、「黑」(黑埜),相對地,「多崎」這個姓氏沒有色彩。高中畢業後,如正五邊形般完美的五人組,就在多崎作獨自離鄉背井,從名古屋前往東京學習營造車站後,突然地被其他四人宣告絕交。一直以來自認不夠特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應驗了內心自團體脫落的終極恐懼。
是命運?還是內在有令人失望的東西?究竟發生什麼事?為何遭到惡意遺棄?歷盡憂鬱絕望,現在的多崎作將展開一次有目的性的旅行。本書主要故事是一次旅程,一次人生之巡,巡視及尋回,並從中產生了衝擊性強烈的體悟。「我們是這樣的活下來了。」繼續活著,成為責任。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是村上春樹第13部長篇小說,存在最稀薄的多崎作,將歷經最大的創痛,再沒有相稱的人物可以與之匹敵。再沒有更出萃的顏色,這部村上自比為《挪威的森林》的新作,完全落座在現實人生的因緣際遇,更加突顯描寫功力的非凡獨樹,一如既往,風靡世界文壇數十年的村上春樹,始終不曾令讀者書迷失望。本書將是他歷年小說創作中最豐富的收藏。
2014年3月25日 想读
Bright Young People 豆瓣
作者: D J Taylor Vintage 2008 - 10
'"Bright Young People". Making the most of our youth. They talk in the Press of our social success. But quite the reverse is the truth' - Noel Coward. The Bright Young People were on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youth cults in British history. A pleasure-seeking band of bohemian party-givers and blue-blooded socialites, they romped through the 1920s gossip columns. Evelyn Waugh dramatised their antics in Vile Bodies and many of them, such as Anthony Powell, Nancy Mitford,Cecil Beaton and John Betjeman, later became household names. Their dealings with the media foreshadowed our modern celebrity culture and even today,we can detect their influence in our cultural life. But the quest for pleasure came at a price. Beneath the parties and practical jokes was a tormented generation, brought up in the shadow of war, whose relationships - with their parents and with each other - were prone to fracture.For many, their progress through the 'serious' Thirties, when the age of parties was over and another war hung over the horizon, led only to drink, drugs and disappointment, and in the case of Elizabeth Ponsonby - whose story forms a central strand of this book - to a family torn apart by tragedy. Moving from the Great War to the Blitz, "Bright Young People" is both a chronicle of England's 'lost generation' of the Jazz Age, and a panoramic portrait of a world that could accommodate both dizzying success and paralysing failure. Drawing on the writings and reminiscences of the Bright Young People themselves, D.J. Taylor has produced an enthralling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a definitive portrait of a vanished age.
2014年3月14日 想读
海伯利安的陨落 豆瓣
The Fall of Hyperion
8.6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丹·西蒙斯 译者: 李懿 / 潘振华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1
地球早已毁灭,如今,人类在银河的一隅占据着近二百个星球,神鬼莫测的人工智能“技术内核”、为人类提供着诸如远距星际传输器和超光通讯这样的高科技,将众星连成了霸主环网。而现在,消失许久的早期人类流亡者后裔——驱逐者却忽然出现,并与人类展开了全面的残酷战争……海伯利安星,逆时而行的光阴冢,以及痛苦和惩戒的上帝/化身——伯劳,便是这一切的殊死赌注。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因由?谜一般的光阴冢正在打开,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秘密?七名艰难跋涉的朝圣者,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关于过去、未来,关于时间和生命,关于记忆与爱。
——跨越数千光年的太空史诗歌剧第二幕,隆重上演!
丹·西蒙斯,以这一部银河传奇,真正地将济慈之名,用火铸写于天空。
*    *    *
书名出自约翰•济慈的同名长诗《Hyperion》。这是一部著名的太空歌剧经典、一部最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充满着真实可信、面临艰难道德抉择的故事人物:末日将临,宇宙中烽烟四起,七位一同前往海伯利安(Hyperion)星上的光阴冢(Time tomb)的朝圣者,在路上分享彼此过去的故事。全书由六篇不同的故事组成,分别叙述了他们背后与伯劳鸟(Shrike)的联系,透露了地球七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并展露了伯劳鸟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作品用神似英国古典文学大师乔叟的坎特柏里故事集的铺陈手法,传颂亿万年的宇宙绝唱。
*    *    *
荣誉:
荣获轨迹奖、英伦科幻奖、科幻纪事奖,入围雨果奖、星云奖、阿瑟克拉克奖。1997年和2006年两次“最推荐100部科幻奇幻作品榜”均位列其中,轨迹杂志票选1990年前史上十大科幻小说,已售出电影版权。
2014年2月23日 想读
Making Social Science Matter 豆瓣
作者: Bent Flyvbjerg 译者: Steven Samp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1
Making Social Science Matter presents an exciting new approach to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including theoretical argument,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and example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Why has social science failed in attempts to emulate natural science and produce normal theory? Bent Flyvbjerg argues that the strength of social sciences lies in its rich, reflexive analysis of values and power, essential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y society. Richly informed, powerfully argued, and clearly written, this book opens up a new futur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Its empowering message will make it required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academics across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年2月19日 想读 为毛评分只有7.7啊!!!摔!!!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豆瓣 Goodreads
Last Evenings on Earth
8.2 (226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4
◎《2666》作者波拉尼奥首部短篇小说集
◎令人着迷、苦寻的答案。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
◎《2666》屡获2012年各项读书大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是惟一入选的外国小说;《中国图书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入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等。
◎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2013年12月18日 想读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8.3 (5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作者在《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各个种族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其本国固有的特质。和其他种族比起来,这些固有的性质也使其在众多种族共存的环境中凸显出来。肯远离祖籍国来到美国的人们,和他们周围的人相比,更具有进取心,在面对困境时更主动,因此凸现出来的种族特点就更加明显。虽然个性或者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阶级,但是依然呈现出很多通用的成功必备的品质,比如重视教育、勤奋、积极、重视经验的传递,这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在美国,种族成功的唯一出路是将自身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不懈地适应和改进。今天美国最富有的犹太人和日本人,无一不是这个经验的充分实践者。
本书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30年。美国种族史具有超出种族本身的内涵,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观点直到现在仍不过时,并且对于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12月1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