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豆瓣
The Island
6.8 (101 个评分) 作者: [英]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译者: 陈新宇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4
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
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
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
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2013年11月30日 已读
2013.11.18 ~ 2013.11.30
写长篇不容易,作为处女作还算合格,但要说写得多好,我真昧不了那个良心。这本是一个史诗题材,却被写成寡淡的流水账,虽然作者很努力地煽情洒狗血,但奈何功力不够。
亲情 外国文学 小说 希腊 文学
群山回唱 豆瓣 Goodreads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8.1 (8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康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围绕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为彼此牺牲。小说亚马逊的官方介绍页面上说道:“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读这个故事,追随主人公从喀布尔到巴黎,到旧金山再到希腊的提诺斯岛,每翻一页,都不得不为这情感动容。在回答大西洋月刊对他的访问时,卡勒德·胡塞尼这样说道:“《群山回唱》这书的写作始于家庭这概念。事实上,我的写作不断涉及的最重要的主题是家庭。抛开了家庭这个线索,你几乎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周围的人,无法弄明白整个世界中自己的位置。”
2013年11月4日 已读
2013.10.18 ~ 2013.11.03
虽然还是更喜欢《灿烂千阳》,但不可否认,胡塞尼的写作技巧确实在不断进步。
亲情 历史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化
特别响,非常近 豆瓣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译者: 杜先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6
失去亲人,生活如何继续?
这本书教会你解开心锁,自我救赎……
————————————————————
九岁男孩奥斯卡早熟、聪明异常。他喜欢给斯蒂芬•霍金写信,在脑子里发明各种奇妙的事物。与父亲在一起时他最快乐。
但他的父亲在“9•11”事件中丧生。奥斯卡偶然从父亲遗物中发现一只上面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枚钥匙。小奥斯卡认为这是父亲留给他的寻宝游戏,他必须找到对应的那把 锁。其实,只有不停地寻找,他才能停止对父亲的思念。
他开始在纽约寻找四百多位姓布莱克的人。通过寻找,他走进了历史和陌生人多彩的生活,走进了爷爷奶奶荡气回肠的爱情和三代人布满伤痛的情感回忆。
——————————————————————
美国新生代作家弗尔代表作 《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数十家媒体诚意推荐
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50周 全美销售200万册
美国新世纪文学经典 最感人的“9•11”小说
同名电影由汤姆•汉克斯主演、斯蒂芬•戴德利执导 2012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两项大奖提名
——————————————————————
★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21世纪报》推荐图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值得记住”书单
★晨间新闻图书竞赛四分之一名单
★《纽约时报》畅销书
★魁北克书商奖
★ALA大学生杰出图书
★ALA成人重要图书
★《村声》25部最佳图书
★V&A插图奖
★《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台湾金石堂畅销书
★英文原版书豆瓣用户9.0分好评推荐
★美国亚马逊千人热情撰写评论
★英美数百家主流平媒刊登书评
2013年10月17日 已读
2013.10.11 ~ 2013.10.17
失去,寻找,永无止境的等待。很伤感的一本书,却并不追求廉价的唏嘘和眼泪。这就是人生,哪怕很幸运的遇到的每个人都十分美好,总还是有逃脱不了的痛苦……但那些美好的东西依然美好。
亲情 友情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3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2013年10月11日 已读
2013.10.09 ~ 2013.10.11
以现在的眼光单就此版译文来论,有种“卡佛似乎不过如此”的感觉,他的价值更多是历史性和概念性的,得知当年他的编辑所做的工作后,甚至这种历史性和概念性的价值都不能完全归卡佛所有。直白地讲,我不喜欢这种酗酒者固守阴暗坚持封闭的笔调……当然,或许这一切只是译本的问题,我不知道。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雷蒙德·卡佛
三体Ⅲ 豆瓣 Goodreads
死神永生
8.8 (1007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10 - 11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2013年9月25日 已读
2013.09.11 ~ 2013.09.13
第一部最精致,第二部最完美,第三部最厚重。讨厌程心。
重温 2019.12.29 ~ 2020.01.13
写得确实好,程心也确实够让人讨厌。
中国 刘慈欣 小说 文化 文学
三体Ⅱ 豆瓣 Goodreads
黑暗森林
9.1 (1070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08 - 5
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地球人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
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
“面壁计划”究竟能否成功?地球人究竟能否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竞争中战而胜之?神秘的
“黑暗森林”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3年9月12日 已读
2013.09.09 ~ 2013.09.11
比第一部更好看。
2019.12.19 ~ 2019.12.29
这一部的很多观点确实令人肃然起敬,虽然这两年读刘慈欣时觉得难以忍受的那些战狼直男思维在此书中已略显端倪。
中国 刘慈欣 小说 悬疑 文学
球状闪电 Goodreads 豆瓣
球状闪电
8.4 (405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6
在某个离奇的雨夜,一颗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它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板凳却是奇迹般的冰凉。
这一夜,少年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他将毕其一生去解开那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但是他未曾想到,多年以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被纳入进“新概念武器”开发计划,他所追寻的球状闪电变成了下一场战争中决定祖国生存或是灭亡的终极武器!
当被禁锢在终极武器中的大自然的伟力被释放时,一轮冰冷的“蓝太阳”升起在大西部的戈壁滩上,整个戈壁淹没在它的蓝光中,这个世界变得陌生而怪异。一个从未有人想像过的未来,在宇宙观测者的注视下,降临在人类面前……
超新星纪元 豆瓣 Goodreads
超新星纪元
7.7 (107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09 - 4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夏夜,酝酿了上亿年的灾难从宇宙深处到达地球,世界上将只剩下孩子。怪异而血腥的游戏在都市近郊的山谷中展开,孩子国家领袖在游戏中诞生……最后的时光在大学习中转瞬即逝,当黑屏上的最后一点绿光消逝,地球上最后一个大人死去,公元世纪终结了……
2013年9月5日 已读
2013.09.05
有点虎头蛇尾。前四分之一很感人,接着的“科幻种田文”形式本来大有可观,谁知笔锋一转,开始大篇幅地描绘那场战争奥运会(男作家是不是都对打仗有执念,一写起来就没个完?),相当无聊,最后的交换国土新游戏也颇为莫名。
中国 中国文学 刘慈欣 小说 文学
为欧文·米尼祈祷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麦倩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 1
《为欧文•米尼祈祷》:欧文•米尼先天不足,出奇矮小,身高不满150公分,却资质过人。人小志气高的他,满腔打抱不平的热忱与理想,自认“在命运的安排下”负有济弱扶倾的重大责任,注定须执行上帝“托梦”指派他的救人使命。
他最好的朋友约翰是镇上最富人家的私生子,可是在少棒联盟赛中他却打死了约翰的母亲。
他们俩一个是侏儒,一个是私生子,在传统保守的小镇上互相扶持,共同度过了欢笑与泪水交织的岁月,成为生死之交。
信仰坚定的欧文在经历了一连串极不寻常、惊悚离奇的事件之后,以勇气和行动证明了奇迹的存在,也让约翰重拾对信仰的坚持,祈祷上帝让欧文回来。
巴别塔之犬 豆瓣
The Dogs of Babel
7.4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罗琳·帕克丝特 译者: 何致和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7
“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唯一的目击者是她的爱犬“罗莉”。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罗莉”说话,道出真相。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爱情悬疑小说《巴别塔之犬》以象征语言分野、表达困境的“巴别塔”作为基调,在悬疑的背后,探讨的是关于爱情和隔膜的永恒追问。
2013年7月13日 已读
2013.07.12 ~ 2013.07.13
文字很美,但我不喜欢那种不稳定的、神经质的、颓废的调调,正如我不喜欢书中的露西一样。
动物 外国文学 小说 情感 文学
直捣蜂窝的女孩 豆瓣
Luftslottet som sprängdes
9.1 (5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蒂格·拉森 译者: 颜湘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两名重伤病患搭载直升机被送入了约特堡索格恩斯卡医院,一位是头部中弹的莎兰德,另一位是被莎兰德用斧头重创的札拉千科。莎兰德在动过手术后性命暂时无虞,却仍被困在床上动弹不得,且受到警方严密监控,但当她得知札拉千科也住在同一层楼的加护病房后,立即神经紧绷,心理上又进入战备状态。
医院之外,布隆维斯特与欲置莎兰德于死地的秘密组织之间的对抗更是剑拔弩张。国安局内部的这一秘密小组没有名字,不为人知,也没有任何文件能证明其存在。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同时避免引发宪政危机,他们必须确保继续将莎兰德判定为行为失能,并关押进精神病院。布隆维斯特找到一份被隐藏多年的档案,了解了到莎兰德十二岁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真实缘由,他开始着手为《千禧年》杂志撰写长文,揭开秘密的核心,替莎兰德讨回公道。一旦发表,这篇文章很可能会撼动瑞典政府与国家根本……
2013年6月23日 已读
2013.05.28 ~ 2013.06.22
这一部实在是太棒了,虽然我最感兴趣的违宪部分的分析只是点到为止,但庭审部分安妮卡的表现精彩得令人发指!现在发现第二部那略显冗长、趣味稍缺的等待是多么值得啊~~
外国文学 小说 政治 文化 文学
玩火的女孩 豆瓣
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
8.7 (65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蒂格·拉森 译者: 颜湘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8
她发现阻止恐惧接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幻想一些能带给她力量的事物。於是她闭上眼睛,想像汽油的味道……
《龙纹身的女孩》中谜样的女子莎兰德,在《玩火的女孩》中成了全瑞典最恶名昭彰、引人议论的通缉犯!两名即将为《千禧年》杂志撰写惊人报导的自由撰稿人、以及一名声誉良好的律师,在家中惨遭谋杀,凶器上遗留的,竟是莎兰德的指纹。她过去不可预测的暴力行为,使她理所当然地成了涉嫌重大的危险分子,但不管警方设下多严密的防线,她却像从人间蒸发般消失无踪。
人真的是她杀的吗?她又究竟躲到哪去了呢?还会有下一个牺牲者吗?
随着案情挖掘愈深,莎兰德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也逐渐揭露……不论真相如何,莎兰德绝不当一个无助的受害者,她是复仇天使——她正当的愤怒,将降临到那些伤害她的人身上。结局将令你再次震惊又心疼!
2013年5月27日 已读
2013.05.20 ~ 2013.05.27
前半部分感觉有些拖沓,后半部分找回了节奏,不过相比惊险小说,我还是更喜欢《龙文身的女孩》作为侦探推理小说的完整和紧凑。
外国文学 小说 悬疑 惊悚 文学
龙文身的女孩 豆瓣 Eggplant.place
Män som hatar kvinnor
8.7 (9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蒂格·拉森 译者: 颜湘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3
八十二岁的瑞典产业巨子范耶尔在生日当天,照例收到了一幅匿名寄来的裱框压花,却令他情绪溃堤地哭了起来……
备受尊重的金融记者布隆维斯特一向以揭发企业丑闻为职志,却突然因一篇报道而获诽谤罪,职业生涯跌入谷底,不得不辞去亲手创办的《千禧年》杂志发行人一职。此时,一位大企业家亨利·范耶尔突然找上门来,开出不可思议的天价,请布隆维斯特花费一年的时间为他撰写传记,同时私下偷偷调查一起沉寂多年的少女失踪案,他的侄女四十年前在瑞典北部他们家族所有的一个岛屿上神秘消失的事实数十年来一直折磨着他。失业且面临财务危机的布隆维斯特接受了这一令人不安的请托。最终,他发现了隐藏在这个光鲜亮丽的显赫家族背后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
在调查过程中,布隆维斯特认识了矮小瘦弱的莎兰德,她貌似问题少女,却是个顶尖级的骇客,对电脑的掌控有如跟魔鬼签了契约,有了她的协助,布隆维斯特如虎添翼,然而这个龙文身的女孩的身世和内心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在瑞典,平均每3人就拥有1本《龙文身的女孩》;
在丹麦,《龙文身的女孩》销售程度仅次于圣经;
在法国,每4部车里就可以找到1人拥有《龙文身的女孩》;
在英美,每个读了《龙文身的女孩》的人都为之疯狂!
来自瑞典,史无前例攻占全球畅销书榜、屡创崭新纪录的完美小说,正待您品尝!
凭借处女作《龙文身的女孩》超越丹·布朗与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作者)
荣登“欧洲最具冲击力十大畅销小说家”榜首大师
斯蒂格·拉森“千禧”系列首部曲
王安忆,麦家,虹影一致推荐!
·相关媒体评论:
几乎找不到比这则数十年前发生在斯德哥尔摩北方一座偏僻小岛的少女失踪案来得更冰冷的案件,也找不到比勇于揭发丑闻的瑞典记者拉森所写的这本欧洲畅销书,来得更热卖的小说处女作。
——《出版人周刊》
一项出版界的奇迹,一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成功犯罪小说家……犯罪小说界极少同时需要向一位作家致敬与致哀——拉森就是这样一位光芒四射的作家。
——《周日泰晤士报》
瑞典的犯罪小说,就像该国一样,兼具高水平与社会关怀。这样的国家产生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战争与和平》是早晚的事……这部小说巨著借由许多角色来呈现许多主题……本书的情节与节奏的掌握都极为出色,难怪整个欧洲都为之疯狂。
——《悉尼前锋早报》
我不信你今年还找得到比这本更好看的书。
——英国推理小说作家 薇儿·麦德米
如雪地上的血迹般强烈鲜明!一部完美的杰作,带领读者感受北欧犯罪小说的独特力量。
——英国推理小说作家 李·恰尔德
《龙文身的女孩》是部全新的政治与新闻悬疑小说,内容非常贴近人心且具道德精神。尽管揭露的是社会的黑暗面,斯蒂格·拉森仍完成了一部精彩丰富的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令人难忘。
——《英国病人》作者 麦克尔·翁达杰
一开始,我带着一种老练的读者挑剔的眼光阅读斯蒂格·拉森长达二千一百页的《千禧年》三部曲,但很快就被彻底地征服了。几个星期来,我完全沉浸在每一部作品带给我的无尽的欢喜和极度的兴奋中。这种欢喜和兴奋只有在我童年和少年时阅读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或者狄更斯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时才有……像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伟大的复仇故事一样,这个三部曲安抚了我们,让我们觉得在这个残缺的充满了谎言的世界上,还有一些珍贵的东西,也许它们就保存在城市的芸芸众生之中?!
——秘鲁作家 巴尔加斯·略萨
我遇见的每一位瑞典出版人都读过这三本书,也都不吝说出他们的赞美,这在嫉妒心很强的出版界是很难得而有趣的现象。再也不会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推荐了。
——瑞典资深出版人 克里斯托弗·麦理浩
这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好看的小说,可惜它不是由企鹅出版社出的。
——企鹅出版社中国公司总经理 周海伦
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它几乎接管了我的生活。……当我终于在凌晨三点合上本书时,眼睛已经极度疲累,但脑子却仍停留在拉森所创造出来、那极为鲜明的犯罪小说世界中,根本无法入睡。这是我读过最棒的犯罪小说之一。
——澳大利亚莫道克出版社发言人 朱莉·达拉赫
拉森的《龙文身的女孩》,总的来说属于密室犯罪小说,它起于智力,罪恶,仇恨,但终于一个人黑暗的内心,人性的“恶之花”,性与命相连的宿命。它终究是在丈量人心、世道,这是一般密室犯罪小说所达不到的。它像一首动听的流行歌,旋律是轻曼的,但调子是忧怨的,听着听着就听出一点宗教意味来,像麦当娜唱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
——麦家
已经好久没有像读《龙文身的女孩》的激动,书中的女主人公的野性和正义,智慧和个性的美,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女子所需要的形象!这本小说紧扣人心,使你一拿起就放不下,而且让你心里发出震撼,没人看了这本书会不喜欢的。
——虹影
如果你是个评论家,难免会发现有些书的宣传文字有点言过其实,但就《龙文身的女孩》而言,每一句赞美之词都名副其实……这本书黑暗且极具说服力……是我有幸读过最好的犯罪小说之一。“跨越了类型界线”是一句太常被使用的形容词,但用在这本书上可是再贴切不过了。
—— ReviewingTheEvidence书评网站
杰出、刺激、令人神魂颠倒、令人上瘾、有爆发力的“千禧”三部曲,挑战了所有的纪录。也可以单纯的以两个字来形容:奇迹!
——leblogdeslivres博客网站
2013年5月20日 已读
2013.05.12 ~ 2013.05.20
相当引人入胜的小说,通俗而不浅薄,虽然是情节导向的,但人物塑造得很鲜活。
侦探 外国文学 小说 悬疑 惊悚
霍乱时期的爱情 Goodreads 豆瓣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9.0 (71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杨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9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2013年5月12日 已读
2013.05.02 ~ 2013.05.12
装帧很美,翻译很棒,几段令人心碎的人生,可惜我找不到爱情。阿里萨用五十年的执著酿得的那坛自醉醉人的美酒其实只是病态痴迷,而费尔明娜最终的接受,又如何不是因为“无论她把那时的记忆转向哪里,都会迎头碰上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而出于感动和无奈,走投无路举手投降……我甚至很怀疑她是否曾经爱过任何人。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爱上一个不懂爱不会爱的人,原本深情款款的好人也会被折腾成BT。珍惜生命,远离JP啊~~
人文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爱情
吴越春秋(上下) 豆瓣
作者: 李劼 知识出版社 2003 - 1
我在这里要向大家透露一个小小的秘密:我的作品正在进行第三次的修改。全部作品都准备出线装本,但要在修改之后才出版。现在我已改定了《书剑恩仇录》,在这次会上听到华东师大李 先生的发言,就很受启发,对修改《越女剑》一篇短篇就很有帮助。李先生说,在吴越之争中,吴国是文化很高的阐明之国,而越国则是文化很低的野蛮之国。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吴国,使用了许多野蛮卑鄙的手段,勾践实际上是个卑鄙小人取得成功,这在中国历史上好像是条规律。我日后修改《越女剑》将会吸收李先生的意见,不过,不可能得写太多。这个例子说明,我在这个会上真的得到了具体的教益。
2013年4月29日 已读
2013.04.27 ~ 2013.04.29
绝妙好书。用主观的文学化笔触写历史,正因将信与不信的选择权交给读者,那些历史反而更显真实;用戏谑的笔调写悲壮,正因其极不严肃的嬉笑风格,那些悲壮反而更显悲壮;用描摹丑角的手法写英雄,正因其不虚美不掩恶,那些英雄反而更显纯粹、动人。
中国 人性 历史 小说 文学
烟水遥(上.下册) 豆瓣
作者: 唐韫 2009 - 2
《烟水遥》讲述了:她问他,“我若不回来呢?”他微笑,答道:“我会过得很好。”“真的?”她不信。他对她说:“我便是前面那僧,即使勤拂拭,也会惹尘埃,你当然不会把衣钵传给我,是么?”她看着他,却无法回应。他仍旧浅浅地笑着,只是一字一字说得极慢,“陪我……走完最后一程可好?”
……
遇见你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一世穿越千年时光,匍匐行走在波诡云谲的人世,不为浮生,只为触摸你温暖的指尖……
苏洵,一开始疏离清冷,在这么多读者的目光中渐渐变得温暖,好像春天上午那温煦的阳光,还像蚕茧蜕变成美丽的蝴蝶,围绕那小小的女子上下翻飞。美好的情节在书中时时可见,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清泉般的灌顶。 人淡如菊,情深似海,一本温馨的书,恰如冬日暖阳,岂能不放在枕边相伴?
2013年4月25日 已读
2013.04.22 ~ 2013.04.23
连载的时候追过一阵,但没等到结局,这回重新读完了,有些怅怅然。作者文笔很好,虽然人物的名字全都让我感觉怪怪的。第一遍看时只对苏大人有印象,这次重看,满心都是睿王爷了。不知是否我多心,书中“伪唐”的宫斗似乎是康熙九龙的翻版,只不过把四八的个性对调了一下……
中国 小说 文学 爱情 穿越
新罕布什尔旅馆 豆瓣
The Hotel New Hampshire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徐寯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 4
《新罕布什尔旅馆》是关于一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家庭三代经营旅馆的悲喜剧,荒谬、哀伤又有趣。爷爷巴布是个没什么成就的中学足球教练,读哈佛的爸爸温斯洛在旅馆打工时邂逅妈妈玛丽,之后以闪电的速度一连生了五个小孩,大儿子弗兰克是热爱制作动物标本的同性恋,大女儿弗兰妮暗恋强暴她的学长,二儿子约翰是个有恋姐情结的健身狂,小女儿莉莉是个梦想着要长大的侏儒,小儿子蛋蛋有选择性重听,家中宠物是只跟犹太人买下的固执笨熊和一头臭得要命的老狗。
他们开过三家“新罕布什尔旅馆”,经历过种种惊险和奇怪的遭遇,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对家庭、对爱的热情和追寻。
2013年3月1日 已读
2913.01.26 ~ 2013.02.17
翻译得不错,但缺字的空格如此之多令人吃惊。这本书很欧文,有着温暖到让我甘愿信以为真的荒诞。
亲情 友情 外国文学 家庭 小说
华胥引(全二册) 豆瓣
7.1 (97 个评分) 作者: 唐七公子 现代出版社 2011 - 1
《华胥引(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包括:华胥一引,乱世成殇。琴弦震响于九州列国之上,无声惊动。这是一个发生在乱世的故事。城破之日,卫国公主叶蓁以身殉国,依靠鲛珠死而复生。当她弹起华胥调,便生死人肉白骨,探入梦境与回忆。幻术构成的曲谱里,尽是人世的辛酸与苦涩。而她与亡她国家的陈国世子一次一次于幻境中相遇,身份两重,缘也两重。清平华胥调,能不能让每个人追回旧日的思念,不再悲伤?
2013年1月8日 已读
2013.01.08
作者文笔很不错,可惜全书格局越走越小,各故事主旨同义反复,看到后来略感审美疲劳。不过文笔是真好。
中国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武侠
无人生还 豆瓣
Ten Little Niggers
8.9 (64 个评分) 作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王丽丽 / 刘万勇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 10
名字:Ten Little Niggers/Ten Little Indians/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出版于1939年
1945年以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49年以Ten Little Niggers,1965年以Ten Little Indians,1975年以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89年以Ten Little Indians 的名字在英美两地反复被改编上映。1987年在USSR以Desyat negrityat上映。
无人生还又名<十个小黑人><孤岛十命>等,是阿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多种排名中均局榜首,虽然没有波波,马波等名探出场,魅力仍不容忽视,值得一看!
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了。
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都发现了这首儿歌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
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
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
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
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
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
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
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一时之间,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
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谁是凶手呢?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
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
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阿婆在自传中这样说,写这样一篇小说显然是非常有难度的,而这个念头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十个人都得被杀,而故事不能显得太过荒诞,又不能把凶手写得太明显。经过非常仔细的计划后,我写出了这本书,并对之非常满意。
2012年12月27日 已读
2012.12.26 ~ 2012.12.27
可惜,这个故事太有名了,在看书之前就以知悉所有的情节走向……跳出个人观感,本书的凶手梗实在太经典了,和《罗杰疑案》有一拼。
外国文学 小说 悬疑 惊悚 推理
姐姐的守护者 豆瓣
My Sister's Keeper
8.9 (7 个评分) 作者: 朱迪·皮考特 译者: 林淑娟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7
我的人生仿佛一场火灾:我的大女儿被困火中,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我在冒险吗?合法吗?合乎道德吗?我不知道。可是现在,我的小女儿将我告上了法庭。
13年来,凭借基因技术来到人间的安娜,不断向身患白血病的姐姐供应血液、白血球、骨髓、干细胞,现在,姐姐需要一个肾脏。无法忍受再做“姐姐的药”,安娜将父母告上了法庭,要夺回身体使用权。全球畅销作家皮考特以这部饱含争议而凄婉哀伤的小说,震撼了全球读者……
2012年11月10日 已读
2012.10.08 ~ 2012.11.09
文学性较强,译笔也很优美流畅,但艺术性不够,六位年龄、身份迥然相异的人的自述缺乏风格上的区分度,略感遗憾。电影改编了原著最后的狗血结局,很好。
亲情 伦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