壊れない - 标记
Landmark Papers in Yeast Biology 豆瓣
作者: Linder, Patrick (EDT)/ Shore, David (EDT)/ Hall, Michael N. (EDT)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 2005 - 11
Yeast has been a preeminent experimental organism of genetic research for more than 50 years. Progress in the field has provide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has driven experiments in many areas of biology. Landmark Papers in Yeast Biology consists of essays by prominent scientists on the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of 71 carefully selected research papers, which are reprinted on the accompanying CD. The papers include early, hard-to-find classics as well as more recent advances in areas such as signal transduction, membrane trafficking, protein turnover, and genomics. This collection has unique value for all scholars of yeast and could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a literature-based course on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s Jasper Rine notes in his eloquent introduction, the editors and contributors share the belief that deep study of the agreed-on classics is the best training for learning how to recognize those contemporary papers worthy of our personal time...
2018年6月29日 已读
非常精彩的导读/综述。核心文献在附赠的光盘里,300多页全是干货,每章之后还有思考题。逐渐开始体会到遗传学的漂亮之处了。BTW,“Genomics is really about resource and tool development.” 嗯。。。
English 专业书
我们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叶夫根尼·扎米亚京 译者: 范国恩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 3
《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
2018年6月24日 已读
我喜欢那些看似生硬其实惟妙惟肖的理工词汇的比喻。手记体读起来轻松,但结局多少有些唐突,也缺少一点“He loved big brother”的那种回味。
俄国文学 扎米亚京
双蛇密室 豆瓣
5.5 (30 个评分) 作者: 早坂 吝 講談社 2017 - 4
「蛇の悪夢」に関わる「地と天」の密室。
過去の扉を「援交探偵」が開く!
前代未聞の大仕掛けで
ミステリランキングを席巻する
「らいちシリーズ」新作!
「援交探偵」上木らいちの「お客様」藍川刑事は
「二匹の蛇」の夢を物心付いた時から見続けていた。
一歳の頃、自宅で二匹の蛇に襲われたのが由来のようだと
藍川が話したところ、らいちにそのエピソードの矛盾点を指摘される。
両親が何かを隠している?
意を決して実家に向かった藍川は、
両親から蛇にまつわる二つの密室事件を告白された。
それが「蛇の夢」へと繋がるのか。
らいちも怯む(!?)驚天動地の真相とは?
2018年5月18日 已读
又名《全部成为蛇》。比较失望,早老师你去写言情吧——
推理 日本語 早坂吝
Pep Confidential 豆瓣
作者: Marti Perarnau Arena Sport 2014 - 10
2018年5月15日 已读
严格说不算传记;大章节的引言和卡斯帕罗夫真是亮点——“culture clash"可能是最隐晦的描述瓜瓜在德国有多困难的方法了。”I am a complete nobody if I'm not performing at my very, very best. I worry about everything and am secure about nothing."
English 传记 体育
The Great Gatsby 豆瓣
9.1 (46 个评分) 作者: [美] F·Scott Fitzgerald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3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F. Scott Fitzgerald's finest novel, The Great Gatsby is a consummate summary of the 'roaring twenties' and a devastating expose of the 'Jazz Age'.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Nick Carraway, the reader is taken into the superficially glittering world of the mansions which lined the Long Island shore of the American seaboard in the 1920s, to encounter Nick's cousin Daisy, Jay Gatsby and the dark mystery which surrounds him. The Great Gatsby is an undisputed classic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iod follow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is one of the great novel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8年5月7日 已读
He couldn't repeat the past and he asked too much for the future. Illusion or mirage whichever you want to term it, that was the only reason for him to live, even without happiness.
English 欧美文学
Confocal Microscopy Methods and Protocol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豆瓣
作者: Paddock, Stephen W. 编 Humana Press 1999 - 1
Stephen Paddock and a highly skilled panel of experts lead the researcher using confocal techniques from the bench top, through the imaging process, to the journal page. They concisely describe all the key stages of confocal imaging-from tissue sampling methods, through the staining process, to the manipulation, present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realized image. Written in a user-friendly, nontechnical style, the methods specifically cover most of the commonly used model organisms: worms, sea urchins, flies, plants, yeast, frogs, and zebrafish. The powerful hands-on methods collected here will help even the novice to produce first-class cover-quality confocal images.
2018年5月1日 已读
专业书最怕版本太老。不过入门用的话略读一番还是颇有收获。进一步让人质疑“seeing is believing”的思想:就算再怎么努力,confocal看到的不过也只是一连串的artifact啊——
English 专业书
米的缺失 豆瓣
米の欠失
7.7 (9 个评分) 作者: Maritime kalligraph / Ocean calligrapher 译者: 海上书法家 四海堂印刷所书店 2015 - 1
2018年4月6日 已读
看完题目声明和第一幕就猜到了解答,光凭这点在下我就能做出这等程度的推理!
叙述性诡计 国产推理
Yeast 豆瓣
作者: Feldmann, Horst 2010 - 1
“... This book provides the essentials in a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way, suitable for use as a primer for researchers new to this highly studied microbe, especially if coming to yeast from another organism... very well referenced, providing both classic seminal studies as well as more recent publications, making it a useful text for those starting out in the field...” – Phenotype, 2010 Yeast is one of the oldest domesticated organisms and has both industrial and domestic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it is very widely used as a eukaryotic model organism in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has offered valuable knowledge of genetics and basic cellular processes. In fact, studies in yeast have offered insight 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ageing and diseases such as Alzheimers, Parkinsons and cancer. Yeast is also widely used in the lab as a tool for many technologies such as two-hybrid analysis, high throughput protein purific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The broad range of us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is organism undoubtedly shows that it is invalubale in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This book is an up-to date resource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yeast biology and its use as a tool and model organism for understandi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rocesses of eukaryotes. Topics covered range from the fundamentals of yeast biology such as cell structure,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signaling, to current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such as metabolomics, disease models and uses in biotechnology. Written by a top expert in the field, this book offers an invaluable companion to beginners and experts in yeast research.
2018年4月6日 已读
有调理的编辑和适度的细节(以便在不需要的时候跳过),加上足够精细的引文归纳。好看。读完之后终于可以回到本科时候郑重地告诉年轻时的自己:做生物的用的乱七八糟缩写多真不是故意的,细节太多全写全称真的可以去死了(
English 专业书
越界(上/下) 豆瓣
OUT
6.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桐野夏生 译者: 于进江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 - 7
2018年4月2日 已读
读了1/5脑中冒出的那个词终于在结局得到印证。是的,这么黑的一本书让我感动得想哭,有一刹那灵魂深处的钟声响了起来,应该是共振。某个地方,有真正的救赎。
推理 日本文学 桐野夏生
异常 豆瓣
グロテスク
7.6 (41 个评分) 作者: [日] 桐野夏生 译者: 刘子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我想赢我要赢”
她白天是干练的公司职员,晚上则周旋于男人之间。
她渴望出人头地,她的信念是:我想赢、我要赢、我必须赢!
“我非如此不能确认我存在着”
她天生美艳,天生是娼妓。
她的不可悲之处在于:很早就捕捉到自身存在的体认方式。
“我怀着恶意活着”
她身上的恶意,咄咄逼人,毫不留情,却自卑得可以。
当这股硬撑的恶意遽然消散时,她也没了自己的模样。
她,是我,也是你,是所有游离于残酷现实世界的幽暗灵魂。
2018年4月2日 已读
"那股力量,如果是落败之后才会产生的某种东西,那么当你不再感到落败时,你就会立刻失去目标了。这时如果不处理,你就会变成怪物。"
日本文学 桐野夏生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豆瓣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New Amer Library 2000 - 1
A beautiful, but dead, blonde is discovered in the library of Gossington Hall. And only Miss Marple can read the clues to find the killer.
A Tale of Two Cities 豆瓣
作者: Charles Dickens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3 - 1
《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内容简介:狄更斯(1812-1870),英国十九世纪文豪。《双城记》堪称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营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The Wordsworth Classics covers a huge list of beloved works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and translations. This growing series is rigorously updated, with
This novel traces the private lives of a group of people caught up in the cataclysm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Terror. Dicken's based his historical detail on Carlyle's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his own observa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during his numerous visits to Paris.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双城记
2018年3月29日 已读
浑身发冷,颤栗不止。跳不起来,哭不下去。大概——
欧美文学 狄更斯
Numsense! 豆瓣
作者: Annalyn Ng / Kenneth Soo 2017
2018年3月28日 已读
简明。当不去关心实现细节的时候,这种提纲挈领类型的描述可能更有帮助。
English 专业书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9.1 (112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18年3月19日 已读
假设有“唯一的真理”存在,那么每次尝试通过无数可行理论中的一种和它的比较去接近它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必然的失败。就算被宣判了石头会滚下来,每次推上去的时候仍然愿意相信,也许这一次它就停在山顶了;所谓的希望,虽然会带来忧伤,可能也没有那么糟糕。
加缪 哲学
Protein Engineering Handbook 豆瓣
作者: Lutz, Stefan/ Bornscheuer, Uwe Theo BERTRAMS 2009 - 1
Unparalleled in size and scope, this new major reference integrates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knowledge into a single resource, allowing for a unique overview of the entire field. Adopting a systematic and practice-oriented approach, and including a wide range of techn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formation, this highly accessible handbook is an invaluable 'toolbox' for any bioengineer. In two massive volumes, it covers the full spectrum of current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areas.
2018年3月16日 已读
翻完了。非常精彩可圈可点。作为工具书来说挺不错的了。不过没有机器学习也没有crispr,这书距离被束之高阁默默积灰可能也不远了——
English 专业书
Synthetic Biology 豆瓣
作者: Zhao, Huimin 编 Academic Press 2013 - 6
Synthetic Biology provides a framework to examine key enabling components in the emerging area of synthetic biology. Chapters contributed by leaders in the field address tools and methodologies developed for engineering biological systems at many levels, including molecular, pathway, network, whole cell, and multi-cell levels. The book highlights excit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synthetic biology such as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biofuels and drugs, artificial cells, synthetic viruses, and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The roles of computers and computational design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future prospects in the field, including cell-free synthetic biology and engineering synthetic ecosystems. Synthetic biology i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biological entities, such as enzymes, genetic circuits, and cells, or the redesign of existing biological systems. It builds on the advances in molecular, cell, and systems biology and seeks to transform biology in the same way that synthesis transformed chemistry and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transformed computing. The element that distinguishes synthetic biology from tradition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is the focus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ore components that can be modeled, understood, and tuned to meet specific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the assembly of these smaller parts and devices into larger integrated systems that solve specific biotechnology problems. It includes contributions from leaders in the field presents examples of ambitious synthetic biology efforts including creation of artificial cells from scratch, cell-free synthesis of chemicals, fuels, and proteins, engineering of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for biofuels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unnatural living organisms. It describes the latest state-of-the-art tools developed for low-cost synthesis of ever-increasing sizes of DNA and efficient modification of proteins, pathways, and genomes. It highlights key technologies for analyzing biological systems at the genomic,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levels which are especially valuable in pathway, whole cell, and multi-cell applications. It detail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ools and computational tools which can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speed of the design process as well as reduce the cost of development.
2018年2月20日 已读
全彩可能是最大亮点了——编得还好吧,但实在是不合我的胃口(前四章罗列工具原理和特色的还不错)。果然对稍微engineering一点的(利用机理而非发现机理)的内容就提不起兴趣(是病得治)。
English 专业书
Landmarks in Gene Regulation 豆瓣
作者: David S. Latchman Portland Press 1997 - 7
2018年2月13日 已读
基因调控的经典文献选编(主要是上世纪80-90年代)。每个topic有1-2篇文献,并有很好的导读。比起课本更清晰地阐明一些很基本的调控机理;很棒。入门的优质参考书。
English 专业书
Molecular Genetics 豆瓣
作者: Gunther S. Stent / Richard Calendar W.H.Freeman & Co Ltd; 2nd Revised edition edition 1978 - 9
2018年2月12日 已读
流畅的遗传和分子重要实验/发现的总结,写得很通俗。越读越被老一辈分子生物学家们的智慧所折服。超级精彩的解谜,当作悬疑来看也未尝不可。很难想象距离这本书出版才40年,而里面的发现已经是家喻户晓,展望部分的很多问题已经(正在)被解决。总觉得生化vs遗传/分子就像布局/逻辑流vs诡计流——
English 专业书 历史
浪漫主义的根源 豆瓣
Roots of romanticism
9.4 (95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吕梁 / 洪丽娟 译林出版社 2008 - 3
编 者 序
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
——约瑟夫·巴特勒
万物有本然……
——以赛亚·伯林
巴特勒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最喜欢的引语之一。在他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中,伯林一再引用。我以此开头是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误会,因为这部集子无论如何不能算做伯林关于浪漫主义的新书。自伯林于1965年三四月间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A. W. 梅隆系列讲座上做了关于浪漫主义的脱稿演讲之后,他曾试图将其变成文字的著述。在其后的那些年里,特别是他于1975年卸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一职之后,他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积累了一堆笔记,以期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把所有笔记存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重新开始整理他的资料:他列出一些标题,并把筛选出来的笔记口述录制到磁带上,归纳到预设的标题之下。他甚至考虑利用已有的材料为E. T. A. 霍夫曼的著作写一个长长的序言,而不是独立成篇,作为他的一个专题研究。但这个计划屡屡搁浅,部分原因可能是资料准备的过程太长,致使写作的兴味阑珊。据我所知,到后来他对这本计划过的专著未著一字。
显然,对于伯林的读者来说,他未将演讲修订成书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他本人来说亦是如此。但未及付梓也不是件坏事。如果当初就完成此书的写作,那如今这本充其量只算是编辑过的讲稿就永远不会出版。一旦经过精心修改和扩充,伯林演讲所特有的那种清新、直接、强烈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难免会变得晦暗。伯林还有一些脱稿演讲最终都是以录音或抄本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不妨拿这些演讲与那些终于修订成文的稿本,或者演讲参照过的文字稿本做个比较,就会看出伯林为了出版曾经三番五次修改过他的内容。显然,这些修改使其更具知性和精炼,但有时不免减弱了口头表述本有的魅力。或者,反过来说,根据一篇尚未斧削的长篇底稿——伯林称之为“残篇”——来做演讲,而非照本宣科,演讲内容就会显得酣畅淋漓。或许,以多元论的术语衡量,这二者之间的优劣根本不可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优也罢,劣也罢,伯林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也只能以前一种形式存在了。
我所用的标题是伯林自己早年计划写作该书时拟用的。在演讲时,他将标题换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来源”(Sources of Romantic Thoughts)。因为在索尔·贝娄1964年出版的小说《赫索格》的开篇几页里,书中的主人公,那位名叫摩西·赫索格的犹太学者,正在经历一场自信的危机。他在纽约的一间夜校里试图讲授一门成人教育的课程,却未能成功。这门课程的名称恰好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据我所知,这完全是个巧合。伯林自己明确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不过,无论如何,先前的标题显然更加响亮。如果伯林当时确实因为某些理由放弃使用一个更好的标题,这些理由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即使伯林正式演讲之前所做的导引性评论有些随意,不适宜出现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但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序言价值。在此,我们不妨摘录其中的主要部分:
这些演讲主要是面向真正的艺术专家——艺术史和美学专家,我自己可能无法跻身其中。选择这个论题唯一充分的理由是,浪漫主义运动一诞生便与艺术息息相关:虽然本人对艺术知之甚少,但不能因此将艺术逐出我的研究范围之外。我起码得兼顾一下。
在某种意义上,浪漫主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较之它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要紧密得多。假使我有资格来谈论浪漫主义,那是因为我打算涉及社会政治生活以及道德生活;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浪漫主义运动不仅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运动,或一次艺术运动,而且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支配生活其他方面的运动,艺术君临一切的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本质。至少,我将力图证明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需要补充的是,浪漫主义并非单单具有历史学的意义。今天的很多现象——民族主义、存在主义、仰慕伟人、推崇非人体制、民主、极权主义——都深受浪漫主义潮流的影响,这种潮流流布甚广。就此而论,它并非一个与我们时代毫无干系的主题。
下面这个片段也很有意思,它显然是伯林演讲之前草拟的开场白。我发现这是伯林为这个课题所做的笔记中唯一一段出自他本人的表述:
我从未想过给浪漫主义的性质和目的下个定义,因为,诺斯洛普·弗莱明智地告诫过我们,如果有人试图证明某些特征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显著特征,比如说,对自然和个体的全新态度,试图证明这些特征只有在1770年到1820年之间的那些作家才具备——并将这些作家的态度与蒲柏或拉辛的态度做个对比,那么必定会有别人从柏拉图或迦梨陀娑那里找到反证;从哈德良皇帝那里找到反证——肯尼斯·克拉克就是这么做的;从赫利奥多罗斯那里找到反证——塞埃就是这么做的;从一个中世纪西班牙诗人或前伊斯兰阿拉伯诗人那里找到反证;最终还会从拉辛和蒲柏那里找到反证。
我也不想暗示尚有一些纯粹的界定——借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我们可以说任何艺术家、思想家或任何人都是彻底浪漫的,而非其他:比如说人是一个绝对的个体,这就是说他拥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特性;或者说人具有绝对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他自身完全没有特性。然而,诸如此类的界定并非毫无意义,相反,没有这类界定我们寸步难行:它们标明了一些属性、倾向或理想的类型,我们用来发现、确认,或者说强调(如果先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的话),对,就是强调(因为我想不起比它更合宜的动词)那些通常称之为人的特点、行为、观点、运动或学说的方方面面。
说一个人是浪漫的思想家或浪漫的英雄,并非泛泛之言。有时这是指他或他所做的事情可以得到一些解释,解释的依据是一个目的,或者说一连串目的(它们之间也许互相抵牾);或者是一种视见,兴许就是一瞥或揣度——这些解释可能指向某种基本无法感觉的状态或行为——诸如生活中一些事物、一次运动或作为生活本质一部分却未得到解释(也许是难以解释)的艺术作品。对多数研究浪漫主义不可尽数之方方面面的严肃作家来说,这些正好就是他们意欲穷究的目标了。
我的意图更加有限。在我看来,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我们明确地称之为浪漫主义运动之前,发生了一次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这一转变最生动的表述见于浪漫派最典型的浪漫形式中,而非他们表现出来的所有浪漫形式,也非那些属于他们所有人的浪漫形式;而是见于浪漫派所具有的最典范的东西中。没有这些典范,则我意欲言及的革命以及那些被认为革命的后果和现象(浪漫主义艺术,浪漫主义思想)便不可能产生。如果大家说我还未论及深藏在浪漫主义之内或哪条宣言核心中的特征的话,我欣然承认。我并不想定义浪漫主义,只想研究隐匿在重重伪装之下的这场革命能够暴露出来的那些最明显的形式和症状。此外无他:但这也足够了。因为我希望说明的是这次革命是西方生活中最深刻、最持久的变化,比起影响力不曾受到质疑的那三次大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俄国的社会和经济革命——一点都不逊色。确实,我所关心的这次运动已关联到各个层面。
在编写这些讲稿时(根据BBC的录音),我尽量克制自己。总的来说,尽量不做改动,以保证文本的流畅上口;我注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演讲本身所具有的随意风格和偶尔出现的不怎么规范的表述——对于演讲来说,这种随意和不规范其实是很自然的。即便有时候需要在句法上做大量的润饰工作(多数即兴所说的句子是需要这种整理的),也不会妨碍人们理解伯林的原意。伯林本人从前对讲稿所做的轻微修改也包含在整理过的文本之中,那些能够听到讲座录音的读者,如果将此书和录音进行对照,便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我总是尽力追踪伯林文中的引语。大凡那些引自英语原文,或直接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句段,我都作了必要的更正。至于他化用或意译的材料,我则保留未动。其实,化用和意译是伯林的一个演讲策略,我们不妨将其称为“不完全引用”。“不完全引用”有时会带引号,但不是原来引语的直接重复。它们看上去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或就是他已经表达的。他不必特意声明引语出自他的翻译或他本人发表过的那些文字。这种“不完全引用”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是很常见的,但在当代学术氛围里大概已不受欢迎了。伯林在世时我所负责编辑出版的伯林散文集里,我一般只关注他的直接引用,对那些直接引语和明显是意译的引语逐一核查。但涉及到本书,如果坚持只给那些确凿无疑的直接引语标注上引号以便掩饰他的不完全引用(其实它们本来很自然而且富有修饰效果),未免显得做作和节外生枝。我特别提及这一点,以免误导读者。为此,我在伯林的引文目录前标出不完全引用的出处,以使读者获得一个背景性的了解。
这次讲座曾于1966年8月、9月在BBC的第三套节目播出,10月、11月重播,又于1975年在澳大利亚、1989年(也就是伯林八十岁的那一年)在英国BBC第三台重播。过后,一些摘要也已被收入有关伯林的节目之中了。
伯林本人坚决反对自己在世时出版这个讲稿,不只因为他在晚年还想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或许还因为他觉得不经任何修改和扩充就出版一些即兴演讲是一种虚荣的行为。他很清楚自己说过的一些话很可能太笼统、太含混、太粗糙——作为演讲大概还可以接受,一旦成书便经不起推敲。确实,在致BBC电台第三套节目的负责人P. H. 纽拜的一封感谢信中,他描述自己“倾泻出巨大的语言洪流:六个多小时的狂热的、不时短路的、焦灼的、气喘吁吁的——在我听来,有时是歇斯底里的——讲话”。
有人认为即便是现在也不应该出版讲稿——虽然其优点不可否认,但它仍然有损伯林作品的流传。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的观点得到了一些我所尊敬的学者的支持,特别是已故的帕特里克·加德纳,一位特别苛刻的批评家的支持。几年前他读到我编辑的这部讲稿,就竭力主张依照原样出版,哪怕在作者尚在世时出版这类演讲稿是个错误(我对此持矛盾态度)。我认为在作者已经很功成名就,讲座也很激动人心的情况下,出版他的演讲稿不仅可行而且符合读者的需要。此外,伯林明确表示同意死后出版讲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并未暗示说要做个严格的限定。他认为作者死后出版与生前出版的规则是不一样的。他肯定也知道——虽然他从未承认过——他的梅隆讲座展现了即兴演说艺术的绝技,完全值得原汁原味地记载下来,永久留传。现在是时候——借用他本人在那本最富有争议的关于J. G. 哈曼的书中的话来说,该是被“有鉴别能力的读者接受或反驳”的时候了。
我应该在此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然,值得感谢的人远远超过我现在所提及的这些,其中包括我在第150页中提到的书目提供者。此外,最真挚的谢意致予(一如我在以往的书中提到的)那些慷慨的赞助者,他们提供了沃尔夫森学院奖学金的赞助;致予布洛克勋爵,他帮助我获得了宝贵的资助;致予沃尔夫森学院,提供给我住宿和工作的环境;致予帕特·尤特辛,作者的秘书,他已经成为我二十五年来耐心的朋友和支持者;致予罗杰·郝舍尔和已故的帕特里克·加德纳,他们阅读了讲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还有其他很多不可或缺的帮助;致予容尼·斯坦伯格,他对编辑此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致予出版者们,尤其是查托和温达斯出版社的威尔·萨金和罗伊纳·斯凯尔顿—华莱士,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德伯拉·特加顿,他们耐心地忍受我很多苛刻的要求;致予塞缪尔·格滕普兰,他为我提供了道德的支持和有效的建议;致予我的家庭(虽然此前我很少想到提起他们),他们得忍受我心无旁骛的职业怪癖。最后的致谢也许有些多余,但我依然要说:感谢以赛亚·伯林信托我来编辑他的讲稿,对于一个编辑来说,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重任;感谢他允许我在做此事时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亨利·哈代于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1998年5月
校 后 记
1965年,以赛亚·伯林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做了一系列后来定名为《浪漫主义的根源》的脱稿演讲。1999年,经过伯林文稿的主要信托人和编辑亨利·哈代的“尽量不作改动”的整理以及适当的句法上的润饰,这些当初令听众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转换为文字的华彩乐章,依旧保持了伯林特有的雄浑而酣畅的即兴风格。一连三届,我选用这本演讲集作为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浪漫主义批评文献导读》的基础读物。每当念到一个个密集重复、内嵌层层悠长而澄澈的定语从句的排比句段时,我不禁要说:“这是天神眷顾天才的时刻:思想以急板的方式奔向伯林。”
如此富有音乐性的美文是很难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在近一年的翻译过程中,三位译者时时有言不从心之感;在一年又半的校对过程中,我不时有词不尽意之叹。使我们敬慕不已的伯林式的表达居然成了难以穿越的魔沼。如果说,原文的编辑为了保留伯林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而刻意避免“精心修改”的话,那么,我们则需要特别的精心移译那些“近乎于飞扬和舞蹈”(尼采语)的句子。但是,无论多么精心,我们依然难以追摄伯林的神韵。如果说,在翻译大家那里,翻译是“殊语传深意,终然是夏声”的话,那么到了我们这里,翻译也许是此间有真义,执筌而失语了。
本书的翻译不尽人意,但整个翻译和校对的过程却是一个磨砺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的反复合奏。我们四人相当于一个四重奏小组,每人各扬其长,却又能彼此应和。我曾是三位译者的老师。2000年,我有幸得到哈佛燕京的资助,前往哈佛访学一年。期间,除了进修与研究计划有关的课程之外,我还旁听了数门本科生的小型讨论课。在亲历了一番西文经典的炙熏,领略过多次师生间追问与辩难的精彩之后,我想与其临渊羡鱼,不如见贤——“效颦”吧。个人之力,虽无法撼动大的格局,但还是能够做点微小的改变的。回国后,我给本科生开了一门《英语小说杰作细读》,挑选了十篇具有诗性叙事特点的英语小说经典,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一字一句地细读。也许是教学方式未循宏大叙事的惯例,也许是文本内容超过一般中文系学生的英语程度,上课的人渐渐少起来,最终剩下包括三位译者在内的五位学生,结果却成全了我的实验目的。五位学生好学敏问,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从游关系。当我第一次给研究生导读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时,我邀请三位译者旁听。后来,她们分别(先后)进入国内外名校读研或攻博。借助互联网,我们保持密切的互动,共享学术资源,交流读书心得。讨论最多的,也许就是伯林了。当得知刘东先生正约人翻译《浪漫主义的根源》,我便不揣浅陋,推荐吕梁、洪丽娟和孙易担当主译,自荐充当校对。坦率地讲,如果当时能够预知后来所要经历的那种踟蹰旬月、一词难求的窘况,我是断然不会有此冒昧之荐的。我未高估三位译者的能力,但的确低估了伯林文体的难度——它听起来平易(否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听众也不会准时打开收音机,一连数小时收听他在BBC做的广及哲学、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即兴演说了),实则宏奥:长句的洪流,裹挟着巨量的观念、暗示、警句、引典、逸闻、考释、推断倾泄而出,从一个论题奔向另一个论题,情绪不断上升,观点不断加强,形成一个个兴奋的渐强音,最后涌向宏伟的高潮。如此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听众跃上智慧星空的天梯,却是译者莫可奈何的天堑。
所幸,校对本书的时候,我得到了数位好友的外援。布朗大学比较文学系的陈陆鹰博士德英俱精、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王金林教授专治德国哲学,一有疑难,我便求助于他们,总是得到积极的回应,而且往往引出他们的妙论。正是他们的质疑或修正,我对伯林的解读从文体的层面下潜到稍深一点的深度。在此,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我要真诚地感谢余婉卉同学:她帮助我统一了索引与正文的人名。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主编刘东先生的信任:在读过我的一篇海外汉学的书评之后,他把一本影响甚巨的“小书”的翻译托付给一个他不曾谋面的末学。他的信任成为我前后校对四遍的动力。
翻译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囿于学识疏浅,不免舛误,多有不逮,祈望读者恕谅,方家惠正。
张箭飞
2006年7月于东湖放鹰台寓所
2018年2月3日 已读
最后两章太激动了,漂亮。译者和编者做的也挺用心的。读的时候反复问自己的问题:科学真的和浪漫主义完全不能兼容么?读完之后感觉,自我的粗浅的层面比起似懂非懂的一知半解,更在于词不达意的表达困难。
以赛亚·伯林 哲学
Pep Guardiola 豆瓣
作者: Balague, Guillem
2018年1月4日 已读
2016增补版,加入了拜仁三年和曼城部分。挺好读的,比较开心能看到瓜自己人格上的发展。new role model get!
English 传记 体育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