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语言问题 豆瓣
作者: 赵元任 商务印书馆 2000
《语言问题》是赵元任教授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记录。全书十六讲,系统地讲述了语言学以及与语言学有关系的各项基本问题,是作者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孙隆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狂人日记 豆瓣 Goodreads
狂人日記
9.0 (158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京华出版社 2006 - 3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千年一叹 豆瓣
7.3 (33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作家出版社 2002 - 10
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型跨国采访报道活动——“千禧之旅”,过程中所写的日记及散文在国内外多家报纸同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千年一叹》即为这些文章的结集,记录了作者随“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豆瓣
作者: (日)青木正儿 / 吉川幸次郎 译者: 戴燕 /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集中了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日本一流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思考的学术随笔,思想深刻,笔触细腻。书中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到表述,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深沉思考。其中有关与鲁迅、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交往的篇章,尤其有价值。
编写本书的原则:一是为了体现近代以来日本汉学的上述重大变化,入选的作者,基本上都生活在明治、大正、昭和时期。二是尽量选择论题不俗、篇幅适中、文字清畅的较有可读性的札记随笔,这既是为了照顾读者的兴趣。三是选文力求避开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以免去必要的却也可能是复杂的背景解释等等。
2012年2月22日 已读
翻譯得差,一些錯誤如民國17年後應該是「北平」而不是「北京」,翻譯文筆一般。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應該翻譯為《漢字作為詩媒》p140;
中國 文化 日本 隨筆 青木正兒
中华帝制的衰落 豆瓣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邓军 黄山书社 2010 - 9
本书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的衰落,超越了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盛行的“冲击-反应”研究模式。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中文版) 豆瓣
作者: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0 - 4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中文版)》主要内容包括:在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致力于人类发展事业,提高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联合国的发展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利用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帮助中国寻求应对发展挑战的切实途径。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和不断创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削减贫困、加强法治、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防止艾滋病等一系列工作中,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公平的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陈志武 中信出版社 2008 - 10
今天的世界里,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是否还“勤劳致富”?如果不是勤劳,那又是什么呢?——不管对穷人还是富人,不管对过去人还是现代人,只要进取心是人之本性,财富话题总会令人着迷,也永远会令人着迷。
~~~~~~~~~~~~~~~~~~~~~~~~~~~~~~~~~~~~~~
比较一下各国的贫富悬殊现状才发现,原来“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只能给一个国家提供优质的“先前条件”,但这些并不是“先决条件”。经验说明,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
金融创新之所以对个人消费者很关键,是因为这些创新可以帮助解放居民的消费潜力,调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同时,产权保护和其他制度机制的作用为创业者以及财富拥有者提供了正面的激励,为进一步投资增长提供稳定的预期。足够的金融证券品种帮助社会大众规避风险、调配不同时候的收入。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对很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增长初期可以弥补、对冲高制度成本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怎样让每个居民从增加的人力资本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过金融创新来帮助老百姓把人力资本“兑现”、把他们未来的收入流进一步“证券化”。
祖蔭下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王芃 / 徐隆德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1 - 7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现代汉语词典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isbn:7100034779
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第1版(有1979年11月10印本) 1983年1月第2版 1996年7月修訂第3版 2002年5月修訂第3版(增補本) 2004年12月第333次印本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lle de I'invasion Mongole, 1250-1276
7.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谢和耐 译者: 刘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逍遥游 豆瓣
作者: 熊逸 线装书局 2011 - 7
作者以《庄子》的文本为线索,从历史上复杂的阐释与实践中勾勒出道家学说恢弘的文化版图,而跨学科的旁征博引又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社会科学的眼光,以当代的人文素养,反观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 熊逸说:“我原本的兴趣并不是思想史,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后来发现这样读历史很不流畅,甚至还生出了越来越强的隔膜感,在知道了越来越多的‘是什么’之后,反而不知道越来越多的‘为什么’。
“于是我想,是不是应该借鉴人类学家在土著部落搞田野调查的态度,即深入到土著人的生活里,讲他们的语言,参加他们的礼拜和狂欢,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理解他们,然后再跳脱出来,在他们的外部思考他们。同样地,把历史当做一个悬隔在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设想自己生活在一段历史当中,生活在一些虚虚实实的历史人物当中,讲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必修课程,会写一手和他们一样的诗词和文章(甚至是八股文),参加他们的诗会、祭祀典礼和科举考试,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来理解他们。
“……我的兴趣正是由此而转入了思想史,先去理解古人行为背后的观念,在思想脉络里来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的走向。而走进去,并不意味着‘一入侯门深似海’,还要走出来才行。所谓走出来,就是用现代知识来思考古代社会。毕竟文明发展了,知识进步了,今天种种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于古人之上,让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一下比古人耳聪目明的乐趣。譬如对《老子》的无为之治与儒家礼治、法家法治之争,只要有现代政治学、社会学的基本素养,我们就会看得比古人清楚很多;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变法与守旧之争,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可以让我们在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一言而定是非……”
中国思想地图 豆瓣
作者: 熊逸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中国思想地图:老子》是青年学者熊逸“站”着读《老子》,力图“理解”而不是“颂扬”、“懂”得而不是“悟”透《老子》的一部力作,也是作者清理传统文化、梳理中国思想电的一次尝试,从“老子”开始,这一系列还将陆续推出“庄子”、“苟子”,等等。
全书以大无畏的勇气、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对《老子》一书的一切可疑之处,都作了穷追猛打式的拷问,从政治主张到生活哲学,从理论的内在矛盾到思维方式的漏洞。既不装糊涂,也不受任何名家名人的忽悠。
书中灼见叠出,妙语连珠。欲读《老予》,先读此书,一定可以让读者少走许多弯路、少受不明不白的忽悠。
春秋大义 豆瓣 Goodreads
春秋大义
8.6 (12 个评分) 作者: 熊逸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2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的构架,以上千年的纵深探究历史,不但从中国文化中寻根溯源,还兼涉了西方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与过去强调“中华文化”的优点与特色不同,作者的着力点在发掘人类文化本源的共同之处,演变的结果和过程或许不同,但蒙昧初期的人类,却拥有几乎共同的规范。视野宽了,结论自然出现,如同在太空中看地球,不必用数学推导地球是圆的,就算原始人都看得出来,没有别的原因,站的高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