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貧窮創新 豆瓣
作者:
萧富元
天下杂志
2008
- 5
◎聯合推薦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
經濟部國貿局局長/黃志鵬
讓林懷民愛不釋手的印度專書!《全球錢景看中天》、《文茜世界週報》熱烈報導!
猛的經濟成長渴求mix心靈宇宙無盡探索,一邊向世界吸金,一邊召喚創意人朝聖。印度究竟怎麼回事?年輕且古老、先進但落後、奢華又貧窮;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奢華與赤貧、現代與古老、效能與草率;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過去四年內,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8.8%;今年一月,印度擠下台灣,成為第四大外匯存底國。這個衝勁十足的成長引擎,是全亞洲唯一不靠出口刺激成長的國家。它沒有經歷大規模工業化,就迅速發達起來。跳過製造業,直接發展服務業,更是史上唯一。
印度模式最特別之處,在於善用其最大弱點——貧窮——創新,橫掃金字塔底端財富。從電信、醫療到消費性產品,印度的破壞式創新幾乎貫穿所有產業,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以低價高效率的軟實力,吃下全球近半數的外包市場,刷新全球商業模式。
2008年初春,《天下雜誌》,派出兩組人馬,分頭前往印度改變世界的兩條走廊。一個以貧窮孕育出低價創新,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一個則以清貧的信仰,提出對物質主義的反思。
從德里到孟買這條一千四百多公里的成長走廊,是印度最具潛力的地區,全球企業蜂擁而至。《天下》採訪了宏達電、聯強、大陸工程、農友種苗等台商企業,親身經歷台商深入印度的奮戰故事。
另一組人從北方的達蘭莎拉,一路往南走到瓦拉納西恆河和菩提迦葉。這條綿延上千公里的心靈走廊,雖然是印度物質生活最艱困的窮鄉僻壤,卻吸引了千萬信徒,到印度尋找自己和生命的意義。在喜馬拉雅山麓,《天下》記者排除萬難,在過年閉關後第一時間專訪達賴喇嘛,請他為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尋找出路。這一路上,坐過駱駝,走過恆河,甚至搭了兩天夜車,與蟑螂共眠,最後到達佛教聖地——釋迦牟尼佛悟道的地方。即使路途困頓,卻被印度人樂天知命的笑容感動。
關於印度,另一個大家關注的重點,就是為什麼印度培養了那麼多的軟體人才?甚至在美國矽谷,每三個軟體工程師中就有一個是印度人。本書特別收錄《天下雜誌》報導的「印度打造百萬軟體人才的祕密」、「印度理工學院──百萬富翁製造機」等精彩文章,與讀者一起深入了解印度獨特的邏輯思考和數理教育背後的祕密。
除此之外,本書也收錄《康健雜誌》所做的印度瑜珈朝聖完整報導。這趟身心靈之旅,記錄了在世界瑜珈首都虛凱詩每天練瑜珈、到南印度的「奧修國際靜心村」跳舞、靜心的情形,也分享了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體驗最原汁原味的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SPA的心得,並提供實用的旅遊資訊,供讀者規劃幸福旅行的參考。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
經濟部國貿局局長/黃志鵬
讓林懷民愛不釋手的印度專書!《全球錢景看中天》、《文茜世界週報》熱烈報導!
猛的經濟成長渴求mix心靈宇宙無盡探索,一邊向世界吸金,一邊召喚創意人朝聖。印度究竟怎麼回事?年輕且古老、先進但落後、奢華又貧窮;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奢華與赤貧、現代與古老、效能與草率;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過去四年內,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8.8%;今年一月,印度擠下台灣,成為第四大外匯存底國。這個衝勁十足的成長引擎,是全亞洲唯一不靠出口刺激成長的國家。它沒有經歷大規模工業化,就迅速發達起來。跳過製造業,直接發展服務業,更是史上唯一。
印度模式最特別之處,在於善用其最大弱點——貧窮——創新,橫掃金字塔底端財富。從電信、醫療到消費性產品,印度的破壞式創新幾乎貫穿所有產業,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以低價高效率的軟實力,吃下全球近半數的外包市場,刷新全球商業模式。
2008年初春,《天下雜誌》,派出兩組人馬,分頭前往印度改變世界的兩條走廊。一個以貧窮孕育出低價創新,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一個則以清貧的信仰,提出對物質主義的反思。
從德里到孟買這條一千四百多公里的成長走廊,是印度最具潛力的地區,全球企業蜂擁而至。《天下》採訪了宏達電、聯強、大陸工程、農友種苗等台商企業,親身經歷台商深入印度的奮戰故事。
另一組人從北方的達蘭莎拉,一路往南走到瓦拉納西恆河和菩提迦葉。這條綿延上千公里的心靈走廊,雖然是印度物質生活最艱困的窮鄉僻壤,卻吸引了千萬信徒,到印度尋找自己和生命的意義。在喜馬拉雅山麓,《天下》記者排除萬難,在過年閉關後第一時間專訪達賴喇嘛,請他為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尋找出路。這一路上,坐過駱駝,走過恆河,甚至搭了兩天夜車,與蟑螂共眠,最後到達佛教聖地——釋迦牟尼佛悟道的地方。即使路途困頓,卻被印度人樂天知命的笑容感動。
關於印度,另一個大家關注的重點,就是為什麼印度培養了那麼多的軟體人才?甚至在美國矽谷,每三個軟體工程師中就有一個是印度人。本書特別收錄《天下雜誌》報導的「印度打造百萬軟體人才的祕密」、「印度理工學院──百萬富翁製造機」等精彩文章,與讀者一起深入了解印度獨特的邏輯思考和數理教育背後的祕密。
除此之外,本書也收錄《康健雜誌》所做的印度瑜珈朝聖完整報導。這趟身心靈之旅,記錄了在世界瑜珈首都虛凱詩每天練瑜珈、到南印度的「奧修國際靜心村」跳舞、靜心的情形,也分享了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體驗最原汁原味的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SPA的心得,並提供實用的旅遊資訊,供讀者規劃幸福旅行的參考。
不顾诸神 豆瓣
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
7.4 (7 个评分)
作者:
(英)卢斯
译者:
张淑芳
中信出版社
2007
- 11
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这个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依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奇怪国度:它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一个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南亚办公室主任,爱德华·卢斯在印度工作了6年的时间。从总理、部长、教宗、商人、社会活动家,到教授、学生、警察、贫民,乃至自己的妻子……他全方面考察了印度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本书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正在全面转型的印度及其对世界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我们可以避免用一两个原因作为印度崛起或者不崛起的答案。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南亚办公室主任,爱德华·卢斯在印度工作了6年的时间。从总理、部长、教宗、商人、社会活动家,到教授、学生、警察、贫民,乃至自己的妻子……他全方面考察了印度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本书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正在全面转型的印度及其对世界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我们可以避免用一两个原因作为印度崛起或者不崛起的答案。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刘建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幽黯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1962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春了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本书被奈保尔写得像画家做的画,可以说,不论他以何种文学形式书写,他都是个大师!
瑜珈的基础 豆瓣
作者:
(印)阿罗频多
/
徐梵澄
译者:
梵澄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一本书,是室利阿罗频多答北子的书札,少分一集,专说瑜伽这修为。
所谓“超心思底瑜伽”‘着眼于人类精神之进化,要在进化中建立此一“超心思底知觉性”;正如“心思”于今为人类知沉性的一永恒境界,要“超心思”也成为这一样。不必在全人类皆如此,可能只在一少数人群。这原则既确立,则其余一切将由“超心思底权能”发皇,成就。这是人类知觉性的一番激烈而且全般底“转化”。人这心思化了的生存体,起初出现于情命底和物理底生存界时,当然已是一重大转变,而“超心思化”了的生存体将来出现,必然更是进化史上一急剧迈进了。这以后将是无穷底神圣显示与圆成。其全部哲理学含容,概见于另一巨制——《神圣人生论》。
“基础”,原字多数,皆修为之事,瑜伽窨是实践之学,据阿氏乃摄人生之大全。
所谓“超心思底瑜伽”‘着眼于人类精神之进化,要在进化中建立此一“超心思底知觉性”;正如“心思”于今为人类知沉性的一永恒境界,要“超心思”也成为这一样。不必在全人类皆如此,可能只在一少数人群。这原则既确立,则其余一切将由“超心思底权能”发皇,成就。这是人类知觉性的一番激烈而且全般底“转化”。人这心思化了的生存体,起初出现于情命底和物理底生存界时,当然已是一重大转变,而“超心思化”了的生存体将来出现,必然更是进化史上一急剧迈进了。这以后将是无穷底神圣显示与圆成。其全部哲理学含容,概见于另一巨制——《神圣人生论》。
“基础”,原字多数,皆修为之事,瑜伽窨是实践之学,据阿氏乃摄人生之大全。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作者:
吕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9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授课的讲义稿。
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这本讲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这本讲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商务印书馆
2004
- 11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绿色黄金 豆瓣
Green Gold: the empire of tea
作者:
(英)艾瑞丝·麦克法兰
/
(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
杨淑玲
/
沈桂凤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
这是一部伟大的茶叶历史,充满了有趣的事实和数据!
从一本关于茶叶的故事,来看价值胜过黄金的茶,如何流传数千年,在无数个地区承载人类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者艾伦和艾瑞丝·麦克法兰是英国国饮——“茶”的最佳诠释者。——《文学书评》
这本书的精彩只能用我手中这杯茶来描述。——《伦敦金融时报》
最富于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最佳英国人》
一本丰富的茶叶历史专书。——《今日历史》
茶叶最非凡的事实,便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有医学疗效的物质。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假如全球茶树遭到真菌侵袭而枯萎,假如住在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人们,亦即全世界2/3的人口,霎时间失去茶水,死亡率将急遽升高,很多城市会瓦解,婴儿大量死亡,这闺怨是一场浩劫。
从一本关于茶叶的故事,来看价值胜过黄金的茶,如何流传数千年,在无数个地区承载人类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者艾伦和艾瑞丝·麦克法兰是英国国饮——“茶”的最佳诠释者。——《文学书评》
这本书的精彩只能用我手中这杯茶来描述。——《伦敦金融时报》
最富于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最佳英国人》
一本丰富的茶叶历史专书。——《今日历史》
茶叶最非凡的事实,便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有医学疗效的物质。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假如全球茶树遭到真菌侵袭而枯萎,假如住在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人们,亦即全世界2/3的人口,霎时间失去茶水,死亡率将急遽升高,很多城市会瓦解,婴儿大量死亡,这闺怨是一场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