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 豆瓣
作者: 克里希那穆 译者: 胡因夢 心靈工坊 2005 - 5
在閱讀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書》的時候,感覺上你和他就好像朋友,在某個晴朗的日子裡坐在公園裡談人生、談內心的問題、探究存在的本質。
你不懂人生為什麼充滿困難?為什麼人類高度發展的心智反而讓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使得每天的日子都變成一種折磨?
也許人們會上教堂、追隨政治或宗教領袖,但在日常生活中內心還是充滿著擾動;某些時刻也許會出現短暫的喜悅或快樂,但生活始終佈滿著烏雲。
但在《生命之書》中,克里希那穆提不會告訴你答案,他只提出問題,因為一旦你了解問題便能得到解答。
實相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只有如此,人們才有可以在生活裡展現出這最深的實相;你可以在每一個剎那的思想、關係、言語、姿態、微笑及淚水中發現它,如果我們都能發現它並且活出它,那麼我們就會變成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人
本書是克氏作品的精選集,許多內容是台灣讀者過去從沒機會閱讀到的。對尚未接觸克氏思想的人來說,本書是內容最完整、最容易入門的默觀題材。對已經入門的讀者而言,本書釐清了許多克氏教誨中讀者容易感到困惑及曲解的部分。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依妮 2009 - 7
20世纪最受推崇的智者引领你洞悉自我心灵的住所
本书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在欧洲的系列演讲。这位智者告诉我们:我们居住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险恶。而外部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世界现在这个样子负有责任。他引领我们去实现完满的爱和美、完满的慈悲和自由,超越了痛苦、伤害、追逐、恐惧,超越了自私自利,也超越了思想和时间,同时又能让我们和谐平衡地生活在这个混乱而疯狂的世界中。
看清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看清我们自己生活的第一步。克里希那穆提告诫我们:只有洞察这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只有脱离尘世的法则,才能不为世俗生活所累。如果我们对世界上的残酷现实视而不见,如果我们把自己和他人割裂开来,必将误入歧途。什么样的心智才能应对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是什么阻碍我们获得这样的心智?这位精神大师反复强调,我们不能够依赖任何人,不能够依赖任何向导、老师或者权威。我们要自己探索,只要我们聚集全部的能量和生命力,我们就能够达到它。
谋生之道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廖世德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谋生之道》探讨了我们每天都须忙碌、却并不一定都肯投入的工作方式。置身于疯狂地生产、制造、消费和浪费的世界中时,我们很少有人花时间去想,我们的工作是否在扭曲自己?是否在危害我们生存环境?我们能否偶尔停下来,欣赏一下一活的美?我们一天之中,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读书、在劳动、在伤脑筋。这是为了什么?只为了一件事——为现在和以后的生计而努力。所以,谋生之道这个问题,实在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又无法漠视的重要课题。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心灵导师,再次在谋生之道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让我们分享了他深具哲理、丰富的、感人的教诲。
克里希那穆提传 豆瓣
作者: 普普尔·贾亚卡尔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5
《克里希那穆提传》写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教诲,他坚强无畏,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一直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以及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与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以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他的智慧和洞见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他解散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生与死的冥想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唐发铙 学林出版 2007
《生与死的冥想》讲述克里希那穆提于侣95年出生在印度,曾被认定为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坚定的导师,他的论述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宣布:真理是“无路可达之国”,无论哪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国度”。他始终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的导师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但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而且也没什么戒律。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强调:我们所急需的是“开放”,即“有着难以想像的能量的大脑里的巨大空间”。这一“开放"的“巨大空间”,正是他自己的原创性的丰富源泉,也是他对世界范围各式人等产生巨大震撼的关键所在。他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都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心灵自由之路 豆瓣 Goodreads
7.3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廖世德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心灵自由之路》收集了克里肴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宁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恐惧的根源、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世界在你心中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大学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年轻人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为任何权威所束缚,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
目录
导读一:“我找到了!”
导读二: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译者序
你的心灵自由吗?——在布兰迪斯大学的演讲
一个人要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仍然不自由。……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
一、认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
二、人心该如何摆脱恐惧
三、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
生活是什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
人生就是这些恐惧、焦虑、不确定感、折磨与痛苦。人生也包含了爱、享乐、性、死亡,以及人们不断在疑的那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实相,某种“化外之境”,某个可以借由冥想而发现的东西?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
二、从制约中解脱出来
三、爱与生死之间
四、我们活在失序中
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之外。
一、改变,从觉察自己开始
二、我们生活在围墙中
三、认识你自己
四、关于冥想
爱让世界重获自由——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演讲
爱是享乐吗?爱是一种欲望吗?爱是思想的产物吗?爱能够被培养出来,而且是透过时间而达成的吗?如果我不知道爱是什么,我能够巧遇它吗?……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于自强 / 吴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人是一个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已有的和自己建造的世界:物质、生命和意识的世界以及符号的世界。在我们的思考里,我们使用很多种符号体系——语言的、数学的、图像的、音乐的、仪式的。没有这样的符号体系,我们就不会有艺术、科学、法律、哲学,甚至连文明的基本东西都没有;换言之,我们就会是动物。
那么,符号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符号:正如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其他每一个时代如此丰富清晰地显示出来的那样:也可以是致命的。比如,请一方面考虑一下科学领域,另一方面考虑一下政治和宗教领域。以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已经多少了解并控制了自然的基本力量。用另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将这些力量作为大规模屠杀和集体自杀的工具加以利用。在第一个例子里,解释性的符号被精心挑选、仔细分析,并被不断改变以适应物理世界中出现的事实。在第二个例子里,原来就选择不当的符号永远不会受到彻底的分析,也永远不会被重新形成以和人类世界里出现的事实相协调。更糟的是,这些误导的符号在各处受到完全不当的尊敬,仿佛通过某些神秘的方法,它们比它们牵涉到的现实还要真实。在宗教和政治背景中,语言不是被充分视为代表事物和事件的东西;相反的,事物和事件被视为语言的特定图解。
超越时空 豆瓣
作者: 大卫·博姆 /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 6
克里希那穆提是备受欧美知识界推崇的心灵导师,被萧伯纳和纪伯伦认为是菩萨般的人物,而量子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与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多年,众多诺贝尔获奖者对其赞誉有加。
通过两位大师的对谈,《超越时空》传达给读者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类心灵冲突的根源来自于心中的时间感,换句话说就是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中的时间感,仅仅关注于当下,进而转化为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必为那些已发生或者未发生的期望和幻象而自寻烦恼,并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更进一步,他告诉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已有的试图帮助我们解决心灵问题的任何理论。虽然这些理论试图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但是在给予我们新的期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里所有的时间因素,我们就可以像大自然一样思考和行动,没有冲突与矛盾,没有任何理论的限制,回归最自然的心绪。
《超越时空》通过反复指出人类所步入的歧途而不断进行追问,探讨了在此前提下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领悟一个全新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对谈,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跟随大师一同进入这一新的境界,回归到那背景中去。没有任何偏见,没有任何限制,用一种开放而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当下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远离幻象、期望与矛盾,从而获得无穷的能量。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常霜林 2010 - 7
为什么心念会去想“性”?为什么性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只要你还不了解思考这个问题的心念,性就会变成一个异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性行为本身不是问题,是对性的念想制造了问题。 我们不可能逃脱关系。关系就如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反应、偏见、恐惧、沮丧、焦虑、孤独、哀伤、痛苦、悲恸。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是否有爱,或是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叫做“爱”的东西。所以,我们将要探寻关系中的这些问题,因为这是爱的基础。
恐惧的由来 豆瓣
On Fear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凯锋 学林出版 2007
《恐惧的由来》的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都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克里希那穆提——他被认定为“世界导师”,却始终不接受这一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的演讲,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正是他思想的源源泉水,对世界各式人等产生着震撼人心的影响……
与爱同在 豆瓣
Meeting Life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缪舒宜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与爱同在》是克里希那穆提对自然、思想、智慧、灵性的分享、生命的责任及意义等重要生命课题的集中探讨。其内容有:湖泊、花园、生存的问题、橡树、自由就是秩序、聪慧等。
你就是世界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赵娟娟 海南出版社 2007 - 10
中观的导师,彻底的觉者,道道地地的禅师克里希那穆提: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
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那么可信,他绝不容许人们有丝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阿尔道斯·赫胥黎
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徐文晓 2005 - 7
克里希那穆提在这本书中记录了1960年和许多普通人的谈话。每一篇都从风景开始,从那一天的天气、环境开始。描写是很细微的,他眼中的一切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是谈话的气氛,就像一个主题的色调背景。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访者以及他独特的经历和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最后才是克氏和来访者的交谈。这三者——自然环境、来访者和交谈——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可重复、时时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不仅叙述的方式独具一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来访者的背景经历虽然千差万别,但他们的渴望、恐惧、期待和挣扎却和我自己的内心的风景相差无几。他们提出的疑问是具体的,表明的却是人类共同遭遇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制约,由于我们的不自知,我们的行动已经使自己深陷于困惑和迷茫之中。克氏满怀慈悲,倾听人们的诉说;他的不断反问质疑,详加讨论,指出人们思考的盲点,带领人们穿越心中的迷津,卸下痛苦的重负,治愈内心的创作。来访者不管是什么身份,我们在书中是找不到一个名字的;地点在不断地变化,也没有地名的记录。我们读到的是对每个具体人物的感受,每个地方风景的变化——在剥除了名相之后真正属于一个人、属于一个地方的特质。
般若之旅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廖世德 台海出版社 2004
《心灵自由之路》是克里希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等地所做的精彩谈话的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及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何谓爱,恐惧的根源,轮回与转世,意识与潜意识,生与死,暴力的本质,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是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印度走着瞧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许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职业旅行家兼笑林高手许崧又携老婆踏上了旅途,这次他们前往的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在许崧与一众喜欢旅行的朋友聊天时,话题往往都会说到以前走过的地方。他发现印度是最能引发剧烈情绪反应的国家。谈论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或者美国时,大家大多都还能保持着见多识广的旅行者的那种一贯平常心,唯有当话题转到印度时,谈话的气场顿时为之一变——这种场面会你令想起“前男友俱乐部”之类的场景来,仿佛大家都是被同一个姑娘甩掉的倒霉男人,要靠相互哭诉来彼此安慰。当然,回忆里间或也带着点甜蜜。
……
“真混乱啊!真肮脏啊!可真是太棒了,不是吗?!”
这大概是对印度最好的总结。
安陀迦颂 豆瓣
Andhakagīta
作者: [古印度]佚名 译者: 贾勤 藏象书局 2011 - 9
安陀迦(Andhaka),印度暗黑神湿婆神之子,在一片黑暗中随着如雷巨响盲者安陀迦诞生于世。《安陀迦颂》的整理与拟译历经众手,终得现世。诗人蝼冢偶然于北京潘家园淘得古梵文数纸,碎金可怜,古字动人,遂遍邀友朋助译残章,得此数十首,勒为一编,供奉海内知己,不敢自乐私藏负此天书!噫,劫海扬榷,情无所托,安陀迦音,悲悯自运;譬如风吹此世,摇落六尘,至于法唱义宣,理随言灭,再再存存,无所避护也!庚寅立夏前延安贾勤。
The Constitution of India 豆瓣
作者: Sen, Sarbani Oxford Univ Pr 2007 - 2
First book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alism and popular sovereignty in the Indian context. It argues that the identity of the Indian constitution was shaped by a period of prolonged popular engagement in resisting a colonial regime and that it can be seen as a political symbol of national identity rather than merely a patchwork legal text.
India Unbound 豆瓣
作者: Gurcharan Das Anchor 2002 - 4
India today is a vibrant free-market democracy, a nation well on its way to overcoming decades of widespread poverty. The nation’s rise is one of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stories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n India Unbound the acclaimed columnist Gurcharan Das offers a sweeping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from independence to the new millennium.
Das shows how India’s policies after 1947 condemned the nation to a hobbled economy until 1991, when the government instituted sweeping reforms that paved the way for extraordinary growth. Das traces these developments and tells the stories of the major players from Nehru through today. As the former CEO of Proctor & Gamble India, Das offers a unique insider’s perspective and he deftly interweaves memoir with history, creating a book that is at once vigorously analytical and vividly written. Impassioned, erudite, and eminently readable, India Unbound is a must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its future.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 豆瓣
作者: [法]G.赛代斯 译者: 蔡华 / 杨保筠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叙述了自公元初年至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止的东南亚历史,考察了东南亚各国受印度文明影响这一突出特征。在世界历史研究中,这是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第一部论著,深受国际上东南亚历史学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