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蘇軾詩集合注(全六冊) 豆瓣
作者: (清)冯应榴辑注 / 黄任轲 朱怀春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6
《苏轼诗集合注(套装共6册)(繁体竖排版)》包括《苏轼诗集合注1》、《苏轼诗集合注2》、《苏轼诗集合注3》、《苏轼诗集合注4》、《苏轼诗集合注5》、《苏轼诗集合注6》。内容简介:郭纶、初发嘉州、犍为王氏书楼、遇宜宾见夷牢乱山、夜泊牛口、牛口见月、戎州、舟中听大人弹琴、泊南牛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渝州寄王道矩等內容。
蘇軾文集(全六冊) 豆瓣
作者: 苏轼 / 校注 孔凡礼 译者: 孔凡礼 注解 中华书局 2004 - 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苏轼文集(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主要内容包括滟滪堆赋、屈原庙赋、昆阳城赋、后杞菊赋、服胡麻赋、赤壁赋、后赤壁赋、黠鼠赋、秋阳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沉香山子赋、酒子赋、天庆观乳泉赋、老饕赋、菜羹赋、飓风赋等。
苏轼词集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宋]苏轼 / 刘石 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8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苏轼词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本书备搜苏轼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和系年,为读者欣赏苏轼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礼记训纂(上下) 豆瓣
作者: (清)朱彬 中华书局 1996 - 9
《礼记训纂(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礼记,又称小戴记,是西汉学者戴圣编辑的。这是一部秦膜之际儒家礼学著作的选集,共四十九篇。礼记注琉(东漠郑玄注,唐孔颖逢疏)是最通行的本子。此外,较通行的还有元陈潞的礼记集说,清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和朱彬的礼记训纂。
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 豆瓣
Music for the People: A Journey through the Pleasure and Pitfalls of Classical Music
作者: [英]蓋瑞斯·馬隆 译者: 陳婷君 漫遊者文化 2012 - 6
古典音樂為什麼讓有些人如此陶醉,卻好像跟你過不去?這本書,內容活潑,有系統處理許多古典音樂入門會遇到的問題及障礙。在正文之外,特別為讀者將相關曲目的YouTube連結製作成QR碼,並整理本地的古典音樂聆賞常用資料,幫助大家好整以暇進入看似懾人的古典音樂殿堂,享受這個美好的藝術形式。
Music for the People 豆瓣
作者: Gareth Malone Collins 2011 - 4
Have you ever been carried away by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The sad song of a single violin might make us cry, but the idea of finding out more about classical music can often be intimidating. In this funny, evocative, personal book, Gareth takes us on a journey of musical discovery that explains and entertains in equal measure. Over the course of three series of the Bafta award-winning The Choir, Gareth has unearthed a passion for classical music in schoolchildren, reluctant teenage boys, and even a whole town. With his infectious enthusiasm and gift for explanation, Gareth's very personal narrative takes you by the hand and leads you through a world of eccentric composers, flamboyant conductors, troubled geniuses and all the colourful personalities that make up the 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It will also provide a found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understanding and give the reader the tools to appreciate a whole new world of music. So whether you want to expand your horizons, spend time with the great composers, introduce an almost infinite variety into your iPod playlist, or are just curious about what you might be missing out on, Music for The People will leave you entertained, informed and completely inspired.
武经七书(全二册) 豆瓣
作者: 骈宇骞 / 李解民 中华书局 2007 - 7
宋代是我国古代军事实力较弱的时代,但是也是较为重视兵书的时代。宋仁宗时设立武学,也就是军事学校。他曾命令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当代计谋方略,编成《武经总要》一书,供武职官员阅读。到神宗时,武学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确立下来。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命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西班牙琴弓 豆瓣
作者: Romano-Lax, Andromeda 译者: 張定綺 時報出版 2010 - 3
一百多年前,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在巴塞隆納的二手樂譜店發現一本被世人遺忘的樂譜──巴哈大提琴獨奏組曲(即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帶回家苦練多年後公開演奏,豔驚了世人,那位男孩就是西班牙著名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對20世紀大提琴演奏影響最鉅的人,開創大提琴獨奏的輝煌時代。《西班牙琴弓》以這位音樂家的事蹟為藍本,小說中化名為菲利武‧德拉哥,描寫他一生高潮迭起的音樂生涯,以及他如何堅守信念反對西班牙極權政府而自我放逐國外。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西班牙,在曾經輝煌的帝國逐漸沒落時,菲利武結識了鋼琴怪傑阿爾-賽拉茲,隨著西班牙內戰爆發,兩位音樂家大相逕庭的藝術目標和政治傾向使他們幾乎分道揚鑣,然而義大利女小提琴家艾璧華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三人在音樂、理念、生活和情感上不可分離地糾纏在一起,他們一步步走向生涯中最危險的聯合演出……
小說中的角色人名、年代和情節皆虛實交錯,取材自真實人物的包括軍事狂人希特勒與佛朗哥、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和王后伊娜、畫家畢卡索等,作者企圖擺脫真實歷史的束縛,讓真實與虛構交織出這部充滿音樂韻律和戲劇張力的故事,正如卡薩爾斯發現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企圖從中尋找自我啟發,而以自己的時空感受來詮釋出古典的美,小說家亦將卡薩爾斯的生平以我們這個時代的時空意義演繹出動人的故事。
广雅疏证 豆瓣
作者: 王念孙 / 钟宇讯 中华书局 2004 - 4
《广雅疏证》可以说是清人研究古代训詁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解释了许多古書的文义,同时还可使人从中获得不少有关训诂的知识。
爾雅注疏 豆瓣
作者: [晋]郭璞 注 / [宋]邢昺疏 译者: 王世伟 整理 2010 - 11
《尓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为《尓雅》作注者代不乏人,最著名的为晋代郭璞,流传至今。此后唐代陆德明《尓雅音义》,宋代邢昺《尓雅疏》,亦是阅读研究《尓雅》的重要文献,后被列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尓雅》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错讹亦很多。后世学者研究考订很有成果,尤以清代学者为著。此次整理出版以宋刊单注本、单疏本、宋刊《尓雅音义》三本合一,作为底本,校以他本,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断句标点亦在前人的基础上亦有所改进。本书整理者王世伟长期从事《尓雅》研究,有多部论文专著。此书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
尔雅校笺 豆瓣
作者: 周祖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11
《尔雅校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尔雅》校本,是研究《尔雅》和利用《尔雅》研究古代训诂和词汇必不可少的一部参考书。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 豆瓣
9.9 (14 个评分) 作者: 余嘉锡 箋疏 译者: 周祖谟(整理) / 余淑宜 (整理) 中华书局 2008
该书重在考案史实,对于《世说》原作及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博采晋宋以下史传杂著和近代的笔记论著,考核其异同,兼补刘注之不备,评论事乖情理处,对《晋书》亦多有驳正。书中同时采录了近世学者李慈铭、文廷式、程炎震、李审言、刘盼遂等人的成果,并加按语,考证得失。本书有原文、笺疏、校文,后附《世说新语》常见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世说新语》引书索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颇便使用。此次重排,改正了不少文字和标点上的错误。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豆瓣
作者: 陈荣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书中具体包括了:徐爱录(第一至十四条)、又(第一五五至一六七条)、答罗整庵少宰书(第一七二至一七七条)、黄修易录(第二三七至二四七条)、传习录拾遗(第一至五一条)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傳習錄詳註集評 豆瓣
作者: 陈荣捷 学生书局 1983
这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的一部“集解”,非常详尽。
特征如下:
1.略述传习录历史、版本与评注
2.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据典故,悉溯其源。注家有所引者,皆检查原书,备举卷页。
3.广择中日评论20余家
4.作拾遗五十一条,均未见诸本传习录与评注。
从目前国内所出的〈传习录〉文本、注释的情况看,还没有集注本子。所出的注都很简单。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豆瓣
顾随
9.1 (16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 叶嘉莹(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第一次全部公之于世。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谈出不同凡响之处。本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人生的境界,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散发着诱人的独特魅力,激励人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顾随诗词讲记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 叶嘉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叶嘉莹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顾随先生作为她的授业恩师,对其人生学问的影响自不待说,而听顾随讲课的八本笔记一直被叶氏视为一生治学之圭臬,此次,《顾随诗词讲记》则是根据叶嘉莹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顾随先生的女儿之京女士又从新发现的叶氏笔记中整理增补《古诗中的夏天》、《说竹山词》等一万多字篇幅,讲记包括顾随在课堂上泛谈的诗歌妙理,以及诗人诗歌的专论。顾先生对诗歌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凡是在书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属于所谓记问之学的知识,先生一向都极少讲到,先生所讲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丰富的阅读和创作之经验所体会和掌握到的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之所在,并且更能将之用多种之譬解,作最为细致和最为深入的传达”
引譬連類 豆瓣
作者: 鄭毓瑜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9
本書以上古以來極為重要的「引譬連類」這個概念為核心,
透過詩經、楚辭、漢賦乃至於晚清仍創作不斷的舊體詩,
體現一個「文─類─物─詞」相互聯繫的譬喻框架,而在現代語境下,
重新活化與詮釋這個在天人、身心與言物之間不斷越界與引生的人文傳統。
鄭毓瑜教授的《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探討傳統抒情詩學「引譬連類」的特徵和在文學、文化史中深遠的影響,藉著「引譬連類」的研究,再次提醒中國「文」學渾厚綿延的體系:記號──樣式──文飾──文化──學問──著作──文學。她尤其強調「情」與「物」兩者之間的交錯關係,從體氣到感通,從興發到格物,千絲萬縷,相互融成。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以「文」「明」發端,為「譬類」世界追溯其建構的最根源;繼而詳細論述中國上古書寫中包含身/心、言(文)/物的跨類連繫,以及言詞、句式與段落組塊的重複圖示式,以說明兩個甚或多元類域間,如何跨越或相互貫通的蹤跡;再者,透過「替代」與「類推」,來呈現上古文學傳統如何在「比興對應」以及「類聚輻輳」上交互編織,從而被認定、評述,而為後代所謂「文學(史)」、「文類」以及「文學評論」等建構出關鍵性的第一步;最後,以「類物(或類應)」體系作為古典詩文最具交集性而得以超越時間的「物」背景,並選取晚清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為例,由其中反覆牽引與融合的傳統神話、月令物候與政治象徵,說明傳統並不專屬於「古代」,而往往具有對應處境的「現代」意義;同時,正是由於典故成詞所在的認知或思考框架也進行了「重複」之外的「重設」,基於古典類應體系的舊體詩因此竟也可以被挪借翻轉而為新世界代言。
本書以六章專論作為六種探討的門徑。第一章討論「體氣」與「抒情」,指出抒情的修辭功能會意形聲,與身體鬱悶或舒緩、充盈或匱乏形成微妙的震蕩。其他各章更討論諷誦的愉悅、勸誡、乃至醫療功能;《詩經》以降的「重複短語」所投射的風土地理經驗與延伸譬喻;「替代」與「類推」所置換排比、堆疊輻輳而成的歷史、倫理關係網絡;「類」與「物」構造的知識論。本書的第六章則以黃遵憲詩歌為例,討論晚清知識分子如何援用、變化「舊詩語」以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從抒情傳統的兩端──遠古與近代,本書勾勒千百年來「引譬連類」如何在身體、文化、知識等層次,不斷重塑也延伸讀者感時觀物的現象。
叶嘉莹说杜甫诗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08 - 1
杜甫在唐朝诗歌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一千五百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他现实的生活,所以也被称为“诗史”。作者结合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对诗歌感发生命的理解,深入讲解了杜甫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对《秋兴八首》作了详细的解读,引领读者走进杜甫的诗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