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錄
鲁迅回忆录正误 豆瓣
作者:
朱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0
《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是作者在鲁迅的学生、朋友,被许广平称为鲁迅研究“通人”的冯雪峰的指导和帮助下写成的。1979年出版后,为学术界所瞩目,书中的一些结论被鲁迅的传记作者们普遍接受。胡乔木认为此书可以作为编辑学教材的参考书。现在作者又根据成书后发现的新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内容更加充实。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积微翁回忆录 积微居诗文钞 豆瓣
作者:
杨树达
2007
编辑说明
目录
自序
积微翁回忆录
补编
积微居诗文钞
整理后记
目录
自序
积微翁回忆录
补编
积微居诗文钞
整理后记
海德堡岁月 豆瓣
作者:
[德]尼古劳斯·桑巴特
译者:
刘兴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5
1945年,本书作者尼古拉斯·桑巴特来到海德堡,在这最坏也最好的年代,踏进一个科学与文学的世界,有机会亲炙大师的风采,师承当代文化社会学宗师阿尔弗雷德·韦伯及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旁听魏茨泽克讲弗洛伊德;因缘际会拜访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朗读托马斯·曼和布莱希特的作品;在图书馆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参加读书会,念赫塞的《玻璃珠游戏》等;陶醉在王尔德、萨特的作品中;和师友长篇辩论“德国问题”;还有不可少的办刊物、写文章、泡酒馆、谈恋爱等,他们寻求也实践“海德堡精神”,向成为“知识公民”迈进。
桑巴特为当代德国重要的文化评论家,战后德国重要的文学团体“四七社”的创办人之一,这本回忆录是记录他1945年到1951年间在海德堡大学读书期间的人文风貌,他将这一著名大学城重要的大师群像作了生动的描绘,呈现出战后德国学术与生活的风貌。
桑巴特为当代德国重要的文化评论家,战后德国重要的文学团体“四七社”的创办人之一,这本回忆录是记录他1945年到1951年间在海德堡大学读书期间的人文风貌,他将这一著名大学城重要的大师群像作了生动的描绘,呈现出战后德国学术与生活的风貌。
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 豆瓣
作者:
葛先才
团结出版社
2007
- 1
该书是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对长沙、常德和衡阳血战的回忆录,在台湾是获奖作品。这部千万血泪汇成的战斗史 篇记载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地拼搏纪实,是抗战中重大战役的特写和再现 。该书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为了保持这部抗战实录的真实性,书中对葛先才将军的记述原文照录,未加过多删减。
师友纪事 豆瓣
作者:
刘再复
2011
- 1
《师友纪事》收录了作者缅怀师长、忆说师友的散文、随感五十余篇,为作者近三十年间陆续写作而成。这里的三十余位“师友”,大都是名宿大家,包括钱锺书、胡乔木、胡绳、周扬、马思聪、傅雷、冰心、艾青、施光南、吴世昌、孙楷第、聂绀弩、李泽厚、余英时等。通过当事人的一些代表性的言谈与举止,着意探悉当事人特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属于典型的复杂“性格组合”,各具不同的思想光亮与性格异彩。即如钱锺书的智慧与警觉,胡乔木的爱才与敏锐,胡绳的坦直与宽容,周扬的伤感与执著,都是形神毕肖、跃然纸上。回忆中披露的多是个人角度的深层交往,如理论话题的探讨,重要事件的研判,相互往来的信件,不同意见的争辩等。运用的素材都是真材实料,这些细节性的材料,大都带有“独家”的性质。《师友纪事》因此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与文献意义。
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豆瓣
作者:
顾维钧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书局
1983
- 5
顾维钧从袁世凯时期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职,曾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后又长期出使法、英、美等国。他的这部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权威记录,内容十分细致。而且,因为顾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非党人士的职业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认真读读这套书,对于我们真实而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避免片面和偏狭的历史观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
出生及家庭
私塾及娱乐
顽皮
风波
英华书院
圣约翰书院
向往变革
首途留美
库克学院
何去何从
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
教授和校长
拉丁文和地质学
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
省亲抵沪
婚姻问题
结婚和离婚
唐绍仪使美
留学生的政治见解
学士、硕士和博士
辛亥革命
结业回国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
前言 返国后的最初印象,1912年春
一 民国初年的北京
二 首次出使华盛顿,1915-1919
三 巴黎和会
四 首次出使伦敦及华府会议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
一 北京的政治生活,1922-1924
二 政治、内战及财政
三 在我外交总长任内(1922-1928)
四 回顾北京政府
五 满洲危机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
出生及家庭
私塾及娱乐
顽皮
风波
英华书院
圣约翰书院
向往变革
首途留美
库克学院
何去何从
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
教授和校长
拉丁文和地质学
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
省亲抵沪
婚姻问题
结婚和离婚
唐绍仪使美
留学生的政治见解
学士、硕士和博士
辛亥革命
结业回国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
前言 返国后的最初印象,1912年春
一 民国初年的北京
二 首次出使华盛顿,1915-1919
三 巴黎和会
四 首次出使伦敦及华府会议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
一 北京的政治生活,1922-1924
二 政治、内战及财政
三 在我外交总长任内(1922-1928)
四 回顾北京政府
五 满洲危机
昨天的云 豆瓣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Fifty Years in China 豆瓣
作者:
John Leighton Stuart
Sanford Press
2008
- 11
Die verbotene Reise 豆瓣
作者:
Peter Wensierski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14
- 3
思考与回忆 豆瓣
作者:
[德]奥托·冯·俾斯麦
译者:
同鸿印
/
杨德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2
作为19世纪后半叶欧洲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铁血宰相”椑斯麦见证、参与并组织了这一时代的历次战争和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在战争的炮火中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统一起来,成为欧洲的强国。
《思考与回忆》是俾斯麦1890去职后倾全力撰写的回忆录,不仅述往忆旧,亦是他的政治遗言。他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政治思想与外交战略及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复杂多变的历史均于正焉毕现。这不仅是一个“伟大年代的英雄”的人个传记,也是“德意志民族的珍贵遗产”。俾斯麦把此书“献给子孙后代”,以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
《思考与回忆》是俾斯麦1890去职后倾全力撰写的回忆录,不仅述往忆旧,亦是他的政治遗言。他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政治思想与外交战略及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复杂多变的历史均于正焉毕现。这不仅是一个“伟大年代的英雄”的人个传记,也是“德意志民族的珍贵遗产”。俾斯麦把此书“献给子孙后代”,以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