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韦伯作品集XI:古犹太教 豆瓣
Das antike Judentum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
《古犹太教》是《宗教社会学论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研究古犹太教都是从宗教学的角度,以文献考证来看待古犹太民族与现代基督教的关系,而韦伯则用社会学的方法重新梳理史料,把古犹太教放在西方和近东整个文化发展交汇点上审视这一宗教历史的内在理路,从而揭示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对立宗教文明盘根错节的难解因由。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10.0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汲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爱弥尔·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本书援用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最精湛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本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主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的若干章节被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范本。
穆斯林的葬礼 Goodreads 豆瓣
6.9 (272 个评分) 作者: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 12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逻辑与罪 豆瓣
作者: 谢尔兹(Philip R. Shields) 译者: 黄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本书研究的是维特根斯坦生活和思想中最富于魅力的一个侧面,即维特根斯坦本人最为专注,而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伦理和宗教问题。通过集中研究维氏思想的这一方面,作者分析指出了其关于逻辑与宗教关系的观点:对于维特根斯坦,道德上和智力上的双重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像其他行为与态度一样,语言的使用和逻辑推理所强加的责任既带来了回报,又带来了风险,罪由此产生。正如维特根斯坦回答罗素时所说,逻辑与罪,两者都是。本书是西方英语学界第一个正面处理维特根斯坦宗教意识的著作,分析细致,材料翔实,具有相当的原创性。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豆瓣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and Related Subjects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徐奕春 商务 2010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主要内容简介:托马斯·潘恩的命运、正派人、新的一代、我们的性道德、自由与学院、上帝的存在——伯特兰·罗素与耶稣会F.C.科普尔斯顿神甫的辩论、宗教能医治我们的毛病吗?、宗教与道德等。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豆瓣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作者: (英)W.C.丹皮尔 译者: 李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一本科学史的经典名著。它名为“科学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思想的发展史,同时讲述了科学与哲学及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纠葛。对于了解科学本身深层次的意义及其与哲学、宗教等学科的关系不无裨益。
徐梵澄文集 豆瓣
作者: 徐梵澄 译者: 徐梵澄 三联书店 2006 - 2
《徐梵澄文集》收录了徐梵澄早年翻译的尼采作品《苏鲁支语录》、《尼采自传》等,他翻译并重新修订过的《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关于古印度文明的经典,以及他写的阐发中国哲学的《老子臆解》、《陆王学述》等著述。文集还首次出版了他的五部英文著作,《小学菁华》、《孔学古微》、《易大传———新儒家入门》等,当年他翻译的初衷是向西方介绍“孔学、小学及中土所传唯识之学”。
文集中还收录了徐梵澄翻译的大量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创办人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著作,其中《神圣人生论》被印度视作现代惟一经典,还包括《瑜伽论》等4部。另外还有《母亲的话》共四辑,包括当时在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担任院长、被徐梵澄称为“神圣母亲”的密那的言论,甘地曾经赞曰:“此滴滴甘露也!”
此外,文集中还包括了徐梵澄首次面世的自订古体诗集《蓬屋诗存》,系统收集了大量集中反映他思想精神的片段,以及关于佛、老、庄的文章,如《蓬屋说诗》、《希腊古典重温》等。
道教史 豆瓣
作者: 许地山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1
《道教史》主要内容: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第一部道教的专史。……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
古兰经 豆瓣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6.5 (8 个评分) 作者: 穆罕莫德 译者: 马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6
《古兰经》的研究已跨出了伊斯兰世界,而为许多发达国家文化界所得视。他们如此热衷于研究这部经典,无疑是注意到伊斯兰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举足轻重的力量。另一方面,分布在七十多个国家里(指土生土长)的穆斯林,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不能不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此,伊斯兰,进而伊斯兰的经典《古兰经》,成为西方学术界和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目之一。正如英国学者兰敦所说:“西方文化中的哲学,数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作者: 吕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9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授课的讲义稿。
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这本讲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正觉的道路 豆瓣
作者: 释衍空 2007 - 11
《正觉的道路:智者的足迹和开导》内容简介:为了达至“契理契机”的两大原则,对教理的阐释,《正觉的道路:智者的足迹和开导》尽量以佛教原典为依据,务求契合佛陀说法的本怀;至于佛教历史和发展源流,则以可考据的历史事实为准绳。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智者的足迹、觉醒的指引和教化的源流。其中第二部分《觉醒的指引》再细分为:菩提道的基础、解脱菩提道、圆满菩提道。此细分之方法,乃参照宗喀巴大师、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对佛法的判摄,亦可说是佛陀为了契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解说离苦得乐的三个层次。
佛教常识答问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8 个评分) 作者: 赵朴初 北京出版社 2003 - 1 其它标题: 佛敎常识答问
赵朴初先生生前曾任佛教协会的会长,他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写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著作。本书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都作了详细的表述,采用答问的形式,更附以二百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把深邃的佛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学佛三书(共3册)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圣严法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4
《正信的佛教》的作者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他在本书中为您解释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的很多异质成分,和曲解。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吕澂 中华书局 1979 - 8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 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
伊斯兰教 豆瓣
作者: 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 译者: 王建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2
没有哪个主要宗教曾像伊斯兰教那样,在西方世界中遭受如此扭曲。将伊斯兰视为一种宗教,以及一个世界主要文明的“主导思想”和支配原则,在今天意义是格外重大的。不仅因为它彰显了超过十二三亿穆斯林人口的生活之道,更因为伊斯兰及其文明在欧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实扮演了比一般认为的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且伊斯兰教是亚伯拉罕一神教体系的重要分支,如不对其进行研究,那么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属宗教体系的整体知识将会有所欠缺。本书作者为现代伊斯兰思想大家,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勾勒了一千多年伊斯兰文明的全貌。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豆瓣
作者: 凱思林.辛 / Kathleen Dowling Singh, Ph.D. 译者: 彭榮邦 / 廖婉如 心靈工坊 2010
如果你在人世間還有許多時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你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你,死亡對活著的人有何啟示,而活著時又要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揭開了意識的各個層面、存有的各個層面、靈性的各個層面,這些層面都超越了我們向來看成是自我的個我意識。它揭開了臨終是一段自然開悟的歷程,一段最終會回歸真我的返家之旅。它指引我們一步步地開敞自己,走入存有的深層,也指引我們如何與自己一度從中脫身而出的存有本源重新融合。
本書的寫法非常簡潔透澈,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說複雜的意思。在第一章以綜合蘇菲、西藏生死觀的精要說出「死亡是安全的」,作者把死亡當作能量的蛻變,死亡的過程即是物質身的能量轉化,人歸返至另一種能量體系。但是人類因為發展心智自我,遮蔽了存有之光,使得我們寓居於世的時候只看到世界的現實,而不見萬物所居的更大本體。第二章以超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說明我們的心智自我是如何長出來的。第三章,作者用蘇菲神學提出更大的靈性圖像,指出人們逐漸由心智自我的消退而發展出靈性的諸階段。第四章則以肯恩.威爾伯的心理學思維,鉅細靡遺地描述心智自我的毀敗過程,人的性格如何與陰影整合,身體與心智整合、我與非我整合、生與死整合。第五章,作者離開理論的說明,從陪伴臨終者實際經驗指出,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第六章提出各種修行的方法。最後四章則與臨終照顧有密切關係。作者傾一生的經驗,將她在臨床觀察的現象與一般臨床指標(如KPSS)接應起來,詳述病人臨終的每一階段的身心靈狀態。第八章的內容對所有陪病的家屬、醫護人員、志工都非常重要,由於講得十分具體切實,臨終彌留的氛圍充滿恩寵,令人感到臨終的幸福。--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神圣的存在 豆瓣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晏可佳 姚蓓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为什么有些民族要用活人献祭?
为什么中国、欧洲、澳大利亚、墨西哥都有大洪水传说?
为什么伐楼那和美杜莎头上都有蛇,而造人的女娲也长着蛇的身体?
盘古死去,泰坦神被宙斯关起来,尤弥尔被奥丁和索尔杀掉,创世神必须要死吗?
三星堆的巨大青铜树与巴别塔、北欧神话的雨格德拉西尔有无关系?
网罗全世界神话的权威著作,分主题对比,揭开神话的“面纱”
★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神话,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作者流畅使用8门语言,搜集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的神话,不论是巴比伦、埃及,还是印度、非洲。诸多故事在他的笔下得到整合,并显露其意义。
★十个专题全面对比,揭开神话的面纱——本书将全世界的神话故事统合到天、太阳、月亮、水、石、大地、植物、农业丰产、圣地、神圣时间等十类“神圣的存在”的类别之下,比较各地故事的共同之处,从而找到原始神话的“套路”和理解的核心。阅读本书,不仅能够理解原始神话,甚至能自己创造神话故事。
★著名宗教学家伊利亚德的代表作——世界著名的宗教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宗教系系主任伊利亚德的代表之作,宗教研究不可忽视的必读书。
异端的权利 豆瓣
Castellio gegen Calvin oder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任晓晋 / 方红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 4
《异端的权利》是记述加尔文、卡斯特利奥和塞文特斯等鲜为人知的经历的传记。它的可读性和感人的力量,尤其是其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对人类信仰自由与宽容精神的吁求和激情,并不亚于房龙的那部名震遐尔的著作《宽容》。茨威格动笔时正值希特勒的魔爪肆虐之时,此书可谓有影射之意。
大乘起信论校释 豆瓣
作者: 马鸣菩萨 译者: 真谛 中华书局 1992 - 4
《大乘起信论校释》主要内容:在佛教典籍里,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与中国佛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论著,也是近现代佛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一部论著。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学者都曾对它的真伪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发表过许多言论。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对于起信论,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校译之余,仅对这部论著的基本思想,关于真伪问题的计谋,以及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等,作些简要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