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Impact 豆瓣
作者:
Jacques Gernet
译者:
Janet Lloy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 11
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 豆瓣
作者:
Akbar S.Ahme
译者:
蔡百銓
商周出版
2003
- 5
世人以許多不同方式看待伊斯蘭。伊斯蘭不只是具有吸引力的神秘詩賦,高妙的對稱的建築物,祕傳的素菲神秘主義思想;伊斯蘭也是走在街頭的群眾,青年攻擊大使館,電視螢幕上自我鞭笞的意象。它不只是神學;它也是辯教(polemics)、爭論、媒體意象、衝突、一種觀點。
本書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節目。目的是要協助瞭解遙遠且未知的神秘國度。在這個因為對於其他民族無知而越來越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是迫切需要的。本書將檢討穆斯林的社會與習俗、態度,書中精神是在強調,觀察其他民族不是在觀察異國的、奇異的、怪誕的事物,而是在觀察不同的事物。重點不是在降低差異,而是在解釋差異。
本書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節目。目的是要協助瞭解遙遠且未知的神秘國度。在這個因為對於其他民族無知而越來越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是迫切需要的。本書將檢討穆斯林的社會與習俗、態度,書中精神是在強調,觀察其他民族不是在觀察異國的、奇異的、怪誕的事物,而是在觀察不同的事物。重點不是在降低差異,而是在解釋差異。
异端的权利 豆瓣 Goodreads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英譯名:The Right to Heresy)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晓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 7
《异端的权利》讲述的是欧洲大陆在灿烂黎明之后重新沦为黑夜时的一个小故事。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如果不读茨威格的这本书,加尔文在人们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如果不读茨威格,谁也不能那么明白地知道,就是这个因怀有理想而受迫害、遭追捕、不得不亡命他乡的新兴资产阶级,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对那些曾是、甚至依旧是他的朋友和同志的人,会表现出那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专横、残忍与卑劣。这些人根本没有丝毫觊觎他的权势的念头,不过想就几个纯学术问题与他商榷――货真价实的商榷,因为文稿是在未发表之前,就寄给了“亲爱的兄弟”敬请指正的。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豆瓣
作者:
Max Weber
Beck
2010
- 5
西藏生死書 豆瓣
作者:
索甲仁波切
译者:
鄭振煌
張老師文化
1998
- 2
慈悲與智慧鄭振煌畉
自從本書中文版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問世之後,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的熱潮·所到處,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爾、印度等華人不多的地區,都有人向我主動提及這本書·畉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絃,激發大家的共鳴·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便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揭開生死之謎,解脫生死牢獄,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眾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務,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畉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一座座無形的橋,就透過本書在讀者與我之間建立,讀者們識與不識,都是我感恩的對象,使我加深對佛法的信心·三十五年來,我譯而不作,深知自己無修無證,所說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則值得世人傳誦學習,所以不揣淺陋陸續介紹,願今後仍有更好的作品,以報三寶及眾生隆恩·<冥界通關手冊>袁瓊瓊畉
《西藏生死書》是在一個前提下寫作的,就是輪迴觀·是在相信「人類有肉體之外的生命,死後依然存在,並且有知覺」的信念下,這本書才有意義·
這本書可以視同《西藏度亡經》(即《中陰聞教得度》)的解說·《度亡經》公認難解,除了內中充滿宗教專有名詞外,也由於它在談論一個我們經驗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領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間或時間做區分的·亡者進入的這個境界裡,時間是短暫到一彈,又同時恆長到無限;空間是廣闊到不可思議,又同時狹隘到不足方寸· 寫作者雖已將所謂的「中陰」過程規劃成我們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後世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畉
據說在從前,《度亡經》是只有僧侶才能看到,一般人無緣得見·這也許多少表示讀這本書,需要特殊的學養·我個人覺得它有些像一本古體的「冥界通關手冊」,過了這一關,就可以到達「冥界」死亡之國·因為是古書,又是僧侶行法事的工具書,原也就沒打算普及,所以詰屈聱牙乃屬必然·而《西藏生死書》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現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說,還輔以符合現代思想觀念的演繹·另也不乏一些「推廣」辭句,告訴大家研究這本書,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發人如何生·常人愛說「死」是一了百了,本書告訴你︰死不但沒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喪失了解脫的「權益」,連下輩子也會過得不好·在「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西藏生死書》提供的是心靈層面的安慰·它篤定的告訴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由於死後尚有生命,這本書就有點像新生入學手冊·即將「入學」的人最好讀一讀·尚未「入學」的,也不妨提前開始學前教育·畉
人生過程,死是最嚴重的·「死後尚有生命」一向是人類的夢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與鬼魅的故事,都是因著這個意願而被創造的·《西藏生死書》站在人的這種渴望上發揮,舉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死後的生命不是夢想·然而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樣,要先相信了,它所說的一切才有意義·由於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對死亡之國知道的比外太空還少·太空船出了大氣,還有些照片、殞石帶回來;但是沒有人,即使那些聲稱死後復生的人,也從未有任何證物留作紀念·所有可以證明它「是」的,也同樣可以反證它「非」·畉
但是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畉(摘自聯合報辁讀書人邬版,撰文者為專業作家)《西藏生死書》的啟示王浩威畉
死亡究竟是什麼?畉
我曾在一所佛教醫院服務,離佛法的修研卻是相當的遙遠;即使是現在,從來也沒專心地沈浸過·我只是像一般人一樣,口頭上熟悉著無常的觀念,甚至因為個人的興趣和臨床工作的需要,閱讀了許多已經出版的生死書·畉
拿到《西藏生死書》,沒有馬上閱讀·並不是沒興趣看它,而是擺脫不了自己的煩躁·勉強看到第二章,提到「動的惰性」,索甲仁波切說︰「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畉
原來,乍看忙碌的煩躁心情,其實只是一種惰性·我忽然可以慢下腦海的波動速度,開始捨棄效率的自我要求·於是,就這樣,一個晚上也許十來頁,也許五、六十頁,我終於靜下心來,隨著隨意的體會而慢慢看完這本書·畉
對於一位非佛門子弟的讀者來說,深夜裡翻閱這本智慧之書,恐怕是一種享受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生成,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這種拋開了過去和未來的考量,體會到「當下」是唯一真正的擁有,甚至是等同於中陰觀念中的死亡狀態·畉
誠如索甲仁波切說的,因為死亡帶來的改變,才開始體悟自己的心性·這是多麼弔詭的一件事,因為死亡才有活著的感覺·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這樣嗎?邏輯的聰明睿智雖然迷人而有趣,卻是「迷惑的種子」·閱讀著《西藏生死書》,其實是一連串的弔詭的考驗,不斷地瓦解著自我的線性邏輯,也不斷地打破所有我執的概念· 畉
某一程度而言,這樣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從事的心理治療專業裡,自己最受影響的幾個西方理論家,包括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家溫尼寇特(D.糺W.糺Winnicott)所提的「弔詭」,或是義大利系統理論家族治療家帕拉柔莉(Palazoli)所提的「反弔詭」,都充滿了東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卻是更隨意拈來,一切棒喝都是輕輕的文字就達到的效果·畉
在醫院裡,我們教導年輕的住院醫師學習自我放鬆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物回饋·剛剛沈浸在科學理性裡的醫師,正飢渴著有效率的邏輯知識,其實是不容易體會這種「做」的功夫,特別是將放鬆等同於效率的弔詭思考·我會建議他們讀這本書的︰不過,就算他們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會在意·畢竟,自己在更年輕時,也曾如此自信過·畉
索甲仁波切在書的最後一章,自述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畉
死亡是什麼?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麼?讀完《西藏生死書》我雖然沒有懂更多,卻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實還相當的多呢·(摘自1997年2月《光華雜誌》)
自從本書中文版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問世之後,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的熱潮·所到處,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爾、印度等華人不多的地區,都有人向我主動提及這本書·畉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絃,激發大家的共鳴·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便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揭開生死之謎,解脫生死牢獄,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眾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務,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畉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一座座無形的橋,就透過本書在讀者與我之間建立,讀者們識與不識,都是我感恩的對象,使我加深對佛法的信心·三十五年來,我譯而不作,深知自己無修無證,所說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則值得世人傳誦學習,所以不揣淺陋陸續介紹,願今後仍有更好的作品,以報三寶及眾生隆恩·<冥界通關手冊>袁瓊瓊畉
《西藏生死書》是在一個前提下寫作的,就是輪迴觀·是在相信「人類有肉體之外的生命,死後依然存在,並且有知覺」的信念下,這本書才有意義·
這本書可以視同《西藏度亡經》(即《中陰聞教得度》)的解說·《度亡經》公認難解,除了內中充滿宗教專有名詞外,也由於它在談論一個我們經驗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領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間或時間做區分的·亡者進入的這個境界裡,時間是短暫到一彈,又同時恆長到無限;空間是廣闊到不可思議,又同時狹隘到不足方寸· 寫作者雖已將所謂的「中陰」過程規劃成我們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後世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畉
據說在從前,《度亡經》是只有僧侶才能看到,一般人無緣得見·這也許多少表示讀這本書,需要特殊的學養·我個人覺得它有些像一本古體的「冥界通關手冊」,過了這一關,就可以到達「冥界」死亡之國·因為是古書,又是僧侶行法事的工具書,原也就沒打算普及,所以詰屈聱牙乃屬必然·而《西藏生死書》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現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說,還輔以符合現代思想觀念的演繹·另也不乏一些「推廣」辭句,告訴大家研究這本書,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發人如何生·常人愛說「死」是一了百了,本書告訴你︰死不但沒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喪失了解脫的「權益」,連下輩子也會過得不好·在「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西藏生死書》提供的是心靈層面的安慰·它篤定的告訴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由於死後尚有生命,這本書就有點像新生入學手冊·即將「入學」的人最好讀一讀·尚未「入學」的,也不妨提前開始學前教育·畉
人生過程,死是最嚴重的·「死後尚有生命」一向是人類的夢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與鬼魅的故事,都是因著這個意願而被創造的·《西藏生死書》站在人的這種渴望上發揮,舉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死後的生命不是夢想·然而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樣,要先相信了,它所說的一切才有意義·由於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對死亡之國知道的比外太空還少·太空船出了大氣,還有些照片、殞石帶回來;但是沒有人,即使那些聲稱死後復生的人,也從未有任何證物留作紀念·所有可以證明它「是」的,也同樣可以反證它「非」·畉
但是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畉(摘自聯合報辁讀書人邬版,撰文者為專業作家)《西藏生死書》的啟示王浩威畉
死亡究竟是什麼?畉
我曾在一所佛教醫院服務,離佛法的修研卻是相當的遙遠;即使是現在,從來也沒專心地沈浸過·我只是像一般人一樣,口頭上熟悉著無常的觀念,甚至因為個人的興趣和臨床工作的需要,閱讀了許多已經出版的生死書·畉
拿到《西藏生死書》,沒有馬上閱讀·並不是沒興趣看它,而是擺脫不了自己的煩躁·勉強看到第二章,提到「動的惰性」,索甲仁波切說︰「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畉
原來,乍看忙碌的煩躁心情,其實只是一種惰性·我忽然可以慢下腦海的波動速度,開始捨棄效率的自我要求·於是,就這樣,一個晚上也許十來頁,也許五、六十頁,我終於靜下心來,隨著隨意的體會而慢慢看完這本書·畉
對於一位非佛門子弟的讀者來說,深夜裡翻閱這本智慧之書,恐怕是一種享受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生成,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這種拋開了過去和未來的考量,體會到「當下」是唯一真正的擁有,甚至是等同於中陰觀念中的死亡狀態·畉
誠如索甲仁波切說的,因為死亡帶來的改變,才開始體悟自己的心性·這是多麼弔詭的一件事,因為死亡才有活著的感覺·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這樣嗎?邏輯的聰明睿智雖然迷人而有趣,卻是「迷惑的種子」·閱讀著《西藏生死書》,其實是一連串的弔詭的考驗,不斷地瓦解著自我的線性邏輯,也不斷地打破所有我執的概念· 畉
某一程度而言,這樣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從事的心理治療專業裡,自己最受影響的幾個西方理論家,包括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家溫尼寇特(D.糺W.糺Winnicott)所提的「弔詭」,或是義大利系統理論家族治療家帕拉柔莉(Palazoli)所提的「反弔詭」,都充滿了東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卻是更隨意拈來,一切棒喝都是輕輕的文字就達到的效果·畉
在醫院裡,我們教導年輕的住院醫師學習自我放鬆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物回饋·剛剛沈浸在科學理性裡的醫師,正飢渴著有效率的邏輯知識,其實是不容易體會這種「做」的功夫,特別是將放鬆等同於效率的弔詭思考·我會建議他們讀這本書的︰不過,就算他們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會在意·畢竟,自己在更年輕時,也曾如此自信過·畉
索甲仁波切在書的最後一章,自述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畉
死亡是什麼?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麼?讀完《西藏生死書》我雖然沒有懂更多,卻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實還相當的多呢·(摘自1997年2月《光華雜誌》)
Angels and Demons 豆瓣
作者:
[美] 丹·布朗
Corgi
2003
- 7
Angels & Demons is a 2000 bestselling mystery-thriller novel written by American author Dan Brown and published by Pocket Books. It revolves around the quest of fictional Harvard University symbologist Robert Langdon to uncover the mysteries of a secret society called the Illuminati and to unravel a plot to annihilate Vatican City using destructive antimatter. The book uses the idea of a historical conflict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particularly that between the Illuminati and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novel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 Robert Langdon, who is also the protagonist of Brown's subsequent 2003 novel, The Da Vinci Code. It also shares many stylistic elements with its sequel, such as conspiracies of secret societies, a single-day time frame,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Ancient history, architecture, and symbolism are also heavily referenced throughout the book. A film adaptation was released on May 15, 2009, though it was set after the events of The Da Vinci Code film, which had been released in 2006.
The novel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 Robert Langdon, who is also the protagonist of Brown's subsequent 2003 novel, The Da Vinci Code. It also shares many stylistic elements with its sequel, such as conspiracies of secret societies, a single-day time frame,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Ancient history, architecture, and symbolism are also heavily referenced throughout the book. A film adaptation was released on May 15, 2009, though it was set after the events of The Da Vinci Code film, which had been released in 2006.
思辨的禅趣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熊逸
线装书局
2011
- 7
对于《思辨的禅趣: 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这部作品,著者熊逸是这样阐释的:“本书从《坛经》入手,在梳理禅宗思想渊源的时候难免会由禅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学理纷争与中国佛教的传承演变--许多人认为禅宗是完全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其实并不尽然,禅宗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印度佛教、乃至印度外道那里找到源头的。连带对一些许多人都知其然的东西--比如‘风动幡动’、‘空即是色’,也会尽量讲出个所以然来,毕竟这些说法既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也不是不合逻辑的信口空谈,而是有着一些比较复杂的佛学背景的。
“本书也会澄清一些对佛教的常见误解,比如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世投胎、天堂地狱。文中还会用到一些心理学知识帮助分析,但大家可别以为我能猜出那些古人的心思——不但我做不到,所有严肃的心理学家都做不到。”
“本书也会澄清一些对佛教的常见误解,比如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世投胎、天堂地狱。文中还会用到一些心理学知识帮助分析,但大家可别以为我能猜出那些古人的心思——不但我做不到,所有严肃的心理学家都做不到。”
良心的自由 豆瓣
作者:
(美)约翰·范泰尔
译者:
张大军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1
对于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议题在共众传递,并且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内涵的关注从未减弱过,而这当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良心的自由。如果对于人类个人信念基础上的行动需要有限制,这种限制是怎样的?应该由谁来设定?良心该向谁负责?是制度?国家教会?还是唯独上帝?
本书追溯良心自由这个观念从帕金斯到麦迪逊及《权利法案》这段时期的演变过程。发源于英格兰的良心自由观念,之后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开花结果,最终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形式被制度化,在人类历史上奠定了信仰自由的原则。书中作者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帕金斯、罗杰•威廉姆斯、威斯敏斯特大会、殖民地政策,以及各州与联邦的法律上,向读者展示了良心自由的观念如何奠定了美国思想的基础,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广为传播。到20世纪,它所提倡的原则被《世界人权宣言》接纳,成为普世价值准则。
本书追溯良心自由这个观念从帕金斯到麦迪逊及《权利法案》这段时期的演变过程。发源于英格兰的良心自由观念,之后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开花结果,最终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形式被制度化,在人类历史上奠定了信仰自由的原则。书中作者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帕金斯、罗杰•威廉姆斯、威斯敏斯特大会、殖民地政策,以及各州与联邦的法律上,向读者展示了良心自由的观念如何奠定了美国思想的基础,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广为传播。到20世纪,它所提倡的原则被《世界人权宣言》接纳,成为普世价值准则。
中国图说 豆瓣
作者: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
译者:
张西平
/
杨慧玲
…
2010
- 3
《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
《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多,但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中国图说》。该书拉丁文版的原书名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因而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不仅被当时的欧洲学者所看重,也为一般读者所喜爱,被称为“当时之中国百科全书”,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问题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前奏曲。
神奇的东方——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献词
序言
第一部分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一章 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阐释
第二章 对约一千年前某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陕西省竖立的中文一迦勒底文碑碑文的正确直译,这个碑于1625年发现,这有益于基督教义的传播
第三章 石碑的三种释文及向读者所作的说明
第四章 石碑顶端的十字架
第五章 碑文中的信条与礼仪
第六章 碑文中叙利亚文姓名的翻译
第二部分 通往中国的不同旅行路线
第一章 在不同时间,由于什么原因,由什么人,走的是哪条通道,基督福音才被传布到东方——印度、鞑靼帝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第二章 使徒圣多默及其后继者在整个东亚地区宣讲福音
第三章 关于契丹及其真正的位置
第四章 吴尔铎神父与白乃心神父所叙述的那些王国人民的衣着与风俗习惯
第五章 关于莫卧儿王国和那里的奇闻逸事,以及从那里去中国、印度与欧洲的不同旅程
第六章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亚美尼亚人海屯去契丹或中国的旅程
第七章 基督信仰通过这些旅行被介绍到鞑靼王国和契丹王国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最近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第九章 中国历法的修正及其益处
第十章 耶稣会神父所惯用的使中国人改宗的方式
第三部分 西方的偶像崇拜首先传到波斯和印度,然后扩展到鞑靼、中国与日本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偶像崇拜
第二章 中国人、日本人和鞑靼人偶像崇拜的相同之处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偶像崇拜的比较
第四章 婆罗门的风俗,以及埃及迷信是怎样通过婆罗门教徒传播到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和最远的东方诸王国的
第五章 荒谬的婆罗门宗教,以及它们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
第六章 婆罗门教的虚构学说和神的十个化身,恒河两岸印度人的信仰
第七章 婆罗门的文字
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的奇观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人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中国的城市和风土人情
第四章 中国的山脉和山中的自然奇观
第五章 湖泊、河流与溪水中的奇观
第六章 奇异的中国植物
第七章 奇异的中国动物
第八章 中国特有的飞禽
第九章 中国的河鱼和海鱼
第十章 中国的蛇
第十一章 中国的岩石与矿物
第五部分 关于中国的建筑和其他机械技艺
前言
关于中国的桥梁及其他大型建筑
中国人的其他发明
第六部分 关于中国的文字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象形文字
第二章 中国古文字分析
第三章 最古老中国文字的解释
第四章 中国字与埃及字的不同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
耶稣会士白乃心神父对托斯卡纳大公爵所提诸问题之简要答复
法汉词典
地图二幅(附后)
中文版译后记
《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多,但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中国图说》。该书拉丁文版的原书名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因而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不仅被当时的欧洲学者所看重,也为一般读者所喜爱,被称为“当时之中国百科全书”,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问题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前奏曲。
神奇的东方——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献词
序言
第一部分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一章 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阐释
第二章 对约一千年前某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陕西省竖立的中文一迦勒底文碑碑文的正确直译,这个碑于1625年发现,这有益于基督教义的传播
第三章 石碑的三种释文及向读者所作的说明
第四章 石碑顶端的十字架
第五章 碑文中的信条与礼仪
第六章 碑文中叙利亚文姓名的翻译
第二部分 通往中国的不同旅行路线
第一章 在不同时间,由于什么原因,由什么人,走的是哪条通道,基督福音才被传布到东方——印度、鞑靼帝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第二章 使徒圣多默及其后继者在整个东亚地区宣讲福音
第三章 关于契丹及其真正的位置
第四章 吴尔铎神父与白乃心神父所叙述的那些王国人民的衣着与风俗习惯
第五章 关于莫卧儿王国和那里的奇闻逸事,以及从那里去中国、印度与欧洲的不同旅程
第六章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亚美尼亚人海屯去契丹或中国的旅程
第七章 基督信仰通过这些旅行被介绍到鞑靼王国和契丹王国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最近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第九章 中国历法的修正及其益处
第十章 耶稣会神父所惯用的使中国人改宗的方式
第三部分 西方的偶像崇拜首先传到波斯和印度,然后扩展到鞑靼、中国与日本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偶像崇拜
第二章 中国人、日本人和鞑靼人偶像崇拜的相同之处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偶像崇拜的比较
第四章 婆罗门的风俗,以及埃及迷信是怎样通过婆罗门教徒传播到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和最远的东方诸王国的
第五章 荒谬的婆罗门宗教,以及它们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
第六章 婆罗门教的虚构学说和神的十个化身,恒河两岸印度人的信仰
第七章 婆罗门的文字
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的奇观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人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中国的城市和风土人情
第四章 中国的山脉和山中的自然奇观
第五章 湖泊、河流与溪水中的奇观
第六章 奇异的中国植物
第七章 奇异的中国动物
第八章 中国特有的飞禽
第九章 中国的河鱼和海鱼
第十章 中国的蛇
第十一章 中国的岩石与矿物
第五部分 关于中国的建筑和其他机械技艺
前言
关于中国的桥梁及其他大型建筑
中国人的其他发明
第六部分 关于中国的文字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象形文字
第二章 中国古文字分析
第三章 最古老中国文字的解释
第四章 中国字与埃及字的不同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
耶稣会士白乃心神父对托斯卡纳大公爵所提诸问题之简要答复
法汉词典
地图二幅(附后)
中文版译后记
Curious Land 豆瓣
作者:
David E. Mungello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 2
Zwischen Naturalismus und Religion 豆瓣
作者:
Jürgen Habermas
Suhrkamp Verlag
2009
- 5
No God But God 豆瓣
作者:
Reza Aslan
Arrow Books
2006
- 3
Though it is the fastest growing religion in the world, Islam remains shrouded in ignorance and fear. To many in the west, Islam means jihad, veiled women and suicide bombers. Yet these represent only fringe elements of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religion. While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successful books on the topic of Islamic history - from Karen Armstrong's Islam: A Brief History to Bernard Lewis's The Crisis of Islam , there is surprisingly no book for a popular audience about Islam as a religion, let alone one by an author from an Islamic background. No God But God fills that gap.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is ancient faith? Is it a religion of peace or of war? How does Allah differ from the God of Jews and Christians? Can an Islamic state be founded on democratic values such as pluralism and human rights? In No god but God , challenging 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 mentality that has distorted out view of Islam, Aslan explains the faith in all its complexity, beauty and compassion. (20040315)
大唐西域记 豆瓣
作者:
玄奘
/
辩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穿越沙碛,历尽艰辛,至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诸国境,过铁门(今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巡礼佛教六大圣地。贞观四年到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随后,又遍访印度各地,于贞观十四年重回那烂陀寺。他研习大小乘学说,成为当地学问最高的佛学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经过辩论战胜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论敌,被称为“大乘天”。贞观十九年,他携带搜集到的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回国。玄奘历时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万里,堪称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
回国后,玄奘还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协助译经的辩机笔录,在贞观二十年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大唐西域记》全书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线,对于沿途所见的城邦、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回国后,玄奘还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协助译经的辩机笔录,在贞观二十年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大唐西域记》全书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线,对于沿途所见的城邦、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