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爱的讲述 豆瓣
Telling tales
作者: [南非] 纳丁·戈迪默 译者: 李文俊 等 译林出版社 2005
这是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界首次携手国际文学翻译出版界进行的公益活动,是世界文坛名家献给防治艾滋病事业的故事,所汇集的二十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声音”——充满活力、独具个性的风格——写就,反映了出自当代作家笔下、美妙绝伦的运用语言的可能性。他们包括五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约翰·厄普代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江健三郎、戈迪默,另外,苏珊·桑塔格、伍迪·艾伦等也名列其中。购买中文版《爱的讲述》,在品味文学杰作的同时,就是在帮助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戈迪默所编当今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集,让世界文坛重要的文学天才同时聚集在读者眼前。
所选小说都是他们自认为代表了自己作为讲故事的人一生的创作中的最佳作品。
本书中所有二十一篇小说均由其作者及译者授权由十一个国家的出版者出版。所有的版税和利润都将捐献给防治艾滋病事业。购买中文版《爱的讲述》,在品味文学杰作的同时,就是在帮助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 豆瓣 谷歌图书
8.9 (3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武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两次暗杀之间 豆瓣
Between the Assassinations
作者: [印度] 阿拉文德·阿迪加 译者: 路旦俊 / 仲文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两次暗杀之间》是阿迪加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却创作于《白老虎》之前。书里的十四部短篇小说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印度南方小城基图尔。两次暗杀指的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两次政治谋杀事件,即一九八四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遇刺与一九九一年拉吉夫·甘地被害。前一事件标志着印度以“紧急状态法”为标志的中央集权时代的结束,后一事件恰逢印度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到来。书中的故事围绕印度不同阶层、种姓与宗教信仰的人物展开,表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严酷现实,逼真地描摹出现代印度的真实面貌与众生百态。
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 豆瓣 Goodreads
7.7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Max Brooks Three Rivers Press 2003 - 9
僵尸生存手册
别让愚蠢和粗心大意毁了你最宝贵的财富--生命。不死的僵尸们现在可能就在跟踪你,而你毫不知情,这本书是你存活的关键。僵尸生存手册提供了完整的、可靠的保护措施,保护你和你的爱人免遭僵尸之灾。这是一本能救你命的书。
僵尸攻击逃生10大要点:
1.在它们来袭之前做好计划
2.它们不会感到害怕,你也不要害怕
3.运用你的头脑。。砍下它们的
4.刀具不需要时间装填弹药
5.理想的防护:短发、紧身衣
6.走上楼梯,然后毁掉楼梯
7.离开汽车,用自行车
8.不停移动,放低身体,保持安静,保持警惕!
9.没有绝对的安全之地,只有相对的
10.僵尸可能暂时离开,但威胁一直存在
往复书简 豆瓣
往復書簡
6.9 (24 个评分) 作者: [日] 凑佳苗 译者: 陆悦 中信出版社 2011
只有在信中,才会说出的谎言。
只有在信中,才能隐藏的真相。
只有在信中,才能做到的告白。
——“那件事”的真相,从信封中滑落
《十年后的毕业作品》
一个女孩失踪了,据说与十年前高中广播部的四个女生都喜欢同一个男生有关。这究竟是阴谋,还是单纯的事故?
《二十年后的作业》
一位老师托人寻找二十年前六位学生的下落,而他们都与一个重大事件有关——老师的丈夫因意外事故死亡时,这六个学生都在现场。老师这么做,难道真的只是想确定他们过得好不好吗?
《十五年后的回忆》
一对从初中开始相爱的恋人,在谈婚论嫁前夕,男孩忽然离开去了国外。随着书信往来,女孩渐渐发现,这一切与他们初中时发生的一起事件有关,但她却丢掉了那段记忆。她所忘记的,究竟是多可怕的事?
拜拜,多谢你们的鱼 豆瓣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7.6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胡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阿瑟·邓特找到了真爱。
漫长的旅程结束了,阿瑟·邓特来到了——地球。地球分明已经毁灭,但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它的确正是地球。阿瑟过去的朋友、工作的公司、宵夜的酒吧,它们都在原来的位置,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然毁灭。
地球毁灭了?被外星人炸了?没听说过。哦,对了,那是中央情报局搞的秘密实验,其实根本没这回事。
亲身经历过地球毁灭大难的阿瑟不相信这种解释,却又找不到别的解释。他觉得准是自己发了疯。
万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她的亲身经历说明,地球确实毁灭了。
阿瑟坠入了情网,然后,两个人踏上了寻求真相之路。
曾国藩(共三册) 豆瓣
作者: 唐浩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7
《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杨度(上中下) 豆瓣
作者: 唐浩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2
《杨度》(上中下)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杨度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到他晚年,又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杨度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的一个缩影。
城管来了 豆瓣
作者: 随风打酱油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城管来了》内容简介:一位曾经混迹网络的80后愤青,警校毕业后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城管队员。从整天在网上骂人,到整天在岗位上被人骂,这种转变让他心态失衡,发蔫、暴躁,甚至还失去了女朋友。然而,他最终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城管队员。这其间,他心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书讲述的是作为一名城管队员,作者在执法生活中的日常见闻,比如在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路边小吃摊的一些令人震惊的秘密;还有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囧人囧事……文笔幽默,犀利麻辣,足以颠覆人们以往对城管群体的看法。
2010年10月开始,一个神秘网友,以“随风打酱油”的网名,开始在天涯论坛京版开帖《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讲述北京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与真实生活,视角敏感,内容狗血,于是乎,很快引起围观,帖子被首页置顶。“酱油哥”红遍天涯。
面对这位自称城管的网友刚柔并济的“太极神掌”,跟帖的谩骂声从大到小,理性沟通最终取代了网络语言暴力。同时,发帖人“酱油哥”真实身份也逐渐曝光。
他身边的人如是说:
——海淀分队1米82的小帅哥
——警校毕业,公安大学进修,现为人民大学的在职研究生
——就是吃饭没出息,他就爱吃……
——他这人特没六儿,指导员教育他,他能把指导员教育了
——跟生人话不多
媒体说:
——有魅力的草根网络发言人
“酱油哥”做了什么:
——在一个城管队员的角度,真实记录自己的工作,换来理解。
——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理性、现实地评论社会现象,赢得认同。
——以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的热情,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岗位上,揣着各种为百姓服务的具体建议和想法,赢得尊重。
The Road 豆瓣
作者: McCarthy, Cormac Alfred A. Knopf 2006 - 9
A searing, postapocalyptic novel destined to become Cormac McCarthy’s masterpiece.
A father and his son walk alone through burned America. Nothing moves in the ravaged landscape save the ash on the wind. It is cold enough to crack stones, and when the snow falls it is gray. The sky is dark. Their destination is the coast, although they don’t know what, if anything, awaits them there. They have nothing; just a pistol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the lawless bands that stalk the road, the clothes they are wearing, a cart of scavenged food—and each other.
The Road is the profoundly moving story of a journey. It boldly imagines a future in which no hope remains, but in which the father and his son, “each the other’s world entire,” are sustained by love. Awesome in the totality of its vision, it is an unflinching meditation on the worst and the best that we are capable of: ultimate destructiveness, desperate tenacity, and the tenderness that keeps two people alive in the face of total devastation.
Homage to Catalonia 豆瓣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Penguin Classics 2000 - 3
In this chronicle of his experiences as a militiama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George Orwell brings to bear all the force of his humanity, passion and clarity, describing with bitter intensity the bright hopes and cynical betrayals of that chaotic and brutal episode in European history. 'An unrivaled picture of the rumors, suspicions and treachery of civil war'.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豆瓣
Veronica Decide Morrer
7.7 (67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译者: 闵雪飞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8
二十四岁的维罗妮卡厌倦了死水般的日子,决定服药自杀。 醒来时,她却发现自己躺在一家精神病院,四肢捆绑、一丝不挂,并且患上严重的心脏病,只剩下最后一周时光。 在与疯人们的相处中,她出乎意料地体验到人生的欢愉和真实的自我,深深爱上梦想成为画家的英俊男子爱德华。生活的热望前所未有地燃烧起来…… 可是,已到尽头的生命如何挽回?
读小说写小说 豆瓣
作者: 石映照 2006 - 11
本书是一次神奇的小说之旅。作者用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迹近自然优美的语言,紧贴着100余部世界小说名著以及近百名作家恣意飞行,没有理论化的统和及分析方法,而只以一个小说超级发烧友的触觉与天赋,纵情地缠绕于语言、叙述等小说的内在世界,并有意识地将现代主义小说的很多个关键词条,诸如虚构、想象、模糊、逻辑、理性、道德、时间等拉入跟我们现代生活对位的方方面面,穿凿比附,自由出入,全面导引读者步入小说那无限繁复而又美妙瑰丽的艺术世界。
The Road 豆瓣 Goodreads
The Road
作者: Cormac McCarthy Picador 2006 - 11
The Road follows an unnamed father and son journeying together across a grim post-apocalyptic landscape, some years after a great, unexplained cataclysm has destroyed civilization and almost all life on Earth. Realizing that they will not survive another winter in their unspecified original location, the father leads the boy south, through a desolate American landscape along a vacant highway, towards the sea, sustained only by the vague hope of finding warmth and more "good guys" like them, and carrying with them only what is on their backs and what will fit into a damaged supermarket cart.
The setting is very cold, dark and filled with ash and the land is devoid of living vegetation. There is frequent rain or snow, and electrical storms are common. Many of the remaining human survivors are cannibalistic gangs or nomads, scavenging the detritus of city and country alike for human flesh, though that too is almost entirely depleted.
Overwhelmed by this desperate and apparently hopeless situation, the boy's mother, pregnant with him at the time of the cataclysm, commits suicide when the boy is about five or six; the rationality and calmness of her act being her last "great gift" to the man and the boy. The father coughs blood every morning and eventually realizes he is dying, yet still struggles to protect his son from the constant threats of attack, exposure, and starvation. The revolver they carry, meant for protection or suicide if necessary, has only one round for the entire story. The boy has been told to use it on himself if capture is imminent, to spare himself the horror of death at the hands of the cannibals.
In the face of these obstacles, the man and the boy have only each other. They repeatedly assure one another that they are "the good guys," who are "carrying the fire." On their journey, the duo scrounge for food, encounter roving bands of cannibals, and contend with horrors such as a newborn infant being roasted on a spit, and people being kept captive as they are slowly harvested for foo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book is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 with references to "the father" and "the son" or to "the man" and "the boy."
Although the man and the boy eventually reach the sea, neither the climate nor availability of food has improved. The man succumbs to an illness and dies, leaving the boy alone, though not long before he dies, the father tells the boy that he can continue to speak with him in his imagination after he is gone. The boy holds wake over his father's corpse for three days, with no idea of what he is to do next. On the third day, the grieving boy encounters a man who has been tracking the father and son. This man, who has a woman and two children of his own, a boy and a girl, invites him to join his family after convincing the boy that he is indeed one of the "good guys" like the boy and his dead father. A brief epilogue following meditates on nature and infinity in this altered environment.
豆瓣
The Road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杨博 重庆出版社 2009 - 6
核子战争爆发十年之后,地球几乎成为一片废墟,阴暗凄冷。幸存下来的人多数同类相食,少数则孤独地挣扎求生。在这种荒凉绝望的境遇中,一对父子行走在求生之“路”上。为了躲避严寒,他们向南方海岸前进。在路上,父子俩总要克服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和追杀,被迫目睹世间惨象和人性崩溃。他们相依为命,希望自己能做“好人”。但是严峻的考验在前:生存,还是放弃人性?父子俩的“路”能够穿过这个困境吗?
跟谁较劲 豆瓣
作者: 孙睿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11
《跟谁较劲》简介:何小兵20岁考入北京二流大学摆脱爸妈监管;21岁感觉学习无聊和大学说再见;22岁有了爱情又要追求孤独,觉得是在献身艺术;23岁觉得自找工作束缚的人都是傻×;24岁被现实修理得鼻青脸肿决定谋个工作;25岁一不小心混成了有产者,开始投资艺术梦想,梦想近了,却发现已经没有意义……这样直到而立之年,才算认清自己,长大成人。
这么多年,何小兵一直在跟什么对抗着,较着劲,在步入30岁时他明白,自己较劲的其实不是制度、不是虚无、不是苦闷,而是他自己。
至亲的离逝、好友的庸碌、青春的远去,更让他明白,脚踏实地地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孙睿 跟谁较劲 或许会给你一丝感悟!
去中国的小船 豆瓣
中国行きのスロウ?ボート
7.1 (30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我”丢失了楚楚可怜的中国女孩,从此只能每天坐在港口遥望地平线,苦等着去中国的小船;“我”身边的朋友接连死去,未死者也犹如封进了坍塌的纽约煤矿,静等着空气的枯竭。 但“我”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尽管“我”设想的穷婶母社会还远在11980年;“我”也没有忘记时不时跟生活开个玩笑,在悉尼肮脏的“绿色大街”当一回滑稽侦探。 村上春树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的深沉,村上春树的幽默,凝聚于此。
在日本当代作家中,村上春树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一颗文学奇星。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便风行东瀛列岛。本书是他的又一力作。书中故事有去中国的小船、穷婶母的故事、纽约煤矿的悲剧、袋鼠通讯、下午最后的草坪、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等。
Atlas Shrugged 豆瓣
Atlas Shrugged
6.7 (6 个评分) 作者: Ayn Rand Signet 1992 - 3
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Ayn Rand,1905一1982)的科幻小说《地球战栗》(Atlas Shrugged),这部著作中着重于对虚无主义主题的描写。在当代文学中,虚无主义主题在科特·沃尼格特(Ku rt Vonnegut)的书中也可见。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也是一位经常以虚无主义为主题的美国当代作家。在他的小说“日落之旗”(A Flag for Sunrise)(1981年)中,主角霍利维尔(Holliwell)挣扎着对抗他自己的虚无主义倾向。另一位书写虚无主义的是美国作家恰克·帕拉涅科(Chuck Palahniuk)。如在他1996年的小说“斗阵俱乐部”中,“毁灭计划”的终极目的就是摧毁现代文明以重建人性。然而帕拉涅科声称他并没有故意写虚无主义。
由于这部小说,兰德不再仅仅被称为“最畅销小说家”,而且还被称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在其“后记”中,兰德写道:我的哲学,就其精髓而言,是关于英雄般地生活着的人的概念,他以自身感受的幸福作为他人生的唯一道德目标,他以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作为他唯一高尚的活动,他以理性作为他唯一接受的绝对准则。
但是“幸福”,作为一种激情,兰德相信,它来自具有客观价值的成就感。这种成就以及达到它们的手段,我们只能凭借理性,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和辨识。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为达到我们命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美德——独立、诚实、正直、骄傲、一致性与创造性。
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从下述“公理”出发,她自己称之为“存在的首要事实”(the primacy of existence),或者,又可称为“形而上学现实主义”——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是现实的,真实的,是存在的首要事实。这意味着事物就是事物本身(物自体)。当然,也就意味着,人只能感知和想象他所处的这一客观的世界。这一“公理”,兰德认为,是一切属于人的知识的出发点。作为对比,我援引金岳霖先生的知识论——首先有“主体-认知关系-客体”这一思想图案,其次有客观的“所与”(the given)以及所与在官觉内的呈现,再次有基于所与呈现的意像与思想。
一方面,由于采取了雅理士多德以来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两分的立场,还由于承认生存于特定时空的个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兰德相信,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以“局部的”,每当我们的思想图像变得足够大从而难以被记忆的时候,我们就创造一个“概念”——通常以“符号”形式——来代表这一思想图像。故而,概念是知识的“单元”。另一方面,或许受到伯格森的影响,兰德相信,当认知主体试图对每一概念里包含着的无数可能的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时,他自身必须具有“同一性”,他自己的人格不应是分裂的,在他的意识里主体是统一的,否则,这概念就是支离破碎的,从而不成为知识的单元。
所以,人能够把无数可能的事物根据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分类为“概念”,首先因为人有理性——在“主体-认知关系-客体”这一思想图案内主体从所与呈现中发现各种关系的能力,其次因为人有尊严——首先是身体的同一性,继而是思想的独立性,再而是生活的完整性。
在西方思想传统里,兰德的上述立场被称为是“客观主义”的,与此相应,兰德的社会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严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并由此获得升华的过程。在中国思想传统里,金岳霖先生称他自己的立场“既非主观主义的也非客观主义的”,他努力要做到的,是“事与理并重”的态度,是“既求真实又求通理”的认识论,是“有能有式”的本体论。
兰德的立场与金岳霖先生的立场,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真”的尊重——我们对外物的真实感要求这外物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要求它不随我们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同时还要求我们关于外物所建立的通理是公的而非私的。金先生说,上述三项条件缺一则“真”取消。缺乏真,我们会感到人生不是圆融的,而是支离的,是疏远的,是荒唐的。
求真实的人生,兰德由此认为,要求每一个人努力成就一些真实的而非虚幻的事情。人的这种要把生命的真实感表达出来的努力,被称为“生产”,也称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