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冰与火之歌(卷一) 豆瓣
A Game of Thrones
9.4 (2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R·R·马丁 译者: 谭光磊 / 屈畅 重庆出版社 2005 - 5
《冰与火之歌》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所著,是当代奇幻文学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于1996年刚一问世,便以别具一格的结构,浩瀚辽阔的视野,错落有致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迅速征服了欧美文坛。迄今,本书已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并在各个国家迭获大奖。
本书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全书七卷(包括未出的各卷)浑然一体,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而完整的画卷。书名“冰与火”,为的是突出人性挣扎的含义,书中塑造了无数的人物,但其着眼点,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奉献精神或奸猾阴谋,而是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他或她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从写作上说,本书与莎翁的《哈姆雷特》颇有共通之处。从中,读者便能与之产生呼应,共同经历这冰与火的洗礼。
那么《冰与火之歌》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在阅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关注呢?
首先,本书采用了独特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POV)。通俗地说,就好比一部大片,导演将摄影机装在不同人物的身上,并不断切换。整个故事,由甲人物以自身立场讲述一段后,便换为乙人物来讲述,以此类推,周而复始。翻开本书可看到,每章节的名称皆为一人物名,该人物便是本章的视点人物。这样的写法,不仅大大增强了代入感,尤为重要的是,它主观地限制了读者(通过视点人物的视野)获取信息和进行思考的广度,为书中错综复杂的线索设置提供了必要的帷幕。作者的另一巧思在于,相对于采取这一写法的同类作品常出现的时间线索混乱,叙事搅成一团等弊端,本书经过精心梳理后,每个章节的时间互不交叉,而是呈现精巧的上下承接的关系,虽然视点人物不同,但故事却在不断前进。
其次,本书每个章节张弛有度,节奏感非常强烈,能吸引人连续地阅读。作者在写作《冰与火之歌》之前,已获得多次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并在好莱坞担任编剧长达十年之久,丰富的经历,使本书成为了他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总括和升华之作。在本书每个章节,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其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本书的每一卷,也形成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乃至在由整个七卷组成的《冰与火之歌》,也呈现出这样完整的结构。不仅互相串联,其中更包含了无数的情节兴奋点。作者曾经说,担任编剧,最痛苦的是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四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对自身抱负的一种实现。
第三,这本书,诚如上面已提及的,其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看过本卷《权力的游戏》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下列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如琼恩·艾林死亡的真相,行刺布兰的真相,乃至琼恩的父母等等,相信作者最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第四,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着意刻画神秘感。读者或许记得,《魔戒之王》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且出现大量的神灵和超自然现象,乃至伟大的法师甘道夫等等,但书中却没有具体描述一种魔法。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一直以来,国内的奇幻文坛苦于少有优秀奇幻文学作品的引进。少量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使得文学界将在西方百花齐放,无比兴旺的幻想文学归入了少儿读物和幼稚作品一类。纵然在关注奇幻文学的读者群中,参差不齐的玄幻文学,也蒙蔽了人们的视线。透过本书的出版,阅读一本真正的奇幻作品,感受一下奇幻小说无穷的魅力,让她真正地扎下根来!
可以想见,本书的成功,必将推动新一轮奇幻文学作品引进和阅读的风潮!
美国众神 豆瓣
8.0 (10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盖曼 译者: 戚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美国众神》描述主人公——影子从监狱释放后,穿越美国大陆的旅行过程中的一系列奇遇。讲他与生活在美国土地上的各种神祇相遇,由此引发了出许多精彩动人、奇诡绚丽的故事。
影子为一个叫做星期三的老头跑腿当差使,而星期三其实是一个名叫奥丁的老神仙。奥丁是在9世纪的时候,搭乘怀着早期维京探险者的挪威梦想来到北美的。他不过是美国的无数神祇之一。影子随后还遭遇了主神奥丁的兄弟、狡诈之神洛奇,来自埃及的圣猫女神巴斯特,斯拉夫的黑暗与死亡之神岑诺博格,来自西非的骗术之神南西,印度教的毁灭之神伽梨,埃及神话中的冥界之神阿努比斯,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中的黎明之神伊斯特,等等。
命運交織的城堡 豆瓣
Il castello dei destini incrociati
作者: Italo Calvino 伊塔羅.卡爾維諾 译者: 林恆立 時報文化 1999 - 9
一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化的生命哲思!
在濃密森林內部有一座城堡,為所有途中不及避夜的人們提供庇護。疲憊的我,自從進入森林後,已面臨無數次的決戰,來到城堡與許多不相識的過客共處一室,我們開始交換彼此的冒險傳奇,各自說完故事之後,晚餐在無聲中結束,這時有一位年輕客人拿出一付塔羅牌(比一般玩遊戲或是吉卜賽人占卜用的大一些),他並不是想玩牌,更沒人想詢問未來為命運解讀,接著他以三張牌(幣國王、幣十、棍九)排成一列,在這之後加入了另一張牌……,他拿起了代表「我」的那張牌,於是我們了解到,他準備要說一則他的故事,每到一個段落時,再加入幾張代表事件的塔羅牌,如此架構了這則關於不知感恩者,受到嚴厲懲罰的傳奇!
卡爾維諾以這種方式創作了十二則傳奇故事,由不同身份客人演繹,整本書以圖案的排序呈現故事,文字的部份重構與解譯故事,讀者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卡片,觀察圖繪內容,建立意義,隨著每個單張卡片插入順序的不同而變動,同時每張卡片也可以被「反向」閱讀。
第一個故事:「不知感恩的人與他的懲罰」,以「杯騎士」這張牌開始(暗示自己的身份是位騎士,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當這位騎士了解到自己擁有擢升朝廷的機會時,毫不遲疑旋即整裝出發,拜訪鄰國城堡,甚至希望有機會贏得美人歸,懷著夢想進入森林,在森林中被一位狂暴的盜賊襲擊,幸而汲水的少女經過救了他,(這時所有在座的人都預期到兩人將會有一段浪漫愛情發生),然而一陣溫存過後,不知感恩的騎士頭也不回地丟下少女離去……。故事第二部份的三張牌(女皇、杯八、劍騎士):騎士如願娶得一位美嬌娘,正當婚禮舉行到一半時,突然闖進另一位騎士,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有事要發生了,大家交頭接耳地),年輕騎士回到之前遇難的森林,這時出現了一位亞馬遜女戰士,告訴騎士因為他背棄了救他的少女,觸犯了森林女神,必須付出代價……。
當第一個故事結束時,第二位客人便迫不及待地想接下去說了,他對上個故事中騎士的在森林中的遭遇非常感興趣,於是將牌重新排了一下,變成另一個「出賣靈魂的煉金術士」,關於永生、命運和為達到目的連靈魂都出賣的故事。如此每個故事都是以前一個故事的片斷延伸而成,形成一種隨機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可能和結果,各自獨立的故事又可組合成一個故事,形成各人命運交織的網。
真實的人生無法重來,由塔羅牌安排的人生卻可隨心所欲,或許卡爾維諾有意以這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安排所有可能的遭遇,暗示命運的不可掌握!
三体全集 豆瓣
9.0 (314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12 - 1
三体三部曲 (《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 ,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首个长篇系列,由科幻世界杂志社策划制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小说讲述了文革期间一次偶然的星际通讯引发的三体世界对地球的入侵以及之后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三百多年的恩怨情仇。三体三部曲出版后十分畅销,并深受读者和主流媒体好评,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
《三体》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三体Ⅱ·黑暗森林》
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地球人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
“面壁计划”究竟能否成功?地球人究竟能否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竞争中战而胜之?神秘的“黑暗森林”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体Ⅲ·死神永生》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莱博维茨的赞歌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A Canticle for Leibowitz
6.7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小沃尔特·M·米勒 译者: 俞建青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4
这是美国优秀科幻小说作家米勒的代表作,也是他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悲怆沉重,是少有的在主流文学界博得广泛赞誉的科幻杰作,荣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起初,是核爆烈焰和辐射尘埃,人类退化到蒙昧时代。工程师莱博维茨创立了莱博维茨修道院,致力于保存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然后,是人类重新渴求知识的年代。莱博维茨修道院却并不急于将自己手里的藏书公诸于众,他们认为人类还没有准备好,无法善用知识。但是潮流无法阻挡,人类再次进入科技时代。最后,又是核爆烈焰和辐射尘埃。而莱博维茨修道院的僧侣们也同样又一次踏上征途,担负起数千年前教会初创时的职责:保存文化,留待未来。这是一个悲痛的轮回。
Dubliners 豆瓣 谷歌图书
9.6 (5 个评分) 作者: James Joyce Penguin Classics 2000 - 2
Joyce's first major work, written when he was only twenty-five, brought his city to the world for the first time. His stories are rooted in the rich detail of Dublin life, portraying ordinary, often defeated lives with unflinching realism. He writes of social decline, sexual desire and exploitation, corruption and personal failure, yet creates a brilliantly compelling, unique vision of the world and of human experience.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nry James Kessinger Publishing Co 2004 - 6
The great rooms caused so much poetry and history to press upon him that he needed some straying apart to feel in a proper relation with them, though this impulse was not, as happened, like the gloating of some of his companions, to be compared to the movements of a dog sniffing a cupboard. It had an issue promptly enough in a direction that was not to have been calculated.
荒野侦探 豆瓣
Los Detectives Salvajes
8.2 (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十七岁的墨西哥法学院学生马德罗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班的讨论。在那里认识了自命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与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诗歌,大麻、饮酒、性爱样样不缺。该诗派的精神领袖——女诗人蒂纳赫罗——据传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一半为了理想,一半为了躲避仇家,他们决定深入沙漠寻找她的踪迹,同行的还有妓女鲁佩。
离开墨西哥城后,他们被目击到在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出没,干各种零工为生,却从未有人看过他们写的任何一行诗!年轻的诗人们经历了二十年不可逆的生命体验与幻灭。最后他们是否找到了失踪的女诗人,还是让自己也成了失踪者?
2666 豆瓣
9.0 (7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2666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oberto Bolaño 译者: Natasha Wimm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8 - 11
THE POSTHUMOUS MASTERWORK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WRITERS" (JAMES WOOD,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Composed in the last years of Roberto Bolano's life, "2666 "was greeted across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as his highest achievement, surpassing even his previous work in its strangeness, beauty, and scope. Its throng of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includes academics and convicts, an American sportswriter, an elusive German novelist, and a teenage student and her widowed, mentally unstable father. Their lives intersect in the urban sprawl of SantaTeresa--a fictional Juarez--on the U.S.-Mexico border, where hundreds of young factory workers, in the novel as in life, have disappeared.
幽灵代笔 豆瓣
Ghostwritten
8.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米切尔 / David Mitchell 译者: 方军 / 吕静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1
日本地铁恐怖袭击者的内心独白;困居香港的堕落英国律师发出的濒死哀鸣,四川圣山上的老妇人变幻莫测的一生;圣彼得堡艺术窃贼精心策划的阴谋:女核物理学家返回爱尔兰的旅程……在世界的九个角落,九个角色朝着一个共同的命运飞驰,全然意识不到各自的生命正以一种迷 人的方式彼此交错、互相影响。
从这部关于爱、形而上、历史、政治和幽灵的小说中,浮现出一个有关我们共同人性的令人难以忘却的幻象,它令众人的故事比其本身更为微妙复杂;小说中那一幕幕平行生命的穿梭往还,充斥着人类生存的喧嚣、骚动、痛苦与向往。
隔壁的房間 豆瓣
作者: 龔萬輝 寶瓶文化 2006 - 2
繼張貴興、鍾怡雯、陳大為、黃錦樹之後,最受矚目的新生代馬華作家!

陳大為、黎紫書、駱以軍、鍾文音 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本書收錄第二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馬來西亞旅台文學獎作品。後來我終日沉迷於對牆洞另一邊的探視。總是聽到隔壁房間開門的聲音之後,我就趕緊鑽到床底下,湊著牆洞看著人們來去奔走的腳踝,偷聽他們的對話。有時我會聽到哥哥激烈的咳嗽聲,家人忙著準備溼毛巾和清理一地的嘔吐物。我緊貼在洞口的後面,那些晃過的肉色足踝,像忙亂飛舞的蛾群。有時我也看到我的媽媽一個人走進房間,就在熟睡的哥哥身邊,像在等候著什麼,佇立了很久很久,卻什麼話也沒說……──節錄自〈隔壁的房間〉

他從雨林裡走來,建構出一座座關於時間與空間的迴旋梯。我們拾階而上,一層一層,在漫漶的目光中,尋找著每一段死之祕,尋找著每一種回頭的可能。新生代馬華作家龔萬輝以詩化般的驚人語言,異常抒情的溫柔氛圍,討論時間,空間,死亡與遺忘。在巨大的迷宮裡,時間撥弄著死亡與遺忘,空間不斷散落與錯置。我們緊緊抓住每個事件的碎片,尋求答案。但一道道解答的門,在我們眼前,開啟,又關上。

本書特色

◎陳大為、黎紫書、駱以軍、鍾文音推薦!

◎繼張貴興、鍾怡雯、陳大為、黃錦樹之後,最受矚目的新生代馬華作家!

◎小說、散文榮獲多項獎項,其中〈隔壁的房間〉獲第二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獎大獎。

◎作者繪篇章圖,別具吸引力。
Grenzgang 豆瓣
作者: Stephan Thome Suhrkamp 2009 - 10
Alle sieben Jahre steht Bergenstadt kopf: Man feiert Grenzgang, das traditionelle dreitägige Volksfest, und dabei werden nicht nur die Gemeindegrenzen abgeschritten. Spannungsreich und voller überraschender Wendungen erzählt Stephan Thome von der Jagd nach dem Glück, die seine Figuren aus Berlin und Köln in die hessische Provinz und von dort in einen Swinger-Club an der Frankfurter Peripherie führt. Schnell wird klar, wie leicht vermeintliche Sicherheiten abhandenkommen können und wie dünn das Eis ist, auf dem Lebensentwürfe errichtet werden.
Atemschaukel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rta Müller Hanser 2009 - 8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项殊荣也给赫塔·穆勒带来了109万欧元的实际收益。赫塔·穆勒作品的最高成就应该算是今年夏季新出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Atemschaukel),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二战后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的俘虏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德国《时代周刊》文学评论开篇就给予了赫塔·穆勒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这样的评价。
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赫塔·穆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不仅包括纳粹分子本身,还包括当时被战胜者抓捕的人们:如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他们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苏联劳改营中。其中遭到流放的有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以及赫塔·穆勒的母亲。奥斯卡·帕斯提奥与赫塔·穆勒不仅有相似的经历,他们的共同之处更在于他们对语言力量的信任,一种根植于语言内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文字表面直达真理本身以及关于人类和政治的矛盾关系。正因为这样,这两位诗人作家决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2001年开始的这部文学作品。奥斯卡·帕斯提奥在2006年意外去世之后,赫塔·穆勒的文学创作因此停了一年之后才得以继续。
这是一部关于精神匮乏的纪实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是一个没有爱,没有希望的极端孤独世界。文中没有出现“仇恨”这样的字眼。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虱子,黑夜中苍蝇的轰鸣,以及饥饿天使对每一个俘虏的守护,这是一个只有皮和骨头而没有血肉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恶魔给我们的晚餐送来的是杂草和土豆皮”。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仅透露着诗性,同时也有着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这两者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谐地共存于作品之中。这就是她语言的充满艺术感的图像性。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人物,即奥斯卡·帕斯提奥。将他的命运故事转化为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带着一种审美的冒险,因为它必须能够说服那些了解奥斯卡·帕斯提奥的人,同时也必须能够说服那些经历了这段历史,始终也无法摆脱这段恐怖的过去的人们。
《呼吸钟摆》一书正是这样扼住了大家的呼吸。
Dinge, die wir heute sagten 豆瓣
作者: Judith Zander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10 - 9
Das Dorf Bresekow – eine kleine Welt, eng, abgelegen und vom Verfall bedroht. Als die alte Frau Hanske stirbt, kommt ihre Tochter Ingrid mit ihrer Familie aus Irland zur Beerdigung. Ingrid hatte Bresekow vor vielen Jahren fluchtartig verlassen. Der Besuch verändert vieles im Dorf, wirft alte und neue Fragen auf. Die Dorfbewohner beginnen zu sprechen, über ihr derzeitiges Leben und ihre Verstrickungen von damals. Judith Zander erzählt von einem verschwiegenen Ort im Nordosten Deutschlands, von Provinz und Alltag, von Freundschaft und Verrat, vom Leben selbst.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豆瓣
作者: Daniel Kehlmann Rowohlt 2005 - 9
Gegen Ende des 18. Jahrhunderts machen sich zwei junge Deutsche an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Der ein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kämpft sich durch Urwald und Steppe. Der andere, Mathematiker und Astronom Carl Friedrich Gauß, beweist auch im heimischen Göttingen, dass der Raum sich krümmt. Mit Phantasie und viel Humor beschreibt Daniel Kehlmann das Leben zweier Genies, ihre Sehnsüchte und Schwächen, ihre Gratwanderung zwischen Einsamkeit und Liebe, Lächerlichkeit und Größe, Scheitern und Erfolg.
La Forteresse assiégée 豆瓣
围城
作者: Zhongshu Qian 译者: Sylvie SERVAN-SCHREIBER / WANG Lou Christian Bourgois Editeur 1997 - 2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n'est pas précisément drôle. Voici donc le canard sauvage, l'étranger dans la couvée. Et l'auteur a eu le toupet de publier cette satire en pleine guerre civile (1947), à une époque où les lecteurs et encore moins les critiques-qui le lui firent savoir-n'étaient guère d'humeur à plaisanter. Drôle, divertissant, La Forteresse assiégée n'est pas gai. Il raconte l'histoire désolante d'un fils de famille parti étudier en Europe, d'où il rentre au début de la guerre sino-japonaise, muni d'un doctorat bidon. Pourvu d'une sinécure à Shanghai, il la perd bientôt, s'en va enseigner dans une lamentable université de province (SanLü), en repart au bout d'un an flanqué d'une famme qu'il épouse à HongKong. Le livre s'achève avec le retour à Shanghai des deux époux, leurs disputes et leur sépa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