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森林日记──森林小学的教育 豆瓣
作者: 朱台翔 书泉出版社 1994
教育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實,無論是知識上客觀世界的真實,還是每一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的真實。離開了真實,也就沒有了教育。森林日記的寫作,是森林小學這個真實在她追求真實的各種努力中的一個真實的表現,對所有的人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今天,我們出版《森林日記》,就是為了使那在爐火邊的,也能進入森林。
森林日記是記錄森林小學在追求真實的各種努力中的表現,對所有的人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哈佛諾頓講座之大師與門徒 豆瓣
Lessons of the Masters
作者: 史太納 (George Steiner) 译者: 邱振訓 立緒文化出版 2006 - 6
本書為喬治.史坦納教授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系列講題,以六篇在講座中對於教學方式與典故的內容為藍本,闡述師生間的衝突與遭遇,對各種教育形式中無數的情結、權力、信任與激情進行深刻的反思。
喬治.史坦納深研西方古典哲學與文學,為當代西方人文學名師,在其教學生涯中曾巡迴世界各名校講座,足跡遍及劍橋、牛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紐約、日內瓦大學......
史坦納在本書中列舉了眾多人物典範,包括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赫曼.赫塞與尼克特、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等等。
他對傳統與師生關係的討論另闢蹊徑,反覆環繞著三大主題進行論述︰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力;老師相對受學生顛覆與背叛的威脅;還有師生之間相互的信賴與關愛,指導與學習。
巨筆如椽,論理以情,《大師與門徒》可說是本真正對於師生間所負載的期許與危機,載而道之的大師作品。
大師與門徒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
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
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赫曼.赫塞與尼克特、
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
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 等等……
名人推薦
史坦納的《大師與門徒》洞見了師生關係中的複雜情結……他在本書中對壞教師、政治正確,以及對否認師生關係中的假道學的批評之烈,讀來實在大快人心。」──泰晤士報(Times)
觉:教导的智慧 豆瓣
作者: 郑石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的自我醒觉,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教导者就必须时时保持醒觉,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回应。“觉”本身就是教育的真理,是成长的力量,可以说是教育的新希望。教导者必须懂得开拓师生间思想交流和情感交融互动空间,才会有活泼的教学。
本书在于揭示一个新理念:要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路。要通过现代社会的本质,加强人文智慧的陶冶,在教导上特别重视教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空间,用以取代过去刻板的教导方式。同时对于生活教育的体验例举解说。
老师的谎言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洛温 译者: 马万利 /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本书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它改变了我们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
他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重建、海伦·凯勒、第一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种人物与事件,对现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批评,对美国历史进行了令人着迷的重述,指出了美国历史应该如何以及能够如何向美国学生讲授。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床,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惜“肢解”历史,英雄化历史人物,如哥伦布、杰斐逊、帕特里克·亨利、海伦·凯勒、威尔逊、林肯,等等。洛温痛心地指出,爱国主义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本修订版中,洛温进一步考察了初版《老师的谎言》问世之后出版的6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他以一种独特的手法,为每章添加了新的素材,指出了这些新版教科书哪些地方更为正确,哪些地方仍有严重的错误,哪些地方反而变得更遭了。修订版中,洛温还增加了一章,分析教科书如何对待2001年恐怖袭击以及伊拉克战争。
Lies My Teacher Told Me 豆瓣
作者: James W. Loewen Touchstone 1996 - 9
Winner of the 1996 American Book Award and the Oliver Cromwell Cox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nti-Racist Scholarship
Americans have lost touch with their history, and in this thought-provoking book, Professor James Loewen shows why. After surveying twelve leading high school American history texts, he has concluded that not one does a decent job of making history interesting or memorable. Marred by an embarrassing combination of blind patriotism, mindless optimism, sheer misinformation, and outright lies, these books omit almost all the ambiguity, passion, conflict, and drama from our past. In ten powerful chapters, Loewen reveal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dropped three times as many tons of explosives in Vietman as it dropped in all theaters of World War II, including Hiroshima and Nagasaki
Ponce de Leon went to Florida mainly to capture Native Americans as slaves for Hispaniola, not to find the mythical fountain of youth
Woodrow Wilson, known as a progressive leader, was in fact a white supremacist who personally vetoed a clause on racial equality in the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first colony to legalize slavery was not Virginia but Massachusetts
From the truth about Columbus's historic voyages to an honest evaluation of our national leaders, Loewen revives our history, restoring to it the vitality and relevance it truly possesses.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豆瓣
「自分の木」の下で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陳保朱 時報文化 2002 - 8
本書是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因為照顧其智障兒子大江光,而思考「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所寫的樸實隨筆。

大江在這16篇以意象取勝的散文中,藉著寫生活感想,提出他對教育溫和而深入的解答。

大江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童年時代所習得的人生想法、讀書態度等等,而這些影響一生的事情,需要透過對孩子的理解與誘導來形塑,大江將自己的育兒心得娓娓道來,透過他的文學筆法,令人打從心底感動。隨書附有32張彩圖,由大江夫人所繪,充滿生活寫意的抒情,是為人父母必讀的大師心得。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中国人的修养 豆瓣
作者: 蔡元培 译者: 李铁谊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 - 10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修养》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
公民素质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富强与文明的必备条件。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人道德素养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极大担忧。面向大众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道德危机下的良心承诺——民族企业、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必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市前副市长、新教育实验领袖 朱永新 专文推荐。
百岁老人、北京大学伦理学泰斗 周辅成教授 鼎力支持。
一部被遗忘60年的国民修身经典 一部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
讀書別靠意志力 豆瓣
Garantiert Erfolgreich Lernen
作者: 克里斯迪安.格綠寧 译者: 莊仲黎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8
本書特色 提升人際關係、創造好人緣的人際相處書籍 內容介紹會交際才能匯人氣!做好交際的關鍵是什麼?是拚酒拚命拚人氣?還是盡忠盡孝講義氣?其實交際很簡單,只要在與人互動上多留意,凡事給人留點情面,乍看是吃虧其實是默默在累積你的人脈資產,讓交際成為一種習慣,不紅也難!網路資訊發達、宅經濟的趁勢崛起,讓許多阿宅們只要動動滑鼠,網路就像神燈一樣要什麼有什麼,造成很多人漸漸失去交際的機會,最後變成只要一聽到「交際」兩個字,眉頭就打結,總認為這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一種超難理解的技巧,然而,交際真有這麼難嗎?其實與人交往只要少計較、多尊重,不要一出口就傷到別人的自尊心,人氣王自然非你莫屬,現在起就跟著本書的經驗法則去做,即可輕鬆的習慣交際,並讓交際融入你的生活,成為你致勝的習慣!
中德之间 豆瓣
作者: 陈洪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中德之间:大学、学人与交流》是关于德国大学与中德学术交流的一本文化随笔。作者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德国的大学理念及其在当代的转型,以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都颇有心得,这也是《中德之间:大学、学人语交流》的两大关注点。作者还展示了收藏多年的珍贵照片,并以蔡元培和季羡林两位学人为个案,具体而微地展现德国对中国大学与学术的影响。《中德之间:大学、学人语交流》分析细致、描述生动、文笔轻松,不仅可读性强,而且材料丰富、论点鲜明,适于专业学者,也面向对德国大学与学术传统感兴趣的读者。
致新人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译林出版社 2009
在这本书中,大江健三郎用柔和的笔调、真性情的文句向青少年剖析自己的人生想法,与成长中的新人分享历经世事的成人经验,像如何锻炼不说谎的能力、人生习惯的养成、阅读的方法和乐趣等等。十五篇散文蕴含深厚的文化与深刻的思想,是能读到作者诚挚心意且让读者动容的大师小品。书中十余幅彩图由大江夫人亲手绘制。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陈保朱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 1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这16篇散文中包括作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如“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人为什么活着”“想要变成怎样的人”等。除此之外,作者还谈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些学习方法和生活趣事,比如“抄写”“我的读书方法”“树上的读书之家”“小孩子的战斗方式”“新加坡的橡皮球”等。作者凭借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将自己从日本战败后的生活与成长,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大江夫人也应丈夫之邀,亲手为《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绘制插图,使我们在阅读文字、欣赏图画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脉脉温情。
爱弥儿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教养与文明 豆瓣
作者: 陆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2
本选题是对日本百年多来现代通识教育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以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借镜。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豆瓣
作者: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创造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本书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史会的心血之作,它在收集大量原始资料文献和历史图片的基础上,集中紧凑地呈现了这所战时流亡名校的漂泊历程。关心西南联大校史以及中国大学史的人士不可不读。
上课记 豆瓣
8.0 (3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