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妳離開以後 豆瓣
De Weduwnaar
作者: Ray Kluun / 瑞·科倫 译者: 陳岳辰 / 陈岳辰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2
刻意逃避專心去愛一個人,就能享受更多的愛嗎?
還是到頭來,愛只會離自己愈來愈遠?
十七歲的時候,我會講德語跟英語,還會開車、游泳,說得出南美洲每一國的首都。二十七歲的時候,我可以連喝二十杯啤酒也不會吐,可以倒掛金勾傳球給左後衛腿還不會斷,可以對著一屋子上百人侃侃而談卻不膽怯,可以在沒有燈光的房間戴上保險套。但直到三十七歲,我太太得了不治之症,我才終於明白愛是什麼……
史丹在妻子因癌症死去後,一肩擔負起照顧女兒的責任。仍舊改不了風流習性的他,因與外遇對象玫瑰的關係陷入瓶頸,無法更進一步,加上嗑藥、流連夜店與複雜的性關係,讓他的生活一團糟。
為求改變,他帶著女兒出國四處旅行,在異鄉,父女只能依靠彼此。旅行途中,史丹回想起卡門生前諸多事情,也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能失去玫瑰……
故事中天真的小女兒與史丹的相處,充滿歡笑與辛酸。失去卡門的史丹,究竟能否重回正常生活,找到真愛?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樣的情節可能只有在電影或連續劇中看見,然而《陪你到最後》這本書竟然可以看得到這樣的場景,作者陪著罹患癌症的太太,不離不棄的守著,直到太太生命中的最後一刻,在這過程之中,先生和太太真摯的愛情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有好幾段的確讓人感動到眼淚不停的掉下來,看完這本書再看看現今的社會上的男女,真正懂得愛情的真諦有幾對,相對的在現今離婚率高居不下的社會中,這本書的確可以做為一個藉鏡與模範,而《陪你到最後》續集也即將在三月出書,到底作者史丹父女如何渡過他們的生活,也讓人關心!也希望這本新書能再度打動對愛情已經灰心或心死的男女或夫妻!重新對愛情有個美好的遠景和理想!」
──警廣新竹台「交通活力派」主持人/Jason
「看完本書,我不要沉溺於悲傷,我要每天緊緊抱著我的寶貝,讓他們永遠記得我的擁抱。小璐娜,妳還記得媽媽的擁抱嗎?妳和爸爸現在過得好嗎?我很想知道。」
──FM96.7環宇廣播電台主持人/趙靖宇
「作者勇敢地面對自己生命中的軟弱, 將其罪性訴諸文字並公開於世,是危機也是轉機,幫助我們也幫助他自己,活出真我,活出走下去的希望。」
──台北廣播電台「台北你當家」節目製作主持人/胡效華
「若不是因為朋友因肺腺癌與腎臟癌目前正在與死神搏鬥,陪伴他的女友與其家人也都正在經歷一場人生中最大的挑戰中,而我不知是有幸還是無幸的也參與了他們之間互相奮鬥的過程,讓我體會到癌症患者與家屬及親密朋友間,他們心裡所經歷的煎熬以及如窒息般的渴望外界任何可以讓他(她)喘息的力量;若不是上帝讓我先經歷了這些考驗,否則對於書中男主角這樣在病妻病中還不斷的劈腿行為,就會讓我無法理解!
人們在面對悲慟來臨時,經常不知所措,尤其是在失去最親愛的家人或親密的伴侶時,那種深層的悲慟有時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沖淡,只因當事人不知、或是根本無法將這種傷慟釋放,因此有時深層的「痛」隱藏在內心深處可能長達數十年之久。面對故事中的主角即將出版續集,不知史丹父女二人在喪失至親之後,究竟走出來了嗎?還是不斷藉由其他方法麻痺自己呢?很好奇?也問自己,如果是自己,你會怎麼做呢?你的選擇會更好嗎?」
──警廣全國網「戀戀桃花源」主持人/雪吟
如何说再见 豆瓣
作者: Ray Kluun 译者: 孔娟 中信出版社 2010 - 3
17岁时,他会讲德语跟英语,还会开车和游泳,说得出南美洲每一国的首都。
27岁时,她可以连喝二十杯啤酒业不会吐,可以倒挂金钩传球给左后卫腿也不断。
但直到37岁,太太得了不治之症,雍容大方离去,他才发现,自己不会说再见。
幸福的列车骤然脱轨,他以为他能够麻醉和忘却。可是生活却变得越来越糟。
谁能带他重回起点,寻找自我?
一次大手牵小手的澳洲旅行,一段父女相依的温馨时光,翻开阳光灿烂的新一页。
终有一天,我们都要学会说再见,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不得不黯然逝去的时间,对喜爱的衣饰,对珍贵的友人,然后,是终将消逝的生命。
原来,这不是结束,而是下一程的开始。
21世纪词典 豆瓣
作者: 阿塔利 译者: 梁志斐 / 周铁山 2004 - 4
这不是一部词典。如果词典意味着词语的“聚集”,那么这里的词语还在漫游,还在期待,还在呼唤……它是关于未来的传说,是还未出生的人立下的遗嘱,是尚待发现的疆域的地图。我们可以称它为“预言”,但更恰当的是把它当作“寓言”。 这不是一部词典。如果词典是对词与物冷冰冰的婚姻关系的确认,那么在这里,二者尚未交合,尚在思念,尚存灵感。务实的人从中可读出数字、趋势与机会,但唯有漫游者(书中称他们为Nomade)才可体味其中的恐惧、激情与快感。 这不是一部词典――可但愿它是!如果词典意味着保留、珍藏与维系,那么这里的词语都关乎永恒之物。主题当然是21世纪。但不要指望这本书能为历史指明方向,因为它没有方向,它一直在毁灭的边缘徘徊。世界不知去向,并随时可能回到野蛮时代。野蛮是万恶之源,我们必须拒绝和遏止它,为世界的永恒争取一个机会。
One Day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David Nicholls Hodder Paperbacks 2010 - 2
'I can imagine you at forty,' she said, a hint of malice in her voice. 'I can picture it right now.' He smiled without opening his eyes. 'Go on then.' 15th July 1988. Emma and Dexter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night of their graduation. Tomorrow they must go their separate ways. So where will they be on this one day next year? And the year after that? And every year that follows? Twenty years, two people, ONE DAY. From the author of the massive bestseller STARTER FOR TEN.
洗脑术 豆瓣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
6.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第一本洗脑的历史!
人脑真的能被植入思想?历史上各国为此投入的研究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CIA“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
《开卷八分钟》两集推荐!视频地址:
(一)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0/20023342_0.shtml#6467378-tsina-1-7363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二)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1/20053447_0.shtml#6467378-tsina-1-8325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胡泳、蒋方舟、刘瑜、廖伟棠、熊培云、王晓渔、王建勋、张铁志、张晓舟联合推荐!
刘瑜推荐:人的头脑可以象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吗?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一 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极权体制的心理控制机制是怎样的?《洗脑术》一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洗脑”技术,展示了脆弱的人性如何在各种显然或隐秘的权力面前随风摇摆。它帮助我们认识权力的危险,也帮助我们对自身之脆弱保持警醒。
蒋方舟推荐:很有趣的书,讲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控制。从战争时代政府对精神控制和刑讯的研究开始讲述,看得人毛骨悚然,既可以当非虚构的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做严谨的考据。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1月上榜好书!
网易公民阅读2012年第一季好书榜首位!
《新京报》书香榜3月推荐
当恐惧弥漫,一切肮脏都穿上了正当防卫的外衣;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美丽新世界》《谍影重重》《满洲候选人》,真的不只是故事。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 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 的前特工,揭开了世界上最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 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2007年英国著名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你该如何审讯恐怖分子?
《洗脑术》对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话题给予了有价值的阐说。
——CIA官方网站
一部非凡的作品!
——安德鲁·马尔,《一周之始》
作者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全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罗伯特·道格拉斯·法伊鲁斯特,《每日电讯报》
真实生动的作品!斯垂特菲尔德再次推出力作,完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故事中的关键时刻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并穿插着精彩的分析。本书甚至与阿尔布格莱之战和反恐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里斯托弗·斯韦斯特,《金融时报》
异常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斯垂特菲尔德对叙事的控制可谓完美无缺。你能看出故事的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总让你捏一把汗。此外,作者的调查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
——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周日时报》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 豆瓣 谷歌图书
8.9 (3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武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货币论(上) 豆瓣
作者: 凯恩斯 译者: 何瑞英 商务印书馆 1986 - 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兴趣和活动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以传统的货币学家起家,然后转而建立非传统的就业、产量一般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学家;是一个最初信奉萨伊定律、歌颂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然后转而倡导政府敢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的三部主要经济著作:1923年出版《货币改革论》、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和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方面,前后差异很大。可以说,它们是他的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发展的总过程的三部曲。
《货币论》一书在凯恩斯的上述三部曲中,是一部过渡性的重要著作,在凯恩斯《就业通论》的形成过程中,有它的独特地位。《货币论》的中心内容是:将《货币改革论》中的货币数量论加以修订,增加一些认为被忽略了的因素,扩展“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论述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衡。
《货币论》的全部目的在于,考察如何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衡,如何维持投资与储蓄之间的相等,如何促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具体建议是实行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管理,操纵并调节利率去影响投资率,使投资与储蓄相等,并保持稳定,从而达到价格稳定与经济均衡的战略目的。我们可以说,《货币论》是一部物价决定理论:以物价稳定为轴心,对影响物价波动之各种因素进行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探索和分析。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豆瓣
作者: 凯恩斯 宋韵声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眼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只是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实施和运作程序还有待于执行者的发挥。尽管作者给出的只是提纲挈领,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原动力。
面向思的事情 豆瓣
Zur Sache des Denkens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小文 /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1999 - 3
本书收录海德格尔晚年的三个演讲稿和一次讨论班的记录稿。篇幅虽小,但属于海德格尔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本书的书名体现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渊源。“面向思的事情”显然是承接胡塞尔“面向事情本身”而提出的。海德格尔一生以“存在”为“思的事情”;而在本书中提出的“本有”之思,可视为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一个深化。
同一与差异 豆瓣
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 陈小文 商务印书馆 2011 - 2
海德格尔对同一性问题曾经沉思数年之久,在他的著作中一次又一次提到这个命题。他曾指出《同一与差异》是他发表《存在与时间》以来最重要的论著。本书是海德格尔本人编定的《全集》的第11卷,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由作于50年代中后期的三个思想深刻的演讲文本构成,即“这是什么——哲学?”“同一律”“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其中后两者曾以《同一与差异》为名于1957年出版。第二编收录了两篇演讲,第三编收录了两封书信。
论精神 豆瓣
De l'esprit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朱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德里达的解构在其产生之初,就被指责为是非政治的。而由于它与海德格尔的遗产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共谋”关系,他的思想更被指责为有法西斯的倾向。特别是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一书的出版,似乎更加重了人们的这样一种印象:海德格尔的纳粹事件并不是哲学家的一次偶然的失足,相反,纳粹思想已铭刻在海德格尔思想的最深处。《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表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当然可以视为是对法里亚斯一书的回应。然而,该书的意义首先并不在此,毋宁说,它首先是对纳粹主义本身的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纳粹主义与整个西方思想的关系、尤其是与西方两千多年来所追求的各种不同的精神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解构海德格尔不同时期对于“精神”的不同态度和关于精神的不同思考来完成。
该书是德里达从早期到后期关于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文本中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视为他对于海德格尔的一个总结性的思考。
失败的逻辑 豆瓣 Goodreads
The Logic Of Failure: Recognizing And Avoiding Error In Complex Situations
作者: (德国)迪特里希.德尔纳 译者: 王志刚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 9
本书作者德尔纳用他自己编制的引人入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吓人的――和他那“梳脑”思维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复杂问题。这些实例使本书成为一件矫正工具,一种明智的规划和决策指南,使商业经理、决策者以及面临由此及彼日常挑战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技巧更加敏锐。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拜拜,多谢你们的鱼 豆瓣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7.6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胡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阿瑟·邓特找到了真爱。
漫长的旅程结束了,阿瑟·邓特来到了——地球。地球分明已经毁灭,但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它的确正是地球。阿瑟过去的朋友、工作的公司、宵夜的酒吧,它们都在原来的位置,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然毁灭。
地球毁灭了?被外星人炸了?没听说过。哦,对了,那是中央情报局搞的秘密实验,其实根本没这回事。
亲身经历过地球毁灭大难的阿瑟不相信这种解释,却又找不到别的解释。他觉得准是自己发了疯。
万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她的亲身经历说明,地球确实毁灭了。
阿瑟坠入了情网,然后,两个人踏上了寻求真相之路。
日本小史 豆瓣
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尼斯·韩歇尔 译者: 李忠晋 / 马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日本自建国以来,一直有一个明确而强烈的愿望——要建造强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至少要受到中国的尊敬。因此,日本人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能力,将外来的、新的东西加以日本化,尤其是采纳、适应和学习潜在的对手或敌人的长处。从1000多年前,日本开始向中国学习,直到摆脱附庸国地位并转变为自视优秀种族的国家;尤其从明治时代开始,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内,日本从一个偏僻、孤立的田亩之地发展成世界列强之一;几十年后,日本再度从战败的灰烬中迅速重生,并成为全球最富有的超级经济强国。
作者讲述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发展历程,检视日本历史上所造就的“奇迹”外表下的不同切面:现实与理想的调合、对集体权威的高度服从、道德上善恶的界限宽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国家使命感、善于师法强国的民族心理等等。全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每一章均可作为单独的专题来阅读,且均有综述与摘要列表。此书可说是研读日本史的最佳且最新的教材,对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本了解日本及其历史的轻松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