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豆瓣
作者: 保罗·戴维森 译者: 张军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检阅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揭示了凯恩斯影响深远的著作和理论,附带着评价了凯恩斯的传奇经历。戴维森着眼于导致凯恩斯写出影响深远的《通论》的早期生涯,并追寻这本著作的早期影响力,详细介绍了《通论》,并解释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如何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理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还对凯恩斯著作对战后经济以及今天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
布尔巴基学派的兴衰 豆瓣
作者: 胡作玄 知识出版社 1984 - 9
布尔巴基学派是对现代数学影响巨大的数学家集团。它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由法国一群年轻数学家结合而成。他们提出“数学结构”的观念,并用这种观点整理纯粹数学,写出了近四十卷数学原理。本书叙述了比尔巴基学派的思想来源,成长过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繁荣昌盛乃至60年代末开始衰落的历史,并概况比尔巴基学派及其主要成员对数学的重大贡献,最后对数学结构作了简要的介绍
Essays in Persuasion 豆瓣
所属 作品: 劝说集
作者: J. Keynes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 7
Most of the essays in this book were first collected together in October 1931, immediately after Britain had left the gold standard. They reflected Keynes's attempts over the previous dozen years to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over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over which he had resigned from the Treasury in June 1919, reparations and inter-allied war debts, stabilisation policy,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shape of liberal politics in Britain. In 1972 the essays were reprinted but with the full texts of the pamphlets he had included -- Can Lloyd George Do it?,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Mr. Churchill, A Short View of Russia, and The End of Laissez Faire. At that time, the full texts of his of his two post-1931 pamphlets -- The Means to Prosperity and How to Pay for the War -- were added. As a result the book contains examples of Keynes's finest writing on economic policy and politics.
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 豆瓣
所属 作品: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作者: Wolf Lepen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3
在《德国历史上的文化诱惑》(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莱佩尼斯(Wolf Lepenies)把20世纪德国政治造成的灾难归咎于不惜牺牲政治而过分强调文化的倾向。莱佩尼斯是德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几个世代以来,德国高雅文化一直是德国人引以自豪的伟大民族成就。在很多领域,从音乐到大学,它建立了世界其他地方徒劳追赶的标准。但是在德国,高雅文化被尊重的程度使得政治显得委琐和无足轻重。政治上的成就只有在和艺术相比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合法性的光环。那些崇拜1871年统一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人喜欢把他称为政治雕塑家或者德国政治的伦勃朗(Rembrandt)。1870年夏天,德国即将和法国爆发战争的时刻,没有人会认为是爱国者的26岁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申请从巴塞尔大学退学以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他给母亲写信说法国在攻击德国的文化。20世纪早期,德国人没有认真对待政治,通过妥协达成共识在德国并没有当作是美德。政治滑向铁和血的蛊惑人心的宣传或者对高雅文化的拙劣的模仿。莱佩尼斯指出纳粹激动人心的鼓动,迷人的魅力,高昂的野心在审美方面打动了大众的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盟军在德国推行民主,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政权在民主形式下运作,但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往往用莫测高深的蔑视来描述该政府的缄默无语,妥协,和单调乏味。莱佩尼斯把托马斯曼(Thomas Mann)在1918年的著名文章“非政治人物的反思”(Reflections of a Non-political Man)放在他著作的核心位置。托马斯曼认为对德国人来说民主是陌生的东西,他们感兴趣的是哲学和音乐,对投票权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更喜欢一个专制的政权。他后来改变了观点,(他的很多同胞也是如此)但是他的文章一直是德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对文化的着迷让形形色色的德国人发表了许多荒谬的声明,最奇特的或许是1914年10月德国93位著名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发表的宣言“告文明世界书”(To the Civilized World)。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不久。他们为德国的行为辩护,说他们是无辜的,他们的行为是必须的。比如,作为热爱和平的国家,德国并没有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只不过是预料到了英国和法国对比利时的侵略。他们说,最重要的是,外国不是针对德国军国主义发动战争,而是对德国文化发动战争。知识分子庄严承诺他们要为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遗产而战,他们认为这是和德国领土一样神圣的东西。后来悲惨的历史更添加了他们话语浓烈的讽刺色彩。
Die drei Kulturen 豆瓣
作者: Wolf Lepenies Hanser 1985
沃尔夫·莱佩尼斯以其著作《忧郁和社会》(1969),《自然史的结束》(1976)和对19世纪社会学的研究为理解现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他的四卷本《社会科学的历史》问世,研究了这一学科的认知、社会和历史同一性。他的代表作《三种文化——在文学与科学之间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科学的建立及其在英、法、德各国的不同特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经典之作。1997年,莱佩尼斯因其为法国文学批评家圣博夫所撰传记《圣博夫——在现在的门槛上》而为更多人所了解。他的新书《文化与政治——德国历史》于2006年7月出版,展示了18世纪到20世纪政治与文化之间的棘手关系。2006年德国书业和平奖授予给了沃尔夫·莱佩尼斯。
Man Versus Society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豆瓣
作者: James L. Clif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6
The papers in this collection were presented at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Conference on British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Six leading expert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wrote on a general theme which cuts across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This theme is the lot of the ordinary individual in eighteenth-century society. This collection provide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nd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scholar of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2012年7月26日 想读 頁26《社會的社會》盧曼1997 De Problematisierung dr 人的Individualität imBlickauf de Eigenart dr Assoziation u Gefühlsbildungen起源於18世紀中葉,甚早於工業革命
歐洲 歷史 社會學 英國
Objekte 豆瓣
作者: Ranulph Glanville 1988
2012年7月26日 想读 這個『被控制的』東西〈人們賦予它「被控制者」這個角色〉同時在控制著
那個『進行控制的』東西(人們賦予它「控制者」這個角色)。”(頁205) Luhmanns, Kneer, s.24
Kybernetik Ranulpf_Glanville 歐洲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