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儒教与道教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 洪天富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儒教与道教》内容简介: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由于《儒教与道教》的研究而被西方汉学界誉为中国学研究的“伟大的外行”。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主要方面,并将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似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物质”和“观念”因素方面论述了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原因。《儒教与道教》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引的名著之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8.8 (39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于晓、陈维纲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高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撰写的论文,出版于1755年。在书中,卢梭阐发了自身的政治哲学,为《社会契约论》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不同于同时代哲学家的乐观认识,卢梭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作进步与退化的矛盾统一体。他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材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出人类的进步史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因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即加深一步。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这个译本根据法国学者勒赛克尔的评注本译出,书中有大量解读性质的评注,书前有勒赛克尔撰写的《让-雅克·卢梭:生平与著作》一文,可帮助读者全面把握卢梭的生平与思想。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民族与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7.8 (8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J.Hobsbawm) 译者: 李金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本书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民族新义:从革命到自由主义
第二章 民众观点: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章 政府观点
第四章 民族主义转型:1870-1918
第五章 民族主义最高峰:1918-1950
第六章 20世纪晚期的民族主义
英汉译名表
異數 豆瓣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作者: Malcolm Gladwell 译者: 廖月娟 時報文化 2009 - 1
◎聯合推薦
商業周刊副社長兼總編輯/王文靜
AVEDA 創辦人/朱平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朱學恆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孫中興
統一星巴克總經理 徐光宇
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藹玲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
知名網路趨勢觀察家/劉威麟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美國最具影響力暢銷作家葛拉威爾,繼《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
再創話題旋風,本書甫上市即攻占全美最重要媒體書榜第一名!
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樣!
天賦、家世、學歷、努力還不夠,之所以超群成為「異數」,還牽涉周遭的人和環境。
能不能成為運動明星,要看你幾月出生;數學好不好,要看祖先是不是種稻。
作者引用大量統計科學辯證,大開我們的視野,重新發現「出身」的意義:
誰能成功,多少人能成功,要看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想想看,他們的成功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加拿大曲棍球代表隊的明星隊伍,40%的球員都是在1月到3月間出生。
披頭四成名前,從1960年到62年,共去了5趟德國漢堡,在一家脫衣舞夜總會,連續開唱270個晚上的搖滾流水席。
1968年,比爾‧蓋茲13歲,他是當時全世界唯一能夠無限使用最先進電腦分時系統的孩子,此後,他連寫了7年的電腦程式。
紐約最頂尖的律師,他們有幾個共同點:早期歐洲移民後代、生於1930年代的猶太人、父母都是成衣工廠的工人。
根據國際測驗的比較研究,日韓港星與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亞洲人天生具有數學優勢,他們的祖先都種稻。
你從未真正看清楚屬於你的成功!
葛拉威爾說:不是最聰明的人就可以成功,正確的決定或努力不懈,也不能保證;
要成功,除了必須有把握「機會」的智慧、善用特有的「文化」遺澤;
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
为何资本不从富国流向穷国 豆瓣
作者: [美] 小罗伯特·E. 卢卡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经济发展讲座》收录了作者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著作,包括1985年马歇尔讲座至1997年库兹涅茨讲座的讲义。书中修改原先仅用来描述工业国家经济行为的现代增长理论,使之能对存在巨大收入及增长率差异的富裕经济和贫穷经济作出一致的解释。
社会学的想像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斯 译者: 陈强 / 张永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现在这个中译本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刊行的40周年纪念版译出。
比較福利國家 豆瓣
Varianten des Wohlfahrtsstaats: Der deutsche Sozialstaat im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
作者: Franz-Xaver Kaufmann 译者: 施世駿 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2006 - 3
本书是德语学界近年讨论福利国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作者从福利国家制度的规范性理念出发,指出西方社会面对工业化衍生的问题时的引导图像,如何形塑了各国社会政策的历史独特性。
福利国家一方面协调劳资关系,保障经济企业功能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承认所有的公民拥有社会保护权和享有权,形成人权保障的规范性基础。同时,作者从德国学者传统的「国家-社会」观点,探讨六个主要国家的福利生产制度安排,阐明其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与现今的形态,从比较性的观点凸显德国及欧洲自身的特色,点出「欧洲社会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它与纯粹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借着这个分析架构,作者试图回答在全球化与欧洲整合的挑战下,欧洲福利国家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中央民族大学版社 1999 - 9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杰作。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Why Societies Need Dissent 豆瓣
作者: Cass R. Sunste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9
In this timely book, Cass R. Sunstein shows that organizations and nations are far more likely to prosper if they welcome dissent and promote openness. Attacking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ll forms, Sunstein demonstrates that corporations, legislatures, even presidents are likely to blunder if they do not cultivate a culture of candor and disclosure. He shows that unjustified extremism, including violence and terrorism, often results from failure to tolerate dissenting views. The tragedy is that blunders and cruelties could be avoided if people spoke out.
Sunstein casts new light on freedom of speech, showing that a free society not only forbids censorship but also provides public spaces for dissenters to expose widely held myths and pervasive injustices. He provides evidence about the effects of conformity and dissent on the federal courts. The evidence shows not only that Republican appointees vote differently from Democratic appointees but also that both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judges are likely to go to extremes if unchecked by opposing views. Understanding the need for dissent illuminates countless social debates, including those over affirmative 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diversity is indispensable to learning.
Dissenters are often portrayed as selfish and disloyal, but Sunstein shows that those who reject pressures imposed by others perform valuable social functions, often at their own expense. This is true for dissenters in boardrooms, churches, unions, and academia. It is true for dissenters in the White House, Congress, and the Supreme Court. And it is true during times of war and peace.
群眾的智慧 豆瓣
The Wisdom of Crowds: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Economies, Societies & Nations
作者: James Surowiecki 译者: 楊玉齡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 - 3
在這本令人讚嘆不絕的書中,《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致力探討一個認知上雖很單純,但實質上卻極具複雜度的想法: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份子還來得聰明,不論這群菁英份子有多聰慧,前者更擅長解決問題,更能蘊釀出革新,更能做出智慧決策,甚至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這些似乎與我們直覺不符的想法,可以伸展出許許多多的分枝,深入商業運作、知識的累積、經濟體系的整合、乃至我們的每日生活之中。作者索羅維基用他那看似無止盡的廣博學識,以及清新可喜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一個又一個的領域,像是流行文化、心理學、生物學、經濟行為學、人工智慧、軍事歷史以及政治理論,來證明這個想法在真實世界裡是如何運作的。
然而,即使在書寫這些充滿知性的內容,索羅維基還是有辦法以趣味的手法來呈現。他在書中所舉的例子都很紮實、很出人意表,而且很好玩。為什麼你排的隊伍總是看起來最長?為什麼你在世界任一角落買一顆螺絲帽,都能與距離它一萬英哩之外的一顆螺絲釘相吻合?如果你得在某一天,在巴黎與某人碰面,但卻沒辦法聯絡到她,你們可能會在何時、何地碰面?塞車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方法最有機會贏得電視益智節目的獎金?為何你在凌晨兩點,走進一家便利商店想買瓶果汁,而果汁就會坐在架上等著你?為什麼好萊塢的黑幫電影,能讓我們了解企業是怎麼回事?
《群眾的智慧》是一部聰明絕頂但又容易理解的傳記,傳主是一個點子,這個點子可以教導我們如何過日子、如何選擇領導人、如何做生意、以及如何思考這個世界。
无约束的日本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内森 译者: 周小进 / 胡应坚(校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旨在描述当代日本生活,中心论点是:日本民族迫切地需要恢复作为记忆存留在想象力中的本土文化,以免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外国”因素所吞噬。
黑皮膚,白面具 豆瓣
作者: 法蘭茲•法農 译者: 陳瑞樺 心靈工坊文化 2005 - 4
等待了半個世紀,這本曾經震動了黑人世界和歐美知識份子的經典名著《黑皮膚,白面具》,中譯本終於問世了。
後殖民論述的不朽經典,黑人世界對帝國主義發出的反抗之聲!《黑皮膚,白面具》是一本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它推翻了殖民時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白-黑」、「優-劣」刻板觀點,為宰制關係做了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照。本書讓黑人和白人全都重新洗了一次眼睛,也替「後殖民論述」發出了第一個聲音,在近代思想史上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黑皮膚,白面具》抗拒簡化的閱讀方式,周旋在身體與慾望以及權力與規訓的縫隙間,生產當代之「差異」論述。書中既控訴殖民帝國主義的不公不義,也提出精神醫學的反思,從精神分析下手,走出精神分析之外,供給當代種族與社會運動的養分,又與文化研究、女性主義與同志理論的交疊。法農以殖民暴力逆向反擊,清楚刻劃出了殖民主義自我毀滅的必然軌跡。--
黃心雅/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黑皮膚,白面具》是至今為止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黑人生活世界提出最深刻分析和最有力批評的著作,更是黑人自覺與革命實踐的傳世經典。法農不僅開創了「政治精神醫學」的批判性理論,將個人的痛苦與主宰的社會秩序聯繫起來,將殖民主義與精神病理的關聯性作了最深刻的描述,還以直接的醫療實驗進行臨床改革行動。法農的理論與實踐使他成為一個先鋒、激進的政治運動家和精神醫學家,並為「去殖民化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of decolonization)奠定了基礎。--
宋國誠/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推薦者:呂旭亞、宋國誠、吳錫德、南方朔、黃心雅、廖咸浩、陳芳明、鍾喬
談到後殖民論述,絕對不能不提到法農(Frantz Fanon)。法農出生於法屬西印度群島,中學時代移居法國,並進入里昂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治療。原本,他熱切認同法國的一切,但法國同胞卻因他的膚色而歧視他;痛感於黑人的被迫害與非人化,他參與編輯黑人學生報,發出不平的憤怒之聲。一九四○、五○年代第三世界獨立運動的風潮,更刺激他思考被殖民者的存在處境,他以過人的洞見及創意,運用精神醫學這項探索人類深層心靈的分析工具,將壓抑、認同、發洩、人格扭曲等概念,擴大到集體的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的觀察。
《黑皮膚,白面具》是一本劃時代意義的著作,也是被殖民者最深沉的痛楚之聲。法農以充滿感情而又冷靜的筆觸,訴說著黑人如何在殖民主義中失去他的主體性,直到他的身體、慾望和行為完全向白人世界臣服。黑人是落後的,愚昧的,野蠻的,白人才是進化的文明人,白人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每個黑人在靈魂深處都渴望將自己提升到白人的位階,一心求取白人的認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及價值。因為,詮釋的權利只掌握在白人手中。法農沉痛地指出:「白人文明、歐洲文化,在黑人身上強加了一種存在的偏差……黑人的心靈,其實更是白人的建構。」
黑皮膚的人為何要戴上白面具?因為白人的優勢權力位置把黑人化約到膚色的生物層次來對待,因為這個世界是透過白人的眼睛來觀看,只有戴上白面具,黑人才能去除心底的焦慮,假裝自己踏入白人的行列。渴望「漂白」是被殖民者最扭曲的悲哀,它對人性尊嚴的傷害非常深,就連法農這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於三十六歲臨死之前都還被這種惡夢驚醒:「他們要將我丟入洗衣機裡洗白。」
黑人要如何找回主體性?法農指出:「作為精神分析者,我應該幫助我的病人看到他的潛意識,放棄他自我『漂白』的企圖,同時幫助他採取行動,改變既有的社會結構。」法農認為,在殖民主義中,黑人只有死路一條,他的精神結構將永遠處於瓦解的危機中,漂白的潛意識慾望將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夢想;只有拒絕再做奴隸,主人才會徹底消失。
《黑皮膚,白面具》是黑人世界反抗帝國主義的第一道呼聲。它推翻了殖民時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白-黑」、「優-劣」刻板觀點,為宰制關係做了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照。它為「後殖民論述」燃起第一把火炬,至今仍照耀著我們的思考和陰影,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黑皮肤,白面具 豆瓣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作者: [法国]弗朗兹·法农 译者: 万冰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简介:
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已经是法国公民的有色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导读:
他表明种族的问题、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词语和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法农这个人,而不是那位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复杂而有原创力的著作,在今日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引 言
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A.塞泽尔,《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
不会在今天爆发。这为时太早……或许太晚。
我丝毫不具备决定性的事实。
我的意识未被必要的闪光点透过。
然而,我完全客观公正地认为有些事情还是说出来为好。
这些事情,我要说出来,而不是喊出来。因为长久以来,叫喊就已离开我的生活。
而且是如此地遥远……
为什么写这部作品?谁也没请我写。
尤其是此书所针对的读者们没请我写。
那又为何呢?于是,我平静地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痴愚者。既然我这么说,那么就要加以证实。
走向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理解人们……
我们的有色人种弟兄们……
人,我相信你……
种族偏见……
理解和爱……
几十页乃至几百页的文字包围我并试图使我接受。然而,只要一行字就够了。只需提供单单一个答复,黑人问题就失去其严重性。
人想要干什么?
黑人想要干什么?
即使我遭到我的有色人种弟兄们的怨恨,我也要说黑人不是人。
有一个无生命地带,一个特别贫瘠和干旱的地区,一个基本上光秃秃的斜坡,这块地方可能出现名副其实的黑人发祥地。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黑人降落到这些真正的人间地狱没有好处。
人不仅仅可能发生复兴和否定。如果意识确实是超验性的活动,我们也应知道爱和理解的问题萦绕着这个超验性。人是宇宙和声中的一个响亮有力的“是”字。你争我夺、四分五裂、混乱、被迫看到自己制定的事实一拨一拨地废除,他应该停止在世界中规划那与他共存的矛盾。
黑人就是黑人;就是说由于一系列的感情的迷乱,他在一个本应该把他从中赶出去的世界中定居下来。
这问题很重要。我们完全倾向于有色人种的人自己解放出来。我们将进行得很慢,因为有两个阵营:白种人和黑种人。
我们会顽固地探询那两个空想,并会明白这两个空想经常是使人软弱无力的。
我们对以前的地方长官和传教士会毫不怜悯。我们认为热爱黑人的人和嫌恶黑人的人同样是“有病”。
而想使自己的人种变白的黑人与鼓吹仇恨白人的黑人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黑人绝对不比捷克人更可爱,而千真万确地,问题在于抛弃人。
此书本该在三年以前写的……但当时的事实使我们激动。今天这些事实可以不带激动地说出来。不需要为这些事实毫不客气地责备人们。这些事实并不想激起亢奋。我们不信任亢奋。
每当人们在某处看到出现热情,它预示战火、饥饿、贫困……因而,预示对人的蔑视。
亢奋尤其是无能者们的武器。
那些人把铁烧热以便打它。我们则要烧热人的骨骼并出发。我们可能会达到这个结果:人通过自燃维持热源。
人从别人的阻力所构成的跳板中解放出来并在自己的肉体中挖掘,为了给自己找得一种见解。
读我们书的人中只有几个人会猜测到我们在编纂这部著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一个怀疑论者的怀疑扎根于世界的时期,在一个由一帮卑鄙家伙说了算的时期,不再可能辨别意义和非意义,要降到一个还未运用有意义和无意义范畴的水平变得十分艰难。
黑人想当白人。白人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
在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会看到构思一个理解黑人—白人关系的评论。
白人坚持自己的白色。
黑人则坚持自己的黑色。
我们将试图确定这种双重自恋及其反映的动机的倾向。
在我们考虑的初始,我们觉得阐明那些大家要读到的结论是不适当的。
惟一指导我们努力的是对结束一种恶性循环的关注。
这是个事实:一些白人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
这仍然是个事实:一些黑人想不惜一切代价向白人证明自己思想丰富,自己有同样的智力。
如何摆脱呢?
刚才我们使用了自恋这个词。的确,我们认为只有对黑人问题作心理分析的诠释才能揭示成为气质结构原因的情感异常。我们努力对这个病态世界作全面的溶解。我们认为一个个体应该试图承担人类地位固有的世界性。而我们在提出这一点时,我们无区别地想到一些如戈比诺那样的男人或一些如马伊奥特·卡佩西亚(Mayotte Capécia)那样的女人。但要达到这种理解,要紧的是摆脱一系列的毛病,幼稚时期的后遗症。
尼采说,人的不幸是曾经当过孩子。然而,正如夏尔·奥迪埃(Charles Odier)让人明白的,我们不会忘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尽管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如此地艰难,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对于黑人,只有一种命运。可他是清白无辜的。
在开始诉讼前,我们要说说某些事情。我们进行的分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然而,显然我们认为黑人的真正解放意味着突然意识到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如果有自卑感,那是由于一个双重的过程。
——首先经济的;
——然后由于这种自卑的内心化,或不如说是表面化。
弗洛伊德在反对19世纪末的立宪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考虑个人的因素。他用个人发育的观点来代替一种系统发育的论点。人们会明白黑人精神错乱不是一个个人问题。除了系统发育和个人发育,有社会发育。在某种意义上,为了符合勒孔特和达梅的意见,不得不承认这里涉及一个社会诊断的问题。
预兆是什么?
但社会与生化过程相反,回避不了人的影响。人就是社会通过他而成其为社会的这东西。预兆是在那些想要动摇建筑物的被虫蛀蚀的根部的人手中。
黑人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斗争:鉴于从历史观点,他们受条件限制,一切片面的解放是不完善的,而最糟糕的错误是相信他们那机械的依附性。况且,事实与这样一个系统倾向完全相反。我们将指出这一点。
现实要求一次性地给予全面的理解。在客观和主观方面,应该给个解答。
而用不着唱“固执可笑的人——这是——我的——错”的曲子来宣布问题在于拯救灵魂。
只有当一切事物都在最唯物主义的意义上重新就位,才有真正的解放。
使一部方法论观点的心理学作品领先,这很有风度。我们使用得不够。我们把方法留给那些植物学家和数学家。有一个方法消失的点。
我们愿意站在这个点上看问题。我们试图发现黑人面对白人的文明所采取的不同立场。
这里并不考虑“偏僻荒漠地区的离群索居者”。因为对于他,某些因素还没有分量。
我们认为由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对峙,引起大量心理存在的征候群。在分析这征候群时,我们意欲摧毁它。
许多黑人不会在随后的字里行间重新出现。
许多白人也一样。
但我认为,感到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或性无能者的世界一窍不通,这一事实丝毫不损坏他们的现实。
我打算描述的态度是真实的。我无数次地重又发现这些态度。
在大学生身上,在工人身上,在皮加尔或马赛的靠妓女生活的人身上,我辨认出同样的挑衅和消极因素。
这部作品是一个临床研究。我相信那些在书中认出自己的人将是前进了一步。我真想引导我的兄弟,黑人或白人,最坚决地抖落那件几个世纪的不理解所编织的悲惨的号衣。
当前工作的筑造处于时间性中。一切人的问题要求从时间出发来看待。理想就是现在始终用于构造未来。
而这个未来不是宇宙的未来,但却是我这个时代、我的国家、我的生命的未来。我绝不应该打算筹备一个在我之后的世界。我顽强地属于我的时代。
我应该为了这个时代而生活。未来应该是个生存着的人的持久建筑。在我假定现在是个需要超越的事物的情况下,这个建筑与现在有关。
前三章留意现代的黑人。我谈论现今的黑人并试图确定他在白人世界中的态度。最后那两章试图对黑人的“生存”作心理病理学和哲学的解释。
分析尤为退步。
第四和第五章属于基本不同的方面。
在第四章里,我批评一本我认为是危险的著作。况且作者马诺尼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立场暧昧。这可能是他的表现的长处之一。他试图报告一种形势。我们有权表示不满。我们有权向作者指出我们在什么方面与他意见不同。
题为《黑人的实际经验》的第五章,从种种理由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展示的是面对自己种族的黑人。人们会发觉在这一章里所谈的黑人,同力图与白种女人睡觉的黑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后者身上重又发现当白人的欲望。无论如何,渴望报复。——在这书中却相反,我们目睹一个黑人作无望的努力,拼命要发现黑人身分的含义。白人文明、欧洲文化迫使黑人生活偏离。我们还将指出那人们叫作黑人精神的东西常常是个白人的结构。
文明的、作为黑人神话的奴隶的、自发的、宇宙的黑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到他的种族不再理解他。
或者是他不再理解他的种族。
于是他为此感到高兴,并发展这种差异,这种不理解、这种不和谐,他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性的含义。或非常难得地,他想属于自己的种族。那是由于他盛怒之下说气话,心里却稀里糊涂,所以陷入这个大黑洞。我们将看到这种如此绝对的好态度,凭着对神秘的过去的信仰拒绝当前的未来。
出身为安的列斯人,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只对安的列斯人有用,——至少是关于“在他家乡”的黑人的内容。本来要作一探讨,用以解释存在于安的列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分歧。可能我们有朝一日会做的。也可能这探讨会变得无用,我们只可能为此感到高兴。
规训与惩罚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9.5 (9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性经验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9.2 (30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9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作者生前完成了三卷,我社已于2000年3 月翻译出版,共印了两次,这次出版增补版的原因是我社获得法国伽里马赫出版社的授权,同意我社将《性经验史》第四卷已发表的内容《为负法而战斗》作为第四卷收入本书,趁此机会、译者又对以前的译文作 了修改和提高、因此,《性经验史》中文版将成为全球最完整的版本而面世,而且被收入《世纪文库》第二辑。
道德的重量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克莱曼 译者: 方筱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位在非洲从事人道救援的年轻女性,在经历战乱、腐败、贫穷和疾病的威胁后,为何仍能鼓足勇气,继续艰难的奉献工作?
一位在文革时期被好友出卖、受尽磨难的医生,当有机会复仇时,为何会选择将手中的刀剑轻轻放下?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医师阿瑟•克莱曼,费时数年对这些“苦难经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并超越地方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忧郁的热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ristes Tropiques
9.2 (5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其它标题: 忧郁的热带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谁统治美国? 豆瓣 Goodreads
Who Rules America?
作者: [美国] 威廉·多姆霍夫 译者: 吕鹏 / 闻翔 译林出版社 2009 - 6
统治美国的,是那些创造了巨额财富的机构的所有者和高管。由公司法律顾问、军事承包商、农业工商业主以及大公司领导者所组成的企业共同体支配了联邦政府。本书为人们了解美国的社会上层阶级和企业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事实,而且接续了韦伯、马克思、米尔斯等人的研究传统,从而发展出一套既从组织维度出发,又强调阶级支配和阶级冲突的“权力结构研究”范式,在精英研究中自成派。尽管40年来围绕本书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几乎所有从事“精英研究”的社会科学家都认可本书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