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我在暖昧的日本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王中枕 / 庄焰 2005 - 11
本书收录了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十七篇随笔,主要包括与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对话、演讲、时事评论、文学创作谈、人生感悟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介绍、总结了作家的生活、思想及创作实践。其中有和大量动情的笔墨介绍了他和智障的儿了光(后来受到鸟到声启蒙而成为一名音乐家)的“共生”生活及这种生存状态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贯穿全书的最鲜明的主题是对“暧昧”这一日本国民性的锋利解剖和无情批判。身为日本国民,大江健三郎深谙此种国民特性在其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及负面后果。他的剖析鞭辟入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向上、团结”的民族在期 “集体主义”外衣下的猥琐。
作为一位悟性极强的著名作家,在大江的笔下,无论是对普通人的描写还是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刻画,都透露出一种蕴含在勃勃生机中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从 作家的结束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动荡、转型之后的脚步。
自我·群体·社会 豆瓣
作者: 【美】道格拉斯•肯里克等 译者: 谢晓非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恐怖炸弹袭击、睾丸激素、1分钟相亲、Facebook、政治诽谤阵营怎样影响其他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会列出一列你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却少将事实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由《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蒂尼领衔编著,本书14章深度剖析涉及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用哈佛经典案例式的大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者如同侦探”将方法和应用融入故事。
本书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关系最佳的指导性书籍。虽然外表厚重,但内容并不晦涩。娓娓道来的故事以及丰富的图片,看过之后,你会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本书特点:大案例,14章深度剖析了涉及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或事件。新视野,全书围绕“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和“目的背后的人和环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两个主题讨论。新趋势,本书并不是单纯解释心理学的现象,而是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从解释心理学向预测心理学的转型之作。
九十年代反思录 豆瓣
作者: 王元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九十年代反思录》收入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以来有关思想史研究、文化艺术评论及人物述评等诸多方面的文章,完备地反映出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的思想历程。作者作文不拘一格,有逻辑严密的论文,也有清新活泼的札记、书信、对话和序跋,但从中均可看到作者作为一位大学者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王元化先生的反思,既有对“五四”中激进主义、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思考关注,既有解读卢梭《社约论》、回顾黑格尔研究这样的深层学术思考,也有关于京剧和莎剧这样文化命题的对话和笔记,都无不显露出这位思想家在不断地完成自己思想上的某种超越,显现出一种学术良知、思想的智慧和时代精神。
移民、户籍与宗族 豆瓣
作者: 郑锐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3
《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主要内容:以往的研究者多将明清里(图)甲视之为一套赋税征收体系或国家对地方控制的基层组织,《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以一个清代移民地区——江西袁州府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里(图)甲组织对地方社会的意义及其动态发展;结果发现,里(图)甲组织除了在税收上起了重大作用外,它更是一套划分社会界线,表明权利及身份的机制。袁州府原有旧户就是利用这套机制,将外来移民长期置于一个固定的户类别(“客籍”)之中,使外来移民无论在社会地位、晋升机会和享有的权利各方面都比不上土著旧户。换句话说,袁州府土著旧户借着操纵地方里(图)甲组织,实现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和控制。
但是,外来移民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土著旧户压制。从一些个案可见,外来移民是有能力利用多种方法突破土著的封锁取得户籍(或一般民籍)的。组成一些“大宗族”或“高层次宗族”就是移民获取户籍(或一般民籍)的一种有效手段。外来移民能够灵活地经营宗族组织,不但使他们取得户籍,也令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提升。
同胞,请淡定 豆瓣
作者: 许骥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 11
曾經,我們見面,親切地問:吃了嗎?
現在,我們見面,急迫地問:買房了嗎?又跳槽了嗎?找到合適結婚的了嗎?
是甚麼讓現在成為現在?我們認識到了焦慮和浮躁,又該用甚麼心態去面對?
高房價、就業難、節奏過快、剩男剩女等現實問題充斥著當前中國人的生活,人們漸漸發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除了付出資源和環境的代價之外,也犧牲了原本相對平和的心態。
而這些情況在經濟方面先行一步的香港地區也都曾出現過,在很多方面可以說今日之內地就是昨日之香港。本書邀請香港中青代文化名人講述他們作為過來人的經歷和感受,讓內地讀者在瞭解那些有趣卻不熟悉的香港歷史片段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當前的生活,在接受現實的同時擺正心態,或許平和的心態才能讓我們更快樂。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焦慮,需要的只是“淡定”而已、坦然面對,生活依舊是生活。
论扯淡 豆瓣
On Bullshit
7.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里·G·法兰克福 译者: 南方朔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倒退的年代 豆瓣
A PASSO DI GAMBERO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翁德明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倒退的年代:跟着大师艾柯看世界》收录艾柯的数十篇专栏文章、演讲词、会议发言和短篇小说,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他的最引人注目的美文集结。以时代的“向后倒退”为主题,更多地将视野投往政治、社会、价值观、时代流变等宏观领域,展现出艾柯更加外在的“大”世界,其中随处可见那种“管尽天下事”的欧洲古代文士品格。在书中,艾柯将诸种攸关世界走向的重大问题拼贴为一幅“倒流”的巨型画卷,审视“千禧年”的焦虑,解读“新战争”、极端主义、新保守主义的崛起,犀利嘲诮正在兴起的“媒体民粹主义”,批评对人民意志的扭曲。不同的文章长短不一、风格迥异,有的折射沉静、清澈的学人之姿,有的显露戏谑、优雅的文豪之风。一个我们不知道的艾柯,一个我们未正视的时代,从这些迷人的文字中浮现。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 豆瓣
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作者: 伊萊.帕理澤 译者: 宋瑛堂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2 - 3
Google新版隱私權條款上路
Facebook動態時報公測中
你,是否準備好迎接訊息全面個人化的時代?
和非洲死了一群人的新聞比較起來﹐你家門前死了一隻松鼠的消息更能引起你當下的注意。
—馬克﹒札克伯格﹐臉書創辦人
我們曾經以為「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
但現在網站不但知道你是狗,
知道你最愛吃哪一牌狗食,
還知道怎樣的廣告最能撩撥你的心。
我們曾經以為Web2.0終於讓每個人都能接觸不同的想法,
但是網站紛紛使用精心設計的演算法將訊息個人化,
你可能點閱許多文章,但卻全是同一個主題,
永遠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
我們的網路經驗正在劇烈改變,我們造訪的網站愈來愈積極調查你的個人喜好,並且利用這些喜好來調整網站餵給你的訊息,好讓你對網站愛不釋手,把裡面的文章一篇接一篇點下去。
許多人天天都會利用免費的超大容量的電子郵件、跟朋友保持連繫的社交網站,然而要使用這些方便的服務,就得交出你的個人資訊。其中也不少人非但不介意,還十分以此為樂,凡走過哪個景點,必留下打卡的痕跡。
而如果不找一個朋友坐在身邊上網,你很難察覺原來你螢幕上的Google或Yahoo新聞和別人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個人化消蝕了共同討論的基礎,把這個問題搬上檯面來談,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中国,我能对你说不吗? 豆瓣
作者: [韩]金宰贤 新星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是韩国人金宰贤在中国生活近十年来的观察思考所得。他以一个韩国人的视角写下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观察,以及中韩两国的比较,话题从衣食住行到半岛局势,态度坦诚,言语恳切。一个韩国人眼中的中国,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
环保的暴力 豆瓣
Blue Planet in Green Shackles
作者: [捷克] 瓦茨拉夫·克劳斯 译者: 宋凤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2 - 10
捷克总统最振聋发聩的呼声
环保成为发达国家限制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手段
揭开环保绿色正义下的国际政治博弈
全球已有英、德、日等十八种语言版本
捷克总统亲自为中文版撰写序言
.............................................
今天,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宗教之一就是环保主义……那里有一个最初的伊甸园,一个天堂般的地方,有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有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之后的堕落,也有最后的审判。
——迈克尔•克莱顿,美国作家
科学家的研究若导致对于现有数据的不同预测或不同解释,这些科学家就会经常受到胁迫。他们会被指控与“邪恶”的石油公司合作,而无权享受相关基金,难以获得提拔与重用。
——卢波什•摩陶,哈佛大学物理学家
我们为什么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去处理实际上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忽略了世界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饥饿、疾病、漠视人权,恐怖主义和核战争的威胁?
——弗雷德•辛格,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大气物理学家
作者真实地指出了当前在阻止“全球气温变暖”旗号下,要求各国必须减少“碳排放”,同时制订了不少相关的“游戏”规则,在貌似科学与正义堡垒的背后,其实只是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家们强加给世界的“真理”,是“政治强加于科学之上的效应”。
——著名学者、作家朱幼棣
.............................................
如今,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世界性的灾难恐慌。这种恐慌催生出了对发展与工业文明的畏惧甚至憎恶,使环保原本善良的初衷逐渐蜕变为一种野心勃勃的思潮和运动,显露出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场运动以保护环境为幌子,干涉自由和经济运作,成为政客和科学家夺取话语权、打击异己的武器,甚至演化为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
本书作者瓦茨拉夫•克劳斯具有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双重视角。全书一反当今世界主流的变暖灾难论调,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冷静客观地重新分析了全球变暖现实和抵御变暖的措施问题。同时以政治家特有的洞察力,犀利而敏锐地指出环保主义是一种变异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其本质依然在于干涉人类的自由和发展。全书还穿插展示了一系列因与主流话语和政治环境相违背而鲜为人所知的科学数据、科学报告甚至科学界内幕。书的结论颇有见地:唯有保护人类自由发展的权力,唯有人类财富的增长和未来的技术进步,才是解决环境问题乃至一切人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黑暗的声音 豆瓣
作者: 夏榆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黑暗的声音》是《南方周末》文化记者夏榆的最新随笔集,以作者从矿工到记者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记录亲历及耳闻目睹的矿工、打工者、上访者等当代中国草根人群生活原貌,用自救、自律、自足的态度,书写黑暗、真实和封闭的生活。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豆瓣
作者: Yongnian Zhe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11
Will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bring freedom and democracy to authoritarian China?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new dynamics of socio-political changes in China, and that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are transforming in Internet-mediated public space. Its findings are fourfold. First, the Internet empowers both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Interne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acilitating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and made government more open, transparent, and accountable. Second, the Internet produces enormous effects which are highly decentralized and beyond the reach of state power. Third, the Internet has created a new infrastructure for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ir engagement with (and disengagement from) each other. Fourth, the Internet produces a recur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over the Internet end up reshaping both the state and society.
日本資本主義與臺灣·朝鮮 豆瓣
作者: 中村哲 / 石田浩 博揚
本書旨在探究臺、日、韓等東亞國家近代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和過程,以長期發展的視角,把握亞洲近代經濟發展過程和特色;透過比較研究,究明上述地區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由臺、日、韓三國研究者所組成的跨國研究計畫,可說是東亞近代經濟史首次的綜合研究成果。一方面究明日本殖民政策的共通特質,以及在殖民統治下臺、韓兩地的工業化和生產力之發展;一方面一定程度闡明近代東亞社會和產業發展之異同。
Age of Ambition 豆瓣 Goodreads
6.9 (11 个评分) 作者: Evan Osno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4 - 5
From abroad, we often see China as a caricature: a nation of pragmatic plutocrats and ruthlessly dedicated students destined to rule the global economy—or an addled Goliath, riddled with corruption and on the edge of stagnation. What we don’t see is how both powerful and ordinary people are remaking their lives as their country dramatically changes.
As the Beijing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er, Evan Osnos was on the ground in China for years, witness to profoun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upheaval. In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he describes the greatest collision taking place in that country: the clash between the ris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st Party’s struggle to retain control. He asks probing questions: why does a government with more success lifting people from poverty than any civilization in history choose to be the first regime since Germany in 1935 to prevent the relatives of a Nobel Peace Laureate from accepting his prize? And why do millions of young Chinese professionals—fluent in English and devoted to Western pop culture—consider themselves “Angry Youth,” dedicated to resisting the West’s influence?
Writing with great narrative verve and a keen sense of irony, Osnos follows the moving, illuminating st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and reveals life in the new China to be a battleground between aspiration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which only one can prev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