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大转型时代 豆瓣
作者: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 译者: 秦传安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 4
《大转型时代:全球帝国的阵痛1900-1950》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就是一幅大变革和大转型的图画,就是一个国家走向全球权力顶峰的历史。在这50年间,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从到500美元,增长到1600美元,并实现了广泛的社会保险体系;曾经多达26%的童工受到法律的禁止;黑人已经在名义上享受美国公民的全部权利;登记在册的汽车由13.824辆(人130.76亿),增长到4400万辆(人口158亿),每4人即有一辆;全美由一条地铁,增加到已有10多个城市拥有地铁;电话则从、33万部,增加到4300万部。美国将令人叹为观止的生产力跟这个世界曾目睹过的最广泛的繁荣结合起来。实现了从科技到社会诸领域的广泛变革.实现了美利坚民族的伟大转型。每个人都深信:在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这里是最好的世界.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得更好。
而“美国大发现”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
机遇.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美国也荒唐 豆瓣
作者: 沈群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美国也荒唐》内容简介:作者通过自己独特而传奇的留学、创业经历,透视了当下美国社会的“荒唐”与文明,在惊心动魄的细节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思想的魅力。如“近距离看美国”和《民主的细节》一样,读后让人拍案叹息,茅塞顿开。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人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和对美国文化的深切思考。
美国也荒唐 沈群 敬请期待!
声音与愤怒 豆瓣 谷歌图书
7.3 (48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绿色黄金 豆瓣
Green Gold: the empire of tea
作者: (英)艾瑞丝·麦克法兰 / (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 杨淑玲 / 沈桂凤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
这是一部伟大的茶叶历史,充满了有趣的事实和数据!
从一本关于茶叶的故事,来看价值胜过黄金的茶,如何流传数千年,在无数个地区承载人类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者艾伦和艾瑞丝·麦克法兰是英国国饮——“茶”的最佳诠释者。——《文学书评》
这本书的精彩只能用我手中这杯茶来描述。——《伦敦金融时报》
最富于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最佳英国人》
一本丰富的茶叶历史专书。——《今日历史》
茶叶最非凡的事实,便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有医学疗效的物质。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假如全球茶树遭到真菌侵袭而枯萎,假如住在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人们,亦即全世界2/3的人口,霎时间失去茶水,死亡率将急遽升高,很多城市会瓦解,婴儿大量死亡,这闺怨是一场浩劫。
贫困大国美国 豆瓣
作者: [日] 堤未果 译者: 殷雨涵 / 谢志海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4
《暗访美国(贫困大国美国社会实录)》是一本能改变你对美国看法的书!
你有没有尝试过从“贫困商业”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金融风暴?
当你这么做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那些目光迷茫的老百姓们。
这其中有就业困难的年轻人,他们被高额的学费贷款逼得走投无路;有中老年人,他们因医疗保障的缺失。被推挤到了绝望的边缘;还有儿童。他们一个个胖乎乎的,看似开心。可你知道他们今后的路远比他们的体重更为沉重;就连身处高墙之内的囚犯也不能幸免,要是他们知道入狱后的“代价”如此高昂,恐怕会重新评估犯罪的成本……
然后你会发现,这背后有一股根深蒂固、庞大的力量在操纵着这一切……这就是美国的社会和经济体制。
而被万众寄予巨大希望的奥巴马,他的上台真的能如他的竞选宣言一样“改变”这个社会吗?
在《暗访美国(贫困大国美国社会实录)》中。日本最犀利时事记者堤未果将带您倾听来自底层人民真实的声音,并解读这一讯息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根源。读完后您会发现,真正的“民主”、“自由”是怎么一回事,而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自身所处的社会。
怎样做大国 豆瓣
作者: 薛涌 2009 - 10
大国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人口、大国民生、大国未来……且看薛涌眼中的“怎样做大国”。
大国经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面对第二次“农业革命”的考验,中国人是不是该出国种地了?
大国金融,中国能够打造出世界金融中心吗?纷繁的大国金融历史能否为中国金融崛起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中国金融又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
大国能源,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大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源战略?我们的汽车产业模式该何去何从?
大国人口,“人重物轻”成就了西欧和美国主宰世界的雄心,历史已经证明,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面对全球老龄化的日趋迫近,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大国财富,福利国家是不是人人向往的美好远景?社会究竟是穷人的还是富人的。看来的确需要刺激健康的经济伦理了。
大国未来,中国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能否转变?如果能用土地换教育,让农民进大学,中国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大变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高考制度?
对中国发展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如果你想听听来自大洋彼岸“民间意见领袖”的声音,还是认真阅读一下这部书吧。
本书最具引爆性的观点:
1. 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
2. 通货膨胀并不仅仅是个民生问题,也是个制造业的生存问题。
3. 对于通货膨胀的挑战,中国必须设计一个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对应之道。
4.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热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理念,可能把中小企业边缘化。
5. 可以说,在整个18世纪,没有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哪个国家也打不起仗。
6.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是因为英国掌握着足以使这些技术创造利润的市场。
7. 不借用荷兰的金融体制,美国怕是也没有资源独立,至少不可能那么顺利地独立。
8. 如果中国人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加“值钱”的话,中国经济就会逐渐失去动力。
9. 鸦片贸易最初的目标是解决大英帝国的金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也是一场金融战争。
10. 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什么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11. 在经济刚刚崛起之时,最忌讳的就是对国力的泡沫式期待,更不能以这种泡沫式期待为基础而制定公共政策。
12. 任何市场都镶嵌在特定的政治框架和国际秩序之中。忽视了这一点,市场经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13. 美国正用越来越少的工人,创造越来越高的产值。这怎么能说是制造业的死亡?这分明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
14. 如今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真正考验,恰恰是能否在降低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继续维持高增长。
15. 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这种低价发展的模式,否则就会帮着人家抑制通货膨胀、自己则进口通货膨胀,伤害中国经济本身。
16. 由于拉美、亚洲移民的政治角色越来越重要,美国将更加注重与拉美和东亚的关系,与本是“同文同种”的欧洲则会变得疏远。
17. 美国在19世纪末之所以能够超越英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能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体系为现代科技发明开拓了巨大的市场。
18. 我们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依赖的却是看似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这就像是中东国家依赖开采便宜的石油一样。说白了,我们是靠原料吃饭,只不过这种原料是人而已,而这种原料的供应,会不断减少。
19. 美国有些人认为,购买SUV就是支持恐怖主义,因为美国人如果放弃SUV而改开普通的车,就基本可以不用进口石油。美元之所以滚滚流向中东购买石油,最终使恐怖组织资源充足,归根结底还是SUV所代表的这种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0. 波旁王朝的财政破产,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原因。哈布斯堡王朝因为美洲的白银而成为欧洲最有钱的王室,但钱堆不起金融市场,最后自己坐在银山上走向衰落之途。可见,一个大国必须有自己的金融市场,但这个市场不是想建就能建的。
21. 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封闭,但心灵开放。如今则是社会开放,心灵锁闭。或者说,在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正在迅速融入当今的“世界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最依赖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体。但是,面对自己正在进入的世界,中国在精神上却患了“自闭症”。
22. 中国过去历朝历代,仗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应付战争不是依赖金融市场,而是用苛捐杂税对自己的老百姓敲骨吸髓,结果往往是即使应付了战争,自己的社会也从内部瓦解。所以,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不仅是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之必需,也关乎国家的安全。
23. 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细致到一个县、一个村、甚至一个家庭。这样的著作在英文世界已经多如牛毛。中国学者什么时候写过美国一个小镇或者一个城市的研究?这种无知,也正是上述那些知识分子得以大胆放言的基础。这种自闭症不打破,中国就难以真正地走向世界。
24. 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发生了农业革命,因为18世纪时,西欧发达地区的农业已经能够养活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打破了那种因为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而最终会被粮食供应所抑制的马尔萨斯定律。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大量非农业的产业大军的现代大工厂才能开张。
25. 如果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必须摆脱“不高兴”式的廉价经济民族主义,根据金融市场的信号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要觉得金融市场是几个人或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利益”来操控的。克鲁格曼的中国之行所揭示的是:中国的经济学界和媒体在这方面还不及格。中国在营造世界金融中心的软环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6.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开发,仅仅“掠夺”二字是无法解释的。“掠夺”需要长期的经费来支持。美洲开发的成功,一大因素就在于有长期的金融信贷。否则,欧洲人就要等几年,等从美洲满载而归的船卸了货,出售完商品并获得利润后,再筹集下资金准备一次的航行。在这个期间,等米下锅的美洲殖民者不得不把他们的拓展停下来。美洲的发展就会如蜗牛一样缓慢。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豆瓣
7.0 (47 个评分) 作者: 王东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7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介绍谈到日本时,我们谈些什么?!拘谨的日本人其实最搞笑;日本才是礼仪之邦;为何那么多人青睐卧轨自杀;情人旅馆是怎么回事;日本女中学生的裙子为什么那么短,还能有多短?何谓“我慢”的文化……
这里,有日本生活的全景展现,这里有夸张而且搞怪的日本男人,和好笑又善良的日本女人,还有在日本吃穿住用行等等风俗……
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欢又不喜欢、向往、隔膜、羡慕、嫉妒、恨……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我们这样敏感……
窮到極 豆瓣
作者: 編輯委員會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2000 - 8
從回顧98年綜援檢討至今,揭示綜援人士﹑組織者和學者的看法,希望令更多人領會綜援的另一面。
政府於98年尾推出“投入社會﹑自力更生──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檢討報告書,建議大幅削減綜援金額和改變綜援制度,向綜援人士和組織者發出了挑戰書,激起我們不同的組織和團體連結起來,共同向政府提出控訴﹑反駁政府的論調。
中国意见书 豆瓣
作者: 凤凰周刊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 4
中国意见书:百位著名学者国是论衡,ISBN:9787802346239,作者:凤凰周刊 编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豆瓣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本书讨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这一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五四” 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到“五四”后各种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些因素在竞争中的互动,并从区域、文武、新旧等文化因素与政治斗争的纠结考察北伐前数年军政格局的演变。全书所再现的“历史现象”与既存认知有相当距离,或更贴近这一时段中国思想、政治领域那种异常丰富、曲折而活跃的动态场景。
舒立对话 豆瓣
作者: 胡舒立 / 王烁 主编 2011 - 2
《舒立对话:未来十年,世界是谁的游戏》是一部有关过去10年(主要为2008~2010年)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和话题的采访合集。胡舒立女士现任财新传媒集团总发行人兼总编辑、《新世纪》周刊总编辑和《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她不仅是中国财经传媒领域的超重量级人物,在国际上同样享有盛誉,被美国的《纽约时报》评为中国最强有力的财经媒体主编。
《舒立对话:未来十年,世界是谁的游戏》中的采访对象既有各国政府要员,也有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等,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力量和最活跃的经济体。这种权威媒体与各领域的权威人士的高端对话,对读者而言,是难得的思想盛宴,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培养大局观和掌控个人财富的高端智囊书。
美国的逻辑 豆瓣
作者: 玛雅 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 8
《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利弊得失,对“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感时忧世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所收内容涉及中国发展道路、新闻媒体自由、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方向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直接针对社会生活情况展开讨论,最大的特点是,从深层次的历史、思想观念、文化心理诸因素展开分析,结合理论谈现实,或挖掘历史渊源,或作中外对比。
中国的困惑 豆瓣
作者: 凤凰书品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怎样为沙地上的城堡筑实基础?
改革三十年至今,中国在经验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却也孳生了诸多问题。从经济模式到政治体制,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福利,从农民进城到全民教育……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已经越来越凸显和严重。“国富民穷”“国近民退”之敏感言辞,也时时被舆论搬上谈判台。
不论是一桶水浓缩为几滴水的台上智慧,还是从几滴水中领悟一桶水的普通听众,他们在讲堂相遇,都应是生命的盛事。今天这一课,来自凤凰卫视最坚守“思想性”“学术性”的品牌节目《世纪大讲堂》。
2010年8月,陈志武、张鸣、朱永新、盛洪、王思斌、毛寿龙、郑永年等十六位学者走上《世纪大讲堂》的讲台,审视自己的良心和智慧,在《中国的困惑》一书中对话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王鲁湘,深度剖析房改、医改、税改、教改等现实热点,为中国如何走出困境群策群力,开具良方。
然而能否解决问题,终究还要看国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有多大。王鲁湘说,中国已经到了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只有变“国富民穷”为“国富民强”,才能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华丽的转身。当今的官民博弈,究竟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还是一场虚无的海市蜃楼?中国式改革将何去何从?所有人问所有人,问题由中国亲自解答。
Cengage Advantage Books 豆瓣
作者: Serena Nanda / Richard Warm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 2011 - 2
Framed around the concept of culture, Nanda and Warms' brief book shows you how culture matters in driving and explaining human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dynamic nature of culture that interrelates various cultural systems in adaptive (or maladaptive) ways. The text emphasizes why understanding culture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world today, and how we can solve problems and effect positive change. The authors will draw you into the book's concepts via engaging ethnographic storytelling and a conversational writing style that connects you to the topics. You'll focus on contemporary issues, issues of globalization, issues of gender, and issues of equalities and inequalities topics that are important to both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and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you.
城管来了 豆瓣
作者: 随风打酱油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城管来了》内容简介:一位曾经混迹网络的80后愤青,警校毕业后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城管队员。从整天在网上骂人,到整天在岗位上被人骂,这种转变让他心态失衡,发蔫、暴躁,甚至还失去了女朋友。然而,他最终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城管队员。这其间,他心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书讲述的是作为一名城管队员,作者在执法生活中的日常见闻,比如在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路边小吃摊的一些令人震惊的秘密;还有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囧人囧事……文笔幽默,犀利麻辣,足以颠覆人们以往对城管群体的看法。
2010年10月开始,一个神秘网友,以“随风打酱油”的网名,开始在天涯论坛京版开帖《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讲述北京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与真实生活,视角敏感,内容狗血,于是乎,很快引起围观,帖子被首页置顶。“酱油哥”红遍天涯。
面对这位自称城管的网友刚柔并济的“太极神掌”,跟帖的谩骂声从大到小,理性沟通最终取代了网络语言暴力。同时,发帖人“酱油哥”真实身份也逐渐曝光。
他身边的人如是说:
——海淀分队1米82的小帅哥
——警校毕业,公安大学进修,现为人民大学的在职研究生
——就是吃饭没出息,他就爱吃……
——他这人特没六儿,指导员教育他,他能把指导员教育了
——跟生人话不多
媒体说:
——有魅力的草根网络发言人
“酱油哥”做了什么:
——在一个城管队员的角度,真实记录自己的工作,换来理解。
——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理性、现实地评论社会现象,赢得认同。
——以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的热情,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岗位上,揣着各种为百姓服务的具体建议和想法,赢得尊重。
史上最真日本史 豆瓣
作者: 樱雪丸 现代出版社 2011
我们为什么要读日本史?
这世界上也许再无第二个国家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咬合得这么紧密。
看清“弹丸之国”为何与美、中同列当今强国前三甲,能让我们变得更强。
谈论我们的这个邻邦,说到底最好的概括也许是:一言难尽。日本怎么了?
我们一度被日本学习,曾被日本凌辱,一直在被日本超越。为什么是日本?
你想得到的日本,想不到的日本,《史上最真日本史》带你零距离贴身肉搏
给理想一点时间 豆瓣
李志题 主编
6.3 (14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 闾丘露薇 新星出版社 2011
《给理想一点时间》一书,是凤凰网博报2011年度博文精选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近70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得博文选集。
资中筠自选集(全五册)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资中筠自选集(套装共5册)》包括:《资中筠自选集:感时犹世》、《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资中筠自选集:做观天下》、《资中筠自选集:闲中记美》、《资中筠自选集:不尽之思》。本人忝列“学者”圈,以笔耕为业,实际上是半百以后才开始。前半生所写文字都是奉命之作,多为“内部”报告,偶然以他人名义公开发表,也多为应景文章,不值得追认。我笔归我有,迄今不过三十载。前期主要是专业研究的学术著作。在“正业”之外兴之所至写点东西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然是与当时的开放形势分不开的。对我这个半生为驯服工具的人来说,发现原来这支笔还能属于自己,可以这样来用,是一大解放。开始只是偶一为之,且多为读书心得,后来逐渐欲罢不能,大量写作始于90年代,特别是正式退休之后。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诸笔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命题作文之累。80年代初的心情充满了对未来的热情和期待,自己似乎大梦初醒,从精神桎梏和迷失中走出来。尽管仍然感觉到旧的顽固势力和种种太熟悉的思维习惯的羁绊,总的心态是乐观而有信心。以后种种是那时未料及的,所以从文章时序来看,越到后来,所表达的心情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