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M. Il figlio del secolo Goodreads
作者: Antonio Scurati Bompiani 2018 - 9
Lui è come una bestia: sente il tempo che viene. Lo fiuta. E quel che fiuta è un'Italia sfinita, stanca della "casta" politica, dei moderati, del buonsenso. Allora lui si mette a capo degli irregolari, dei cialtroni, dei delinquenti, degli avventurieri, degli incendiari e anche dei "puri", che sono i più feroci e i più fessi. Da un rapporto di Pubblica Sicurezza del 1919 lui invece è descritto come un uomo «intelligente, di forte costituzione, benché sifilitico, sensuale, emotivo, audace, facile alle pronte simpatie e antipatie, ambiziosissimo, al fondo sentimentale». Lui: Benito Mussolini, ex leader socialista cacciato dal partito, agitatore politico indefesso e direttore di un piccolo giornale di opposizione, è un personaggio da romanzo. Sarebbe un personaggio da romanzo, se non fosse l'uomo che più d'ogni altro ha marchiato a sangue la realtà, il corpo dell'Italia, nella storia e nella cronaca, nella tragedia e nella farsa. E infatti la saggistica ha finora dissezionato ogni aspetto della vita di Mussolini. Nessuno però aveva mai trattato la parabola politica, umana, esistenziale di Mussolini e del fascismo come se si trattasse di un romanzo. Un romanzo in cui d'inventato non c'è assolutamente nulla. Un'opera che ci conduce a rivivere passo per passo il ventennio che ha cambiato per sempre la nostra storia.
When I Fell from the Sky 豆瓣
Als ich vom Himmel fiel : wie mir der Dschungel mein Lebenzurückgab 所属 作品: 她的空难和她
作者: Juliane Koepcke / Beate Rygiert 译者: Ross Benjamin Titletown Publishing, LLC 2011 - 11
Describes the 11-day ordeal faced by the 17-year old sole survivor of anairplane crash in the Peruvian jungle in 1971.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所属 作品: 血疫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经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和凤鸣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6 - 1
1957年反右斗争期间,作者和作者的丈夫王景超双双被划为右派分子,王景超并被定为极右分子,开除公职,劳动教养。他们一下坠入黑暗的深渊,成为阶级敌人,都被发配到农场劳动改造。在紧接着到来的1960的大饥荒中,王景超活活饿死在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教农场里,作者总算死里逃生,回到了甘肃日报社。1961年9月,甘肃日报社领导宣布为作者俩和其他8名难友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后安排作者在甘肃日报编辑部资料室工作。十年浩劫中,作者又再次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开除公职,遣送农村监督劳动。作者两次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前后达11年之久。在作者的大半生里,作者经历了家破人亡的不幸和痛苦,更在11年里作为阶级敌人受尽各种凌辱委屈,作者经受了一个女性所难以承受的各种情感遭际与心灵创伤。到1978~1979年,作者和王景超的右派问题终于改正。甘肃日报社在反右派斗争中所划的11名右派分子全部获得改正。
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不仅作者们家遭受劫难,几十万知识分子在遭受劫难,中国人民都在遭受劫难。在反右派斗争之后,接踵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上,不分职业、文化、民族、阶层、年龄等等,不问其主观意向如何,都程度不同地忍饥挨饿,千百万的人因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是血和泪写就的历史。
曼克 (202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ank
7.0 (198 个评分) 导演: 大卫·芬奇 演员: 加里·奥德曼 / 阿曼达·塞弗里德
其它标题: Mank / 曼凯
随着赫尔曼·J·曼凯维奇争分夺秒地完成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剧本,人们将通过这位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兼嗜酒编剧的视角,重新审视 20 世纪 30 年代的好莱坞。
生活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Ловесть о жизни 所属 作品: 一生的故事(全六册)
作者: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王丽丹 姜敏 许力 任明丽 王志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内容简介
本书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共分为《遥远的年代》《动荡的青春》《未知世纪的开端》《满怀希望的时期》《投身南方》《漂泊的篇章》六卷。书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溯回望、对创作历程的思考探索,亦有对大自然空灵淡远的诗化描绘,作者更是艺术化地书写了与之 同时代的作家 ,诸如布尔加科夫、巴别尔、谢维里亚宁等人的生平轶事。此外还着力刻画了船夫、马车夫等普通人物群像,行文间流溢着生活的厚重感和纯美诗意。从中可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可一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时期的社会历史图景。
◉名人推荐
您是什么人呢——小说家还是诗人?大概,是诗人。
——高尔基
他懂得如何创造一种特殊的、神秘而优美的艺术氛围——我指的是在最高意义上来使用这些词汇。
——英娜•高夫
我要感谢他大师般的技巧,他的严谨、灵感,以及罕见的纯洁。这个温柔和善的人对自己却出奇地苛刻,以此捍卫作家这个崇高的称谓。…假如我今天想要去读帕乌斯托夫斯基,那不是因为赶上了他的某个纪念日,而是因为他是我始终不渝的爱,是我们的爱,我们共同的骄傲。
——伊•爱伦堡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清新自然,如阳光般明媚,其中蓄满凝缩了的青春能量。这些作品神采飞扬,激动人心,没有颓唐的情绪,有的是一如既往的南方的大海带着咸味的气息以及炎热的正午时分的光芒。
——尤里•邦达列夫
他不是一个像安徒生和格林那样的童话讲述者,他是一个故事讲述者,他用他的故事减轻了善的难度,减轻了人们用新的目光看世界的难度。
——什克洛夫斯基
希望之翼 豆瓣
Als ich vom Himmel fiel: Wie mir der Dschungel mein Leben zuruckgab
作者: 茱莉安. 柯普科 译者: 林资香 橡樹林文化出版 2013
◆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排行榜!
在生與死之間,我對事情有了全新的看法。
我學到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生命;從那之後,我把每一天都過得像是最後一天;還有對於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一手珍貴照片,首度披露茱莉安的童年及少女時期、失事的飛機殘骸、神祕又迷人的雨林風情。
1971年12月24日,17歲的茱莉安和母親在秘魯登上了一架蘭薩航空的班機,準備與父親一同歡度聖誕節。班機起飛後不久,就撞進了一場詭譎的雷暴中,令人心碎的悲劇就此發生。91名乘客罹難,只有一名少女從三千公尺高空墜落到秘魯的雨林中,奇蹟的僅受到輕傷。
她就是茱莉安,這場驚動全世界空難的唯一生還者。
由於茱莉安從小就跟著研究秘魯雨林生態的父母住在叢林裡,從空中墜落雨林後,她靠著父母教導的叢林法則,順著水源找到人跡,回到文明世界。然而這11天的求生歷程,其艱辛、絕望、掙扎,不僅難為外人道,更是對意志力的一大考驗。
經過40年的沉澱後,茱莉安終於打破沉默,敞開心房,將自己在叢林中的童年、父母對保護雨林的努力、空難事件的始末、獲救後對生命的省思、背負著「倖存者」之名帶給她的壓力和質疑,娓娓道來,真實、心痛、溫暖地交織出一段啟發人心的奇蹟之旅。她的故事,也讓我們重新帶著敬意與謝意,看待地球的環境以及人類身處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Love and War in the Apennines 豆瓣
所属 作品: 亞平寧的愛情與戰爭
作者: Newby, Eric 2010 - 10
Hailed as Newby's 'masterpiece', 'Love and War in the Apennines' is the gripping real-life story of Newby's imprisonment and escape from an Italian prison camp during World War II. After the Italian Armistice of 1943, Eric Newby escaped from the prison camp in which he'd been held for a year. He evaded the German army by hiding in the caves and forests of Fontanellato, in Italy's Po Valley. Against this picturesque backdrop, he was sheltered for three months by an informal network of Italian peasants, who fed, supported and nursed him, before his eventual recapture. 'Love and War in the Apennines' is Newby's tribute to the selfless and courageous people who were to be his saviours and companions during this troubled time and of their bleak and unchanging way of life. Of the cast of idiosyncratic characters, most notable was the beautiful local girl on a bike who would teach him the language, and eventually help him escape; two years later they were married and would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as co-adventurers. Part travelogue, part escape story and part romance, this is a mesmerising account of wisdom, courage, humour and adventure, and tells the story of the early life of a man who would become one of Britain's best-loved literary adventurers.
阿桑奇自传 豆瓣 Goodreads
Julian Assange: The Unauthorised Autobiography 所属 作品: 阿桑奇自传
7.9 (17 个评分) 作者: 朱利安·阿桑奇 译者: 任海龙 / 常江 译林出版社 2013 - 7
史上最大规模泄密事件策划者,继“电报门”后,阿桑奇携斯诺登“棱镜门”再度来袭!阿桑奇放言称:“2013年将曝光逾100万份机密,那些国家无一幸免!”
【“维基解密”创始人唯一亲述自传,译林社独家版权;精选重磅解密文件作为附录】
《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追忆了阿桑奇传奇的一生:漂泊而快乐的童年过后,他如何成为少年黑客,勇闯五角大楼?退出“密码朋克”这一精英组织的他,怎样冲破各方阻挠,成功运作自己的泄密组织“维基解密”?让他避难至今的双重性侵指控又缘起何处?本自传特别记叙了阿桑奇的监禁,详细再现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的演变。文末独家精选了重量级解密文件作为附录。
★看点一: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向你吐露有关他自己那些不能不说的秘密
2006年10月4日,阿桑奇建立了大型文档泄露及分析网站“维基解密”。因其“数据源不可追查亦不被审查”,维基解密号称安全级别最高的举报平台。9万份阿富汗战争日志、15万份美军装备记录、40万份伊拉克战争日志、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阿桑奇掌握的海量情报无疑使他成为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
阿桑奇本身就是个秘密。他是游走法律边缘的黑客罗宾汉,用绵绵不绝的泄密文件不断捻动政要和权贵们的神经。他的那些材料究竟来自哪里?有人怀疑是他自己假造的。阿桑奇在自传中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即使文件是假的,它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证明秘密文件的披露能够加深我们对复杂政治局势的理解。”
阿桑奇自称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与自由战士,他的支持者们更是将其奉为人民英雄。可据一些新闻学者透露,阿桑奇曾服务于澳大利亚情报部门,实为反美特工。本书中,阿桑奇详细披露了自己和政府部门的多次交锋,也不避嫌地讲述了他与警方携手破案的过往经历。
★看点二:事发三年,阿桑奇首次开口讲述,让他政治避难直至今日的“双重性侵”指控
阿桑奇红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他维基解密事业的巅峰期,经他泄密的关塔那摩监狱手册、驻伊美军误杀平民视频、伊拉克法警虐囚丑闻等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第三次是现在,身为厄瓜多尔驻英使馆的政治难民,他处境不妙,却协助斯诺登躲避美国的追捕,并声称会替他揭露更多的政府监控计划。至于他为何躲入厄瓜多尔使馆,不得不提到他的第二次走红。他很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但不管(他)做什么,泄露什么文件,瑞典的案子都是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自传中,他“怀着谅解的精神”花了11页的篇幅首次讲述和A、W两位女性情感纠葛的始末,他感觉“‘美人计’的可能性很大”。今后在别处,他“不会再为各位挖掘更多细节”了。
★看点三:揭秘维基解密之外的阿桑奇:他不仅仅是个黑客
这不是有关阿桑奇和他神秘组织的新闻报道总汇,这不是关于他黑客行动的科幻电影,这是他的自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铺天盖地的报道恨不得将他描述为一个生来就会编程的外星人。谁都知道他童年漂泊不定,但没人知道他其实乐在其中;谁都知道他转过30多次学,讨厌学校教育,却没人知道他曾有一位十分敬仰的金老师。他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饲养蜜蜂。长大之后他似乎自己就变成了一只蜜蜂,跳着外人无法理解的圆圈舞(黑客程序),采蜜(收集机密),传播花粉(泄密),时不时蜇人。
★看点四:本书出版实属不易,阿桑奇撕毁了本书合约,他不希望读者知道得太多
为了解决维基解密的经费问题,更为了筹措瑞典性侵指控的律师费用,阿桑奇同意写一本自传,顺便宣扬一下他的“战斗宣言”。可洋洋洒洒地完成之后,阿桑奇认为“书的内容对他来说牵扯太多个人私密了。”当全世界38家出版社计划出版本书时,他说他想废除合同。虽然他改变主意了,但他一直都说书写得很好。阿桑奇对本书的评价出版社表示认同,因此遵守合同规定,出版了此书。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所属 作品: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9.1 (103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世界名片各国货币上的人物故事 豆瓣
作者: 谷丰等 2007 - 11
《世界名片:各国货币上的人物故事》主要内容:一个国家的货币就是一张世界名片。上了“名片”的人物大都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们有的是领袖、总统、政界要人,有的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或者是作家、艺术家等等,在这些重量级的大人物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想了解他们吗?那就通过“名片”这一载体做一次探寻之旅吧。
北洋风云人物:徐世昌 豆瓣
作者: 董尧
本书以真实史料为依据,用较为凝重的笔触描绘了徐世昌从九年翰林到小站练兵,再到总督东北、出任袁总统的国务卿,一直到当上民国总统,最后直至卸任后的生活起居及志趣。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徐世昌风云起伏的传奇人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
1913 豆瓣
1913: Der Sommer des Jahrhunderts 所属 作品: 1913
7.0 (8 个评分) 作者: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译者: 续文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1913,如鲜花怒放、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年,而堕落的种子已悄然萌发。在文学、艺术和音乐方面,所有的极端情绪都在肆意燃烧自己,仿佛再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弗兰茨·卡夫卡给菲丽丝·鲍尔写极长又极美的求婚信;普鲁斯特在追忆他的似水流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被无休止的丑闻缠身;在米兰,第一家普拉达连锁店开业;杜尚把一个车轮安在一把餐椅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赖纳·玛利亚·里尔克一起开怀畅饮;一个叫作阿道夫·希特勒的奥地利年轻画家在兜售他清新的城市风景画……1913的夏天过后,天翻地覆,漫长的19世纪终于让位给破碎与极端的20世纪。
2018年6月27日 已读
看书名以为只写一个夏天,结果一看目录是写了一整年……所有人的事儿揉在一起讲却又不真的隔空链接,讲三个月都嫌长,更不适合一年这个区间。
传记 历史 外国文学 社会史
谁愿永生 豆瓣
Freddie Mercury 所属 作品: 谁愿永生
8.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弗里斯通 / [英] 大卫•埃文斯 译者: 陈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8
本书是关于“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最私密、真实的一部传记,由他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担任过他十二年私人助理的彼得•弗里斯通撰写,英文版原书副标题为“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写的私密回忆录”,它在西方被公认为是了解弗雷迪的最佳读本,一枚通往费雷迪•莫库里的最佳介质。
上天赋予弗雷迪的不仅仅是高亢璀璨的华丽音色、横跨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皇后”乐队的经典歌曲中竟然有一大部分是由弗雷迪包办了词曲创作!这其中就包括《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们是冠军》、《杀手皇后》、《找个人来爱》、《那疯狂的小东西就是爱》等。除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和创作能力,作为摇滚乐史上第一位死于艾滋病的摇滚明星,弗雷迪的性取向、放纵不羁、低调神秘和英年早逝也为他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当人们通过欣赏“皇后”乐队的演唱会视频,看到他那已然脸谱化的八字须和黑色短发,听到他那自由奔放的演唱,感受到他那驾驭数十万人的气场,自然会禁不住去想,这个舞台上激情四溢的“皇后”,人前光芒万丈的“神”,日常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人物传记。一来它的作者彼得•弗朗斯通并非传记作家或乐评家,而是弗雷迪生前的私人助理,一个对其饱含深情的密友,一个“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男人。自1979年开始为弗雷迪工作时起,彼得和他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居住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为其打理一切所需,直至他最后入土为安方才离去;二来它并非遵循一般摇滚传记从出生到死亡大事记,辅以过分煽情描述的传统套路写出。关于撰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彼得坦陈是肩负了“辟谣”的使命,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一个真真切切的弗雷迪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在书中写道:“我不想做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学究姿态。在我看来,要想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弗雷迪,最好的办法就是如实记下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它是一本写满回忆的私人日记本,一本十二年里的私密故事汇,而这些点点滴滴聚集在一起,则为我们描摹出费雷迪的真实轮廓。
当然,彼得也在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弗雷迪广为人知的“神”的一面,与此同时,他力图褪下弗雷迪“神”的光环,还原弗雷迪不为人知的“人”的一面。
我们在阅读彼得有些干涩却至真至情的文字时,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那些点点滴滴看似琐碎细微,却是浸透了情感的润泽。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会发现它带给你的震撼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在彼得眼中,“弗雷迪是这个世界上个性最复杂的人物之一”,弗雷迪的个性到底有多复杂,弗雷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彼得通过拼接起记忆中琐碎细腻的细节片段给出了答案——我们不得不佩服彼得•弗里斯通的记忆力,经年之后,他仍然清清楚楚地记得关于弗雷迪的一切。曾经那些尽在彼得眼中的细节,诸如弗雷迪的衣食住行,舞台上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的每一次猎艳,每一次际遇,每一幕难忘的场景,每一个情人和性伙伴,每一个朋友,每一只猫,每一个家,拥有的每一样艺术品,去过的每一家餐厅和同性恋酒吧……从他的笔端缓缓地流出。他用笔尖述说着记忆,仿佛弗雷迪从抽象的符号中复活,穿过遥远的时空来到我们身边。通过这些彼得娓娓道来的细节,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弗雷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个性,他的音乐,他的为人,他的观念,他的嗜好,他的习惯……我们才得以“认识”一个有血有肉、与常人有别但又能为你我所理解的弗雷迪。
梵高手稿 豆瓣
Van Gogh’s Letters:The Mind of the Artist in Paintings, Drawings, and Words,1875-1890 所属 作品: 梵高手稿
9.2 (33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梵高 / [美] H. 安娜•苏 / 编 译者: 57°N艺术小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内容简介】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车神舒马赫 豆瓣
作者: 伯斯・朗费罗 / 卡琳・思图门 译者: 刁晓瀛 2004 - 6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详细介绍德国籍的赛车手舒马赫的传记,由舒马赫的专栏作家卡琳·思图门撰写。M·舒马赫是迄今为止国际F1赛事中唯一六连冠的车手,在世界车迷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奉为车神。本书记人叙事不偏不倚,娓娓动听,语言清新活泼又幽默有趣。译作基本上保留了原著的风格。
在F1的大牌冠军中,米歇尔·舒马赫的特征鲜明突出——咄咄逼人。立足其不可思议的驾驶天赋,舒马赫在疆场上充分展示了他那咄咄逼人的本性,从而五次摘取了赛季冠军,他将其咄咄逼人的本性与严格的纪律、铁一般的意志以及贯彻能力融为一体,并提炼为他独具个性的成功秘方。
徐世昌评传(上下) 豆瓣
作者: 沈雲龍 2013 - 1
《徐世昌评传(套装共2册)》为沈云龙先生代表性著作之一。徐世昌为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晚清时期曾任东三省总督,1918年至1922年任民国大总统,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民国总统徐世昌创造了民初的五大奇迹,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均有建树,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东方西方化”的美誉。他在位期间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的“黄金期”。
我,费利尼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我,费利尼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夏洛特•钱德勒 译者: 黄翠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4
比起他的梦,费里尼的现实人生甚至更见精彩。他将梦境寄托于电影胶片之上,为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
本书是作者夏洛特·钱德勒花了十四年的时间(1980年至1993年),与费里尼对话的成果,分为三篇上篇记述费利尼年幼时受到马戏、电影及美国漫画的影响,年少时到罗马从事漫画及记者的工作,并进而接触电台、电影编剧的经过:中篇讲述他如成为导演,且逐渐闯出知名度:下篇则着重于费里尼成为大师以后,如何成为一则传奇。费利尼对作者说:“我把我仅有的一生都说给你听了。这些就是我的遗言,因为我已经没有什么可说了。”
本书细节丰富,叙述委婉亲切,对于读者理解费利尼其人其作当有助益。
我是说谎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我是说谎者
8.3 (7 个评分) 作者: [意] 费里尼 三联书店 2000 - 10
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本书为其艺术笔记的总集,也是其从事电影艺术数十年的生动回忆录,为我们了解这位伟大的天才提供了最为直接和生动的文本。透过其言谈的直率和其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也使我们重新领略到强烈的“费里尼风格”。
我的前半生 豆瓣
所属 作品: 我的前半生
7.1 (24 个评分) 作者: 爱新觉罗·溥仪 群众出版社 2003 - 4
溥仪三度当皇帝,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环境的结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其改造过程则折射出国家进步的曙光。溥仪晚年的愿望,是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因过早去世而未成。假设他能活到改革开放后,再下笔写下新感受,我想这本《我的前半生》更有教育意义。
依照封建传位规则,当初本不该由溥仪当皇帝。1908年秋,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便急着过继子嗣。按理应选“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此人的祖父是咸丰帝的六弟奕訢。奕訢当初曾协助发动过北京政变并造成“垂帘听政”。可“老佛爷”却偏偏挑中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其原因有人猜测是慈禧自认为身体还好,找个小皇帝便于她摆布。另外,溥仪的祖母是慈禧的亲妹妹,母亲又是慈禧头号亲信荣禄之女。当时,溥伟守在宫外,满以为肯定轮到自己,一见溥仪被抱进去,竟气得大骂了半晌。对此“咆哮宫门”的不赦大罪,慈禧看在他祖父的面子上才隐忍不问。11月中旬,光绪、慈禧奇怪地在两天间双双死去,只好由新太后、光绪的妻子隆裕和自己的小叔子载沣一同扶持溥仪登基。
溥仪作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三岁时首次当皇帝时国运已气数将尽。他登基时由任摄政王的父亲抱上殿,鼓乐轰鸣、百官跪拜时,他被吓得大哭。其父怎样哄也不灵,只好拿来玩具说:“快了!快了!快要完了!”不少大臣私下说这话不吉利。果然,不出三年,1912年初,清廷面对辛亥革命的风暴,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其实是他伯母)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宣布退位了。
退位后的溥仪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溥仪复辟,这位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此后,溥仪把复辟的希望寄托于外国,先是受英国公使馆派来的师傅庄士敦鼓动准备到西洋寻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维持民国而未成行。后来,他与制造“满蒙独立”以分裂中国的日本侵略者联手,在“九·一八事变”后去了东北,先当“执政”,1934年,第三次登基。日本人却未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只让他当“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对外言论全要由关东军拟稿,连走出宫的自由都没有。
在伪满深宫中呆了十几年的溥仪,对日本人由感谢变为不满,后来又发展为恐惧,不过,这与抗日斗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十年,完全是罪有应得。
由帝王变为公民,晚年曾想写《我的后半生》可惜未成。
在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获得一张选民证后,溥仪称这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他开始在植物园劳动。蒙哥马利来访时询问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这位英国元帅惊讶之极,回国后把这当成奇闻宣传。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溥仪,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了八十年代,溥仪又成为影视作品中的要角。国内创作的片子客观地描述了他由幼稚少年受封建思想毒化,后来又在帝国主义分子庄士敦和土肥原之流诱惑下走上叛国之路,解放后又如何改造成一个对人民有益的公民。西方人主创和拍摄的片子,却宣扬溥仪一向善良,人性不可改变,而“洋师傅”庄士敦则被描绘成传播了西方文明和鼓励个性发展的天使般人物。至于溥仪投靠日本充当伪满傀儡皇帝,片中推诿为环境使然,他本人只是受害者。抛开不同国度的价值观不谈,仅从客观历史而论这也有悖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