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Bach: 6 Suites for Cello, BWV 1007-1012 豆瓣
9.4 (28 个评分) Anner Bylsm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6月19日 出版发行: Sony
J. S. 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大约作于1717年,克滕。巴赫的这一套组曲采取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即集数种古典舞曲组成。当时克滕宫廷中有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巴赫以这两位演奏家作为对象作成这套组曲,这套组曲谱系巴赫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抄下来,原谱没有速度标记。现在这套组曲的速度标记有多种历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所标标志,公认的版本是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H.贝尔卡所标,卡萨尔斯所标版本也极为重要。(林逸聪)
毕斯马(Anner Bylsma),出生于1934年的荷兰大提琴家,他对巴洛克音乐投注了相当多的心力,1976年他成为第一位灌录巴洛克大提琴的演奏家,而且曾经灌录过维瓦第全部的大提琴作品。他所演奏的巴赫无伴奏评价相当高,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却是一位「巷内人」都知道的实力派大师,他两次灌录巴哈无伴奏大提琴曲加上他在巴洛克音乐上的努力,让大家以为他只在巴洛克音乐上钻研,其实巴洛克只是他擅长的类型之一。出身自音乐世家的毕斯马父亲是位长号手、作曲家、指挥家,他们家族中没有人学习过大提琴,1934年出生的他起初师承Carel Van Leeuwen Boomkamp,在老师身上学到对古乐以及古代大提琴的很多知识,1962-68年间,他在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六零年代早期他与莱昂哈特、布鲁根等古乐名家,一起的组成的Quado Amsterdam,尝试用当代乐器诠释巴赫那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但是一开始合作毕斯马就觉得事情不对劲,因为不管他怎样轻柔的演奏大提琴,总是会将布鲁根的直笛声「盖掉」,后来他们发现答案是大提琴必须用「肠弦」。毕斯马的琴声充满了人性,他不以速度、炫技、华丽为诉求,展现的是宁静、内敛、沉思的味道,加上其大师风范精彩可期。(转自Marcelproust相关介绍)
此版录于1992年,使用了名琴Servais。
肖邦:十九首夜曲(全集) 豆瓣
9.9 (99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专辑介绍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1、2张,夜曲全集。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 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 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 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 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 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 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 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 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 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 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 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像作于1833年的Op.0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 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 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 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 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 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n bsp;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 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 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 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 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 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 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 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 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 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 《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 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 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 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 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 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 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 、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 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 曲。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 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 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 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 (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 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 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 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 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6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 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 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 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 。”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 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 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 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 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专辑曲目
Disc: 1
1. Op. 9 - No. 1 In b flat
2. Op. 9 - No. 2 In E-Flat
3. Op. 9 - No. 3 In B
4. Op. 15 - No. 1 In F
5. Op. 15 - No. 2 In F-Sharp
6. Op. 15 - No. 3 In g
7. Op. 27 - No. 1 In c sharp
8. Op. 27 - No. 2 In D-Flat
9. Op. 32 - No. 1 In B
10. Op. 32 - No. 2 In A-Flat
Disc: 2
1. Op. 37 - No. 1 In g
2. Op. 37 - No. 2 In G
3. Op. 48 - No. 1 In c
4. Op. 48 - No. 2 In f sharp
5. Op. 55 - No. 1 In f
6. Op. 55 - No. 2 In E-Flat
7. Op. 62 - No. 1 In B
8. Op. 62 - No. 2 In E
9. Op. 72 - No. 1 In e
乐曲介绍
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
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
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
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
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
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
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
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6:16秒, play
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
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
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
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
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
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
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5:48秒, play
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
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
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
演奏: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作为肖邦的同胞(波兰),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专家。对他来说,肖邦的音乐基本上是快乐的,钢琴的声音是优美的。从鲁宾斯坦的演奏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肖邦的健康情感和高贵格调。他所演奏的肖邦,通常都具有极为平衡的效果,表情的自然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感。
Karajan Forever - The Greatest Classical Hits 豆瓣
9.7 (43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6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目录DISC 1 01 VIVALDI SPRING02 ADAGIO 03 VALSE FROM STRING SERENADE04 MENUETTO05 OMRNING MOOD06 SYMPHONY NO.40 MOLTO ALLEGRO07 VALSE TRISTE08 SYMPHONY"FROM THE NEW WORLD"09 NOTRE DAME:INTERMEZZO10 CARMEN SUITE:PRELUDE I 11 BOLERO12 THE SLEEPING BEAUTY:VALSE13 LA TRAVIATA:PRELUDE TO ACT III14 SYMPHONY"ORGAN":MAESTOSODISC 201 AISO SPRACH ZARATHUSTRA02 CAVALLERIA RUSTICANA03 EINE KLEINE NACHTMUSIK:ALLEGRO04 SWAN LAKE05 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06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ALLEGRO07 THAIS:MEDITATION08 BADINERLE09 BARCAROLLE10 PLANO CONCERTO NO.1 ALLEGRO11 SYMPHONY NO.5 ADAGITTO12 SYMPHONIE CLASSIQUE FINALE13 DANCE OF THE LESSED SPIRITS14 NUTCRACKER:DANSE DE LA FEE DRAGEE15 NUTCRACKER:VALSE DES FLEURS广告语: 卡拉扬超级精选2CD:收录《卡拉扬纪念典藏套装》精华曲目,包括: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马斯卡尼、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作曲家代表作。从一九五0年代到八九年,这一段期间,卡拉扬录制下无数经典的录音,留给后代无数的音乐宝藏,据一项保守估计,卡拉扬的录音,在全世界至少卖出了一亿张CD,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能和他相互媲美。做为一位指挥家,卡拉扬对乐坛的影响就像他所说的:「我的笔在乐团团员的身上,留下痕迹……」而现在,我们则透过录音,捕捉到卡拉扬瑰丽深刻的音乐世界。
The Chopin Collection 豆瓣
9.9 (26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10月7日 出版发行: RCA Victor Europe / BMG
演奏家介绍
阿图尔·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也是本世纪钢琴演奏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鲁宾斯坦于1887年出生在波兰的华沙。他是一个波兰犹太商人的儿子,很小时便崭露了出众的音乐天才。他三岁开始学钢琴,四岁就登台公开演奏,被誉为“神童”。十岁时,他在柏林师从著名钢琴家卡尔·巴尔托。1905年,赴美举行了七十五场演奏会,在演奏厅里获得听众狂热的喝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他便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钢旁演奏家。1946年,鲁宾斯坦加入了美国籍。1956年在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五场音乐会,总共演奏了十七首协奏曲;1960年又在四十天内举厅了十场独奏音乐会,充分显示了他那雄厚的实力和精湛的演奏技巧。
鲁宾斯坦是一个非常全面的钢琴家,他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并能将它们同样演奏得精彩绝伦。他拥有高超的技巧和惊人的记忆力,弹奏的音色明亮而华丽,速度极快,音符在他的手指下如同流水一般地奔泻而出。他弹奏肖邦的作品时,更加使人感到亲切动人,其缠绵婉转的美妙琴声,能将听众带到那充满诗情的田园意境中去。
鲁宾斯坦具有极强的读者能力,而且能够迅速地将乐谱背下来。他能够在一个晚会上一口气弹奏三至四部协奏曲,他那充沛的精力和惊人的才华使人们大为震惊,不得不为他那特殊的天才所叹服。鲁宾斯坦于1982年逝世,终年九十五岁。
Mozart: Super Hits 豆瓣
9.8 (25 个评分)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Sony
此为短歌行特别推出这张莫扎特音乐精粹“唱片”Mozart Super Hits,所选曲目虽不能说完全代表了作曲家的最高艺术成就,但绝对适合普通听众聆听。其中收录了作曲家十个着名的曲目片断,选自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g小调第40交响曲》、《喜悦,欢腾》、《G大调弦乐小夜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 K 331土耳其进行曲》、《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以及《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所有曲目章节均选自历史上着名的录音,荟萃了伯姆、卡拉扬、加迪纳、平诺
Glenn Gould Edition - Bach: French Suites, Overture 豆瓣
9.7 (40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7日 出版发行: Sony
组曲,是将可以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几首乐曲组合为一个整体。那时的组曲通常由四种舞曲组成:
(1)阿列曼德舞曲,4/4拍子,多为沉稳的情绪。
(2)库兰特舞曲,活泼的3/4拍子。
(3)萨拉班德舞曲,也是3/4拍,但缓慢、凝重,常有悲哀的意味。
(4)吉格舞曲,是非常快的三拍子。除这四个基本部分外,还可加入加伏特舞曲(中速,4/4)、小步舞曲(典雅的3/4拍)、布列舞曲(快速的四拍子,总是从弱拍开始)。这些不同的节拍、速度、性格互为对比,但各组内的各曲,调性都是一致的。例如第一首是E大调,所有各曲则都用E大调。至于《法国组曲》为什么叫“法国”?据说是因为组合方式、音乐风格都有法国风格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德国音乐。凡是学过一段钢琴的,都弹过我们通常称为“小巴赫”的那本书,那里有几首就是选自《法国组曲》的,如第23首:这是第五首G大调《法国组曲》中的第4曲,《加伏特舞曲》。明快、优美而又典雅。乐曲综合了复调与和声两种手法。再如第24首《小步舞曲》,是第六首《法国组曲》中的第7曲。
这套法国组曲是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而写,充满了温柔和甜蜜。这套法国组曲中,第四号是最意境美丽的,第五号是最脍炙人口的,第六号是最欢快的。以下是我从美丽元素中找到的一篇乐评,虽然我对其观点有保留,但觉得有助于欣赏这部作品。所以转过来:听Gould先生的“法国组曲”仿佛又一次体验了那时的生活,每次听的时候,他那清新而自由的风格都深沉地打动了我。我最喜欢的是第六首组曲,但放下我的喜好不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非常的真诚,深深地了解自己在演奏什么,必须演奏到什么样的水平。他对巴赫作品的深切了解和掌握使得他在演奏时深深的溶入其中,这是你在其他人的演奏中很难找到的。Gould先生演奏的巴赫超过了所有的人,他的演奏随着旋律起伏,而旋律又随着乐章起伏,这就是为什么巴赫的作品在Gould先生手下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富有诗意。你可能会被被这些组曲不同的演奏方式所吸引,浪漫的、激情的、解析的,但Gould先生的演奏则会让你回味无穷……
The Chopin Collection, The Concertos 豆瓣
9.7 (7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8张,协奏曲全集。
肖邦为钢琴和乐队创作的规模最大和意义最为重要的作品是两首钢琴协奏曲:f小调协奏曲(Op21)和e小调协奏曲(Op11)。f小调写于1829年,由于出版时间晚,称f小调为第二钢琴协奏曲;e小调写于1830年,反而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的协奏曲不像贝多芬那样是独奏和乐队之间的竞赛,也不像柴可夫斯基或拉赫玛尼诺夫那样是钢琴与乐队的交响;而类似莫扎特带有室内乐性,当钢琴主导演奏时乐队在和声上起着衬托作用。
这两首协奏曲都具有热烈沉思和激情幻想的气质。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它们的第二乐章(小广板),钢琴完美地呈现,如此幽雅、高贵和深情,完全是热恋的产物,是对娇羞恋人的形象描绘和心曲倾诉——那种惟有沉浸在恋情中的人才有的暗自相思中的甜蜜和憧憬中的忧伤。
在f 小调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肖邦倾注了对华沙音乐学院女学生康斯坦丁•格拉德馄夫斯卡娅的全部恋情,他曾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她:“那天(指肖邦1830年去法国前的华沙告别演奏会上)她身穿白色裙子,佩带着玫瑰,出现在音乐会中,无比优雅和美丽。”无疑,这一乐章是肖邦音乐中感情最为真挚动人的篇章之一。
e小调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具有夜曲性质,肖邦称它为“富有浪漫气息的,是明月之夜的梦幻”。与f小调协奏曲不同的是,它显得更忧郁和幻美,像是月光下的凝思,有着眼泪的迷蒙,既是心中满怀爱意的衷曲转达,又是对恋人伤感的怀想与思念;期间充满了犹豫与深情、徘徊与倾诉的反复缠绕的心理表露。但乐曲在忧伤中不失明亮,细致、敏感的旋律如月色下的湖水涟漪,孤寂的诗情在回旋着,伴随记忆中温馨的光泽、激情的心声,犹如幽香蔓延,流淌着神秘的韵律和弥撒般圣洁的气息。乐曲并不沉吟于一己的心事,而是带着幻想,犹如乘风曼舞的是六翼天使,一连串透明的琶音像是天使薄翼轻轻颤动,这是想像中的光辉,是人间最为纯洁、美好的情感表达。每当静夜,我独自聆听肖邦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二乐章时,心就被这诗意的情感展现所震撼,它有如思恋中的人怀着爱怜之情在苍穹下怅望着天际升起的一颗又一颗的星星,附丽着优雅、沉思的音律和尊贵的情感倾诉。
My Fatherland 豆瓣
9.6 (10 个评分) Rafael Kubelik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7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该CD是《我的祖国》的首选版本,《企鹅》评价三星。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作品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写纵贯捷克的沃尔塔瓦河的风光,第三乐章《沙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第五乐章《塔波尔》和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六个乐章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其中最着名的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日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曲中所描写的沃尔塔瓦河(捷克民族的母亲河)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是捷克民族的摇篮。引子中运用长笛和单簧管的音色,逼真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两支山泉,潺潺流水,渐渐汇入大河,大河流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乐曲奏出最为着名的河流奔腾的主题,展示了沃尔塔瓦河瑰丽、庄严的景象。随着河水的奔流,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村中传来捷克民间的波尔卡舞曲,这是农民在欢乐地举行婚礼。乐声渐渐远去,河水向前奔流,月光下一群水仙女唱着歌,在水面嬉戏。穿过峡谷,沃尔塔瓦河的激流冲击着石坎和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吼声;沃尔塔瓦河流过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河面渐渐变得宽广,最终,沃尔塔瓦河波涛滚滚流向无尽的远方。这是一段激奋、欢乐的音乐,旋律抒情妩媚。音乐在史诗般的音响中结束,小提琴的波动旋律滚滚而去……
谢霖:巴赫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帕蒂塔 / 谢霖:巴赫小无 豆瓣 Spotify
9.6 (20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Henryk Szeryn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4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J. S. 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三、五为奏鸣曲,二、四、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
谢霖(1918—1988),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是匈牙利着名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教育家弗莱什(1873—1944)的嫡传弟子,也是其学生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幼年时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1933年首次举行独奏音乐会,之后则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加入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减少了音乐会的演出,直到1954年,钢琴家鲁宾斯坦访问墨西哥,为谢霖的技艺所震惊,力劝他重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奉献琴艺。由此,他才再次到世界各地举办大量的演奏会活动。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他的琴声紧密而有活跃,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质,既富有诗意,有强调对作品深度的表达,艺术底蕴极其深厚,这一点从他拉的巴赫、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都能窥见。他对莫扎特作品的表达也狻为出色。谢霖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很有研究,他的演奏呈现出纯正的巴洛克风格,优雅而又严谨,为他人所不及,被视为这方面的典范。(林逸聪)
威廉退尔序曲及其它序曲精选 豆瓣
Erich Kunzel /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这是一张序曲集锦,收集了六位欧洲作曲家的传世作品,如乐迷熟知的奥芬巴哈以神话为题材,写成的「奥菲斯在冥府」。歌剧「威廉-泰尔」是罗西尼个人事业上的顶峰。而苏佩的通俗音乐作品的影响,一直到今日,使得维也纳成为现代大众音乐的源流。「狄安娜」序曲是雷兹尼莱克的代表作,此序曲极为绚丽快活,令维也纳人为之倾倒。欧贝尔的「大盗狄亚佛」序曲是一首充满活力的乐曲,。「桑巴」序曲为赫洛德最受人喜爱的作品,整张音效极佳,值得收藏。
Verdi: La Traviata (complete opera live 1955) with Maria Callas, Giuseppe di Stefano, Carlo Maria Giulini, Orchestra & Chorus of La Scala, Milan 豆瓣
Giuseppe Verdi / Orchestra e coro del Teatro alla Scal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3月17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瑪麗亞·卡拉絲,美國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卡拉絲是義大利「美聲歌劇」復興的代表人物。她兼備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超凡的舞台表演能力,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高音之一。卡拉絲能夠勝任各種風格的歌劇,出演的歌劇涵蓋從早期古典歌劇直到晚近的威爾第和普契尼的作品。社會也曾廣泛留意卡拉絲的個人生活。
Puccini:Tosca 豆瓣
Maria Callas / Giuseppe Di Stefano
发布日期 1997年8月19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Disc: 1
01 Act One: Ah! Finalmente!
02 Act One: Dammi I Colori...Recondita Armonia
03 Act One: Gente Là Dentro!
04 Act One: Mario! Mario! Mario!
05 Act One: Ah, Quegli Occhi...Quale Occhio Al Mondo Può Star Di Paro
06 Act One: È Buona La Mia Tosca
07 Act One: Un Tal Baccano In Chiesa!
08 Act One: Tutto È Chiaro... Tosca? Che Non Mi Veda... Mario! Mario!
09 Act One: Ed Io Venivo A Lui Tutta Dogliosa
10 Act One: Tre Sbirri, Una Carrozza

Disc: 2
01 Act Two: Tosca È Un Buon Falco!
02 Act Two: ha Più Forte
03 Act Two: Meno Male!
04 Act Two: Dov'è Dunque Angelotti?
05 Act Two: Ed Or Fra Noi Parliam Da Buoni Amici... Sciarrone, Che Dice Il Cavalier?
06 Act Two: Orsù, Tosca, Parlate
07 Act Two: Basta, Roberti
08 Act Two: Nel Pozzo... Del Giardino
09 Act Two: Se La Giurata Fede Debbo Tradir
10 Act Two: Vissi D'arte
11 Act Two: Vedi, Le Man Giunte Io Stendo A Te!
12 Act Two: E Qual Via Scegliete?
13 Act Three: Lo De'sospiri
14 Act Three: Mario Cavaradossi? A Voi
15 Act Three: E lucevan Le Stelle
16 Act Three: Ah! Franchigia A Floria Tosca
17 Act Three: O Dolci Mani Mansuete E Pure
18 Act Three: E Non Giungono
19 Act Three: Presto! Su, Mario! Mario! Su! Presto! Andiam!
肖邦夜曲全集 豆瓣 豆瓣
9.7 (34 个评分) 邓泰新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4日
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夜曲》最令人心驰神往,在静谧的氛围中充满迷人的浪漫气息。本专辑全部收录肖邦二十一首夜曲,首首经典、篇篇醉人。更有全中文的肖邦生平和作品分析,使乐迷更易贴近肖邦情愁凄美、孤寂浪漫的内心世界。
邓泰新是越南人,在1980年举办的第10届肖邦钢琴大赛上勇夺桂冠,成为在这项历史悠久的著名赛事上夺冠的第一个亚洲钢琴家。他一举囊括了玛祖卡、波兰舞曲、协奏曲三个头奖,轰动了当时的国际乐坛。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歌曲和钢琴作品集 豆瓣
8.3 (7 个评分)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Aribert Reiman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12月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Special Imports (Ger)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业余作曲家。尼采曾是瓦格纳的朋友与热情拥护者,后来又转而反对他,拥戴比才。尼采作有一些钢琴小品,NEMP公司有一张扬(J.B.Young)演奏的专辑,CD编号NPD85513。
尼采创作的歌曲,菲舍尔-迪斯考演唱,莱曼(Reimann)钢琴伴奏,在Philips有一张专辑,CD编号426 863-2,《企鹅》评价三星保留一星。这张唱片上另有尼采创作的2首双钢琴作品。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 豆瓣
万松·科莱
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是古典音乐历史上至今无法逾越的指挥帝王,他的第四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是数字录音时代贝多芬诠释的巅峰,也让这位热衷于创新的大师成为新一代录音技术革命中最大的赢家。该录音被全世界的古典乐迷视为必备的经典版本珍藏。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125号 Symphony No.9 in D Minor,op.125
01 I.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roppo
02 II.十分活跃的 Molto vivace
03 III.如歌的很慢的柔板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04 IV.急板 Presto
05 “欢乐颂”O Freunde,nicht diese Tone!
Boléro la Valse and other works 豆瓣
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 Lopez-Cobos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01. 7:22 Alborado Del Gracioso
02. 4:24 Rapsodie Espagnole - I Prélude à La Nuit
03. 2:03 Rapsodie Espagnole - II Malague?a
04. 2:27 Rapsodie Espagnole - III Haba?éra
05. 6:20 Rapsodie Espagnole - IV Fería
06. 1:21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I Módére
07. 2:37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II Assez Lent
08. 1:47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III Modéré
09. 1:17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IV Assez Animé
10. 1:17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V Presque Lent
11. 0:55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VI Assez Vif
12. 3:14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VII Moins Vif
13. 4:04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VIII Epilogue
14. 12:08 La Valse
15. 15:30 Boléro
莫扎特安魂曲 豆瓣
9.6 (28 个评分) Sir Neville Marrin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I. 《安魂曲》开始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特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
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发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经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接着,合唱四部相继演唱起阴暗的安魂曲主题,直到 “以永恒的光”(et lux perpetua)处情绪才有了改变,独唱女高音开始演唱“都应称颂你”(Te decet hymnus),但没有进行几句合唱团就进入了,接替独唱女高音的旋律继续发展下去,男低音声部唱起了“请赐永恒安息”(Requiem aeternam)的主题,女低音声部与之形成对位关系,在持续了几小节之后,合唱的另外两个高音声部渐次加入。当合唱再次唱起“以永恒的光”时,莫扎特脱离了原来的慢速,将速度提高到活泼的快板,合唱变成了壮丽的双重赋格曲。
II. 这样便进入了《慈悲经》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请垂怜”(Kyrie eleison),然后女低音与男高音唱起另外一个旋律的“基督,请垂怜”(Christe eleison)。
III-1. 任何一位作曲家都不肯放弃像《安魂曲》里《震怒之日》(Dies irae)这样的戏剧性段落,在那些宿命的日子里人们是怀着多么矛盾的心情来设想着最后审判日的情形啊,因此《震怒之日》也就成为了作曲家们比试力量的战场。莫扎特使用了d小调,从头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须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惧与怅惘的心情来谱写这段他害怕的音乐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
III-2. 同情绪激动的《震怒之日》相比《号角声起》(Tuba mirum)气氛就显得美妙的多了,在长号的伴奏下,独唱男低音唱起“神奇号角响遍四方”(Tuba,mirum spargens sonum),等到“死与自然不胜惊惧”(Mors stupebit et natura)一句时独唱男高音进入,独唱女低音则接续下面的一句“审判者升上宝座”(Judex ergo),男高音同女低音保持增二度音程的关系,在西方音乐中增二度音程象征了悲伤、哀怨的情绪,直到独唱女高音唱出“罪人将如何陈述”(Quid sum miser),调性变成了光明的降B大调,给人以一线希望。
III-3. 下面篇章的情绪是令人激动的堂皇与壮丽,一开始合唱以强音三次反复演唱“Rex”(君王),然后才完整地唱出“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气势宏大,但到了最后一句“仁慈之源勿忘救我”(Salva me, fons pietatis)时合唱突然变化为极弱的音量,速度也渐慢,原本充满希望的降E大调转成了d小调,莫扎特这样的调性布局是否要表现一种绝望的情绪呢?
III-4. 在大提琴与两支巴赛管的三重伴奏下,开始了温柔的四重唱“至慈耶稣求你垂怜”(Recordare, Jesu pie),这段演唱以下降半音为主,到中段处原来的复调渐次过渡到主调,弦乐以摇晃的切分音型伴衬,表现出人们在耶稣面前祈祷的虔诚与自感惭愧动摇的情绪。
III-5. 下面的“恶人群魔径受审判”(Confatatis maledictis)显得十分戏剧化,男声合唱在长号粗暴的伴奏背景下演唱首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女声合唱优雅、充满希望的“请招我享善人永福” (Voca me cum benedictis),莫扎特只以弦乐伴奏,虽然这句歌词被男声合唱粗暴地打断,但听众还是能被祈求救助的动人呼吁打动。
III-6. 接下来的篇章《落泪之日》(Lacrimosa dies illa)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停下了他的笔,这段《落泪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IV-1. 下面的篇章是《奉献经》,两段经文分别是《主耶稣》(Domine Jesu)与《牺牲》(Hostias),《主耶稣》规模宏大,有好几处七度的跳跃引人注目,等到进入最后一句“这是昔日你应许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的” (Quam olim Abrahae promisisti et semini ejus)时,音乐变成了严密的赋格,效果辉煌。
IV-2. 《牺牲》气氛安宁、祥和,但一些半音的穿插令人回想起不祥的“安魂曲主题”,最后《奉献经》在《主耶稣》尾声的壮丽赋格中结束。
V/VI. 随后是《圣哉经》与《降福经》,这两段音乐都出自绪斯迈尔的手笔,除非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降福经》部分优美、动人,具有典型的莫扎特式的明朗,但也有学者认为4位独唱者的的赋格过分晚期巴洛克化,没有莫扎特那种生动的表现力。
VII./VIII. 绪斯迈尔谱写的《羔羊经》从低音弦乐的伴奏开始,合唱的表现显得异常严肃、沉重,这段音乐被认为是最忠实于莫扎特原作精神的段落,最后,也许是遵循了老师的遗愿,绪斯迈尔将音乐交还给独唱女高音,他引用了《进台咏》中“永恒安息”的主题,使作品获得了统一,这大概也就是平庸的续写者能够对天才的开拓者尽到的最大的职责了吧,全曲最终在庄严、激越的赋格曲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