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兄弟 豆瓣 Goodreads
8.0 (144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9
《兄弟》是中国作家余华在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分为上、下集,故事围绕两个跟随父、母再婚而成为兄弟的男性-宋钢和李光头。上部讲述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家庭和这两兄弟的遭遇,下部围绕改革开放的时代中,这两兄弟迥异的命运。
2018年9月27日 已读
下部简直灾难,有人说这是魔幻主义,但那么多可切入的点,却选择这样的视角,让人边看边能感受到余华写作时一脸的油腻和有目的的奉承。下部简直是为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而写。也就上部的苦难细节能多少找到余华最开始的样子。另外,宋钢真是余华笔下最无聊的人物了。
中国 中国文学 余华 兄弟 小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6 (26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作家出版社 2012 - 10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2018年11月16日 已读
后半部分感觉有点混乱,特别是蝌蚪被追赶以后突然转意接受陈眉代孕那部分,有点莫名其妙。但整本书看完,一想到“青蛙”两个字,我也跟着竖寒毛了
中国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现当代文学
离婚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3 - 1
《离婚》中描写了北京旧时政府机关里一群小职员们的悲欢离合的生活(婚姻生活),张大哥、老李是老舍在《离婚》中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是老舍诸多小说中最好看的一部。
推拿 豆瓣
8.2 (80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9
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写作,摒弃了同情与关爱,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
书中强调,和正常人一样,残疾人、盲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推拿》最大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我们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
2019年10月15日 已读
中间有些人物对话文绉绉的,和整个故事的生活感有点不搭。沙复明因为“美”而突然爱上都红也有点莫名其妙。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很能让人带入的小说,看着满篇具有张力的文字,会忍不住去想象盲人的真实感觉究竟是怎样。最后用普通人的普通目光来结尾,添了不少凄凉。
中国 中国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小说
论中国 豆瓣
On China
8.5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基辛格 译者: 胡利平 / 林华 中信出版社 2012 - 10
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2020年6月17日 已读
第一次用kindle读大部头,断断续续花了正好三个星期。最受启发的是前四章,从外交角度重新看当年各类的战败条约,感觉同样的视角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如今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在这本书里,比起时间顺序,个人更倾向于用中国的古今外交政策串起这个国家过去一百多年的进程。虽说在邓小平以后,不同的领导人尝试转换外交风格,但面对异族时,本质的态度几乎从未改变过。比起所谓经济利益,意识形态更是中国过去百年甚至未来外交里难以突破但又无法绕过的点(冷战时期的中国在书里简直像个穷途末路的疯子
中国 中国研究 历史 国际关系 外交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4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0年12月6日 已读
之前读完忘记标记。虽然看短评里很多人说缺乏数据和理论分析,但这本书本质上就只是黄灯老师对自己工作中所看到的东西进行回忆和叙述,并不是所有社会现象都只有理论这一个切入点。通篇讲的是广东某二本学校的学生,然而难免会有读者拿这个特殊地区里的个例来谈论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麻烦不要这么做。广州二本学生的一部分经历确实是大多数大学生都要面临的,但和处于高等教育最底层的三本和专科生相比,二本生的处境还是要好些的。书中反复讲到的学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经济发展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很多三本和专科生对此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相对而言,不论是毕业前还是毕业后,一二本学生比他们更加幸运,选择也更多,绝望来得也更晚。希望以这本书为起点,有更多的人去关注高等教育里不同层次的年轻人,而不是以个例笼统地去讨论群体。
中国 中国大陆 文化 社会 社会学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豆瓣
作者: Shaohua Gu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Despite the widespread consensus that China's digital revolution was sure to bring about massive democratic reforms, such changes have not come to pass. While scholars and policy makers alternate between predicting change and disparaging a stubbornly authoritarian regime, in this book Shaohua Guo argues that this dichotomy misses the far more complex reality.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traces the emergence and matur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digital cultures in the world, through four major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hat have marked trends in internet us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bulletin board system, the blog, the microblog, and WeChat. Guo transcends typical narratives, structured around the binaries of freedom and control, to argue that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displays a uniquely sophisticated interplay between multiple extremes, and that its vibrancy is dependent on these complex negotiations. In contrast to the flourishing of research findings on what is made invisible online, this book examines the driving mechanisms that grant visibility to particular kinds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offering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how and why an ingenious internet culture has been able to flourish. Guo highlights the pivotal roles that media institutions,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and creative practices of Chinese netizens have played in shaping culture on- and offline.
2022年2月21日 已读
作者以时间为基准梳理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变化,很喜欢这个尝试,但也同样感到可惜。只选取了个别事例和四个主要网络平台,明显能看出作者在面对20年跨度时的选择困难。与其平铺直述热点网络事件和用时间阶段安排全书内容,还不如立足于第一二章罗列出的那几个中国互联网特点。以这几个特点为重心,对比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中国互联网环境中的体现。总体来说,作者想强调的民间官方之间的拉锯并没有在整本书中得到充分论述,大多数分析也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但第一二章还是值得一读。
中国 中国研究 互联网 传播学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396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2年4月11日 已读
读完以后,心里莫名冒出一个念头,好奇有没有基于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的苦难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常年离乡的湖南人,书中各种方言表述格外亲切。明明小时候觉得这些叫法又粗又俗,长大以后却特别依恋这些乡气浓郁的象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