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电影、形式与文化(第三版) 豆瓣
Film,Form and Culture(Third Edition)
作者: [美]罗伯特·考尔克 译者: 董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电影教学,就是对影像的控制,并将这种掌控力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罗伯特•考尔克
经典级的电影入门教材,作者三十年教学经验结晶
全面丰富的知识梳理,从最基本的镜头,剪辑、构图和声音逐步深入至电影的形式结构,再到类型、性别和文化等宏观议题。
详尽剖析文化、政治的和经济的力量如何影响并塑造电影的制作以及观众对它们的接受。
大量精彩的案例对照分析,由此提纲挈领地带出有关类型片的演变、发展的华彩段落。
独创的交互式DVD教学光盘,提供更为细致直观的分析式观摩体验。
读完本书,你会以全新的方式观看电影。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深入浅出地让人感动系列,主要以好莱坞各个时期的影像文本为主,尤其是强调古典好莱坞的强大影响,即使是欧洲电影也很难抵挡,对各个时期的影片的互文式研究(既有不同地区的电影文本层面,也有联系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纠缠)非常好,难得客观而又有趣
文化 电影理论 罗伯特·考尔克 美国
技术垄断 豆瓣 Goodreads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9.0 (8 个评分) 作者: Neil Postman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认为,“信息革命”经历了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广播和电脑等五个阶段。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帮助人驾驭技术,这些机制有: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到了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驭、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揭示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2019年5月6日 已读
可能是27年前的许多观点和现象放今天已经很普遍了的原因,而且对现象的罗列和分析而非理论式的架构和穿透也让它少了一些穿越时空的振聋发聩。但对“人与人关系的一切领域,无不被技术化,无不拱手让给专家控制了”背后建立在道德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矛盾之上的技术统治论相关观点还是很有启发(虽然书名是技术垄断,但工具使用,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这三个阶段里技术统治似乎讲的更好,最后的垄断归为了符号流失,但这方面鲍德里亚等人又走的更加坚定和长远)
传播 传播学 媒介 媒介批评三部曲 技术垄断
智能 豆瓣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译者: 君瑞图 / 左玉冰 商务印书馆 2015 - 8
揭示数字化主流大趋势的最新权威论著
《主流》作者的最新力作!与法国秋季新版同步上市!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古巴、伊朗、南非、韩国、新加坡、肯尼亚、墨西哥、日本等世界各国各地区正在如何应对?
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如何把握数字化主流的大趋势?
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中兴、华为等大家熟知的网络巨头接受了作者的采访。作者的足迹遍及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作者在向多位美国白宫高管采访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斯诺登事件?”
“华盛顿的叛徒”斯诺登为何成了硅谷人心目中的英雄?
好莱坞如何通过与网络巨头的联姻而再度成功转型?
本书是《主流》作者马特尔的最新力作,也可以叫做《数字化主流》。他敏锐地观察到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的变化。他的调查编辑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古巴、伊朗、肯尼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在《主流》一书未曾详细论述,而作者此次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了全方位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对于中国的研究界、学术界、产业界而言无疑是极其宝贵的一手资料。本书堪称广大中国读者了解全球范围的互联网世界真实情况的活字典。
天下的一切皆处于加速发展且变动不居的态势。数字技术放大了全球化的格局;互联网愈加呈现为移动的状态;同时电话和电视则更趋“智能”。中国如何创造了她的谷歌或者脸书,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互联网体系?阿拉伯国家如何将社交网络用于他们的革命?而以色列又如何成为一个“创业的国度”?
在那部誉满全球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因地缘政治而引发的全球文化和媒体之战;而本书则将对全世界文化和媒体领域的调查延伸至所有的数字化大都市。作者的足迹遍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日本,乃至加沙的硅谷等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深入而全面的田野式的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之上,悉心地记录并论述了互联网时代的一场场波诡云谲且震撼人心的文化战争及其未来的基本走向。
作者的调查表明,互联网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全球的亿万网民既朝夕使用又须臾难离的虚拟网络仍然存在着诸多价值观念迥异、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意识纷繁且边界异常清晰的文化疆域。
本书是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界所进行的第一次至关重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回忆指涉对政治想象的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可能。传统的形成中文化以一种凝聚性结构作用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让个体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在当下的框架中生产出未来的希望和过去的回忆。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为基础,指出历史不是记忆,记忆不具有普遍性而是集体性,具有某个具体的集体的身份。这种集体记忆以个体心理学隐喻的同时又不同于荣格的生理遗传记忆。阿斯曼比起哈布瓦赫更进一步的是强调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而非当下对过去的塑造,因此引进了流动的缺口的概念提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回忆形式的补充,并进一步阐发了文化记忆的热回忆和冷回忆,区分了交往记忆中的个体和群体,个体和个人。顺带一提的“流动的缺口”概念很精彩,谱系跨越了当下和起源之间的缺口,将其嵌入起源时期,为当下秩序和权力塑造了合法性
人类学 历史 史学理论 德国 文化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谋杀米老鼠 豆瓣
作者: [法] 皮埃尔•皮戈特 译者: 王明睿 2014 - 5
打破迪士尼的童话乌托邦,颠覆经典卡通人物天真、无邪形象!
《谋杀米老鼠——迪士尼文化背后》是一本以迪士尼经典动漫形象为批判对象的文化批评集。它就迪斯尼的三个经典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及其叔叔皮克苏——进行了深入解析,透过这些儿童眼中天真无邪的动画人物看出文化产品背后的政治、经济、美学之间的较力。
全书第一部分,“谋杀米老鼠”,全篇梳理了米老鼠从诞生之初发展到现在的的轨迹,阐释了肩负艺术和技术创新梦想的米奇形象,如何遭遇资本参与的冷酷精神谋杀,成为广告气球上僵硬守旧的中产阶级的面孔。第二部分,“在动画面的禁地里”,透过对现在被禁播的动画片的精妙的分析,如《元首的面孔》、《新精神》、《三骑士》等,阐释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的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和政治宣传企图,是动画片与大众文化,动画美学和电影工业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场相遇。第三部分,“皮克苏的世界”,呈现了唐老鸭的叔叔皮克苏的冒险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含义,相比米奇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安分守己的精神,1947年诞生的皮克苏是一位从欧洲来到新大陆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更像19世纪美国梦的翻版,这种追逐财富的故事在80年代里根总统的“金钱时代”里重新流行。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背景知识科普地很好~好莱坞的魔力在于它能把任何人物和影像扎根在美利坚的信仰和精神里并进而推向欧洲,走向世界。从本雅明对米老鼠的“集体梦想的象征”和其“集体欢笑意味着这种集体精神病提早的并有意健康的破裂”净化角色的判断到后来居伊德波,鲍德里亚和大卫哈维对迪士尼乐园的景观批判,米奇就像埃尔热的丁丁一样,它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和我们一样,它是时代精神沙滩下可变的面孔,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瞬间。序言里对迪士尼动画和中国动画电影关系的梳理算是一种补充
动画史 商业 小说 文化 文化研究
荣耀与丑闻 豆瓣
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2019年5月21日 已读
法国的浪漫革命来到德国成为浪漫主义潮流,浪漫主义的关键词是崇高、神秘、庄重和无限,但远非全部。萨弗兰斯基在诺瓦利斯的概念上补充了反讽,以赫尔德的航海哲思为德国浪漫主义开端(提到了尼采的启程),席勒的游戏论成为德国后代思想家的技术与情感分析源头之一,并且引出了席勒反讽的游戏(神秘主义小说不再只被归于狂飙突进运动更是浪漫主义抵制启蒙理性的表现,由此歌德也被纳入谱系之中,虽然他本人不喜欢这个已经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事件)和施莱格尔的反讽理论(取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将苏格拉底作为发明人之一)维特喊出“感觉自身”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发出声音,尼采在反讽和瓦格纳的音乐中创造混沌的力量,但这却成为了终结。海德格尔和希特勒的浪漫主义显示了浪漫主义误入政治后的难解,浮士德成为浪漫主义灾难的解读,阿多诺和68登场了
历史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思想史
文化和价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黄正东 / 唐少杰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汉译经典(02):文化和价值》是作者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我太软弱、太怯懦和太懒散,以致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伟大人物的勤奋是他们的力量的一个标志,常常是不论及他们的内心如何丰富”,天才如维特根斯坦也会有这种时刻
ludwig_wittgenstein 哲学 天才 文化 文化研究
上海摩登 豆瓣
Shanghai Moder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各个部分之间有些割裂,但不知道给后面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多少点子,算是必读书目了
上海 历史 城市 文化 文化研究
消费文化 豆瓣
作者: (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 译者: 余宁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
本书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的消费文化系列之一,书中收入了英国学者弗兰克?莫特的关于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与社会空间的相关研究报告。
这项研究为激进同性恋群体带来了敏锐的文化批评,为研究消费社会的历史学家增加了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为时尚界专业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市场营销计策探讨报告供他们借鉴,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本书从社会性别角度对男性文化进行的分析为女权主义者提供了新的启示。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视读尼采 豆瓣
Introducing Nietzsche: A Graphic Guide
作者: [英]劳伦斯·吉恩 / [英]皮埃罗 译者: 蒯乐昊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 1
《视读尼采》多层面深度地剖析了这位19世纪的伟大思想者,作为对虚妄和错误信仰的大无畏的批评者.尼采被弗洛伊德推崇为“所阅读过的自我认知最完善的哲学家”。上帝已死?传统的教义不过是一个有用的错误?是不是“权力意志”导致了纳粹大屠杀?科学知识的局限是什么?人类的真正解放是否才刚刚开始?弗里德里希的哲学提出了综上所述的所有命题。
尼采对于现世的意义难以估价,他对人类心理、道德、宗教以及权力的超凡洞见。在今天看来依然带有敏锐的前瞻性: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清楚地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以及后现代主义。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4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技术与文明 豆瓣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陈允明 / 王克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8
《技术与文明》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之一,它讲述了机器的历史,并对机器对于文明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他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解释机器的起源并追踪其社会影响,涉及艺术、自然科学、哲学、习俗和礼貌各个层面。本书既讲历史又做评论,还带有很多插图,是英语文献中部一部涉猎广泛、描绘近千年来机器发展史的巨著。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刘易斯将技术分为技术的准备时期(钟表的诞生,冶金学等),始生代技术时期(以玻璃为象征的技术的融合),古生代技术时期(蒸汽发明后的力与时间)和新生代技术时期(新能源和实验规划的记录)。三次机器浪潮后一个新的世界或者整体出现,从早期技术到晚近发明,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出现,即机器体系的建立,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审美体验。不过,全书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和韦伯的新教伦理以外关注到了诸如寺庙钟表代表的时空,军队对物质发明的利用等场合,尤其是对钟表时间和生命预见了之后时间哲学的思考。全书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对各种机械和身体互动说明了人的感知因为物质发明有了怎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是欲望的建立和实现,比如玻璃以为着现代风格的内省性自传的开端,而摄影机镜头的出现带来了行为主义的心理,自我表现出现
历史 技术哲学 文化 社会学 路易斯.芒福德
与光同尘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赛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书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影人部分以“以人为本”为题,对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不同世代的电影人代表进行精描,以此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样貌;影片部分以“如影随形”为题,以数部电影杰作为范本,多角度剖析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与外在肌理。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在公众号上每次看他的评论似乎天下没有什么电影可以入眼,看到这本书纯粹好奇他眼中的好电影就拿来看了看,文风却和想象和印象中多有出入。的确是漫谈,掉了一整本书的书袋,但因为迷影特质也不觉得不耐烦,反而有一种迫不及待补片的冲动。文字是有趣的,肆意陈列自己的电影库的同时有一种老友会晤时的半亲昵半稳重的姿态,随性而舒适。说的不一定我都同意,但想一直听下去。总之是一次很不错的阅读体验,第一章的中国影史梳理也可以用来做入门和回顾。
2016 与影相关 中国 中国电影 影视研究
中西风马牛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吴迪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 9
原刊编者按:一位中国学者到瑞典隆德大学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经常听他的课的是四位洋学生,这“四大金刚”都在中国呆过,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什么焦裕禄说他是老贫农的儿子,他想继承人家的遗产吗?为什么孔繁森对司机说起自己老婆的时候,不说“我太太”,而说“你嫂子”?革命芭蕾舞剧让漂亮的大腿与野蛮的刀枪共舞,它在表现性与暴力的和谐吗?……在这些奇谈怪论的围攻下,中国学者孤军苦战,以口舌为刀枪,以脸皮为盾甲,使尽全身解数,时而节节败退,时而小有斩获……等待他的是凯旋还是败北?闭卷沉思,答案自得。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妙书,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的境界非常了解国情了,作为国人很多地方都能会心一笑。稀奇古怪的问题背后其实都是现当代中国电影的关键问题,比如聊电影审查,和这两天很互文了。四大金刚都挺好玩的,最喜欢那个德国小哥,角度清奇话还多hhhhhh
吴迪 影评 文化 文化研究 杂文
德国天才2 豆瓣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王志华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9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教育的中等阶层迅速崛起,成为德国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该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赫尔德、兰克等思想家使学术界焕然一新,黑尔姆霍尔茨、黎曼、克劳修斯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为德国工业腾飞奠定基础,克虏伯、西门子、拜耳、珀金、本茨等人则铸就了德国的工匠精神。
德国天才1 豆瓣
The German Genius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弢 / 孟钟捷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及其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框架不错,第三章讲德国人如何发明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现代学术的起源最精彩,对“文化”在德语环境中的特殊做了辨析(和英法的差别,以及和文明的不同与等级),由此牵涉到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构建。并且在对德国知识脉络梳理时不仅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史角度出发,还有从考古学对古典学和现代学术建立的关键作用。只是对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的许多观点感觉阐述的很奇怪,而且论述多有杂乱,但整体不错
2016 历史 商务印书馆 德国 德国史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3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大一时曾慕名而读,但因为书中的偏见尤其是对女性的,所以一直没读完。后来一直反思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最近重读发现书还是不喜,以及内容的确名不副实。甚至可以说勒庞的很多分析都是武断而盲目的大型误解行为,倘若以此书理解社会活动,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人只要加入了饭圈就会变得失智,领袖群体的作用压倒一切。事实上后者的反例就看自己国家历史就很多,前者正是当前的弊病所在。倘若只简单化理解复杂的社会群体中混杂而危险的心理,就会掩盖和漠视真正的问题。精英视角地宣判群体行为地盲目与愚蠢恰好是应该反对的。如果不想成为这本书所说的乌合之众,那同样,或者更要警惕成为乌合之众的反面——一种似乎看起来很独立思考的人。当然这本书的意义毕竟还是在的,至少点出了群体政治的危险
大众 文化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罗尔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1
罗尔纲(190l一1997),广西贵县人,历史学家,主要从事太平天国史与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在青年时代曾师从胡适。他于1943年写了《师门五年记》,专门记述向胡适求学问道,师生相处五年情谊至深的经历。出版之后,学界评价甚高。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称“此书不仅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实为近数十年来之一奇书”。 《胡适琐记》完成于90年代,真切细致地记述胡适的治学、从政、社会交往与生活情景。虽然两书的写作时间相隔半个世纪,且世间关于胡适治学之道、生平活动的著述极丰,但由入门弟子亲撰的这两本书却角度独特。书中,煦煦春阳的师教与虚心笃实、毫不苟且的为学组成一幅充盈师友切磋乐趣的图景。本书在海内外流传甚广,甚至有“教科书”之称。 此次重刊是1998年增补本的修订再版。
《胡适琐记》完成于90年代,真切细致地记述胡适的治学、从政、社会交往与生活情景。虽然两书的写作时间相隔半个世纪,且世间关于胡适治学之道、生平活动的著述极丰,但由入门弟子亲撰的这两本书却角度独特。书中,煦煦春阳的师教与虚心笃实、毫不苟且的为学组成一幅充盈师友切磋乐趣的图景。本书在海内外流传甚广,甚至有“教科书”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