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黑店狂想曲 (1991) 豆瓣 IMDb TMDB
Delicatessen
7.8 (241 个评分) 导演: 马克·卡罗 / 让-皮埃尔·热内 演员: 帕斯卡尔·贝内泽 / 多米尼克·皮侬
其它标题: 델리카트슨 사람들 / デリカテッセン
  一个虚构的年代背景,经济萧条,人人自危,甚至要以人肉为食物赖以生存。一幢破败的房子里住在屠夫一家。他们亦靠屠宰人肉为食。诡秘荒诞的色调下,屠夫挥舞着明晃晃的刀宰杀人肉。而这幢楼,还住着各式充满诡异色彩的人物:吃蜗牛的住客、对自杀非常迷恋的女人,爱切罐头的男子……他们说过,如果没有外来的食物补给,那么自己人的肉也不会放过,小丑路易(多米尼克•皮诺 Dominique Pinon 饰)前来打工,闯入了这个荒唐的世界,成为大家眼里的盘中餐。然而,屠夫的女儿(玛希罗蒂杜娜Marie-Laure Dougnac 饰)却爱上了他,并设法帮助他逃过大劫,这片世界开始陷入了混乱和崩溃之中。
女人只有一种 (1999) 豆瓣
Une pour toutes
导演: 克洛德·勒卢什 演员: 亚历桑德拉·马提尼斯 / 让-皮埃尔·马里埃尔
其它标题: Une pour toutes
三个女孩们都住在巴黎,曾是剧场演员,现在都没戏可演,心里却想着如何演出一场创纪录的人生现实大戏。女演员没有了演出机会,收入减少,现况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所幸她们之中还有一人工作于协和机的登机柜台,于是摇身一变成“空中红娘",能安插给自己死党攀龙附凤的机会,连时间、地点、座位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两生花 (1991) TMDB 豆瓣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8.5 (499 个评分)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演员: 伊莲娜·雅各布 / 哈丽娜·格雷格拉谢夫斯卡
其它标题: 베로니카의 이중 생활 / ふたりのベロニカ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欧内斯特和塞莉斯泰因 (2012) TMDB 豆瓣 Min reol Eggplant.place
Ernest et Célestine
8.9 (295 个评分) 导演: 斯特凡·奥比尔 / 文森特·帕塔尔 演员: 朗贝尔·维尔森 / 波利娜·布伦纳
其它标题: Ernest & Celestine / 熊熊遇见小小鼠
一份跨越种族的深厚感情,一次直触心底的神奇旅程。
从小生活在孤儿院的小老鼠赛娜几经波折,终于从地下鼠国逃出。可是当她跌跌撞撞地来到熊的王国时,却一路受尽鄙夷和白眼。疲惫的小赛娜沉沉地睡在垃圾桶里,一觉惊醒后发现一只体型硕大的大熊正要把她当作晚餐。然而经过此次的风波后,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原来这只名叫艾特的熊先生是名街头音乐家兼马戏团演员,多才多艺的艾特还从事过很多职业。热情的艾特带着赛娜到家里住,他们彼此扶持理解,相互鼓励帮助。一份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友谊,正在挑战着现有的秩序和规则,也正慢慢变得越来越深厚坚实。
《艾特熊和赛娜鼠》以温馨的水彩手绘画风和治愈系的内容剧情,荣获2013年第38届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入围2013年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国外展映单元及2012年多伦多电影节“儿童片”展映单元。《艾特熊和赛娜鼠》系列绘本由比利时女作家嘉贝丽·文生创作,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畅销200多万册,深受孩子们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
制造路易十四 豆瓣
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郝名玮 商务印书馆 2007 - 11
读者对象:
对法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亮点:
该书着力于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行文流畅、插图丰富,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文化领域的上乘之作。
内容简介:
该书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利与艺术的互动关系。透过作者比较文化的精辟观点,读者定能对现今的媒体包装机制有另一番解读与省察。
彼得·伯克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文化史高级讲师及伊曼纽尔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研究。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很有趣的方法,研究国王形象~这个放在古代中国一定很好玩~虽然有了制造汉武帝,但希望有大萌皇帝相关的~他们太适合这个命题了~
不过可能我法国历史不好,看的时候都是跳着看的~
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传播学 历史 法国
艺术的共谋 豆瓣
Le complot de l’art
7.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杨全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收入了让•波德里亚关于当代艺术的重要文章和发言,包括《审美的幻觉与幻灭》《艺术的共谋》,其后期重要的社会学长文《沉默大多数的阴影》,长篇访谈《忘记阿尔托》,以及一组对波德里亚的访谈。
《艺术的共谋》昭示了艺术界“受抑方的回归”。当然,它被替代了,但症状历来如此。而它 确凿无疑。然而没有人——尤其是那些大力经营弗洛伊德的人——承认以下真相:波德里亚只不过是以艺术界之道,还治艺术界之身。真正的丑闻并非他竟然攻击艺术,而是艺术竟然认为这种攻击是丑闻。
——西尔韦尔•洛特兰热
唯一还能运转的指称,便是沉默大多数的指称。所有当前的体制都在这种星云般的实体上运行,在这种漂浮着的物质上运行,而这种物质的存在不再是社会的存在,而是统计数据的存在,其唯一的出现方式便是民意测验的方式。这是社会事业视野上的拟真,或者说在拟真的视野上,社会事业已经消失。
——《沉默大多数的阴影》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波德里亚在他的拟真概念上更加激进地往前走了一步。他仍然嘲讽当代艺术中的种种乱象,嘲讽一些资本包装下的艺术共谋,犀利地指出世界的迪士尼化。反对符号,反对概念,包括自由,在他看来自由是对自己的奴役。也反对所谓的生活审美化,那时艺术自负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来看,鲍德里亚和伊格尔顿很像,都喜欢玩弄术语的游戏,并且都在偏激之处有所得,只是这种锋利也就造成了对一些有待商讨区域的损伤。世界或者社会固然是在符号化的,资本和政治将社会上的个体以能指和所指进行分离,只是这种批判理论是经验性的,无法兼顾个人体验
2015 文艺理论 法国 波德里亚 艺术
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 豆瓣
Fureur et Mystère
8.3 (39 个评分) 作者: 【法】勒内·夏尔(René Char) 译者: 张博 译林出版社 2018 - 5
『词语之夜的抵抗战士』
※ 如果我们栖居于闪电,它就是永恒之心。
◆ 超现实的劲风 + 群岛般的话语
• 首个全译本 纪念勒内•夏尔逝世三十周年
这部诗集,强劲、坦率、壮丽、辉煌。它由利刃组成。它是自由的伴侣,毫不妥协。
它所包含的诗中,没有任何一首的题目叫作《愤怒与神秘》,这个书名是勒内•夏尔经过通盘考虑后做出的特意选择,是对这部诗集之精神的总括。
《愤怒与神秘》的地位在夏尔生前便已得到学界和公众认可,它在1966年便被收入伽利马出版社的“诗歌”口袋书系列(在法国只有经典诗集才被制作成口袋书大量发行,《愤怒与神秘》仅在该系列中便已印行近五万册),是他全部入选该系列的八部诗集的第一部。这部作品对于夏尔本人也意义非凡。在他去世前一年,他曾在伽利马做过一次录音,自选朗诵了三十首诗,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愤怒与神秘》,可见这部诗集在他心中的分量。
《愤怒与神秘》完美地呈现出勒内•夏尔本人一贯的诗学主张,日后他将此概括为“群岛般的话语”,亦即在海面上露出的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岛屿下面,有一个不可见的基座将它们彼此相连,使他们成为群岛而非孤岛,而这个存在于世界深处的本质性基座只能通过分散的岛屿去加以感悟和捕捉。
这部被加缪誉为“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惊人之作”,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情境,成为了一场与世界之荒诞、人性之平庸的永恒战斗,跨越布满灰尘的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它既保持了超现实主义诗学强烈的词语内聚力,更展现出诗人朝向他人的开放与关照,并保持了绝对的美学质量。
“勒内•夏尔是我们现存最伟大的诗人,《愤怒与神秘》则是兰波《彩图集》《醇酒集》之后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最惊人之作。”
—— 阿尔贝•加缪
“关于诗学之启示的诗学……关于诗之本质的诗。”
—— 莫里斯•布朗肖
运动-影像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谢强 / 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4
《运动-影像》是经典学术系列“实验艺术丛书”的最新产品。这本书研究的不是电影史,它是分类学,一种对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尝试。我们在此讨论第一种影像类型,运动-影像及其主要变型:知觉-影像、情感-影像、动作-影像、符号(非语言学范畴),它们构成了影像的特点。明与暗斗争,明与白色产生关系。质-力量通过面孔表现,它呈现在“任意空间”中,揭示出原初世界,有时在假定为真实的世界现实化。电影大师用各自独一无二的方式创造、创作影像和符号。它们对画家、建筑家、音乐家来说充满对抗性,对思想家亦然。不应抱怨视觉和听觉侵犯了思想,也不应对这种侵犯持乐观态 度;而应当展现出思想如何对既属于运动-影像又属于更深层次的时间-影像的视听符号发生了作用,这样,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2019.12.14重读完毕,太耗时耗力了,然而还是有很多不懂,不过也有一些微小的进步聊以宽慰。年后再读一次吧
——分割线————

奇思妙想,妙语连连,很多地方都让人惊讶,文科学术天才的体现之处大概就是这种对表象的深入透视和总结表达的能力。虽然全书的重点在运动-影像之间的关系,不过最喜欢和受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的剪辑。另外可以看出柏格森、皮尔士和爱森斯坦对德勒兹的影响。并且成功引起了我去读这三人的欲望
哲学 德勒兹 法国 电影
技术与时间 豆瓣
作者: [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裴程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今著名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重要论著《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作者在书中,综合以西蒙栋、吉尔和勒鲁瓦-古兰等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史学家为代表的技术进化理论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现象学理论,从人类因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这两个品质出发,通过阐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兄弟的故事,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关于“后种系生成”,一种人在生物遗传之外的文化技术存在。技术作为一种记忆形式,是人类时间性的组成部分。而技术的痕迹是意义的义肢
哲学 技术 技术与时间 技术哲学 斯蒂格勒
视觉机器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张新木 / 魏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还存在一种逻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的时代,它与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电影的时代,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代性的终结本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足够了解传统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主宰光学电影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种反常逻辑的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这正是保罗·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如今要回答的问题,他试图澄清再现手法演变的意义。在这种再现中,城邦的“公共空间”突然让步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一实时在场将替补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空间。
编辑推荐
《视觉机器》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新技术与图像新型逻辑的重要文集,共收入五篇文献:《地形失忆症》《不及一幅图像》《公共图像》《天真的摄像机》《视觉机器》。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再现手法的演变,它由绘画、雕塑和建筑时代的形式逻辑,到摄影和电影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反常逻辑。在今天这个由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而开启的时代中,城邦中的“公共空间”突然让位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个真实时间将替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空间。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澄清其意义。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地形记忆和视觉遗传之间知觉后勤的连接和过度;今日不是18世纪的图像的形式逻辑时代,也不是19世纪的电影摄像的辩证逻辑的时代,而是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数字图像的“反常逻辑”,城邦时代的公共空间让位于公共图像,错时在场和错位时间让真相不再被掩盖,而是被彻底废除,今天的殖民不是国家之间的,也不是文化之间的,而是技术对人的感知的内部殖民;图像的军事功能,对人眼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见,摄像和电影作为记忆和回忆催生一种很容易让观众表示自我认同的强大意志,用于描绘时间和情感;“我们的技术没有未来,它只有过去”;比鲍德里亚更加明确的“反技术原教旨主义”倾向
当代艺术 文化研究 法国 维利里奥 艺术理论
智能 豆瓣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译者: 君瑞图 / 左玉冰 商务印书馆 2015 - 8
揭示数字化主流大趋势的最新权威论著
《主流》作者的最新力作!与法国秋季新版同步上市!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古巴、伊朗、南非、韩国、新加坡、肯尼亚、墨西哥、日本等世界各国各地区正在如何应对?
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如何把握数字化主流的大趋势?
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中兴、华为等大家熟知的网络巨头接受了作者的采访。作者的足迹遍及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作者在向多位美国白宫高管采访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斯诺登事件?”
“华盛顿的叛徒”斯诺登为何成了硅谷人心目中的英雄?
好莱坞如何通过与网络巨头的联姻而再度成功转型?
本书是《主流》作者马特尔的最新力作,也可以叫做《数字化主流》。他敏锐地观察到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的变化。他的调查编辑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古巴、伊朗、肯尼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在《主流》一书未曾详细论述,而作者此次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了全方位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对于中国的研究界、学术界、产业界而言无疑是极其宝贵的一手资料。本书堪称广大中国读者了解全球范围的互联网世界真实情况的活字典。
天下的一切皆处于加速发展且变动不居的态势。数字技术放大了全球化的格局;互联网愈加呈现为移动的状态;同时电话和电视则更趋“智能”。中国如何创造了她的谷歌或者脸书,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互联网体系?阿拉伯国家如何将社交网络用于他们的革命?而以色列又如何成为一个“创业的国度”?
在那部誉满全球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因地缘政治而引发的全球文化和媒体之战;而本书则将对全世界文化和媒体领域的调查延伸至所有的数字化大都市。作者的足迹遍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日本,乃至加沙的硅谷等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深入而全面的田野式的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之上,悉心地记录并论述了互联网时代的一场场波诡云谲且震撼人心的文化战争及其未来的基本走向。
作者的调查表明,互联网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全球的亿万网民既朝夕使用又须臾难离的虚拟网络仍然存在着诸多价值观念迥异、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意识纷繁且边界异常清晰的文化疆域。
本书是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界所进行的第一次至关重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2019年5月10日 已读
更喜欢运动影像那本;塔柯夫斯基的“镜头的时间压力”,将时间凝固在痕迹之中;对伯格森时间理论的分析引用,不只是最初的绵延是主观的并构成我们的内心生活,更是后期的我们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不是相反——时间在每一刻被分为现在与过去,即过去的现在和保存的过去;对电影叙事的论述有一部分精准预见了超级英雄类商业片的叙事效果,“叙事不再是真实的,亦即它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成为虚构的。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内容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的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现在的共时性或者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deleuze gilles_deleuze 哲学 影像 德勒兹
谋杀米老鼠 豆瓣
作者: [法] 皮埃尔•皮戈特 译者: 王明睿 2014 - 5
打破迪士尼的童话乌托邦,颠覆经典卡通人物天真、无邪形象!
《谋杀米老鼠——迪士尼文化背后》是一本以迪士尼经典动漫形象为批判对象的文化批评集。它就迪斯尼的三个经典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及其叔叔皮克苏——进行了深入解析,透过这些儿童眼中天真无邪的动画人物看出文化产品背后的政治、经济、美学之间的较力。
全书第一部分,“谋杀米老鼠”,全篇梳理了米老鼠从诞生之初发展到现在的的轨迹,阐释了肩负艺术和技术创新梦想的米奇形象,如何遭遇资本参与的冷酷精神谋杀,成为广告气球上僵硬守旧的中产阶级的面孔。第二部分,“在动画面的禁地里”,透过对现在被禁播的动画片的精妙的分析,如《元首的面孔》、《新精神》、《三骑士》等,阐释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的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和政治宣传企图,是动画片与大众文化,动画美学和电影工业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场相遇。第三部分,“皮克苏的世界”,呈现了唐老鸭的叔叔皮克苏的冒险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含义,相比米奇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安分守己的精神,1947年诞生的皮克苏是一位从欧洲来到新大陆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更像19世纪美国梦的翻版,这种追逐财富的故事在80年代里根总统的“金钱时代”里重新流行。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背景知识科普地很好~好莱坞的魔力在于它能把任何人物和影像扎根在美利坚的信仰和精神里并进而推向欧洲,走向世界。从本雅明对米老鼠的“集体梦想的象征”和其“集体欢笑意味着这种集体精神病提早的并有意健康的破裂”净化角色的判断到后来居伊德波,鲍德里亚和大卫哈维对迪士尼乐园的景观批判,米奇就像埃尔热的丁丁一样,它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和我们一样,它是时代精神沙滩下可变的面孔,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瞬间。序言里对迪士尼动画和中国动画电影关系的梳理算是一种补充
动画史 商业 小说 文化 文化研究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豆瓣
Mesmerism and the End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France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周小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弗兰克·安东·麦斯迈尔(Frank Anton Mesmer,1734—1815)与以其命名的催眠术(mesmerism)或“动物磁性论”(animal magnetism)是启蒙运动科学史研究中饶有趣味的一个领域,但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个主题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科学史领域,学者普遍对它缺乏兴趣,而且评价不高。丹皮尔认为,麦斯迈尔及其继承者的研究是“电在生理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庸俗化”。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0
《尼采与哲学》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尼采的哲学思想,清晰地再现了尼采哲学形成的线条、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是研究尼采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目。全书分为“悲剧”、“能动与反动”、“反叛”、“从怨恨到内疚”、“超人:反辩证法”五部分。
2019年5月15日 已读
享受德勒兹把尼采的格言和术语当做褶子梳理的过程,对“权力意志”这个关键词的梳理非常详细和深刻,“不能以斗争的结果和成功与否作为评判强弱的标准。因为弱者获胜本来就是事实,它甚至是事实的本质。”“我们暂时纵情于生活,是为了在另一时刻以静默的态度关注生活”,存在为生存所肯定,关于爱和虚伪,痛苦和懦弱的解释也非常精彩,邪恶的行为也胜于卑微的思考是最近的解药
deleuze 哲学 哲学研究 哲学-哲学 尼采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2019年8月1日 已读
有三种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以及作为距离的记忆。历史—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转向个体—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的过程是记忆私人化的过程,但对过去理性的批判重构与在当下具象的情感体验是互相交融又对立,历史学家防止历史仅仅成为历史,挖掘距离感知下被抛弃的民族记忆中常见之物(记忆之场)。记忆作为一个场所,是实在的、象征地和功能的,是诸多事件的集合第,召唤过去,感触现在最后转换成集体的未来,一种用来自我界定的共同体。虽然面临无所不包就会一无所指的窘境,但也正因此能够捕捉那些被遗忘的真实联系,能够斜目而视断裂的历史(有机会二刷吧,太厚了,这还只是很少的几篇)
史学理论 文化史 文化研究 法国 法国史
导读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8.3 (27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 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嘛,五星是给德勒兹的,翻译虽然问题很多,但可爱的地方在于有问题的地方都附上了原文,也算一种解决方案。读德勒兹会有一种罕有的快感,类似于毛绒绒的动物被顺毛,心里的一声满足的喟叹。德勒兹对各个概念举重若轻的梳理,在知识脉络中万花从身过片草不沾身,当然最后还是拾了几枚拈花一笑。不过捋清打结缠绕的思想话语诸面貌的同时也会看到地下诸层更加错综复杂的千高原,反俄狄浦斯的风险就在于承担差异中没有本源的身份认同,但在生成和流动中,欲望开启了生命的冲动。千高原的生命力其实不是藤蔓似的疯狂外延,而是一种从地表向历史深处渗透的强度。渗透之中的枝蔓是对主流的逃逸和对边界的解域,一种新的感知向感受发出召唤。书很薄,但细读可以读大半天,收获不少
deleuze 哲学 德勒兹 德勒兹研究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甘丹·梅亚苏 译者: 马莎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形而上学和科学外世界的虚构》中,甘丹•梅亚苏借解读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桌球》,完成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精彩讨论。他以文学为平台,通过对科学外虚构的小说的验证,具象地描述了科学外世界的虚构所构建的世界的样貌。更为核心的是,他提出了新的虚构小说的类型:科学外世界的虚构小说,即科外幻小说。从这本书开始,他对于自己的核心哲学命题的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用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也让这部作品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
“他所心系的现实不在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它们永远能是别的什么的可能性。”
——哲学家彼得•霍尔沃德评论甘丹•梅亚苏
2019年8月21日 已读
很有意思的小册子,梅亚苏以哲学的眼光,从科幻叙事出发,在传统的科幻小说以外提出一种科外幻。从文学叙事角度来讲,这种分类也是提供了一个思路解决科幻叙事中争吵了多年的软科幻与硬科幻之争。只是梅亚苏角度刁钻,面对休谟问题,波普尔无法回答物理法则以外的疑点,只能算作部分的回答了问题。康德通过范畴的客观演绎以“物自体”的悬置拯救了理性,但是科学和知觉分离下的自然法则无法回答自身存在的问题。梅亚苏正是在这个分叉点回到了文学,以文学叙事的科学外幻想虚构回答盖然性和必要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承认盖然性以回答巧合的遭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科外幻世界,也出现了针对科学外虚构可能性的三种解决办法。但问题在于,正如梅亚苏自己提出来的,第二种和第三种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不以科幻作为桥梁完成自身的实现是颠覆也是风险
梅亚苏 法国
战争与电影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2019年8月8日 已读
维利里奥的知觉后勤学可以从他的速度理论中一窥关键,即当代社会是一种竞速观看。在此基础上的电影也只是速度的义肢,产生出的新的现代社会的知觉体验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是“消失的美学”。即,电影凭借非在场性和非物质性(速度打破了延续性,外部世界去物质化)存在,并且转瞬即逝于视网膜之上。而电影和现代战争的共通点在于他们都是知觉的战争,所以,知觉的后勤学不是单面的,一方面电影等技术作为一种军事后勤补给一样的知觉装置进行军事侦察和动员等,另一方面战争也影响了电影的发展
法国 电影 电影理论 维利里奥
《荒岛》及其他文本 豆瓣
L'îlle deserte et autres textes: textes et entretiens 1953-1974
8.9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著 / [法] 大卫·拉普雅德 编 译者: 董树宝 / 胡新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这是吉尔·德勒兹的第一本文集,几乎辑录了他从1953年至1974年在国内外发表的全部文本,从他的第一部专著《经验主义与主体性》的出版,一直到他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 《反俄狄浦斯》问世后所引发的各种争论。主要包括德勒兹已经发表的文章、报告、序言、谈话、会议论文,这些文本从未收入德勒兹已经出版的任何一本著作之中。
2019年8月9日 已读
借用了地理学的概念,荒岛是一个由有机体生成的自发性、始源性岛屿,但又脱离了大陆板块。德勒兹和加塔利对谈那一篇二人直接提到《千高原》产生是基于一种政治语境
德勒兹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