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豆瓣
作者: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 5
1600~1950年的近四百年間,中國女性從傳統跨入近代,無論是傳統女性或近代女性,她們的命運與家庭、社會或國家密不可分,留下的歷史更是曲折多變。這本書收錄的9篇論文,分別從女命批斷、溺女記敘、家庭糾紛、再嫁問題、婚姻策略、婚姻型態、女裝演變、健美觀念與服裝改革運動論述女性歷史,因關注的視角不同,這9篇論文呈現個別差異,也存在著不少共同話題,貫穿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技术垄断 豆瓣 Goodreads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9.0 (8 个评分) 作者: Neil Postman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认为,“信息革命”经历了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广播和电脑等五个阶段。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帮助人驾驭技术,这些机制有: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到了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驭、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揭示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2019年5月6日 已读
可能是27年前的许多观点和现象放今天已经很普遍了的原因,而且对现象的罗列和分析而非理论式的架构和穿透也让它少了一些穿越时空的振聋发聩。但对“人与人关系的一切领域,无不被技术化,无不拱手让给专家控制了”背后建立在道德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矛盾之上的技术统治论相关观点还是很有启发(虽然书名是技术垄断,但工具使用,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这三个阶段里技术统治似乎讲的更好,最后的垄断归为了符号流失,但这方面鲍德里亚等人又走的更加坚定和长远)
传播 传播学 媒介 媒介批评三部曲 技术垄断
智能 豆瓣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译者: 君瑞图 / 左玉冰 商务印书馆 2015 - 8
揭示数字化主流大趋势的最新权威论著
《主流》作者的最新力作!与法国秋季新版同步上市!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古巴、伊朗、南非、韩国、新加坡、肯尼亚、墨西哥、日本等世界各国各地区正在如何应对?
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如何把握数字化主流的大趋势?
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中兴、华为等大家熟知的网络巨头接受了作者的采访。作者的足迹遍及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作者在向多位美国白宫高管采访时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斯诺登事件?”
“华盛顿的叛徒”斯诺登为何成了硅谷人心目中的英雄?
好莱坞如何通过与网络巨头的联姻而再度成功转型?
本书是《主流》作者马特尔的最新力作,也可以叫做《数字化主流》。他敏锐地观察到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的变化。他的调查编辑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古巴、伊朗、肯尼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在《主流》一书未曾详细论述,而作者此次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了全方位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对于中国的研究界、学术界、产业界而言无疑是极其宝贵的一手资料。本书堪称广大中国读者了解全球范围的互联网世界真实情况的活字典。
天下的一切皆处于加速发展且变动不居的态势。数字技术放大了全球化的格局;互联网愈加呈现为移动的状态;同时电话和电视则更趋“智能”。中国如何创造了她的谷歌或者脸书,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互联网体系?阿拉伯国家如何将社交网络用于他们的革命?而以色列又如何成为一个“创业的国度”?
在那部誉满全球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因地缘政治而引发的全球文化和媒体之战;而本书则将对全世界文化和媒体领域的调查延伸至所有的数字化大都市。作者的足迹遍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日本,乃至加沙的硅谷等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深入而全面的田野式的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之上,悉心地记录并论述了互联网时代的一场场波诡云谲且震撼人心的文化战争及其未来的基本走向。
作者的调查表明,互联网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全球的亿万网民既朝夕使用又须臾难离的虚拟网络仍然存在着诸多价值观念迥异、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意识纷繁且边界异常清晰的文化疆域。
本书是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界所进行的第一次至关重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回忆指涉对政治想象的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可能。传统的形成中文化以一种凝聚性结构作用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让个体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在当下的框架中生产出未来的希望和过去的回忆。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为基础,指出历史不是记忆,记忆不具有普遍性而是集体性,具有某个具体的集体的身份。这种集体记忆以个体心理学隐喻的同时又不同于荣格的生理遗传记忆。阿斯曼比起哈布瓦赫更进一步的是强调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而非当下对过去的塑造,因此引进了流动的缺口的概念提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回忆形式的补充,并进一步阐发了文化记忆的热回忆和冷回忆,区分了交往记忆中的个体和群体,个体和个人。顺带一提的“流动的缺口”概念很精彩,谱系跨越了当下和起源之间的缺口,将其嵌入起源时期,为当下秩序和权力塑造了合法性
人类学 历史 史学理论 德国 文化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 中信出版社 2016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营造魅力,就是唤醒消费者的三种关键情感——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渴望,对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 1.探寻魅力的本源:尽管魅力所呈现的形式不同,它所揭露的始终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魅力挖掘了现存的不满情绪,展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事物。比如:
名人的魅力源自对倾慕、崇拜和成为重要人士的渴望;
时尚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我的欲望;
奢华的魅力不仅来自物质享受的诱惑,也来自我们渴望优雅地融入这个阶层的愿景。
2.解析魅力的构成元素
魅力有三个重要要素: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承诺以及神秘感。
对逃离和转型的向往是魅力的情感核心,让我们将自我投射到某种设定或身份认同中,以此来感知我们那些没有阐明的愿望。
神秘是魅力的感知品质。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没有神秘感,就没有魅力的存在。
3.还原魅力的进化历程
本书不仅梳理了魅力史上的大事件(从希腊英雄形象阿喀琉斯到苏格兰精灵,从17世纪后期的江户到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再到19世纪的纽约和芝加哥),还对具体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从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橱窗到风情无限的上海外滩),从而展现出魅力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
4.启发魅力的商业运用
在商业运用上,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指出魅力能够引发社会性嫉妒情绪,以此来促进商品销售。诉诸魅力的魔法,让商品成为“通往希望与理想的桥梁”,正如你着迷于无印良品的本子或宜家的家具,这种有形的、商业性的“桥梁”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图片很丰富,但蛮浅显的,可以当迷影丛书翻阅,围绕几个关键词进行了例证分析:向往,优雅和神秘
历史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美学 艺术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对光学设计如何被符码化与正常化为视觉消费系统的阐释,突破处在于详尽而仔细地研究了生产力发展后的科学与技术及其话语如何在文学与艺术中流行并交织。以这种对知觉和视觉的交叉把握重新看待19世纪的现代性,看到了本雅明所说的占有客体影像的现代性视觉核心,而不仅仅是福柯的全景式的监狱管理,更多是德勒兹的生成与混合
乔纳森·克拉里 哲学 文化研究 社会学 艺术史
打造消费天堂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2019年5月16日 已读
核心和作者零几年发的那篇关于百货公司的论文其实差别不大;最值得学习的是对材料的运用和研究方法;看完更想看《霓虹灯外》了
上海 历史 城市史 文化史 社会学
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作者: 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 译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消费文化 豆瓣
作者: (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 译者: 余宁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
本书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的消费文化系列之一,书中收入了英国学者弗兰克?莫特的关于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与社会空间的相关研究报告。
这项研究为激进同性恋群体带来了敏锐的文化批评,为研究消费社会的历史学家增加了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为时尚界专业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市场营销计策探讨报告供他们借鉴,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本书从社会性别角度对男性文化进行的分析为女权主义者提供了新的启示。
技术与文明 豆瓣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陈允明 / 王克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8
《技术与文明》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之一,它讲述了机器的历史,并对机器对于文明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他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解释机器的起源并追踪其社会影响,涉及艺术、自然科学、哲学、习俗和礼貌各个层面。本书既讲历史又做评论,还带有很多插图,是英语文献中部一部涉猎广泛、描绘近千年来机器发展史的巨著。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刘易斯将技术分为技术的准备时期(钟表的诞生,冶金学等),始生代技术时期(以玻璃为象征的技术的融合),古生代技术时期(蒸汽发明后的力与时间)和新生代技术时期(新能源和实验规划的记录)。三次机器浪潮后一个新的世界或者整体出现,从早期技术到晚近发明,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出现,即机器体系的建立,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审美体验。不过,全书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和韦伯的新教伦理以外关注到了诸如寺庙钟表代表的时空,军队对物质发明的利用等场合,尤其是对钟表时间和生命预见了之后时间哲学的思考。全书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对各种机械和身体互动说明了人的感知因为物质发明有了怎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是欲望的建立和实现,比如玻璃以为着现代风格的内省性自传的开端,而摄影机镜头的出现带来了行为主义的心理,自我表现出现
历史 技术哲学 文化 社会学 路易斯.芒福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8.8 (39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于晓、陈维纲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2019年7月1日 已读
这个译本把德注和英译注都标出来了,算是很不错了,不过虽然注释很大一段但能随页标就更好了。韦伯在这本书中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出现前后日常生活究竟有什么根本变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什么。以资本化精神和宗教精神作为主要论述点,认为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功利主义的根源是博爱的超自我,和清教徒借把现实世界排除在”上帝的神圣荣耀“之外来否认神圣化的做法。而韦伯洞见的宗教运动通过信仰形式和实际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对资本主义文化(物质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总的方向的影响,能够直接看到对之后的西马尤其是卢卡奇的影响。
哲学 宗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
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 豆瓣
作者: 孙绍谊 2017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第一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行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主要是作者以其中某些观念或理路为基础,对中国电影所做的一些思考和理论回应,着重对国内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19年7月4日 已读
就第三章的科幻和后人类主义而言,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论述和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有点割裂,但将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从内容转到更专注形式上是很有意思的点,即数字技术正在修正改变电影的本体,影像越来越依赖数字人物和赛博格混合体,数字技术时代普通摄影机的缺席与后人类主义思潮坚持的物质实体的缺席互为参照,电影也正是在这种缺席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序言里的情动算提纲契领,所以集子里有几篇从电影现象学入手谈游戏研究的,也有与之相关的生态批判和后人类,媒介变化下的“窗户/银幕/屏幕”的非物质性影像或表现,还有阅读体验最佳的第一章——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理论,西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的现代性与德国传统,核心是人的感官体验变化,有提到波德维尔的质疑,但更认为电影现代性理论有积极意义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类 社会学
爱欲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gonie des Eros
7.3 (152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宋娀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
【名家评论】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珍稀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19年7月22日 已读
爱欲之死首先在于自我意识的膨胀,当自我意识遮挡了他者时,主体也就无法感知世界,也就从自爱走向了自恋和忧郁。但这并不是说爱就是阳光积极的,韩认为爱是包含了伤害的可能性。但现代社会将这种可能性强硬地转化为对积极性的向往,也就是将所有的行为都纳入一种享受和消费模式,所有的事物都以被享受的意义允许存在,包括痛苦。所以包含折磨的爱成为了无法接受的。在对黑格尔的没有绝对的否定就没有绝对的肯定的阐释基础上,巴塔耶的色情肯定的不是生命而是死亡,是一种消极性,而非新自由主义下因为积极的秩序导致的生命焦虑。但韩认为色情与情欲不同,色情是情欲的世俗化,世俗化意味着去仪式和去神圣化,即再也无法回归宗教实践,由此反对阿甘本的裸露超越神学,巴塔耶的神圣的情欲。想象和期待不同,在想象力危机下,他者消失,爱欲垂死
2019 爱情 社会学 精神分析 韩炳哲
他者的消失 豆瓣 Goodreads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7.4 (79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 译者: 吴琼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文章和书籍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书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
1.这本书讲什么?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
(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
(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
(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
(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19年7月22日 已读
他者的消失是同质性,是否定性让位于肯定性后的爱欲之死,受新自由主义社会的赞同式剥削推动,表现为娱乐社会下的过度消费,从内心和精神上毁灭自我,引发同质化的暴力,是全球化与恐怖主义中对他者独特性摧毁的原因。新自由主义的本质也是剥削和排外。全球化下是想象空间的诞生,是真实暴力的到来,因为他者都是相同的他者,丧失了意义的可能。生产就是破坏,治愈就是暴力,交流只是堆积。观看之道变成一种“狂看”和“毫无节制的呆视”。所谓的多样性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源,因为相异性是排斥经济利用的。多样性下的真实性早已被物质化,产生扭曲他者的自恋主体,世界只是影子,他者被无视,茫然失所。否定性的缺失导致的不仅是自我剥削,更有自我异化和自我感知的丧失,病理表现为厌食症和暴食症相伴而行。对策是形成共享的倾听空间,而非自我的共振
2019 文化研究 社会学 韩炳哲
倦怠社会 豆瓣 Goodreads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7.3 (191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王一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19年7月22日 已读
倦怠社会是人类身体到心灵被异化为机器和功绩的经过,是丧失了否定性能力后对无止尽的肯定性的要求所致。倦怠感是一种暴力,因为倦怠是沉默的,它摧毁语言本身。当然也存在一种积极模式的“孤独”状态,为世界和个体之间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无为模式。但是汉德克所倡导的积极的倦怠是“我们的倦怠”,一种超越世俗连接彼此的倦怠,它打开了自我,穿透了世界。弗洛伊德和康德理论下现代社会下被规训的自我是义务主体而非享乐主体,道德自我同时是被告人和法官。他者的缺席让认同成为一种奖赏。脱离他者的自由不是解脱反而是自我束缚。自我沉浸会因为无法遭遇新事物而感到痛苦。因为经验是遭遇他者的变化,体验是自我延伸到他者和世界中的同化。自恋主体在绩效下无法抵达终点,却幻想自己是神圣人,自我实现也自我毁灭,不能死去却毫无生气
2019 社会学 韩炳哲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2019年8月25日 已读
大概是因为对组织理论缺乏了解,第七章和第八章勉强囫囵读完,不过兴趣和阅读重点也的确另有所想,第二章通过韦伯理论视角探讨国家治理逻辑和官僚体制运作之间的卡里斯玛权威的建立和调和,运动型治理机制一章接着探讨了中央治理与民众管理之间的常规与动员双重过程可能出现的卡里斯玛权威,特别是指出了叫魂的另一种读法(不是文化研究的,而是政治学意义的)。第三单元的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太有生活气息了,术语论文想要探讨的国家与民众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治理逻辑的意义放在体制运作中看很多时候却是没有逻辑的
中国政治 政治学 社会学
全球化与文化 豆瓣
作者: 约翰·汤姆林森 译者: 郭英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4
全球化现在是人们的热门话题,但各种争论总是锁定在某些特定的学术话语之内。本书首次引入了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解全球化问题。本书首先分析了全球化进程和当代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而把这种分析同有关社会的现代性和文化的现代性的相关争论联系在了一起。本书的核心,是对全球现代性复杂的、模棱两可的活生生的体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汤姆林森认为,我们现在能够在文化体验和区域地方之间的联动中看到一种消解的普遍模式了。作者把这种体验的不均衡性质和第一与第三世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文化的杂交化的问题,以及在这种非领土扩张化进程中通讯与传媒技术的特殊作用等。《全球化与文化》最后讨论了世界主义的文化政治的问题。
代价论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10
《代价论》从社会学角度立论,通过大量日常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社会行动后果评估中的代价问题。立意新颖,主题鲜明,问题意识明确。书中理论铨释和经验分析结合得紧密,许多见解发人深省,一反时下社会学著述中只有现象描述不见观点的流弊。评估社会行动的代价,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价值进行综合思考,权衡得失利弊,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代价伦》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把“代价”或“成本”这一常常被认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重新纳入社会学的视野,充分显示以社会学的眼光把握和权衡各种制度与行为的代价,是大有裨益的;第二,写作深入浅出,将高深的学理娓娓道来,丝毫不带有当今学术论文的八股气息。一是深刻,二是好读。单凭这两点,就颇值得一阅。
王小波:本书作了比较充分的文献准备,文本亦好。更重要的是所论的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这在现今的学界颇为难得,所以应该算本好书。好书需要批评,这才算正常的学术生活,坏书需要炒作,这才能骗到老百姓的钱。……(本书)中,最让我不满意的是论及乌托邦的一章。……乌托邦的弊端在于它是种极端的管束主义,这种管束常常要了人的命。(摘自其1997年书评)
陈心想(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资深研究员):这书一读就永远难忘。本书当年在大学生中很火,我本科就读的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一个师弟,把这本书认真读了很多遍,感想和心得写得密密麻麻。那是几年后我见到的,也第一次领教一本书能读“破”到这个程度。我读时已经是1998年,没想到和那位师弟一样,阅读心得也密密麻麻写满全书。
田方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代价论》是我在学生时代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从宏大的制度设计到微观的个体决策,作者深入剖析了众多案例中的得失与取舍,为我们理解社会的常态与变迁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视角。在社会研究日趋实证化的今天,《代价论》却饱含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趣味。它提醒读者社会科学不仅属于科学家族,也是哲学和艺术的产儿。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代表作,提高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获奖书籍。
★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
★文化评论家朱正琳、 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学勤、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学良、《文汇报》书评撰稿人周毅、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敬重推荐!
★罗辑思维十月全线热推,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全面力荐
知识的不确定性 豆瓣
作者: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王昺 翻译 / 郝名玮 校订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 1
今天,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知识结构的危机。各种学科都被一种信念笼罩着:仿佛知识是确定的。但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表明,知识真正是,并永远是不确定的。本书考察了不确定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存在方式,并提出了如何与这种不确定性相协调的建议。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 豆瓣
作者: 谢泳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7 - 5
目錄
1949-1976年間中國知識份子及其它階層的自殺問題
思想改造運動的起源及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影響
延安知識份子在新意識形態建立中的角色
一九五七年中國民間知識份子的言論活動
中國自由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
胡適思想批判與《胡適思想批判參考資料》
家國情感與事實判斷
1949年後知識精英與國家的關係
1957年反右運動史料的收集與評價
關於沈崇事件的一些歷史材料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