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Liquid Metal 豆瓣
作者: Redmond, Sean (EDT) Wallflower Press 2004 - 11
Liquid Metal brings together a great number of what are regarded to be the 'seminal' essays that have opened up the study of science fiction to serious critical interrogation. It is divided into eight distinct themed sections, including the cyborg in science fiction; the science fiction city; time travel and the primal scene; science fiction fandom; and the 1950s invasion narratives. Important writings by Susan Sontag, Vivian Sobchack, Steve Neale, J.P. Telotte, Peter Biskind and Constance Penley are included.</P>
2020年3月10日 已读
保守向的论文集,讨论了一些经典问题,主要集中关注科幻电影的视觉风格,但仍然有许多疏漏,看这么多可能不如看一篇Tom Gunning 的“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
科幻
Off The Planet 豆瓣
作者: Hayward, Phillip 编 John Libbey & Company 2004 - 6
Over the last decade, music and sound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 if often neglected -- aspect of film production and film studies. Off the Planet comprises a lively, stimulating, and diverse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aspects of music, sound, and Science Fiction cinema. Following a detailed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und and music in the genre, individual chapters analyze key films, film series, composers, and directors in the postwar era. The first part of the anthology profiles seminal 1950s productions such as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the first Godzilla film, and Forbidden Planet. Later chapters analyze the work of composer John Williams, the career of director David Cronenberg, the Mad Max series, James Cameron's Terminators, and other notable SF films such as Space Is the Place, Blade Runner, Mars Attacks , and The Matrix. Off the Planet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emerging body of work in music and film. Contributors include leading film experts from Australia, Canada, Japan, New Zeal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Distributed for John Libbey Publishing
2020年3月10日 已读
关于科幻电影里的音效分析,涵盖各个年代,还有一篇关于哥斯拉的(50年代实验音乐的先锋hhh),有疯狂的麦克斯!机器人罗比大战美杜莎的封面让我差点错过这本。“Forbidden Planet: Effects and Affects in the Electro-Avant-Garde”提到了《禁忌星球》的配乐是第一部——也许是最后一部——完全使用模拟合成器制作的电子音乐的电影,大概自己门外汉,读起来收获挺多还很有意思,比如对磁带的特殊处理,回顾了欧洲和日本的科幻电影配乐风格
科幻
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豆瓣
作者: 陳瑞麟 三民書局 2006
科幻是未來的哲學;哲學中含有許多科幻想像。科幻與哲學如何結合?相信許多人會感到好奇。
本書試圖分析、討論與詮釋科幻創作的哲學意涵,包括小說《正子人》、《童年末日》、《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以及電影《千鈞一髮》、《魔鬼總動員》、《強殖入侵》、《駭客任務》。透過科幻創作的分析。
本書試圖與讀者一起探討「我是誰」、「人性是什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真實是什麼」、「我應該怎麼做」、「科學是什麼」、「歷史限定了個人的行為自由嗎」、「如何改革社會」等根本的哲學問題。
声音设计与科幻电影 豆瓣
作者: 威廉·惠亭顿 译者: 甘凌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 - 7
声音设计的观念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汇。该书以科幻电影的类型作为影片选择的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美国电影中声音设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释了声音设计与类型电影之间的关系。
按照今天电影声音在技术和美学上的复杂性来看,最根本的问题是新的分析模式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论来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该书从历史的、理论的、技术的和形式的角度,提供多层次分析声音设计的方法,并且还引用和涉及了当代电影声音的评论文章,探讨声音是怎样在一些不同于视觉的特殊方式下被概念化、结构化和展开的。该书对于电影学者和电影制作者都同样适用,使他们都能驾驭现代电影声音的复杂性,将它应用到交互媒体,类型和民族电影的研究中去,由此培养出一种新的声音评论的方向。
2020年4月7日 已读
理论与文本兼顾的著作,对照原文看了下翻译也还不错,重点是跳出了电影的类型边界和框架,可以顺着这个脉络接着关注新世纪的科幻电影。对于科幻电影研究,这本书不可不读
电影 科幻
海柏利昂 豆瓣
Hyperion
作者: [美] 丹.西蒙斯 译者: 林翰昌、李漢威、李漢聲 大塊文化 2007 - 10
内容介绍
宇宙努力地走進未來,未來卻在無意間走進詩裡……
一八一八年,詩人約翰‧濟慈寫下<海柏利昂>一詩,藉由希臘神話中泰坦諸神的衰亡,探究生命的真正面貌,了解改變與痛苦也屬於宇宙的永恆定律。但是,他並未完成這首詩,而後,將此詩改寫為<海柏利昂的殞落>。詩的創作,對他來說,就像人類尋求救贖,必須親自走完這段旅程。
改變的必然與隨之而來的痛苦是宇宙恆常的定律,人類世界終將無能避過這樣的結果。於是,小說家探問人類如何尋求救贖,他想到了詩,借用詩題而成《海柏利昂》一書。一段人類尋求救贖的旅程,於焉展開。
在七百年後的人類世界裡,地球已經成為傳說,人類卻已成為統御宇宙的主要力量。在科技文明發展到極至的時候,變化與衰頹隨之而來,末日之勢隱隱浮現,整個銀河硝煙瀰漫,七名朝聖者,踏上朝聖征途,他們要前往時塚,尋找他們生命中未解之謎的答案。
這七名朝聖者,都只是泛泛之輩,即使曾有過顯赫威名卻都早已成為歷史,他們帶著自身的問題,承擔此一看來毫無希望的重擔。在這段旅途中,他們逐一訴說自己的經歷,每個人都有其未解的生命課題,對於教士來說是信仰,對上校來說是生命,對詩人來說是創作,對學者來說是親情,對偵探來說是愛情,對領事來說是承諾。在這六段故事中,每個人都是一座時間的島嶼,橫跨不同的時空,而「愛」正是他們得以存在的憑藉,無論是對親人的細心呵護;對神、對信仰的質疑或執著;從患難與共、情感交流抑或肉慾傾洩而生成的男女之愛,是他們生命的動力,也是他們面對考驗的支撐,唯有愛,才是可以跨越時空的永恆存在。
丹‧西蒙斯(Dan Simmons)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一九七一年在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之後,隨即展開長達十八年的小學教師生涯。西蒙斯將自己的寫作興趣和專業工作結合地天衣無縫:每日課程當中,他必須對全班學生講述整整半個小時的故事。他發現小朋友是十分精明而狂熱的編輯,毫不留情地指出情節上前後矛盾、不連貫的錯誤。這些在課堂上所編織成的幻想情節與背景資料,成為日後「海柏利昂詩篇」(Hyperion Cantos)系列的核心原型。
他從恐怖出道,同時撰寫科幻及主流文學,之後又跨足間諜小說、冷硬派偵探犯罪小說、歷史小說、動作冒險小說等類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必定獲得各文類資深讀者與評論家的好評,屢屢榮獲具有代表性的獎項。無怪乎幻想文類權威報導刊物《軌跡》(Locus)雜誌會在二○○二年十月的專訪中,借用羅伯‧波特(Robert Bolt)名劇《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1960)的標題,盛讚西蒙斯是「橫跨眾文類之上的作家」(A Man for All Genres)。
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迦梨之歌》(The Song of Kali)一舉為他拿下一九八六年的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之後的恐怖小說《腐肉解饑》(Carrion Comfort)等三部重量作接連摘下恐怖類型最高榮譽──布拉姆‧史鐸克獎(Bram Stoker Award)、《軌跡》雜誌讀者票選獎恐怖小說類,以及英倫奇幻獎(British Fantasy Award)的桂冠。而《海柏利昂》更是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整部小說擬仿喬叟《坎特伯利故事集》的結構,娓娓道盡荊魔神朝聖者身上所背負的故事。敏銳的科幻讀者可以從字裡行間嗅出自黃金時期至八○年代中葉所探討過的種種主題元素。此書也獲得一九八九年的雨果獎。
林翰昌
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幻研究碩士,科幻國協公民 以成為科幻專致讀者為畢生職志。。編纂並維護《臺灣科幻全書目》資料庫,譯有《火星紀事》一書。個人部落格:科幻國協在臺辦事處 http://danjalin.blogspot.com
李漢聲
美國柏克萊大學分子暨細胞生物學博士,目前在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專研分子神經科學,對科幻小說多有涉獵,《海柏利昂》是他與胞弟李漢威合作翻譯的第一本科幻小說。
李漢威
政大英語系畢,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筆譯碩士。雖喜小說卻非科幻迷,經漢聲介紹而翻讀《海柏利昂》,心有戚戚,遂決合筆譯之。
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 豆瓣 Goodreads Sukkertoppen
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
7.3 (24 个评分) 作者: Amal El-Mohtar / Max Gladstone Gallery / Saga Press 2019 - 7
Two time-traveling agents from warring futures, worki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past, begin to exchange letters—and fall in love in this thrilling and romantic book from award-winning authors Amal-El Mohtar and Max Gladstone.

Among the ashes of a dying world, an agent of the Commandant finds a letter. It reads: Burn before reading.

Thus begins an unlikely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wo rival agents hellbent on securing the best possible future for their warring factions. Now, what began as a taunt, a battlefield boast, grows into something more. Something epic. Something romantic. Something that could chang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Except the discovery of their bond would mean death for each of them. There’s still a war going on, after all. And someone has to win that war. That’s how war works. Right?

Cowritten by two beloved and award-winning sci-fi writers, 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 is an epic love story spanning time and space.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看到介绍感觉挺有意思,两个时间特工在漫长时间里的相爱相杀,生物系和电子系对科技树的影响,还将虎门销烟纳入了叙事流
同性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