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妇女参政论者 (201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uffragette
8.6 (403 个评分) 导演: 莎拉·加芙隆 演员: 凯瑞·穆里根 / 海伦娜·伯翰·卡特
其它标题: Suffragette / 女权之声(港)
影片讲述一个多世纪前,英国妇女为了争取选举权而不懈斗争的故事。斯特里普在片中饰演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一位著名的妇女选举权倡导者。她与几位同盟者发起成立了“妇女议会”,在国会开会时,她们也开会,与议会唱对台戏。由于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措施,潘克赫斯特同她的同盟者们曾多次入狱,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反响。
2025年2月23日 看过
一百年也没有很久远,女权运动至今也尚未结束,这些历史不应该被忘记(电影拍得有些弱)。心寒的不仅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虚伪政客,还有那些伪善的丈夫。
历史 女性 英国电影
日常对话 (201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日常對話
8.2 (176 个评分) 导演: 黄惠侦 演员: 黄惠侦
其它标题: 日常對話 / Small Talk
每天早上,我的母亲总是先于我醒来,她会先准备好我的午餐,然后出门。
每天傍晚,我的母亲会在外面吃过晚餐之后才回家,静静地梳洗完毕后就又回到属于她的房间,打开收音机关上房门,在晚上九点睡去。
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空间里,但几十年来,我们就像是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为我准备的吃食,我们之间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母女间的心里话、没有“我爱你”。
当我注视着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聋的沉默之下,藏着让她难以面对、无法言说的秘密。我知道在紧闭的双唇背后,是令她窒息且摆脱不去的耻辱。
这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与她开启对话,但我真的准备去好面对她将给出的答案了吗?
我们又是否都能够好好面对那些已经被埋藏许久的过去?
2025年2月23日 看过
2017年的Mark,今天终于更改了状态。看电影前以为是出柜的女儿和妈妈之间的对话,电影开始才发现是妈妈喜欢女人。同性、家暴、性侵、重男轻女,"日常对话"中就能窥见女性的困境。
台湾电影 同性 女性 纪录片
对我无害之人 Goodreads 豆瓣
<내게 무해한 사람> <쇼코의 미소>
8.3 (33 个评分) 作者: [韩] 崔恩荣 译者: 徐丽红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3 - 10
■我们都是无害之人,我们都曾伤害他人。
50位韩国作家票选2016、2018年度最佳小说。
BLACKPINK成员 金智秀 诚挚推荐
韩国七项文学大奖得主,备受瞩目的80后天才女作家 崔恩荣 获奖处女作首度引进。
八个故事,个人的记忆交织着历史的记忆,从洁白的少年到斑驳的老年,就让我们刻进彼此的生命里,直到永不分离。
----------------------------------------------------------
■你是那个自以为善良无害, 实际上却冷漠残忍的人吗?
《对我无害之人》收录了崔恩荣创作的八篇小说。在作者的文字中,那些在呜咽中无声无息结束的关系,那些不以为意、后知后觉的辜负,那些冷漠决绝的转身和无视,一同构建起了比故事情节更为复杂的情感网络。
遭遇不公不义的犯人妻子,被家暴的学生,逃往非洲苦修的教徒,沉船遇难者家属,战争隔绝的异国知己……故事中的人们游离在俗世边缘,大多弱小而安静,无害却屡受伤害,难以逃脱忧郁和痛苦。他们的内心以固有的创伤形成自己的独特纹理,无法抹去亦无法修补。而加害者,往往是与他们一样的无害之人。
世人渴望的安逸和幸福,总是在将他人的孤独和痛苦屏蔽后才得以实现。崔恩荣用温柔的笔调记录下这些残忍的故事,它们在和煦阳光下散发冰冷,在亲密中涌出巨大的失落。当回忆响起无声的破裂音,故事中的人们一半义无反顾地向前,另一半则永远留在了原地,只有寂寞在回响。
-----------------------------------------------------------
■媒体&读者评论
“我想成为无害之人。我不想带给别人痛苦。因为我亲身感受过人给人的痛苦多么具有破坏性。可是,我做到了吗?我没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真的彼此了解吗?我们真的想要理解吗?通过写小说,每次我都能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有多么遥远,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彼此......很多人仅仅因为自己是自己而成为蔑视和憎恶的对象,我想站在这些人的立场上看世界,看人,我想成为这样的作家。”——崔恩荣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凡的亮相。——华盛顿独立书评
崔恩荣与萨莉·鲁尼、吉本芭娜娜和玛丽莲·罗宾逊一样,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都毫不掩饰地审视人际关系和女性经历。崔恩荣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企鹅出版
这些故事痛苦而复杂,但并不令人沮丧。它们展示了有着痛苦过去和未知将来的普通人,在冰冷的阳光下度过的岁月是什么样的。——英国观察家报
崔恩荣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既像宝石又像燃烧的煤块般的时刻。每个这样的时刻都如同一份痛苦的礼物。——纽约时报书评
崔恩荣以作家的力量将这个世界映照成一个虽然寂寥却闪耀着透明光辉的地方。——姜知希(韩国文学评论家)
这是近来难得一见的短篇典范。——权汝宣(韩国作家)
书中每个故事的核心都在于drifting away。分离不一定是痛斥心扉,它也能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挖掉原本属于你的一块血肉。——Goodreads 读者 Eve
书中记录的都是关于人如何失去人的故事,因为时间、死亡、错误和一些你不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的原因,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Goodreads 读者Edeh
------------------------------------------------------------
■关于选篇:
本书中的篇目选自崔恩荣作家的两部代表短篇小说集《祥子的微笑》《对我无害之人》。
书中收录的短篇小说《祥子的微笑》为作家的获奖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之作。《你好,再见》《姐姐,我那小小的顺爱姐姐》《韩志与英珠》《米迦勒》均收录自该篇同名小说集《祥子的微笑》(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2016 年版)。此外,《601,602》《援手》《筑沙为家》则收录自本书同名小说集《对我无害之人》(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2018 年版)。两部原作延续了高度相似的主题和风格,讲述了身边那些“无害的普通人”的故事。
“这些人物的心里渗透着我在生活中感受过的感情经历。在读者能从我的小说人物的心里体会到共鸣的瞬间,我们将在彼此看不见对方的地方相遇。”——崔恩荣
2025年2月18日 已读
[25.08] 崔恩荣是一个关心社会议题和小人物的作者,轻描淡写的背后隐含着深意。PS: 太喜欢书的内封和书签了,另外开始好奇台版究竟在哪里不一样,删去了哪一部分
女性 战争 离别 虚构 韩国文学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5年2月13日 已读
[25.06] 明明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任何虚构的作品都惊骇残忍。犹太人集中营广为人知,但东欧强制劳工却好像从未被提及。姨母莉迪娅回忆录的部分最牵动我的心。
历史 女性 战争 离别 非虚构
晚婚 豆瓣
默然记
7.0 (39 个评分) 作者: 辽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编辑推荐】
◆ 不安的心是无底的洞,幸福只填得满一半!
“眼光不要太高啊”“谈恋爱这么久了,怎么还不提结婚”“结婚有那么可怕吗”
刚过30岁,年龄、婚姻、家庭……甚至你自己,非得把你从自我中拖出来,
提醒着:妻子/丈夫的角色,轮到你了。
◆ 用城市适婚女性的典型困境 ,分解现代人无孔不入的孤独
一段年龄、阶层、家庭背景均有差异的亲密关系,从无到有,到出现裂痕,再到平衡牢固。
离现实很近,比现实深比现实暗,辽京给残酷的内核外面涂了一层奶油。
◆ 在时间的挤迫、社会的框架下,亲密关系中隐秘的苦痛和困惑,直视无碍
阅读辽京笔下的故事,能获得阅读社会调查、纪实报告、心理分析一般的现实感。
◆ 如摄像机镜头下的亲密关系实录
幸福很容易描述,痛苦则在各种拐弯抹角的缝隙里出现,小说就要抓住这种一闪念间的东西。
——辽京
◆ 曾用名《默然记》,豆瓣阅读累计136 966次(截至2020年12月)
【内容提要】
“三十岁之后,她觉得时间陡然加快了,
一切尚未开始,就开始觉得要赶不及,赶不及了。
杨浩来得不早不晚,命中注定,应该是他,只能是他。”
黄婉丝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做人力。她忠诚勤勉,十年之内升了两级,薪水翻了三倍。通勤时会在地铁上记几个单词,搬家时会把优秀员工奖杯小心地往垫了碎纸的箱子里装。家里盖房、妹妹念书,全靠她。
男友杨浩小她四岁,独生子,吃穿用度都不凡。虽然家境好,但并不是娇生惯养长大的。
这一年里,念高中的妹妹意外怀孕,黄婉丝突然被裁员,房东通知要收房子……杨浩都陪着她度过。在心理上,她对杨浩的亲近感,超过了对父母的。
结婚、度蜜月、生孩子,原本顺理成章。然而黄婉丝总有种莫名的紧张感。有一晚,她偷偷摸摸翻了杨浩的手机。她甚至一直在表演假想中的高潮。
黄婉丝问杨浩:是不是因为妈妈生病,才着急求婚?
他答:也不全是。
-----------------
在时间的挤迫、社会的框架下,
亲密关系中隐秘的苦痛和困惑,直视无碍。
--------------------------------
辽京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她能把生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掀开,当你被她的过程吸引住的时候,悄然弥漫在四周的洋葱汁却熏下了你的眼泪。也许生活从来就不是美好的,在平静的表层之下,其实暗流涌动,惊险万状。她出色地写下了人的无奈、挣扎和奔突。
——楚尘(著名出版人)
辽京的《晚婚》和格非的《月落荒寺》我都是废寝忘食地看完的,很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晚婚》读起来是《半生缘》的感觉,一个三十出头的北京女白领的生活。情绪和困境很真,提供的解救不那么现实,但浪漫故事总要让人物有个出口,所以得有解救(解救也是compromised的)。
——淡豹(作家)
2025年2月6日 已读
[25.05] 《默然记》比《晚婚》这个标题更合适。成年人的婚姻和生活,真是让人难过,婉丝那拧巴的心情好熟悉。
中国文学 女性 虚构
命运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2 (31 个评分) 作者: 蔡崇达 Zhejiang Publishing Ho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 2022 - 9
《命运》是蔡崇达继《皮囊》之后,时隔八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

《皮囊》里的那句“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正是出自《命运》的主人公,阿太之口。《命运》以九十九岁的她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

全书以阿太的五段回忆,切入时间长河中人们不得不直面的一个个本质命题:

层层浪:你们就此没有过去,只有将来——

当原本稳固的活法被打碎,给人庇护的传统秩序被割裂,陷入巨大无常中的一个个单薄的人,要如何活下去?内心的安宁要放置在何处?

海上土:灵感是浮游在海上的土——

羁绊和意义是人心灵的压舱石,当生活的浪头打过来时不至于被掀翻。阿太生命中那些失去了压舱石的人,被命运一个个顺水推舟地带走了。而此时的她,尚只有十六岁。

田里花:想结果的花,都早早低头——

背负着“无子无孙无儿送终”的命运预言,她成了亲,有了婆家与丈夫,抱养了孩子。但见过命运的人会明白,命运的激流从未停止,人在其中并不知晓,哪一次告别,就是诀别。

厕中佛:腐烂之地,神明之所——

时代的巨浪之下,如何守住内心的清明与信仰?这世上容易的活法,就是为别人而活。而如果那人恰好也是为你而活,那么日子再苦,也过得像地瓜一样甜了。

天顶孔:要么入土为安,要么向天开枪——

阿太的故事走到了落幕时分,死亡成了她亲密的旧友。她终是生下了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命运的母亲。这人间她来过,她永不再回。
2025年1月26日 已读
[25.04] 对男性作者写女性故事其实并没有什么期待,但还是高于预期。和刚读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对比,故事要讲得好很多,但对于一些历史变迁中的片段又有些过于简单了。
中国文学 女性 虚构
额尔古纳河右岸 Goodreads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2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25年1月26日 已读
[25.03] 最开始都的时候觉得处处充满灵气,读到中后期就觉得有点单薄了,所有人物匆匆上场,又匆匆下场,觉得实在有些过誉。
中国文学 女性 虚构
黑睡莲 豆瓣
Nymphéas noirs
8.3 (35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普西 原著 / [法]弗雷德里克•杜瓦尔 改编 译者: 章含秋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1 - 4
☆第43届法国尚贝里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
☆2020年艾斯纳奖最佳数字漫画、最佳画家双项提名

吉维尼—— 一个因莫奈和他的睡莲而闻名的小镇,无数人跨越大半个地球,只为来这里漫步几个小时。
小镇上曾经生活着三位女性,第一位恶毒,第二位爱说谎,第三位自私自利。三人完全不同,除了一点:她们都渴望离开这个著名的小镇。她们眼中的吉维尼是一座监狱,一座美丽却被栅栏封闭的大花园。
有一次,在十三天的时间内,花园的栅栏为她们打开了!但有条残酷的规则:她们之中只有一人能够逃脱,另外两人必须死去……
小镇上曾经生活着三位女性,第三位最有天分,第二位最是狡猾,第一位最为坚决。在您看来,哪一位最终得以逃离?
2025年1月19日 已读
[25.02] 第一次看图像化的推理小说,看完忍不住马上又去二刷,寻找第一次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结局稍稍有些遗憾。
女性 悬疑 漫画 虚构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谷歌图书 豆瓣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8.8 (9 个评分) 作者: 王鸥行 译者: 李鹏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6
“一直以来,我都告诉自己,我们都是战争的产物——但我错了。我们都是美的产物。”
——————————
◆艾略特奖、怀丁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王鸥行基于个人经历的书信体小说。
◆一经出版便震惊文坛,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
◆是2019年权威媒体年度选书上榜最多的小说之一。
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20年马克吐温美国之声文学奖
2019年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9年新英格兰书商协会奖
入围2020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入围201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入围2019年卡内基文学奖
入围2019年ASPEN WORDS文学奖
《纽约客》年度选书
《时代周刊》年度选书
《华盛顿邮报》年度选书
《洛杉矶时报》年度选书
《卫报》年度选书
《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观察家报》年度选书
《出版人周刊》年度选书
《科克斯书评》年度选书
《爱尔兰独立报》年度选书
《多伦多星报》年度选书
……
◆一位西贡少年的成长回忆录与家族辛酸史
◆一场对亲情、种族、阶级、性别和自我认同残酷而坦率的探索
◆内容简介◆
我是小狗。
名字是外祖母兰给我起的。在兰长大的那个村子,人们会给像我一样过于瘦弱的孩子起个贱名来护身。名字薄如空气,但也可作盾牌。小狗盾牌。
我和母亲、外祖母因战事而逃离到美国。我脱下我们的母语,戴上我的英语,像一副面具,好让别人能看到我的脸,进而再看到她们的。
我正以人子的身份给母亲写信。我有好多话想对她讲。回忆往事,还有那个未说出口的秘密。因为我不想在还没说出自己是谁的时候就被抹去。
◆名人及媒体推荐◆
用“启发、震撼、迫切、必要”来形容这本书是恰如其分的,但是萦绕我脑海挥之不去的是“赤裸”:其中的情感就是这么有力,读完后你会觉得它直刮骨髓。王鸥行以诗人的精准审视:经验诉诸文字能否成为贯通数代伤口的桥梁,又否能被我们真正的挚爱之人听见看见。──伍绮诗,《无声告白》作者
此书不是“短暂绚烂”,而是“永恒惊艳”。——《华盛顿邮报》
令人卸除伪装的掏心挖肺,堪称精练的字句与风格。——《书页》
2025年1月19日 已读
[25.01] 那种流不出眼泪闷住的感伤,关于战争、创伤、移民、同性。很庆幸看的是纸质版,被封面吸引,书中的空白页以及类似诗的排版增加了阅读性。读的时候会有些跳跃的感觉,看网上才知道自己看的是阉割版本,有关同性和性的描写都被删掉了。有点想看台湾版本,但也许应该直接读英文原版吧,网上有看到部分片段,语言超级美。
同性 女性 移民 虚构
年轻女人和海 (2024)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Young Woman and the Sea
8.4 (215 个评分) 导演: 乔阿吉姆·罗恩尼 演员: 黛西·雷德利 / 蒂尔达·格哈姆-哈维
其它标题: Young Woman and the Sea / 年轻女子与海
基于Glenn Stout所著同名书籍,杰夫·内桑森(《狮子王》《幸福终点站》《猫鼠游戏》)写剧本,聚焦史上第一位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Gertrude “Trudy” Ederle。
Ederle的父亲是一位来自曼哈顿的德国屠夫,她曾是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1924年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也促使她决定尝试横渡英吉利海峡。1926年,20岁的Ederle游了21英里,成功完成这一壮举,在此之前只有5名男性做到。
2025年1月7日 看过
看到迪士尼标志的时候就大概知道故事走向了,不过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激动。但是,电影对那个时代女性困境的表现太浅薄、太浮于表面了,对于他爸的突然转变以为换了一个爹。电影方面只想给三星,真实故事想给五星,综合以后三星半,还是推荐去看。
女性 美国电影
还有明天 (2023) 女巫鎮WitchTown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C'è ancora domani
8.8 (376 个评分) 导演: 宝拉·柯特莱西 演员: 宝拉·柯特莱西 / 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 Valerio Mastandrea
其它标题: 우리에게는 아직 내일이 있다 / C'è ancora domani
1946年5月的罗马被二战留下的贫困、街头游荡的盟军民兵,以及6月2日至3日的国体公投所激发的变革愿望撕裂。
  女主角迪莉娅是虐待狂伊万诺的妻子,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其中包括十几岁的玛塞拉。在处理家庭事务的间隙,她照顾闷闷不乐的岳父奥托里诺,偶尔还要去城里的一些商店打工。这个女人在这艰难的生活中也有几个盟友:爱她的机械师尼诺;玛丽莎,一位机智乐观的朋友;还有威廉,想要帮助她的非裔美国士兵。
  迪莉娅的生活被玛塞拉与朱利奥的订婚打乱。朱利奥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们的收入主要源于经营的酒吧。然而迪莉娅很快意识到,若红事确定,她的女儿将走向与她相似的痛苦婚姻。因此,在威廉的帮助下,她设法炸毁了准女婿的酒吧,迫使他们家离开罗马。尽管马塞拉陷入绝望,但迪莉娅知道她做了正确的事。在邮寄给她的第一张选民卡的鼓励下,她决心反击。
  6月2日,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到来。迪莉娅想要参加,并找借口逃离丈夫,但岳父却突然去世。好在这并未阻碍她作为女性第一次参与投票。可她丢失的选民卡却接二连三被丈夫和绝望中的女儿找到。她必须在其中周旋,确保能为自己、孩子和国家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2024年12月26日 看过
以为是意大利版的出走的决心,以为她要出走,没想到她是去战斗。
女性 意大利电影
暮色将尽 豆瓣
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
7.7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7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
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妥协与自由反复掣肘的女性一生
——为生存与世界周旋,为自我守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她是作家们心中无比信赖的编辑:
◆在那些早年的岁月里,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在内心对弗朗西斯·温德汉和戴安娜·阿西尔说话。——V.S.奈保尔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国编辑……所有认识她以及读过她回忆录的人,都会对她产生钦佩,因为她诚实、朴素而优雅的风格,她从不伪饰的个性,以及在面对生活不断缩小的可能性时的坚忍态度。她是如何变老的典范,虽然变老并非我们自愿。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遇见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却也常忍不住对作家辛辣吐槽:
◆有时她(简·里斯,《藻海无边》作者)会很挑衅地宣称要把自己几近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但从未实施,而没这么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为她没有精力去做,而应该归功于她依然还有那么点理性。
◆生于保加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他挑战死亡的方式与简的惶恐不安相比显得更加愚蠢。……他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终于让我忍无可忍。
◎“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
◆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 ◆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 ◆恋爱依旧“正在发生中”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真幸运,我居然能写作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
◆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
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
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
(流产后苏醒的第一反应)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精装小开本设计,方便手持随身携带;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书名烫金,封面印水墨画风作者侧影——暮色虽已至,光景仍壮美。

媒体推荐: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尽管《暮色将尽》的主题(老年生活)原本不怎么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尔拒绝粉饰、承诺坦诚以及迷人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
★她的视角既冷酷又温柔,她谈到自己性欲的衰退、无神论信仰的决心、对非虚构作品的日益偏爱,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她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还要花在照顾比她更年长的人上面。阿西尔作品的成就在于,她没有将自己迷人的生活细节简化为关于人生智慧的说教。
——《纽约客》
★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记录:
获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传记奖、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24年12月15日 已读
[24.42] 喜欢她的坦诚,但并没有完全被打动
女性
疼痛部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The Ministry of Pain
8.5 (99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姜昊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2024年12月8日 已读
[24.41] 虽然是写前南斯拉夫流亡者的生活,但像极了当下每一个惶惶不安、失去根基的人的状态。关于语言以及故乡的描写直击内心,读起来好痛。
南斯拉夫 女性 虚构 语言
出走的决心 (2024) Eggplant.place IMDb 豆瓣 TMDB
出走的决心
8.5 (274 个评分) 导演: 尹丽川 演员: 咏梅 / 吴倩
其它标题: Like A Rolling Stone / 亲爱的妈妈
根据50岁阿姨自驾游故事改编。   天真浪漫的李红(咏梅 饰)一生有过许多梦想,18岁时憧憬大学,25岁时憧憬爱情,45岁时憧憬远游……但为了那些“对别人来说更重要”的事,她只能一等再等,也一再错过。50岁,她决心不再等待,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2024年11月25日 看过
年度最佳恐怖片,有姥姥的身影,有妈妈的背影,有自己的影子。真的希望妈妈也能看到这部电影,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看这部电影。
中国电影 女性
影后 (2024) 豆瓣 TMDB
所属 : 影后
7.0 (99 个评分) 导演: 严艺文 演员: 谢盈萱 / 杨谨华
这些热爱表演的女性追逐光鲜、追求名声、磨练演技,为了在残酷的演艺圈实现梦想而不得不突破自我的极限。
2024年11月10日 看过
期待了很久的剧,看完有点失望,剧中充斥的爱男价值让我很不适。超级爱谢映萱和杨谨华,但感觉两人的对手戏好少,胖姐钟欣凌很是惊喜。有几场非常喜欢的戏:母亲争取女儿导演作品里的角色、绝交姐妹在投资人面前保护共同好友跳舞
台剧 女性
她厌男,她是我女友 豆瓣
나의 미친 페미니스트 여자친구
6.6 (72 个评分) 作者: [韩] 闵智炯 译者: 黄莞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3 - 5
以韩国男性为第一视角的女性小说,每一句都太典了!
·
★是这个世界让我成为了女性主义者——比《82年生的金智英》更进一步,超高讨论度的韩国女性小说。
荣获韩国教保文库年度小说,入选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推荐好书。版权售出中、日、泰、越、印、俄等多国,引发东亚读者强烈共鸣。
★太真实了!扑面而来的熟悉感!——用普通男性视角看待女性主义,以赤诚坦率捕捉荒诞现实。
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被骂?是在影射所有男人吗?女人为什么变成这样?无奈揭开男性与女性看到的貌似相同却截然不同的现实。
★所有的女人,都是她!是女友、是妻子、是母亲,但也是我自己。
以女性对女性的强力共情与支持,挣脱束缚,挑战偏见,打破冷漠。本书献给所有“开了天眼”、仍在战斗的女性。
·
分开多年后,金胜俊再次与前女友相遇。这是命运给的第二次机会,他们以虽然有些奇怪的方式复合,却很快恢复了恋人关系。可是在日渐升温的相处中,金胜俊发现,当年不谙世事的温柔、贤惠女孩如今已变成一位独立、成熟、清醒的女性主义者,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平复下来掺杂震惊与好奇的心情,没关系,胜俊心想只要发动“好男人”攻势,一定可以让女友回到当初,随后他们会顺利结婚、生育、建立家庭。可谁料到,在接连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中,没有一件事情按照他的想象发展......
2024年11月6日 已读 [24.38] 一本男性不会主动看,女性看了很生气的书。不看作者真的以为是韩男写出来的书,到底哪里厌男了,非常标题党的书。
女性 虚构 韩国文学
有人跳舞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辽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8
※内容提要:
被父母忽视的早慧少女计划离家出走;常年围着丈夫儿子转的中年女性决定看向自我;在大城市打工的失孤父亲与儿子养过的狼狗一起生活,某次狼狗咬了人,他不得不将狗处理掉;哺乳期的妈妈反复在自我角色和母亲角色之间拉扯,飞机上的艳遇带来了一刻的逃离;父母去世后,照顾瘫痪哥哥的责任落在弟弟身上,他每周六都去托养所看哥哥,是习惯,也是为了让良心得到满足……
小说集《有人跳舞》由十三篇小说构成,动物视角的人心叙事开篇,机器人的重复与反抗收尾。有死亡造成的愧悔,有偶然情事带来的顿悟。面对暴力,有人选择描述和逃离,有人选择加入。有困境,有荒诞,有闪亮。用关乎时间、空间和人性的叙事,进入现实的纵深地带。

*看见被忽略的人和情感,倾听说不出口的孤独与困惑
*生活现场的“人性观察员”/ 实力小说家 辽京 写作生涯的里程碑
从专注人物生活里的困境和决定,转移到人物对他人存在的认识、对自我欲望沉浮起落的觉知、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反思。
*从城市经验出发,打捞边缘人(家庭边缘人、城市边缘人、历史边缘人)的匿名生活
浸入女孩和女人们的琐碎日常,捕捉她们真实的渴望
观察人的愧疚之心,洞悉人性的隐秘和良心的秘密
*借助写作发现自己、观察当代生活
辽京的小说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尤其对当代城市女性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书写,准确、深入、意味深长。
——杨庆祥(诗人、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辽京小说关乎当下女性命运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感,似轻实重。
——何平(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辽京的《新婚之夜》《吮吸》等小说,用小说的思考方式处理尚在流动的时代经验,从文学与性别的关系中发现了具有激发之力的新视角。
——徐晨亮(评论家、《当代》杂志执行主编)
*要跳要舞,只要日子还在继续。

2014年,31岁的辽京生下儿子,辞去工作。
2015年,她开始用写作填满孩子睡觉后的碎片时间。
2017—2019年在“豆瓣阅读”发表小说。
2019年出版首部小说集《新婚之夜》,为读者所熟知。
2021年首部长篇小说《晚婚》出版(原名《默然记》)。
《有人跳舞》是辽京最新小说集,集结了她创作于2019—2022年的小说,“从生活中提炼一点永久的东西”。
2024年11月3日 已读
[24.36] 读的过程偶尔会让我想起金爱烂,把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密密缝起来,又针针扎到心里。
中国文学 女性 短篇 虚构
我的母亲做保洁 豆瓣 谷歌图书
8.0 (42 个评分) 作者: 张小满 光启书局 2023 - 11
【编辑推荐】:
★城市巨轮运转下,保洁员群体被遮蔽的日常
是谁在维系超级城市的“体面”与“洁净”?这是一群用体力劳作填满超长工作时间的外来务工者,他们在深圳这座包容万象的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污渍、垃圾为伴,支撑起城市文明对整洁细节的无限追求。作者张小满的母亲就是城市保洁群体中的一员。他们落脚城市的初衷是如此相似,一路走来的人生又与时代发展的轨迹紧紧捆绑。他们在深圳寻找自己的生存缝隙,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知道如何寻找机会,很清楚自己在整个阶层划分中的地位,用一种贬低自己的语气谈论着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城市的“整洁”“舒适”“便利”几乎与他们无缘。而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命运本质,其实也映照着绝大多数的我们。
★母与女,“蓝”与“白”,两代人的隔阂与交融
当母亲成为一名城市保洁员后,“我”与母亲重新生活在一起。母亲用批判的眼光观察“我”的生活,而“我”也激烈地回应。但“我”爱母亲,更想理解母亲。“我”试着从了解母亲在超级商场的保洁工作开始去理解她,母亲又为“我”带回非常具体而生动的保洁员群体日常素描,母女二人一起拼贴出这一群体的生存境况。母亲一辈子都是付出体力劳动的蓝领,而“我”则是看似跃入“体面阶层”的白领,母亲向来以此为荣。随着母女二人在记录保洁员群体故事的过程中,“我”得以重新回望自己的来处,越来越感到,自己很多看似努力的行为,看似接触到的圈子,其实不堪一击,“我”与母亲、与保洁员们,一样是无法豁出去的人,我们有共同的来处。而母亲也在这一过程中,颇感悲伤地意识到,苦读成材的子女,最终也不过是在城市生活中勉力维系一份螺丝钉般的工作,稍有不慎,同样会滑至“主流生活”之外。通过保洁员群体的故事,或许我们也能关照自身的处境,对自身的生活有所省视。至于“我”与母亲,两代人之间的真正理解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记录、书写母亲生活的这一过程,令“我”与母亲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信任对方、支持对方。
★梁鸿、陈年喜、黄灯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2024年9月28日 已读
[24.33] 女人苦难的只是为了托举儿子,忽视女儿,真的不值得
中国 女性 非虚构
找钥匙 豆瓣
作者: 文珍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丧失恋爱欲望的年轻白领、对女大学生暗生情愫的快递小哥、病倒了也只有单位领导知道的独居男人、影视寒冬中无以为继的编剧枪手……文珍笔下的他们就在我们的不远处,“他们”同时也有一部分属于更广阔的“我们”。
★在时代的磁场下,这些规规矩矩、太过普通的人,各自陷入不太“正常”的境地。衣食无忧者精神困顿,有精神追求者受困于身外物,还有的人身心俱疲。“他们无力反抗,但是他们的痛苦却无比真切。”
《找钥匙》收入了11篇中短篇小说,讲述了11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暴食者、囤积狂、母胎单身、丁克已婚女、广场舞大爷……他们常被目为边缘,同样参与了构建这城市,却始终难以真正融入主流。无数的“他们”安静地生活着,轻微地反抗着,日复一日地小型崩溃着。文珍把我们拖入北京城的众声喧哗中,如置身于不舍昼夜的流水,又逼迫我们在这河水深处寻找各自生活的钥匙。
————————
【评论】
女性、社会、文化和审美,文珍处在种种幽暗小径的交叉点上。——李敬泽
作家的职责不仅仅是摹写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经验。底层青年在大都市的生活和精神困境并非一种符号化的景观学,而更是一种有其内在脉络的人性的存在方式。他们根本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一种用于自证道德优越的工具,而是一群和我们生活高度同构的复杂生命体。——老舍文学奖颁奖词
2024年8月31日 已读
[24.32] 是大城市居民的观察日记,最喜欢《河水漫过铁轨》,《咪咪花生》,《故人西辞黄鹤楼》,《淑媛梅捷在国庆假期第二日》。突然发现喜欢的这几篇都与孤独有关。
中国文学 北京 女性
俗女养成记 豆瓣
8.2 (68 个评分) 作者: 江鹅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10
豆瓣高分超人气剧集《俗女养成记》同名原著,“陈嘉玲”自传!
理直气壮的普普通通,安乐自在的俗女日常,写给每一个普通女孩的情书
俗女是一种生活态度,勇敢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在此郑重邀请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耸耸肩,挺这个既优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吧。”——理直气壮的普普通通,安乐自在的俗女日常。不一定成功,不必活成大人的期待,不用在意社会规范和他人眼光,“俗女”是一种生活态度,勇敢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豆瓣高分超人气华语剧集《俗女养成记》同名原著,“陈嘉玲”自传!写给每一个普通女孩的情书,“亲爱的自己,我想对你讲,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好看治愈的超人气现象级剧集《俗女养成记》由江鹅同名原著改编,40岁女生陈嘉玲的成长故事,引发无数观众强烈共鸣,重温“笑着笑着就哭了”的久违感动,被称为“台版《请回答1988》”。每个女孩都爱陈嘉玲。不是淑女,不是熟女,不是剩女,不是胜女,而是做一个快乐自在的俗女。
★ 一个台 南女孩的养成记,二十八帖生活药方,明眼目,清心肠,健精神!小时候,“淑女”是阿嬷和妈妈为我画的蓝图;现在,“俗女”是我自己选择的活路。
★ 大人与小孩,一起守护家的温暖热闹,也一起应付时代的荒谬,唤起所有人的童年记忆与亲情共鸣。
★ 33幅作者手绘插图召唤出记忆中的童年时代:卡带、录音机、读过的书、看过的动漫、追过的歌星、美食小吃、教材课本……
★ 黄丽群作序推荐,《俗女养成记》导演严艺文、主演谢盈萱感动荐读。
★ #我的俗女养成记#:送给每一位“俗女”的处世哲学
「内容简介」
《俗女养成记》是台湾作家江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故事集,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与阿嬷的趣味日常、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学钢琴、午后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爱的教育、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孩童的内心小剧场等等。在各种可与不可对人言的人生细碎里,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关于亲情、爱、婚姻、尊卑伦常、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实而舒展。
生命再怎么难免哭泣,没有一刻不盼望着欢喜。大人与小孩,一起守护家的温暖热闹,也一起应付时代的荒谬。二十八篇轻盈舒展又机趣可爱的散文,不仅召回了记忆中的童年时代,也展现了思想与情感的今昔对比,从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理解在这个时代和环境下成长的女性。《俗女养成记》不仅是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也是所有在时代的新与旧之间认真生活的当代女性真实写照,不再追随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选择一种更为安乐自在的活法。每一个人的成长既有时代印痕,又有生命自身的逻辑,回首过往是记录成长,也是厘清来路,与这个普通的自己握手言和。
2024年8月1日 已读
[24.28] 如果不是听了燕外之意,差一点错过了这本书。电视剧就拍得很好看了,看完书以后觉得江鹅的书更有意思。普通的日常生活怎么能描绘得那么有趣,而且还看得这么通透,非常容易引起共鸣,就连那些小插图都会觉得格外可爱!
女性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