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Martha C. Nussbaum) 译者: 徐向东 / 陆萌 译林出版社 2018 - 9 其它标题: 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
●“京都奖”获得者、“杰斐逊讲座”主讲人玛莎·C.纳斯鲍姆代表作品
●权威学者历时两年全面修订,新增三万字导读,只为精益求精
●知名学者查尔斯·泰勒、刘擎、周濂诚意推荐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彻底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最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这是一部内容广博、发人深省的佳作……纳斯鲍姆在下笔之初便打算写一部野心之作,探讨的亦是最为根本且历久弥新的问题……与大多数哲学著作不同,本书有着上佳的阅读体验。它必将在不止一个领域掀起变革之风。
——查尔斯•泰勒(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誉教授)
兼具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文本解读、深邃的哲学思考与才华横溢的写作技艺,这种罕见的综合品质是纳斯鲍姆学术风格的最佳体现。问世三十年以来,这部著作在西方思想史、哲学与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中获得了卓著的声誉,堪称当代经典。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
在运气与正义、情感与理性、戏剧与哲学、古代与现代之间,有一条久已废弃的秘密通道,纳斯鲍姆从“善的脆弱性”入手,带领我们拾级而上、拨云见日,不仅走通了这条路,而且给我们重构了一个异常迷人的古希腊伦理世界。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2022年2月17日 已读
带着误解开始读,并严重低估了阅读难度。在纳斯鲍姆的解读中意外发现一个存在主义的亚里士多德:走出孤独而安全的只有“我”的洞穴面对世界也面对风险,在随时会降临的死亡与悲剧的恐惧与战栗中,承认我们作为人的有限性,承认善的生活需要拼尽全力也需要运气才能实现,接受人作为动物与神中间的存在而活,接受去爱就意味着将自我交托给他人——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纳斯鲍姆并不歌颂风险与悲剧,她只是说,坏运气无可避免地会对品格造成损害,要求个体天生具备与之相抗的“善”未免太不公平(殴打康德一百遍),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公正的共同体,这是人之为“政治的动物”的真正含义——友爱就是共同享有我们的存在,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我们才能学会作为人而活。对共同体始终抱有疑虑的我第一次感到被治愈……请注目真实的生活,请学着像孩童般去爱。
伦理学 哲学 玛莎·纳斯鲍姆 道德 道德哲学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2021年11月17日 已读
对好与坏的词源学分析有些牵强。人,会衡量价值、会评估和估量的存在物,“天生会估值的动物”,为了遵从因果理性,人自身也必须变得可以被估算,可以被预测,可以被出售!正义与责任的起源不过是债权人对自己私产的维护,“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值,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偿还”,所谓的宽宥不过是富人的特权。当群体统治开始,国家的秩序介入,肆意扩张的生命意志不得不转向内部指向自身,痛苦开始滋生,怨恨开始蔓延——这就是“良知谴责”的起源,生命本能转而变成了反对人自己的死亡本能。基督教的上帝成了最高的债权人:人永远也无法偿还神的爱,世间的罪欠达到了顶峰。以理性为名,在一切“善的事物”的基础上,又有多少鲜血和恐怖!虚无主义导致的最大灾祸:对人的无比厌恶和巨大同情。“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
Nietzsche 伦理学 哲学 尼采 德国
根本恶 豆瓣
Radical Evil : A Philosophical Interrogation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王钦 / 朱康 译林出版社 2015
当今,恶以显性存在于我们四周,但我们智识资源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充分地把握住它。我们所面对的信息中充斥着集中营、恐怖袭击和极端人类苦难的照片和影像,可当我们问及何为根本的恶时,我们却失语了,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去描述它。伯恩斯坦试图去发掘恶与人类责任的意涵。他转向哲学家康德,正是他发明了这个概念,他还向黑格尔和谢林求索。他检视了弗洛伊德和尼采对伦理之恶的思考。最终,他为了把握“奥斯维辛之后”的恶,转向了三位战后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汉斯•约纳斯,以及汉娜•阿伦特。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著作受到实证主义的感召,避免术语堆砌的同时在分析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又深远地扎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可谓代表了美国哲学流派的最高峰。在我看来,伯恩斯坦是当今哲学辩论的一声强音,不仅富于理智,而且富于人性。
——西蒙•克里奇利,埃塞克斯大学理论研究中心
2021年6月15日 已读
对恶的研究也就是对责任伦理学的研究。伯恩斯坦到头来还是个康德主义者,关于谢林的一章很精彩。翻译极好。
2021年6月15日 评论 “赫卡柏的悲剧与我何关?” - 对恶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对责任伦理学的研究。只是从康德、黑格尔到谢林,他们都相信恶起源于人性深处的同时也对理性始终抱持乐观态度。 康德说,对恶不必做形式证明,而只需对我们眼前的大量令人痛苦的事实睁眼观看,我想这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原因:你不可视而不见。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智选择善恶。 而黑格尔,这个自我折磨的偏执狂,啥苦恼意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的普遍危机,啥主体意识的自我断裂是疾病是生产者也是健康的源泉啊,不就是自我折磨还要把痛苦的劳作正当化,非要把恶当做有限向无限上升的运动中必要的一环本身,还不是为了完成他的辩证法运动……能理解现代的哲学家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实体深恶痛绝的理由,且看黑格尔:恶是通向唯一的至高神的必要环节,恶永远不可能被彻底消除而只能以被扬弃的方式成为发展的一环。恶是主体迈向绝对精神的上升过程中不可否定不可消除的必要一环,但我们必须上升,理性的必须成为现实。我们在世界历史中遭遇恶的总和,这是一条绝望而痛苦的道路,但在其中已呈现出扬弃与和解的承诺。知道世界设计的目的才能够缓解我们的痛苦。 恶是必要的环节?所谓的道德恶是个体对于自我的维护,是对客观之上的普遍之物的对立?面对奥斯维辛你怎么可能继续认同这种观点?但黑格尔和康德一样,认同分辨善恶是人的命运,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了向自然法则固有的善恶负起责任。 谢林的部分非常精彩,意外地发现了海德格尔与谢林的相似性,只不过海德格尔狡猾地把谢林的“作为实存的绝对的上帝”替换成“在一切beings以先存在的Being”。谢林所说的“非理性\无规则早已被纳入到理性\秩序之中,只待有一天得以突破”甚至称得上尼采、弗洛伊德的先声。“唯独在人类那里才存在着善恶意志的冲突,这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根据,也是自由的本质”。选择善恶的自由是人存在的先决条件,而这一自由正是为了显明实存着的上帝的存在。绝对的神必须对自身进行自我启示—而这正是人何以必须存在的根据。人类背负着特殊的责任:在选择善恶的自由之中, 选择善的精神显明上帝永恒的爱or恶的精神。人与上帝的位置被颠倒过来了!这不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为了研究存在我们必须先研究唯一的特殊的存在者—作为此在的人”?一直怀疑他偷偷摸摸抄袭卢卡奇,没想到和谢林还有这层联系,太有意思了。 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神都隐匿于幕后而依然保持正义,谢林依然认同神义论,但神与人的位置颠倒过来了:人因理性而对神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必须与恶相对抗。康德、黑格尔和谢林都很乐观,但也逼迫作为主体、作为理性动物的人背负起自由意志的责任,而神依然保持正义。 前启蒙时代—对神负责;启蒙时代—对理性负责;危机爆发前—对自我、对生命的责任;奥斯维辛之后:他者伦理学 尼采和弗洛伊德比他们诚实得多:理性并没有那么了不起,我们必须承认,理性并不统摄我们的意志。尼采咒骂犹太—基督教的上帝给虚无的意志提供了救赎也注入了憎恨,指明犹太-基督教文明为人们的苦难赋予意义是救赎也是毒药,”人们最恐惧的就是所受的苦难并无意义”。弗洛伊德警告我们必须诚实接受不可消除的本我、理性的脆弱与不稳定性,然而,正是在这份诚实中,我们听到了逻格斯的声音,看到了在乏味的道德说教之外,自我与恶保持抗争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洛伊德依然可以算是一位康德主义者。而经历过集中营/至亲在奥斯维辛死去的列维纳斯、约纳斯与阿伦特三人——列维纳斯转向了他者,要求我们直面他者的面孔,他者的痛苦,他要求我们,承担起他人的责任,想要用我们对至高的大他者(即犹太教上帝)的职责带领我们逃离存在的暴政。 “无谓的受难并不存在……苦难的无意义正体现在他者的痛苦之中……证成邻人的痛苦确乎是一切不道德的根源。”看看列维纳斯吧!列维纳斯的无限责任是向上的,是我们对无限的大他者的责任,是约伯历经苦难不改心志的责任,是摩西面对召唤不可逃避的责任;而约纳斯的实质责任是向下的,是新的技术时代,在计算理性驱动下奴役一切破坏一切同时也对自然负起责任的人的重负,是家长对孩子的责任。约纳斯试图对存在提供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理解,试图将有机存在的本体论范畴进行扩大和再诠释,试图拯救那个在死亡的呼召中孤独的此在,但他仍然坚持理性、自由和内在化在人那里是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我在他身上似乎看到了新近兴起的“后人类”思潮的萌芽,但很显然他并没有、也不打算克服笛卡尔开始思考“我思”以来产生的主体与他者的二元断裂,但他仍然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生命的方式,证明了他者的不可化约性。 伯恩斯坦声称对阿伦特“平庸的恶”的思考是他写作的源头,然而到了阿伦特的部分却反而缩手缩脚起来。感觉巴迪欧的纯多与阿伦特的”复数性”有相似之处,当然反对同一性是二十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被排除的人”,“多余的人”,“奥斯维辛的极端罪行是将人排除出人的共同体”,感觉阿甘本对Homo Sacer的思考和阿伦特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他一路上溯到了罗马十二铜表法。 伯恩斯坦自己的结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恶的思考没有终点,不存在“奥斯维辛之后”,根本恶所造成的伤口不可能愈合,归根结底,正如康德所说,恶永远不可能被彻底理解,与恶保持对抗的唯一方法仍然是”勇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伯恩斯坦终究还是个康德主义者。 感觉有必要再读读哈贝马斯,但估计他不会超越康德与胡塞尔的主张:要相信可沟通性,在理性的交往中消弭矛盾。 不写了……
伦理学 哲学 哲學 宗教哲学 思想史
实践哲学 豆瓣
Praktische Philosophie Das Modell des Aristoteles
作者: 奥特弗里德·赫费 译者: 沈国琴 / 励洁丹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模式》是赫费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赫费从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及作为概貌性科学的实践哲学两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思维中的实践维度。在赫费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便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幸福论意义上的美好生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赫费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具有显明的概貌性特征,概貌性科学的理念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及其动态的思维逻辑。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康德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或曰亚里士多德模式的康德实践理性。唯有以自身为根据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分歧在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德性并不矛盾,有德性的人才能是幸福的人,而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只能在未来形而上学里寻找可能。亚氏的实践哲学是针对人生活的特殊状况的,德性需要在城邦的生活中培养,也唯有经历城邦生活的人配享有良好生活(但仍不是幸福的生活),而康德的实践理性却是更先验的。德性和明智都必不可少,尽管人的事不能用λογός解释,伦理学不是行为科学,实践哲学也不是政治科学。亚里士多德试图摆脱柏拉图的理念,但他的善却仍非实体而只能进行切近性的探讨(有如星丛)。伦理中究竟是否有真理?这是康德试图用绝对律令证明的。但二者都轻视了τέχνη,虽然这仍异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跟赫费学写博士论文#
伦理学 古希腊 哲学 政治哲学 赫费
道德运气 豆瓣
Moral Luck
作者: [英]伯纳德·威廉斯 译者: 徐向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代表作,收录了他1973-1980年间所写的重要哲学论文。
在书中,威廉斯对那种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核心的、不偏不倚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批评;同时,他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阐明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在道德和哲学上的局限、相对主义、道德冲突和理性选择等问题的论述,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亦对这种发展贡献卓著。
本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1981年以来重版了十数次。
前言
致谢
一、个人、品格与道德
二、道德运气
三、功利主义与道德上的自我沉溺
四、政治与道德品格
五、价值的冲突
六、公正作为一种美德
七、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
八、内在理由与外在理由
九、“应当”与道德义务
十、实践必然性
十一、相对主义中的真理
十二、维特根斯坦与唯心论
十三、他时、他地、他人
附录:伯纳德·威廉斯的哲学著作
多元与无端 豆瓣
作者: 朱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以“多元论”和“无端学”为其前后期不同的解构路径,对列维纳斯哲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重构。
本书即是对列维纳斯两条解构路径的展示与探讨。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深入研究列维纳斯哲学。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哲学的主旨是要消解各种总体以拯救作为外在性或无限的他人。而由于各种总体又都是建立在“一元开端论”的基础上,所以对总体的解构最终又深化或具体化为对“一元开端论”的解构。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以《总体与无限》为核心的前期思想中,列维纳斯是通过“多元论”来解构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一元开端论”及其造成的各种“总体”。其具体策略是:确立每一个存在者的独一性,认为每一个自我的内在性都是不可还原的(不可还原到任何一种总体上,无论是国家、人类、还是历史),进而把每一个自我、内在性、心灵、主体性都展现为新的起源或绝对的开端,这样便建立起真正的多元性(多重开端),从而消解一元性,最终使总体破裂。而以《别于存在或去在之外》为核心的后期哲学则代表着列维纳斯解构“一元开端论”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不再是通过解构开端的“仅有性”或“一元性”、不再是通过确立“多元性”与“多元论”来解构“一元总体”,而是通过对“开端”本身的解构、通过展示出在任何开端之前早已就有的“无端”之维,来解构“一元开端论”以及各种总体。这一“无端”之维就是伦理,就是善良,就是自我对他人的替代……所有这些,从存在论和自我学上看都是“无端的”,没有根据和理由的。它别于存在、先于自我,它处在自我的“前史”之中,来自“不可记忆的过去”。这一解构策略被列维纳斯称为“无端学”(an-archéologie)。所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策略就从前期的“多元论”走向后期的“无端学”。
【名人推荐】
列维纳斯的哲学文本以晦涩艰深著称,这是因其思考的形而上学和元伦理学的风格所决定的。朱刚的研究、分析和阐述能够把握其细微之精髓,并且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做出重述与再构,深入而清晰地提供了一幅列维纳斯的思想图像。它与朱刚在商务印书馆《现象学文库》中出版的德里达研究专著《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恰好构成姊妹篇。
此外,朱刚在该书中十分清晰地梳理出列维纳斯如何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础上做出突破性尝试的思想途径,这个梳理对于重审现象学从德国到法国的承接与转变的思想脉络有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这部著作代表了汉语领域的列维纳斯研究的最新成果。
——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倪梁康
2019年5月25日 已读
列维纳斯当然不是全部,绝对他者,他人的呼召,邻人,责任,对他人呼召回应而成的我,作为未来的他者、无限时间存续的孩子,他的哲学带着太多太浓重的犹太神学色彩,但这并无损于列维纳斯的魅力,他仍然为我提供了一条走出西方主体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迷雾的路径,我并非绝对孤独只能看到死亡的此在,而是为了拯救他人而“在这里”,何其感人。“面对面”的呼召,享受与“家政学”实存,给了我一些关于新唯物主义的思路,当然他此时的话语仍是海德格尔式的:享受并非本真的存在,回应他人的呼召才是。朱刚老师的解读很清晰。
伦理学 列维纳斯 哲学 朱刚 法国哲学
列维纳斯 豆瓣
Entretiens avec emmanuel levinas 1983-1994
作者: [法]单士宏 译者: 姜丹丹 / 赵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单士宏曾以学生身份与晚年的列维纳斯进行了一系列交谈。这番对话充满了温情、钦慕与期待。他们谈到列维纳斯思想里的面容与神圣性、走向相异性的超越,谈到柏格森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时间概念,也谈到“历史的终结”等问题。在访谈录之外,在一组思想随笔里,作者继续思考列维纳斯思想中的面容现象学和解构与断裂的问题,重新诠释列维纳斯对犹太传统经典《塔木德》的注释。为此,单士宏亦参照萨特、利科、马尔罗的思想,也论及康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著作。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于本书的对话视野之中。
2019年5月4日 已读
浅,太浅,明明触碰到了列维纳斯思想的关键点却不肯看到海面下的冰山。关于宽恕的一节令人动容,这是现代犹太民族无法脱逃的命题。但列维纳斯的迷人仍是无法被掩盖的:“您听我说!上帝并不生活在天上。而是在人们为彼此所做的牺牲、对彼此的怜悯之中。天堂是空的,但在人的怜悯中充满上帝。”下一个要好好看的是保罗•利科,给自己挖的坑越来越大…
Levinas 伦理学 列维纳斯 单士宏 哲学
道德情操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8.0 (16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当·斯密 译者: 蒋自强 / 钦北愚 商务印书馆 1997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沉思录 豆瓣
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玛克斯·奥勒留 译者: 梁实秋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在鞍马劳顿中所记录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代奇人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等诸多人生哲理的领悟。该书不仅是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的里程碑,而且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人间至宝。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巨匠梁实秋的译文优美流畅、纯正优雅,是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读物。
2013年9月29日 已读
人之犯罪乃是因为不能分辨善恶,此一观点近于苏格拉底之"罪是因为无知",亦令人想起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父啊,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皇帝的胸襟,令人感动。斯多噶派认为德行就是依照理性,依照逻各斯而生活。世间万物皆照宇宙公理而行,因此不论种族宗教社会地位,人人皆为宇宙公民。人要遵从内心的理性行事而与外界与他人皆无关。奥勒留的思想近于佛家,但他不信轮回转世。斯多噶派把本性解释为理性,理性解释为德行,道德在于依照本性生活,而按照本性的东西就是道德,失之偏颇。
伦理学 古罗马 哲学 基友的赠礼 斯多葛派
伦理学 豆瓣
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
9.0 (13 个评分) 作者: 斯宾诺莎 译者: 贺麟 商务印书馆 1998 - 1
《伦理学》一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这本书中。他写这部著作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从1662年写起,到1675年才完成。斯宾诺莎的世界观是在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急剧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的哲学思想应该看作是对资产阶级自由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