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453 豆瓣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8.9 (81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本书是罗杰·克劳利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1453
君士坦丁堡的战火,两个文明的撞击
《今日美国》夏季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夏季最佳图书
克劳利引人入胜的叙述……读之更像生动的小说。人物……描摹极其细致,全都是基于历史文献,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洛杉矶时报》
克劳利对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重述极富戏剧性,激动人心。
——《旧金山纪事报》
出神入化……罗杰•克劳利为一个古老而永远引人入胜的故事注入了新活力。《1453》融合了军事史的令人着迷的细节和对宗教意象的丰富指涉,这些意象对战争的双方都有极大影响。
——《经济学人》
节奏轻快,是了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长期敌对关系的入门必读书。
——《科克斯书评》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2019年5月27日 已读
边喝红酒边读,喝完大半瓶,书读完了酒也快醒了……君士坦丁堡的命运和耶路撒冷也太像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命运还不如像鲍德温四世那样在城破前死去……基督教世界内部的分裂、互相算计和犹豫不决才是拜占庭覆灭的原因,穆斯林征服者在宗教态度上总是比基督徒宽容啊。找时间读读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好了。
军事史 历史 土耳其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拜占庭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2019年5月13日 已读
本来读来当休息,却花了太多时间。大航海、资本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和广告业的发展,一起催促着人的欲望一路高涨,毁灭环境也毁灭自身。作者主要讨论的是烟、酒、药(drugs),如果能加上现代社会的手成瘾症就interesting了~
人文 历史 心理学 文化 生活
历史的天使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摩西 译者: 梁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的历史观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代表,历史乐观地被视为一条线形的、不断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历史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直到1920年代,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三人共同以弥赛亚乌托邦为理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在《历史的天使》中,作者斯台凡·摩西以天使报喜作比喻,来回顾这套历史救世说,从而以一个特别的视角生动地展现出20世纪初的德国犹太思想。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2019年1月22日 已读
精彩,再次提醒了我当初为什么爱上本雅明。罗森茨威格反对无限进步,寻求真正的弥赛亚时刻(犹太传统中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弥赛亚时刻)。本雅明要求回到命题语言/亚当语言,寻求在历史的断裂时刻展露出的真正历史,现在对过去的责任在于救赎,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现在对过去做出选择,而非被未来的死所禁锢。肖勒穆则是纠缠于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与失望之中,归根到底,一切都离不开本雅明。没做读书笔记读起来太不精细了。
历史 哲学 弥赛亚 本雅明 肖勒姆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
7.6 (85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琳娜·柳薇卡 译者: 邵文实 吉林出版集团 2011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她就像枚毛绒绒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多久沉于记忆泥沼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
薇拉和娜杰日达姐妹必须将终其一生的不和搁置在一边,以便把他们身为移民的工程师父亲从体态丰满、风骚妖艳的淘金者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这位瓦伦蒂娜偏好绿缎内衣和连袋煮菜肴,她将在追逐西方财富的过程中一无所获。
但这对姐妹驱逐瓦伦蒂娜的战争揭开了家庭的秘密,揭露了欧洲五十年的黑暗史,将她们送回到她们多已忘怀的根本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喜剧小说而设的“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奖”(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获奖作品。
★ 2005年机智小说奖(SAGA Award for Wit)获奖小说
★ 2005年布克奖(Booker Prize)入选小说
★ 橘子图书奖(Orange Prize)入选小说
★ 已出版29国语言的译本
★玛琳娜•柳薇卡为这本有趣的小说取了个“最勇敢的”书名。小说在英国刚出版时,Amazon是把它归在非小说的科技类里,不少书店也把它放在农业书里。这样一本看似早该被淹没的书却靠着读者的口碑,从农业科技的死角漂亮翻身,力压风头正劲的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和《天使与恶魔》,成为2006年的图书销售冠军。此后,凭着其文学魅力和出色的小说风格,《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更是入围多个文学奖项,一时之间,柳薇卡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英国文学圈,作品也很快被翻译成29国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但愿我们不要错失了柳薇卡的这份勇敢,也希望不要和可能的喜爱擦肩而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说,一如它的书名一样古里古怪,充斥着意想不到的各色人等。乌克兰移民与传统保守的英格兰内地生活交织融合,极其滑稽搞笑,而笔调则抒情浪漫。—— 玛格丽特•德拉伯勒,《新政治家》
☉令人难忘的创造力,意想不到的感动。——《大都市报》
☉很少看到处女作小说写得如此周全……柳薇卡绝对是位天才的喜剧作家。——《暂停时间》
☉发人深思,令人捧腹,一出喜剧的盛宴。一幅关于衰老、欲望和贪婪的充满欢腾的油画。——《经济学家》
☉这本书让我整整一年都笑容可掬,笑口常开。东西欧文化冲突中极富喜剧性的部分在这个讲述两姐妹间的明争暗斗的有趣故事中得以展现。——《格拉斯哥先驱报》
☉“开垦了一道富有喜剧性的犁沟。”——《独立报》
☉“智慧,幽默,充满灵感的对话,生动活泼的个性,宽厚仁慈的精神。发人深省,极具可读性。”——《金融时报》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而又令人感动地记录了一位长期居住在英国的乌克兰老鳏夫与一位寻求通往财富之路的护照的妖艳惹火的俄国大胸掘金女间的争争吵吵。”——彼得•坎普,《星期日泰晤士报》
2018年12月21日 已读
大时代里一个普通家庭命运的秘密因外来者的冲击慢慢被剥露的故事。父母并非英雄,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活了下来而已。并没有好笑的地方啊,怎么能算喜剧呢。
历史 生活 英国 英国文学
时间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Time
作者: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 / [英] E·H·贡布里希 译者: 刘研 / 袁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8
人民日报、人民网"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之一
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之一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这场展览得到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女士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
《时间的故事》一书绝无仅有。它多学科、跨文化地探讨了地球上从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凭借世界各地杰出作者的原创之作,它探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各种文化对待时间的方式。全书搜罗了400多幅彩图以表现著名的器物和画面,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以及提香的寓意画到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以及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时间的故事》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时间的创造:分析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
时间的度量:人类不断寻求,以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驶的方式。
时间的表现: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
时间的体验:我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如何体验时间,从老化过程到音乐感受、从入定和梦境到讲述未来。
时间的终结:关于时间终结和永恒的种种观念,包括各种关于死后生活和宇宙终结的世界性信仰。
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本书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国立海事博物馆王后之屋举办的一个主题展览,以及皇家天文台的新千年庆祝活动。皇家天文台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和本初子午线之家,是新千年开始之处。祝您长命百岁!
2018年12月14日 已读
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时间的故事,也算有趣……展览小册子和哲学历史科学的结合?伯格森和普鲁斯特被提到好多次,然而我还是喜欢本雅明的被打断的时间。anyway,永远不要以为我们腕上手表的时间就是唯一的时间,虽然永远大概相当于虚无。
历史 天文学 文化 时间 科普
天国王朝 (2005) 豆瓣 TMDB Min reol
Kingdom of Heaven
8.3 (410 个评分)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演员: 奥兰多·布鲁姆 / 伊娃·格林
其它标题: Kingdom of Heaven / 天國驕雄
《天国王朝》大部分角色基于历史人物而改编,哥伦比亚大学的Hamid Dabashi教授为该片的首席学术顾问。
十二世纪的法国,青年铁匠贝里昂(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饰)无意间知道自己是十字军将领戈弗雷(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失散多 年的私生子。为了寻找救赎,贝里昂跟随父亲前往耶路撒冷。骁勇善战加上品格高尚,贝里昂几经征战成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国王赏识,美丽的公主西贝拉(伊娃·格林 Eva Green 饰)也对他芳心暗许。而他也深深地被当地陌生而奇特的文化吸引,然而随着战役增加,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贝里昂终于领会父亲训言中和平的真义与生命的真爱。耶路撒冷王故去,新王继位。好战的新王挑起战争,萨拉丁率领撒萨拉逊骑士要收复他们的圣地——耶路撒冷。危急之时,贝里昂挺身而出,誓言捍卫“天国王朝”……
2017年10月24日 看过
鲍德温四世,萨拉丁,巴里安,三种不同类型的英雄。何谓王,何谓骑士,何谓耶路撒冷?nothing or everything?结尾阿拉丁扶起十字架的地方是圣墓大教堂里鲍德温四世的墓,感慨万千。诺顿的鲍德温四世太!帅!了!I am Jerusalem!每一句台词都好帅!!
十字军 历史 史诗 战争 耶路撒冷
眼前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2
像是安排一趟远行,设定的目标是《左传》,想办法在那里生活一整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话语,不一样的周遭世界及其经常处境,不一样的忧烦和希望……远游回来,就是这本《眼前》了,我的读《左传》之书。
我设想每个人的视线都是一道道光、一次次的直线,孤独的,能穿透也会被遮挡,能照 亮开来某个点、某条路径却也总是迷途于广漠的幽深暗黑空间里时间里——春秋时日那些人的眼前,《左传》作者的眼前,我的眼前,我希望能把它们叠放一起;我想象这些纵横四散的直线能相交驳,这样我们就可望得到一个一个珍罕的定点,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处,这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定位”方式。
《左传》这样一部破旧沉厚的阖上之书,仍让我感觉蓄着风雷,有我还不知道以及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某些东西,好像还听得到远方隐隐滚动的雷声。
——唐诺
唐诺反复出入《左传》的世界,一次次试图走入子产、赵武、申公巫臣乃至孔子、左丘明等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春秋时代最杰出的头脑在其时其地究竟看到、想到了什么,他们某一言行究竟有着何种深远的积淀与思考,从而认出藏在历史缝隙里最好的人最好的事,也让春秋时代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深邃、立体可感的世界。情欲之事、鬼神之说、弭兵之会、小国家的大灵魂、两千多年前的梦、春秋战国的繁花般思维……由此出发,作者旁征博引,以文学的视角,围绕八个问题进行叩问和延伸,令人惊叹地将实然历史变成哲学思索的场域,陈旧的千年文本开始荡漾进此时此刻,是为《眼前》。
南明史(全十四册) 豆瓣
作者: 钱海岳 中华书局 2006 - 5
《南明史》一百二十卷,乃纪传体历史书,分本纪、志、表、列传等四部分。纪事自崇祯十七年五月至永历三十七年止,其数十年间,虽偏隅一方,苟延残喘,然而人事错综,琐碎芜杂,千头万绪,历代治南明史者皆感其难,究其脉络,盖非易事;而钱海岳先生毕四十余年之精力,参阅3400余种图书文献,钩稽爬梳,细为条理,大凡政治、经济、人物、战争等等,事无巨细,一概收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钱海岳(1901—1968),江苏无锡人,从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编纂南明史料,40年代完成了百卷《南明史稿》的初稿。中华书局图书馆收藏的,就是柳亚子先生依照这个初稿抄录的。此后,钱海岳对初稿又进行了增删,增至120卷。1968年“文革”期间钱海岳遭受迫害而死,《南明史稿》也不知下落。钱海岳在生前是否将120卷本《南明史稿》完成,便成了一个谜。1971年,顾颉刚在《整理国史计划书》中提到该书时推测,它或许存于无锡或南京。钱海岳的后人也在四处寻访这部书稿的下落,竟奇迹般地发现了《南明史稿》的前96卷定稿和后24卷草稿,恰为120卷。遗憾的是,与前96卷的工整楷书相比,后24卷字迹潦草不堪,其中很多是用作者自己才看懂的字体写成的,文中夹杂的很多小条亦不知如何续接。尽管如此,由于钱海岳生前收藏装满一整卡车的南明史料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这部350万字的手稿中引用的3400余种史料,有些仅由这部《南明史稿》而得以保存,仅此便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由于点校方面的原因,该书始终未能出版。
穆斯林发现欧洲 豆瓣
The Muslim Discovery of Europe
作者: [英] 伯纳德·刘易斯 译者: 李中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在西方传统中,“发现”的主体通常是欧洲人,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本书却不同,这里的欧洲人并非陌生、遥远蛮族的发现者,而是受到伊斯兰国家发现与观察的化外之民。在中世纪时,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欧洲,在数学、医学乃至各门科学上,学会阿拉伯文就可以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知识。作者以翻转西方学术传统的气势,探讨了穆斯林对西方认识的来源与性质。这部生动活泼的作品勾勒了千百年以来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彼此影响的微妙方式,以穆斯林的观点重述了图尔战役、十字军东征、勒班陀战役和维也纳之围等著名历史事件。作者引述了伊斯兰学者的史料,描述了他们对西方事物,诸如庭园、绘画、议会、卫生、仪态乃至妇女服饰的印象。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 豆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9.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5
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第三帝国也许是走上以前法国、罗马帝国、马其顿所走过的道路的帝国中最后的一个。那段已经闭幕了的历史,至今依然在人类的心灵中震颤。 本书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它精彩绝伦地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干秋帝围"而实际上只存在了1 2年零4个月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以其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成为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的作品,是希特勒纳粹德国令人颤栗的故事最杰出的研究成果。
2014年7月31日 已读
1500页,为何我总作死看大厚书。作者因亲历纳粹暴政,故有颇多不客观之处。需要注意的是:1、希特勒上台之前如何利用旧阶层的软弱和下层人民的需求;2、希特勒如何用恐吓和威胁不战而屈人之兵,吞并奥地利和和捷克;3、发动战争和对犹太人下手前如何先用宣传手段推卸罪责;4、反纳粹力量不断的绥靖和妥协是为何;5、不流血的“神圣暴力”。配合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看,犹太人不反抗的原因。
二战 历史 德国
论中国 豆瓣
On China
8.5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基辛格 译者: 胡利平 / 林华 中信出版社 2012 - 10
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2014年7月9日 已读
真好看,我都快忘了我是学国政出来的了。本书延续了《大外交》的文风,基辛格是中美建交的主导人物之一,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他对中美建交历程中种种国家战略利益的分析。本书,基辛格继承的是俾斯麦的手腕和威尔逊的理想,他的职责是确保国际秩序的均势,降低美国潜在对手出现的可能性。国内的意识形态并不等于国家利益,在现时已经越来越不能主导国家间关系的走向。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同样比较过当今中美关系和一战前的德英关系,而基辛格看到的是中美两国如其说是民族主义国家不如说是统一的文化联合体,激进的民族主义反映了一部分当权者的意见,但并不符合两国的最高利益。可惜现在的zf政策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强硬姿态和与邻不善,中国要走向哪里呢…ps,全书的注释都一并放在书后是什么意思啦!
中国 历史 国际关系 基辛格 政治
朱元璋传 豆瓣
作者: 吴晗 1985 - 10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2013年9月24日 想读 还是想抽出时间看(>人<;) 看他的自序感觉好可怜,一个历史大家被列宁的国家学说革命理论祸害……而且研究了一辈子的朱元璋还是被耄黑了……
中國 传记 历史 吳晗 朱元璋
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韦伯作品集》总序 余英时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2013年9月11日 已读
终!于!看!完了!韦伯老师,注释要不要这么长啊?基本上是伴着教堂诗班的赞美歌声和牧师讲道看的,真是微妙。。我妈说我们家是卫理公会的〜很多原来一知半解的理念都被颠覆了,我本来觉得教派不重要基督的普世的爱才重要现在一看教派不同大家根本没法做朋友嘛,以及对于人与上帝的直接交流、天定命运、以俗世努力增添神的荣光、禁欲与进取并不矛盾等等教义更坚定了,我对教义的理解是正确的,嗯。and从语言学来研究社会学应该很有趣吧只可惜语言学太枯燥了。。
2013 历史 哲学 基友的赠礼 宗教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13年8月18日 已读
知识体系太繁杂不要自以为看懂了啊。。。和他人讨论永远是我理解一本书的最佳方法〜
人类学 历史 社会学
长征 豆瓣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胡小跃 作家出版社 2012 - 9
《长征》是半个世纪前在法国轰动一时、跨时代的权威读物:它几乎讨论了关于中国的一切;它颠覆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舆论,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是研究新中国的必读书之一。
《长征》是时代的忠实记录:“将来,人们可能会对《长征》提出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明天就会过时……但中国现在发生的故事太激动人心了,各个阶段都值得记录下来。”
《长征》涵盖中国百科,其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建筑、工农业生产、家庭、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它有自己的气候、植物群和习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要试着去破解。”
忍不住的“关怀” 豆瓣 Goodreads
8.5 (35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革命(全四册)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顶尖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毛泽东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豆瓣
作者: 熊志勇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11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楚,有史实有分析,用材料来支撑论点。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课堂,也可以供其他外事干部和对中国外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全书分为18章完全是从教学安排的角度考虑的。为了便于学习和进一步了解有关历史的详细情况,每章的后面都附有思考题和参考书目,全书后面还附有其他通史类和国别关系类的参考书目。
武夫当国 豆瓣
作者: 陶菊隐 海南出版社 2006 - 10
民国初年大牌记者陶隐亲身见闻,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7年统治,13位总统,46届内阁。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实与大气。
遍地枭雄,波诡云谲。战争、政变、暗杀、政争、学潮、工潮,什么事都在姓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样样都试过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漫长而曲折。
王学泰、吴思、张鸣、雷颐、李亚平、刘苏里联袂推荐。
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重新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史,贯通中国古今历史的关键环节,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对今天来说,民国史也许是中历史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段,而1912年到1928的这一段尤为重中之重。至今我们也还不能完全弄清楚,读明白。后来人回头望去,许多现象还难以理解:军阀多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粗人,可有时他们在法律程序面前也会心怯和低头;那时够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号的也许就是十几万、至多几十万人吧,而其政治影响力、其社会示范效应,却可以是空前绝后。王学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陶菊隐先生的著作,带我走进军阀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记者,笔下的人物,他采访过;记录的事件,他看着发生;他的史话,有浓烈的现场感。这种现现场感,借先生生动的文笔,对每个读它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张鸣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陶先生这部130余万字的《史话》,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他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如果想要了解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想要了解民国初期的成绩与失败,想要了解现在从何而来,而又想要不被误导的话,你就应该认真地读这一部书。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专制帝国如何垮台?宪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种写入宪法的权力博弈规则如何演变为暴力争斗?这本书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书确实在描述历史,但它对我们的启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吴思 学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北洋军阀”这一段自有其非同凡响和意味深长之处。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而本书所记的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的高潮一节,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后来的观察者看得越来越明白;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本书名以“史话”,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真与大气,以140余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前后33年的一段历史。作者行文收发自如,轻松地刻画出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虽不假以文学性的虚构,也已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读来却活灵活现,如在今日。
欧洲文明十五讲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陈乐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
2013年5月8日 已读
果然是给国关专业一年级学生上课的讲义集啊。。先生是个好老师可惜没早点遇见。作为入门来说是本好书〜
历史 文化 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