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科学的历程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描述,又把人类文明的产生作为宇宙演化的一部分来阐述,有助于读者弄清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以及人类文明在宇宙发展中的位置,从而加深读者对自然科学史的了解。
《科学的历程》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为主线,同时讲述了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书中对埃及、苏美尔、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做了简明清晰的描述,继而用较大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希腊文明,描述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在古希腊的蓬勃发展。
书中描述了人类的宇宙观如何从毕达哥拉斯的“中心火”模型,演化到地心说,再演化到日心说的发展。还详细地描述了我们中国人了解不多的、古代西方的一朵灿烂的文明之花―――亚历山大科学院的成就。这座诞生于公元前200多年(相当于我国秦汉时期)的学术中心拥有动物园、植物园、演讲厅和藏书70多万卷的图书馆。国王还为科研工作者设立了科研基金。在那里工作的欧几里德创立了几何学,在那里成长起来的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这所科学院最令人惊讶的成就是造出了蒸汽机。后来,亚历山大科学院毁于兵火,稍微复兴后又遭到宗教迷信势力的多次打击,最终消失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
这本科学史还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何经阿拉伯人和蒙古人传入西方,又如何为文艺复兴和科学的重新繁荣做出重大贡献。
书中描述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宗教迷信势力对他们的打击和迫害。书中还描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现代的科学协会和科学院,促进了力学、热学、化学和电磁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使用。这其中包含许多鲜为人知的悲喜剧故事。
《科学的历程》描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描述了原子弹的制造、卫星火箭和登月飞行。
此书不仅包括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一本较全面的科学史著作。
通常科学史的著作比较枯燥,不讲述科学发现的生动细节。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讲述严肃的历史发展的同时,没有扔掉科学发展的那些生动活泼的细节,使得该书有更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阅读这本书,有助于年轻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有助于他们了解科学进步的曲折艰难,以及宗教迷信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阻碍,有助于科学知识的学习。
异端的权利 豆瓣
Castellio gegen Calvin oder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
9.0 (1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赵台安 / 赵振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三联文化生活译丛
7.75印张
123千字
20世纪的欧洲 豆瓣
作者: 陈乐民 / none 2007 - 9
20世纪以来,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
《冷眼向洋》书系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讲述百年间美国、欧洲、俄罗斯走过的不同道路,这三块地区的经验,都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书系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单纯叙述,而是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入手,透过沉浮兴衰的现象,深入探讨对20世纪历史走向起重大影响的精神、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增补修订版添加了许多重要内容,既有对历史的进一步追溯,又有当代新的发展,但初版的基本取向不变。
“全球化”在20世纪浮出了水面,但它绝不是一片芳草蓝天;在这看不到尽头的进程中,到处都是荆棘丛生——人类还远没有达到有能力“自治”的境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眼看世界,心想中国,作者没有须臾离开对中国命运的关注,让历史告诉当代,让世界映照中国,作为参照,引人深思。
政治秩序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7.8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
剑桥倚天屠龙史 豆瓣
8.1 (83 个评分) 作者: 新垣平 万卷出版公司 2011 - 3
《剑桥倚天屠龙史》是新垣平博士恶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戏作。新博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运用奇妙的想象和精妙的推理,将正史和武侠完美地熔为一炉,写出了这部令所有金迷击节赞叹的奇书。本书最早在天涯论坛连载,轰动一时,被粉丝们疯狂转帖。新博士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用最严肃的历史叙事笔调来书写最荒诞不经的虚构情节。他将小说和历史双重陌生化,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彻底打破,使得历史书写成为纯粹的文本游戏。这游戏是意义机制自身的狂欢,也是一场智力的盛宴!
2013年4月15日 已读
这本就是所谓的"好有趣我也想让你读一读的书"〜吐槽很得力,红军老毛基督教范跑跑一个不放过,还煞有介事地编参考文献〜
历史 武侠
出类拔萃之辈(三册) 豆瓣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作者: 戴维·哈尔伯斯坦 译者: 齐沛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3
这是一个聪明人失败地治理国家的故事。当你读到书中麦克纳马拉让人赞叹的勤奋和他的高效时,你会感慨说这真是一个超级精英,但当他陷入自己参与编织的巨网时,你又会感慨,这些聪明人,都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其在战略上的懒惰甚或无能。
戴维·哈伯斯塔姆的《出类拔萃之辈》已经成为讲述越战的经典。它探讨了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其身边的出类拔萃之辈如何将美国引入了越战的歧途。目前中文版只能自行去淘宝购买了。
戴维·哈伯斯塔姆认为,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根源,要追溯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以及之后美国国内对“失去中国”的问责。
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李奇微将军让美国免于更早地介入越战。1952年竞选总统时,艾森豪威尔说:“如果必须发生战争,那么,让亚洲人去打亚洲人,我们支持自由的一边。”曾担任朝鲜战争指挥官的李奇微将军则强烈反对介入印度支那。每次当国务院要求增加对法国人的军事援助时,他都会激烈反对。
虽然不再有像李奇微这样的陆军参谋长,但年轻的肯尼迪总统仍然组建了一个全都由出类拔萃之辈组成的团队。他们中间,包括福特公司的总经理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包括差一点当上哈佛大学校长的麦乔治·邦迪,包括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包括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军人的马克斯韦尔·泰勒,包括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腊斯克……这是一群因其聪明才智而被寄予厚望的人。按照戴维·哈伯斯塔姆的描述,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政府已经从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疲沓、软弱无能的市侩心理状态转移到一代人中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的手里。”
“人们感到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已经被召集起来,利用美国新的民族主义的思想作为动力,把一种新的坚强而有活力的精神灌输到美国在全球事务的历史作用中,这倒并不一定是要在国内把美国理想变为现实,而是在全球各地把美国理想变为现实。”戴维·哈伯斯塔姆写道。
约翰·肯尼迪是不情不愿地被卷入越战的。在阅读《出类拔萃之辈》时,你总会有一种感觉,这位年轻的总统一直以敷衍的态度面对美国在越南的义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再也无力承受自己在印度支那的义务,此前的帝国英国也对之抱以一种爱莫能助的态度。这些义务只能由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西方式民主与资本主义文明的捍卫者美国来承担了。“这些建议送到肯尼迪那里,肯尼迪看了十分讨厌。他一点也不急于送这么多美国人到越南,他好不容易从猪湾事件里摆脱出来,如果他的小心谨慎不至于被看成是在冷战冲突中表现软弱,那么要跳入另一场冲突,他也是小心谨慎的。”
1961年肯尼迪决定派自己的代表去越南做一次实地调查。这次调查的结果是泰勒-罗斯托报告。好斗的沃尔特·罗斯托和鸽派将军马可斯韦尔·泰勒组成的代表团带着明确的任务到访越南。他们需要调查三种战略:一是派遣三个师去打垮越共;二是派少量部队象征性地到越南去;三是不派遣部队,但是增加装备援助,尤其是直升机和轻型飞机。泰勒-罗斯托报告的内容正是美国陷入越南的征兆。因为报告认为最有助于使南越政府和人民安心的是,美军开入越南,以及美国有必要摆出一副美国会在越南战争中奉陪到底的架势,“采取这种态度,是由于低估了对方的认真程度和决心,以为只要我们表示强硬,河内就不敢惹我们。”
总统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对派遣美国军队到越南去并无兴趣。他甚至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肯尼迪对阿瑟·施莱辛格说:“他们想派一支美国军队。他们说,为了恢复信心,为了保持士气,必须这样做。但是,肯定和柏林一样,军队开了进去,军乐齐鸣,群众欢呼,四天之后大家就忘了。随后人家又要求我们增兵。这就像喝酒一样,酒劲儿过去就又得来一杯。”
肯尼迪的问题是他并不愿意直接地拒绝。他采取了折中方案。他没有派遣军队去,但是他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和后勤部队,总数高达1.8万人左右。采取折中方案的恶果是,每一方都认为自己赢得了辩论。肯尼迪和鸽派认为自己依靠妥协和采取政治手段,避免了事情的恶化;鹰派则觉得自己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成效,从而可以更加努力。事实上结果是,由于派遣顾问的方式并没有缓解北越对南越的压力,“这使政府更深地陷入越战,使越南显得是一个更重要的国家,使越南问题更为突出,而不再被看做是次要的危机。”
唯一能制止这种情况继续发展的人是总统本人,但是约翰·肯尼迪却在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的老家被刺杀了。越南问题被交到了副总统和他留给副总统的那帮聪明绝顶也自负绝顶的团队手上。这下在越南问题上就糟糕了。“他的继承人所必须处理的主要不是肯尼迪那些非常小心谨慎地表达出来的内心怀疑,而更多地是要处理肯尼迪那些公开讲话—全都是强调越南的重要性的。”
林登·约翰逊的政府在1964年替换了驻越总司令。麦克纳马拉发现此前的总司令哈金斯总是对他报喜不报忧,总是让他误以为只需要再投入一点点就可以天下太平。于是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被派去取代他。但是这种做法只是小小的修补。对于麦克纳马拉这样的聪明人而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确相信自己和美国是无所不能的,另一方面是他们确实也缺乏果断中止援助越南从而抽身离开的决心—或许只有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如猪湾事件中的肯尼迪,或者决定与中国建交时的尼克松,再或者二战中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纳粹的丘吉尔,才具备这样的决心。结果只能是“华盛顿再一次采取了简化的做法,说是要派一位好将军去替换一个坏将军;似乎这种欺骗行为并不是整个制度的问题,好像换几个人就能打开一个新局面似的。”
开始考虑轰炸北越,就标识着美国进一步陷入越战。鹰派和鸽派都知道这件事情的意义。就像开始向越南派遣顾问时一样,反对者和赞成者扭成一团,但却朝同一个方向滚去。“文职人员想把轰炸作为一种佯攻,一张可以打出来的牌;军方则想把它作为战争工具、力量的杠杆,它本身就是一个目的。”这些人由于相互矛盾的原因而团结在了一起。麦克纳马拉和麦乔治·邦迪在1965年提交给约翰逊总统一份备忘录。备忘录中说对越南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全力进行谈判,一是加大使用武力。麦克纳马拉和邦迪的建议是后者。
一旦开始轰炸,距离派遣地面部队也就不远了。如果要进行轰炸,你就需要机场;如果有了机场,你就需要军队去保护,而光靠南越军队显然难以保护;一旦开始派遣军队,那接下来就是派遣更多的军队。
最后占据上风的是这种理论:敌人有一个界限,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猛烈的打击,让痛苦达到这个界限,那么敌人就会认输。但是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美国。北越人也在寻找美国的界限,而且他们发现了这个界限,那就是美国人不能忍受巨大的人员伤亡。在互相试探界限的过程中,对美国而言,战争终于从不情不愿的事情变成了深度卷入的消耗战。
这就是美国一个出类拔萃的群体的悲剧:“肯尼迪的知识分子曾被赞扬为这一代的出类拔萃之辈,然而他们就是越南战争的策划者,我和许多人都认为这场战争是美国南北战争以来最大的悲剧。”一群那么理性、聪明和理想主义的人,竟然拖着这个国家进入到一场凄惨的战争。
以商学院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聪明人失败地治理国家的故事。当你读到书中麦克纳马拉让人赞叹的勤奋和他的高效时,你会感慨说这真是一个超级精英,他在任何方面都不亚于今天创造了互联网奇迹的神奇企业家。但是当他陷入自己参与编织的巨网时,你又会感慨,也有可能,这些聪明的人,都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其在战略上的懒惰甚或无能。
大外交 豆瓣 Goodreads
Diplomacy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亨利·基辛格 译者: 顾淑馨 / 林添贵 海南出版社 1997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体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社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2013年3月26日 已读
信息量巨大受益良多。扩张与孤立。美国--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与全球均势。奥匈帝国--梅特涅的法统秩序。法国、德国---黎塞留,俾斯麦的马基雅维利式的现实政治。俄罗斯-前苏联的帝国扩张主义。
历史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基辛格 政治学
君主论 豆瓣 Goodreads
Il Principe
8.5 (1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译者: 潘汉典 商务印书馆 1985 - 7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化,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并且是历史家、军事著作者、诗人和剧作家。
在作者的几部学术名著中,《君主论》是最小的一部,但也是最有名的,它使马基雅维里身后获得举世周知的名声。
2013年2月23日 已读
马基雅维利明明就衷心热爱着共和国。。瞧瞧他们的理想政治模范就不难理解过去的天朝模式为何被西方知识分子奉为圭臬了~
历史 哲学 意大利 政治学
玛戈王后 (1994) 豆瓣 TMDB
La Reine Margot
7.7 (170 个评分) 导演: 帕特里斯·夏侯 演员: 伊莎贝尔·阿佳妮 / 丹尼尔·奥特伊
其它标题: La Reine Margot / 玛尔戈王后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为了平息连年内战,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决定将玛格丽特公主(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 Auteu il 丹尼尔·奥德耶 饰)。
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 Lisi 饰)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
影片改编自大仲马的名著,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维尔娜·丽丝)和评审团大奖,1995年凯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中国哲学简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5 (19 个评分)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赵复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冯友兰先生于1946年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访问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后形成本书。本书有各种语言译本,是西方人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在西方影响很大。作者以一本短小精炼的哲学小书,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间充盈着睿智与洞见。本版主要采取赵复三译本,同时参考涂又光译本作少量修改。
2013年2月11日 已读
感觉学到了好多但是也有好多不懂的地方。。不好好打好基础和做笔记果然不行啊。。
中国 历史 哲学 基友的赠礼
The Roman Empire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Kel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9
The Roman Empire was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t had a population of sixty million people spread across lands encircling the Mediterranean and stretching from drizzle-soaked northern England to the sun-baked banks of the Euphrates in Syria, and from the Rhine to the North African coast. It was, above all else, an empire of force - employing a mixture of violence, suppression, order, and tactical use of power to develop an astonishingly uniform culture.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covers the history of the Empire from Augustus (the first Emperor) to Marcus Aurelius, describing how the empire was formed, how it was run, its religions and its social structure. It examines how local cultures were "romanised" and how people in far away lands came to believe in the emperor as a god. The book also examines how the Roman Empire has been considered and depicted in more recent times, from the writings of Edward Gibbon, to the differing attitudes of the Victorians and recent Hollywood blockbuster films.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9.2 (7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商务印书馆 1992 - 8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
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2013年1月18日 已读
每一次国家都将财政危机转嫁到农民身上,并以牺牲农民作为统治的根基。贵族阶级为了虚荣心和一己私利任凭国王践踏社会契约,各级机构因此不得不违背对人民的承诺而受制于中央无法进行公益事业。王权乐于剥夺贵族的统治权以巩固中央集权却保留了他们在经济上的特权,几个世纪来的弊病和人的短视阻碍改革的脚步,上层阶级与新兴者缺乏沟通渠道且互相仇视。各外省的人们没有自己的主见全凭巴黎的主意,首都不断吞噬扩大,最终集中了足以推翻统治者的力量。一个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候恰恰是它开始变好的时候,比允诺改革弊端更危险的是允诺说了等于白说。(历史总是相似的)
历史 托克维尔 政治学 法国 电子书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豆瓣
作者: 方连庆 / 王炳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国际关系史》三卷本中的一卷,即战后卷。书中系统地阐述了1945—2000年期间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冷战,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第三世界的兴起以及美苏两国争夺全球霸权和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并重点剖析了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全书结构严谨,线索清晰,内容丰富,史料求真求新,可读性强,是一部有特色的高等学校教材。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豆瓣
作者: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一部在广度、深度和简约度上皆超越“常规”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论著兼教科书。它基于对大约500年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脉流和内在机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隐含的、首先是关于国际体系与其要素和演进动能的国际关系理论性思考襄助下,浓缩地展示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巨型历史图景,尤其侧重于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多维度复杂画面,同时揭示和阐释其中的动态机理和深层逻辑。
本书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论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开篇,继之以主题集中、表述简约和内涵深邃地阐述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现代国际权势斗争和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在多维度地揭示和说明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之后,本书分别以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众政治/新技术/新国际规范为四大分支性主题,阐述和论说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历史。全书以论说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与现时代主要特征框架内的中国崛起结尾,而近乎每页都附的脚注展示了在研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方面可资利用的大量文献,包括多种精粹的经典文献。
2012年12月7日 已读
读过的最好的国关教材之一,不仅仅是讲国关史,受益匪浅,只是我的国关基础果然还是太弱啊
历史 国际关系 政治学 教材
明朝那些事儿(柒) 豆瓣
8.8 (107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4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
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本书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明朝那些事儿(陆) 豆瓣
8.7 (115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 - 11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明朝那些事儿(伍) 豆瓣
8.6 (130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8 - 3
第五部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个杰出的政治家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点又均以张居正为最: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改革措施遗惠万民、泽及百代;顺我者昌,逆我者死,虽杀门生亦不眨眼。
第二部分是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从庙算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帷幄运筹神鬼莫测、惊心动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更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甘当大任的朝鲜名将李舜臣,誓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
明朝那些事儿(肆) 豆瓣 谷歌图书
8.6 (144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9 其它标题: 明朝那些事儿
上接第三部,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本书主要讲述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
明朝那些事儿(贰) 豆瓣
8.6 (165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1
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明朝那些事儿(壹) 豆瓣 Goodreads
8.5 (349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 - 9
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