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狱中书简 豆瓣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9.1 (7 个评分) 作者: (德)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高师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4
本书是朋霍费尔思考与追求的人生当中留下的最后一部名著。作者不仅面对绞刑架,而且背负十字架;不仅身陷单人囚室,而且置身世俗世界。他对人的生存和本质等问题所作的超乎监狱围墙的思考,决定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监狱文学”或“死囚文学”,它不仅仅是“监狱文学”,也可以说是“监狱哲学”或“监狱神学 ”。 “这是一位卓越的德国神学家最后的遗著,他正视了在20世纪成为一名基督徒的难题,并且在纳粹手中成了一名烈士。”
在备受折磨和凌辱的牢狱生活中,朋霍费尔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并无比平静地面对死神的到来。他的文字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因为他的心灵也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
2021年12月15日 已读
“因为遵守世俗社会的律令而遭受苦难,比起作为本来自由而负责任的人主动去承担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同别人一起遭受苦难,比起单独地遭受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作为众所周知的英雄遭受苦难,比起默默无闻地、屈辱地遭受苦难来,要容易得无法比拟。遭受肉体死亡的苦难,比起承受精神上的种种苦难,要容易得无法比拟。基督是作为本来自由的人而单独去默默无闻并屈辱地承担身体和精神上的苦难,而且从那一天起,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开始和他站在一起将和他一同承受苦难。”“一切事物的关键都在他里面,而唯一的道路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为不可开口说话的人言说。”
书信 信仰 哲学 基督教 宗教
商羯罗传 (1983) 豆瓣
Adi Shankaracharya
导演: G.V. Iyer
其它标题: Adi Shankaracharya / 导师商羯罗
在仅仅三十二年的生命中,商羯罗把佛教逐出了印度,重新建立了《吠陀经》的权威性。商羯罗驳倒了佛教徒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个体灵魂的吠陀真理。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吠檀多不二论的著名理论家。生于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伽拉迪,属婆罗门种姓。少年时随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论者乔奈波陀(640~690)的弟子乔频陀学习婆罗门的经典,以后遍游印度各地,在贝纳勒斯曾与其他哲学派别进行辩论。在印度次大陆的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大修道院,组织了“十名”教团,追随他的弟子很多。死于喜玛拉雅山麓的基达那特,时年32岁。
2021年11月14日 看过
对东方哲学一无所知的我看得一脸懵,好了,现在让我们猜猜看有多少哲学家抄袭(划掉)借鉴(划掉)和他的思想达到了一致——反正黑格尔肯定有份。什么才是真实?真理是永恒的吗?一元论是可能实现的吗?真理之门对所有人敞开,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接受。可是,否定肉体经验、要求人们舍弃欲望,我还是不愿意接受这条道路。
传记 印度 印度教梵文电影 印度电影 哲学
蒂迈欧篇 豆瓣
Timaeus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谢文郁 2021 - 9
宇宙从哪里来?它是物质随机碰撞的结果,或是造物主精心设计的产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晚年柏拉图撰写《蒂迈欧篇》这部对话录,描绘了他心目中的宇宙创世图景。
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从古老的亚特兰蒂斯传说开始,上溯至万物尚未分化的鸿蒙时刻。柏拉图所构想出的造物主,给混沌的世界施加了理性秩序。他用精确而神秘的数学结构,创造出了从物质到人类的天地万物。通过沉思这个井然有序的宇宙,人类灵魂将获得秩序,从而过上理性且有德性的生活。
傅科摆 豆瓣
Il pendolo di Foucault
8.8 (27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埃科 译者: 郭世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时值《傅科摆》出版二十五周年,作者翁贝托•埃科对小说进行了仔细修订,增补了数幅插图,并改写了其中一个章节。本书以翁贝托·埃科于2013年修订的《傅科摆》为底本。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加拉蒙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在雪片般涌来的稿件中,在与一个个神秘学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一个不断重复而又歧义丛生的“圣殿骑士阴谋论”反复出现。三个伙伴自诩博学、技痒难耐,本着玩笑心理,将历史中流传着的众多神秘事件、人物和社团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几乎“重写”和“改写”了整部世界历史。为了让“计划”更为圆满,他们臆造了一个秘密社团:“特莱斯”。没有料到的是,神秘主义者照单全收,真的组织了“特莱斯”,追踪卡索邦和贝尔勃,并将在全世界搜寻“计划”中那张子虚乌有的“秘密地图”……
2021年8月16日 已读
不过是六八年五月风暴失败的回响,从战场上逃跑的人,沉默的人,妥协的人,面对理想的幻灭,意识形态的混乱,怀着悔恨与羞愧,怯懦地一头扎进科学与炼金术、宗教与神话、哲学与神学、语词与符号构筑的巨大迷宫,正如那些从腓力四世的火刑架上通过背叛侥幸逃生的圣殿骑士们一般。在幻想中,童年时没能学会对世界说“不”也没学会与世界和解的人们渐渐忘了现实,他们知道这场游戏不过是自己对抗虚无的玩乐,可当规则越发完备复杂,他们重新发明了现实。“作者必须死去,读者才能发现真理。”不存在才能带来存在。而在游戏之外,真正的智慧属于女性,因为唯有女性属于大地,带来新生。ps《达芬奇密码》就是对Eco的拙劣模仿吧……
UmbertoEco 外国文学 宗教 小说 意大利
论《创世记》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斐洛 译者: 王晓朝 / 戴伟清 译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亚历山大的斐洛(约前20—约50)是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思想家,他的思想是联系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纽结。斐洛坚信自己的宗教是一种普世宗教,认为各种哲学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来自上帝的真理,因此借用希腊哲学观念和语言来向大众论述摩西五经是合理的。本书以希腊哲学来阐释《创世记》,将一神论的犹太教义与希腊理性哲学或理性神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被拯救的威尼斯 豆瓣
La Venise sauvée
8.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被拯救的威尼斯》是西蒙娜•薇依生平写过的唯一一部悲剧。
《被拯救的威尼斯》的故事取材于圣雷拉尔修士所记载的、一桩发生在1618年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西班牙人谋反威尼斯共和国事件”。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盛极一时,为达到将威尼斯共和国收归治下的目的,暗中策划了一次谋反行动。时值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各国均设有常备雇佣军。西班牙人收买大部分驻威尼斯的雇佣军和若干外国军官,计划在圣灵降临节的前夜突袭威尼斯。行动计划的指挥之一加斐尔出于怜悯向威尼斯十人委员会告密,致使行动败露,所有谋反者当夜被处以死刑。加斐尔本人被驱逐出威尼斯。
这部悲剧一以贯之地围绕薇依始终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这两句话可为佐证:“怜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怜悯;怜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邻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自古希腊以来,第一次重拾完美的英雄这一悲剧传统。”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两句话亦是理解和思考《被拯救的威尼斯》的起点。
2021年7月4日 已读
为了爱,为了美,撕裂自身、献祭自身、被逐出人类存在的共同体之人。加斐尔、基督、狄俄尼索斯,甚至是薇依本人,他们的形象何其相似。
2021年7月4日 评论 沉默地踏上苦路 - 唯有自我献祭才能成就正义,然而比正义更重要的是友爱,自我献祭者的结局唯有不义的名声。完美的英雄必须承受不义之名,正是这种荒谬性成就了希腊的悲剧。 薇依说:“我对尼采几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肉体上的厌恶”。苦行者与歌颂生命者,他们的精神确是不相容的,然而,他们却同样是游离于人群之外、自我流放、自我献祭的希腊式悲剧人物。英雄必须沉默,在寂静中走上苦路。悲悯是属神的,人与神之间存在无限的距离,当人误以为自己可以为怜悯献出一切时,ta的唯一下场只有苦苦呼喊而毫无回应。 对一个人所能行的最大恶行就是无视ta的存在,正如阿伦特所说的:纳粹犯下的最恐怖的恶行是他们一步步剥夺了犹太人赖以为人的东西,将他们放逐出人类共同体之外,而在这一切受难者当中,处境最糟糕的是那些管理自己的同胞、负责收敛尸体的那些人。也正因此,薇依才会断言:目光即是拯救之物。而列维纳斯,经历了大屠杀失去一切的他思考的结果是,避免这种极恶的唯一办法只有直视他者的面容。我们必须承认他者的存在。“友爱即是享有我们的共同存在”,我爱你,却并不想把你变为我的另一个存在。他者应当、也永远不应被“我”所同化。同一性的梦,否定性的梦,在屠尽一切异类的极权面前应当醒来。 但问题仍然存在:我们拒绝一对多的统摄,那么多从何而来?薇依给的答案是:神因着爱,否定自身而创世,因此除了世界本身,没有完美之物,我们应当接受世界是其所是。她一生都在抗拒自己的犹太性,作为法国知识分子和不愿受洗礼的天主教徒而活,但这种顺从、对“原罪”的无声默认在我看来还是太过犹太了。
哲学 外国文学 宗教 思想史 戏剧
在期待之中 谷歌图书 豆瓣
Attente de Dieu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薇依 译者: 杜小真 / 顾嘉琛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在期待之中》是法国女哲学家西蒙娜•薇依的书信及文集。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在西方神秘主义思想史上,西蒙娜•薇依的思想占有独特的地位,既表达出西方神秘主义的诸种基本共性,亦表达出她自己独具的个性。
薇依思想广博、著述亦丰。但法文原著版本颇为散乱,《在期待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法文选本,从中可大致窥见其思想特点。
2021年7月2日 已读
“两条平行线的相交处在无限处”,数学好的人说的情话(x)都不一样(她哥哥是证明了广义黎曼猜想的安德烈•韦依)。谦卑只能是被迫的而非主动的,神怀着爱否定了自身而创世,世界应是其所是。保持沉默,等待恩典。接纳,顺从。丢掉自身的整个存在。
2021年7月2日 评论 “目光即是拯救之物” - 对不幸者的关心罕见而极难办到,几乎等同于神迹—它确是神迹。而对于不幸者,我们只要也必须朝他看上一眼就足矣。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幸者不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不是一个指称,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爱天国是容易的,我们可能会在爱天国的名义下去爱某种想象,在这种想象中,我们热切的爱促使一切品德都变得容易,并且失去价值。爱人间的故土是困难的,它即是现实,它抗拒爱。“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正是最希腊式的悲剧英雄。但我不愿称她为英雄,因为我知道她只愿做一个普通人。不愿踏过教会门槛的人却成了圣人,多讽刺。 “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罗马书 5:7-8 为美丽的,良善的事物而死是容易的,为悲惨的,丑陋的事物而死是违背常理的,基督作为义人却为罪人而死是荒谬的。道成肉身是为了救赎,在这个意义上,克尔凯郭尔是对的:因为荒谬,所以信。 世界应是其所是,除了世界之美,合目的性绝不存在。因着爱,神否定了自身而创世,我们除了全然接受之外不应再有所求。万事有起因而无终极,救赎之日永远不会到来,唯有不幸可以迫使人们感受合目的性的不在场。薇依这样的人的确只能走向死亡,拥抱死亡。 她天真吗?她自青少年时代起就见识了人的苦难,心智就此遭受毁灭;她软弱吗?她宁愿永久堕入地狱也不愿在未确定的情况下受洗礼;她愚蠢吗?面对哥哥的超常天资,自己的平庸令她想死。“不论身处何地、面对何人,我都是局外人,游离在外”。永远停留在门槛上,接纳。顺从。完全丢掉自己的整个存在。怀着最深最温柔的爱,ἐν υπομένη(在期待之中)。
哲学 女性 宗教 法国 法国文学
渎神 豆瓣 Goodreads
Profanazioni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王立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在本书收录的10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本书论及的话题与主题的范围之广,证明了阿甘本的独特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和他对见证行为的——有时徒劳、有时丰产的——持续关注。
2020年6月29日 已读
《渎神礼赞》看得我头疼,即便熟悉他找到两个对立之物之间的门槛就开始谈论潜能与不可能性的套路,还是佩服他轻松玩弄如此多概念的能力。渎神-亵渎-religio-游戏-使用-资本主义对使用的消除(景观/消费)。“亵渎不可亵渎之物是将来一代人的任务”,如此才能从装置中夺回使用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指向空无,指向一切物的毁灭,同时也夺回语言的渎神的潜能。
哲学 宗教 阿甘本
受难曲—主受难而死(受难节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for Good Friday 豆瓣
Alberto Turco / Nova Schola Gregorian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4日 出版发行: Naxos
In Passione et Morte DominiGregorian Chant from the Liturgy for Good Friday Domine, audivi auditum tuum (tractus)(Lord, I heard Thy voice)Christus factus est (responsorium graduale)(Christ was made obedient unto death)Evangelium passionis et mortis Domini(Gospel of the Passion and Death of the Lord)Ecce lignum crucis (antiphon)(Behold, the wood of the Cross)Popule meus, quid feci tibi? (improperia)(My people, w hat have I done to you?)Crux fidelis (hymnus)(Faithful Cross) At the heart of the celebration of the liturgical year, the Easter of Christ and of the Church, Good Friday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Before proclaiming the glorious resurrection of Jesus, the Church identifies herself in her own destiny of death, involving herself totally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Cross. The liturgy of Good Friday is unlike that of other days. It has in common with the celebration of the Vigil of Easter a special and exceptional dimension. In the Vigil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is celebrated: Good Friday opens a window on the principal aspect of the Easter mystery. This is to be understood by the people of God not so much on a rational plane, which always risks remaining detached and cold, as from an outside observer, as through a total and personal participation in every way, from reason to imagination, from deep feeling to bodily gesture. This didactic preoccupation of the Church is shown in the many and various ritual elements that mark the action of the liturgy. From the pre-Carolingian period, the afternoon celebration of Good Friday contained various elements that we find fundamentally unchanged still in the modern liturgy, the Liturgy of the Word, that ends with the solemn chant of the universal prayer, the Adoration of the Cross, the Communion. The first three tracks of the present recording belong to the Liturgy of the Word. The tract Domine, audivi, illustrates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direct psalmody, consisting of the singing of psalm verses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other elements, such as antiphons. The mode of re (Mode I) reveals the derivation of this melody as from a Frankish source, when the melody is elaborated and enriched by the ornamentation proper to the tract. The second chant is the responsorium graduale Christus factus est, which comes between the scriptural texts. Notwithstanding the melodic and melismatic development (notably the long vocalisation that underlines the central words of the verse, exaltavit illum, raised Him up), this chant betrays its origin as a psalm formula. Extrem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suit the music to the text, something evident in all the nuances, with strong contrasts of expression (in addition to that already mentioned, one may draw atten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words mortem autem crucis, the death of the Cross). This gradual is not reserved solely or the Good Friday liturgy but is also sung at Mass on Palm Sunday and in many churches it is also sung after the Office of Tenebrae on the last three days of Holy Week, from Maundy Thursday to Holy Saturday. The Passion constitutes the climax of the Liturgy of the Word. The ancient proclamation follows the customary cantilation, the singing of the Scriptures with fixed inflexions of the voice to correspond with the punctuation of the text. The narrative is elaborated to provide a dramatic element. The post-Carolingian tradition has called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at least three singers, to whom are given the words of the Evangelist, of Christ and of others, individuals and the crowd. The singing of the Passion could be accompanied by dramatic movement, such as, for example, the rending of the curtain that separated the priests of the choir from the rest of the church. From a musical point of view the tradition has continued of allotting the part of the Evangelist to a tenor, singing in free rhythm, while the voice of Christ, deeper in register, has an air of solemn serenity. The other characters are sung at a higher pitch, as evidenced always by the manuscript sources that make use of various letters for the voices, such as h (humiliter - humbly) and t (tenere - tenderly) for Christ, c (celeriter - quickly) for the Evangelist, s (sursum - upwards) for other individuals. The Adoration of the Cross, that opens with the antiphon Ecce lignum crucis, sung three times in succession, each time at a higher level, is accompanied by various chants, among which there stand out the Improperia that begin with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 Micah, Popule meus. The Improperia demonstrate various special features, with a rounded structure, a series of musical phrases that appear between the verses, the reproaches of Christ to the people of Israel, who have not recognised their Messiah and Saviour. To this attitude of the Jewish world is contrasted the faith of the Church, which proclaims Christ as God in a triple acclamation in Greek and in Latin. The Improperia have a probable origin in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y Ravenna, with clear derivation from the world of Byzantium, still imbued with the anti-Jewish polemic of the first centuries of Christianity. The reproaches to Israel vary in different sources both in number and in order of succession. Contrast of timbre has here been provided by the use of two choirs, and soloists for each choir. Conflicting texts of high dramatic value, actions and differing timbres for each part are also found in other parts of the liturgy for these days, for example in the Kyrie trope Qui passurus from the Office of Tenebrae and the better known Quem quaeritis. These elements of the liturgy provided the basic elements of liturgical drama, the origin of modern European theat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last track of the present recording, the hymn Crux fidelis. The text is the work of Venantius Fortunatus, born in 535 at Treviso. Unlike the hymns of the Divine Office, this processional chant has its opening words Crux fidelis...flore, germine, or its closing words Dulce lignum, dulces clavos, dulce pondus sustinet, repeated after each strophe of the hymn, a structure analogous to that of the Easter Salve festa dies by Venantius Fortunatus. This manner of performance reflect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those present in the chant: while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remember the whole hymn, it was possible to memorise a single strophe repeated several times as a refrain. Ab. Bonifacio Baroffio, O.S.B.President of the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Sacred Music in Rome(English translation by Keith Anderson) Nova Schola GregorianaThe Nova Schola Gregoriana can boast experience of some twenty years in the study of Gregorian chant, basing its work on the research of scholars such as Eugene Cardine and Jean Claire, monks of Solesmes, of Luigi Agustoni and of Alberto Turco, the present director of the Schola. The Nova Schola Gregoriana has been greeted with international critical acclaim at appearanc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t festivals in Paris, Avignon, Avila, Cuenca, Como, Pomposo, Arona and elsewhere, and concerts in Italy, France, Switzerland, Greece, with tours of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1987 the Schola was awarded the Orphée d'or by the Paris Canteloube Foundation of the Academie Nationale du Disque Lyrique. Alberto TurcoAlberto Turco is the director of the Cappella of the Cathedral of Verona and lecturer in Gregorian chant at the Pontifical Ambrosian Institute of Sacred Music in Milan and at the Scuola Superiore of Musical Pedag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Macerata. He also serves as a guest lecturer at the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Sacred Music in Rome and at various international courses on Gregorian chant, on which, and on Ambrosian chant, he has published various works, in addition to the recordings he has directed. Solo cantors: Alessio Randon, with Roberto Spremulli andGiovanni Maria Rossi in the Gospel of the PassionChoristers: Nicola Bellinazzo, Domizio Berra, Giacomo Carniti,Olivo Damini, Giuseppe Fusari, Franco Guglielmi,Gianlorenzo Maccalli, Renato Magoga, Giorgio Mazzucato,Enrico Speroni, Giulio Urbani, Mariano Zarpellon
重负与神恩 豆瓣 Goodreads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为得救我们必须自愿背负重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轻盈向上。薇依的灵魂太过干净,在最黑暗的两个月里阅读她变得更加艰难。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更靠近这样的灵魂,剩下的唯有自我厌弃和放弃一切希望。
哲学 宗教 法国 神学 神秘主义
美国众神 第二季 (2019) 豆瓣 TMDB
American Gods Season 2 所属 : 美国众神
6.9 (64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伯恩 演员: 瑞奇·惠特尔 / 伊恩·麦柯肖恩
Shadow Moon(影子),这位因意外伤害他人刚出监狱的年轻人,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Mr. Wednesday(星期三)并提供给了他一份工作,在结束妻子Laura Moon的葬礼后,和星期三展开了一场穿越美国的旅行,影子在这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最终觉醒,最终阻止了一场诸神大战.
2020年3月6日 看过
盖曼式放飞自我神神叨叨的魅力和缺点都一览无遗……忘光了原著剧情的我全程和Shadow一样“啊这什么?”“这TM说的啥?”“这谁?这哪?为啥?他在这干啥?”梗抛得太多,连我也快接不住了,就当他在用最现代化、最大众媒体的方式反现代化反媚俗吧。
奇幻 宗教 尼尔盖曼 神话传说 美国
我们的福音 (2012) 豆瓣
The Gospel of Us
导演: 戴夫·马卡基 演员: 麦克·辛 / 马修·奥布瑞
其它标题: The Gospel of Us / The Gospel of Us - The Passion of Port Talbot
Easter. Port Talbot is in a battle for its life. Authoritarian forces have taken over and the town is in thrall to ICU, a sinister and merciless corporation depleting the town of its resources with scant regard for the residents. The atmosphere is explosive. Resistance is inevitable. When a company man and suicide bomber clash on the beach, catastrophe is only avert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a softly spoken man who had disappeared 40 days earlier. Revealed later as the Teacher (Michael Sheen), he attracts followers and becomes a focus for the Resistance. His influence quickly draws the attention of ICU, who perceive him as a danger who must be removed at all costs. Taking inspiration from one of the defining narratives of our times, this contemporary re-telling of the Passion story took place across the town, with the people of Port Talbot as its cast, crew and heroes.
Written by Francis Hellyer
2020年2月15日 看过
现代版耶稣受难记,太先锋太实验了,给我看懵了,联系塔尔波特港的历史和圣经知识才能看懂。塔尔波特曾有过灿烂的文化,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繁荣一时,在矿产衰竭后既遭抛弃衰落,辛老师已为家乡复兴奔走多年。开场海边的持杖人-施洗约翰(在我后来的将比我更大),十二使徒(彼得三次不认主),海边的三明治-五饼二鱼,破碎的石板-摩西十诫,矿业公司代表-罗马总督彼拉多,政府官员-犹太统治者,恐怖分子-强盗,the teacher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女人,你是谁?/圣母哀悼圣子受难),选择代表暴力而非仁爱的民众,背十字架的各各他苦路,迷茫彷徨而最终复活的the teacher。很多隐喻很多蒙太奇,这很基督教(辛老师并不信教)。反抗疯狂掠夺的专制者的弱小个体,这主题永不过时。
MichaelSheen 剧情 宗教 英国
隐匿的神学 豆瓣
Verborgene Theologie:Deutsche Literatur Vor und nach der Aufklarung
作者: 谷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本书从德国解释学的传统角度,研究和探讨了德语文学注重思辨和道德建构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井认为其重要根源在于: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形成发展,与路德宗教改革及其世俗化之间的有机互动——启蒙运动引发了文学艺术脱离神学和宗教获得审美独立,并转向人学及对人的关注。而文学在独立过程中同时携带了信仰模式、认知方式、情感表达、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这种互动作用于德语文学的功能和语言,使其成为审美意义上“隐匿的神学”。作者以扎实的基本功,详实的材料,独到地疏解了启蒙运动以后到19世纪末的六位德语重要作家:歌德、莫里茨、瓦肯罗德、诺瓦利斯、冯塔纳、伊默曼的经典作品,展示了当时时期德语文学的发展线索,而这一线索对我们认知德意志精神极为重要。
上帝死了,神学何为? 豆瓣
作者: 张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以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为问题意识,以四大经典神学家掀起的20世纪四场神学范式革命运动,即巴特的“辩证神学”、布尔特曼的“生存神学”、朋霍费尔的“上帝之死神学”和莫尔特曼的“盼望神学”为主线,深入探究了20世纪基督教神学是如何应对“后基督教时代”中基督教的生存危机、信仰危机和教会介入社会的危机的。本书是作者此前《卡尔·巴特神学研究》的续篇。本书适于对基督教思想学术、西方思想史以及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赞诺夫 译者: 张百春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杰出的俄国思想家罗赞诺夫对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关键一章“宗教大法官”的解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规模宏大而有社会哲理内容的小说。作品的思想十分复杂,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很深远。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在这部作品中对自己的一生 探索做个总结,想要在书中探讨他认为人生与社会最重大的 “全宇宙的问题: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死?”探讨善与恶、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探讨“怎样按照新方式改造全人类”。一八六九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确写道:“将贯穿令书的主要问题——它使我自觉不自觉地苦恼了一辈子——足上帝的存在问题。”他要把自己的信仰和怀疑通过艺术形象统统表现出来,让世人来评说。
而这些问题,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大法官”这一章里。
与其他解说小同的是,正如刘小枫在其中译本前言里指出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大斯基和柏拉图在精神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即,他们都献身于一种纯粹的观念,以及他们的作品所面对的重大主题的相似性,比如:“罪犯”的法律问题,哲学与爱欲问题……等等。根本问题是:在启蒙的现代之后,人类面临的将会是什么样的“终末论”审判!?
迷信与暴力 豆瓣
Superstition and Force
作者: [美] 亨利·查尔斯·李 译者: X. Li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为撰写《迷信与暴力》一书,亨利•查尔斯•李从欧洲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和手稿等资料,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亨利•查尔斯•李”分馆作为特殊藏品(special collection)珍藏。
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 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尽管作者已逝世一百多年,但作为历史和法学的重要参考书,《迷信与暴力》依然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其学术和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 编辑推荐
◆ 梅特兰:我们彻底地信任亨利•查尔斯•李及他的作品;
◆ 轰动一时的宏篇巨作,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亨利•查尔斯•李代表作,百年来不断再版和重印;
◆ 诠释人类从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迈进的过程,揭示人类思想中某些最离奇的迷思;
◆ 中文首译本,文辞典雅风趣,底本为1878年表达更清晰、内容更丰富的英文第三版。
◎ 名家推荐
李博士的荣誉就在于,他是少有的勇于挑战欧洲大陆的法律及法律文献的非英国学者之一。他用肉眼直视它们而不是透过眼镜来评判它们,后者是一种更为简单的工作。我们彻底地信任他,是因为他仅把视角固定在中世纪,而且他也从不引用那些带有冲突和争议的观点。我们不能把这种研究方法推荐给一般人而只能推荐给意志坚定者,而李博士正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冷静客观、谨慎细心的人。
——费雷德里克•威廉•梅特兰(剑桥大学教授)
他在美国最有名的著作是《迷信与暴力》。大部分律师都熟知这本书,因为受到职业的影响,他们对这本书比那些执法者有更多的兴趣。这本书已经再版四次并仍在继续再版。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哈佛大学教授,中世纪史权威)
◎ 译者推荐
恐怕在那个时代,对宗教、神明、权威者等等的任何质疑,哪怕有理、有据、有节,都还是有风险、有争议的。然而,作者的先进性正在于此,我们在今天,仍可看到,这本写于百年前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屈从于“时代局限性”的错误评论,甚至哪怕用今人的眼光看,都依然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学者的样态。
——X. Li(《迷信与暴力》译者)
Pilate and Jesus (Meridian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Adam Kotsk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2
2019年9月15日 已读
2019年9月15日 评论 一些零碎笔记 - 我们都很熟悉使徒信经中的那一段:“……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彼拉多在教会历史中的地位挺有趣的,大多数时候他被对基督受难负责的罪人之一并于死后在地狱受苦,但也有将他追认为圣徒的情况。他的妻子因为劝说他不要插手基督的事,而被东正教会追认为圣。阿甘本将重点放在四福音书中的“hand over(paredōken)”一词上,并反复分析彼拉多与耶稣的那段辩论:“地上的国岂可审判天上的国?”“我的国不是来自地上,而是来自天上”。彼拉多对耶稣的审判究竟是否具有合法性?按照罗马法律,他找不出耶稣有什么过犯,即便是找来受封的犹大王都只能承认耶稣的无罪;此外,拿撒勒人耶稣也不是罗马公民。最后,彼拉多并未明确宣判,而只是将耶稣”hand over”给犹太暴民,并洗了手说“这人流血的罪不归到我身上”。耶稣的受审是一场没有判决的审判,然而,这场审判本身即是裁决。“若是没有神的授意,这场判决岂能发生?地上的权力岂能高过天国的权力?”handing over 即意味着,神将审判神子的权力交给了凡人。现代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了法官的义务是做出裁决,而彼拉多始终逃避做出明确的判决。若非经彼拉多的审判,基督上十字架就会是犹太暴民的谋杀而非受难,然而,经过没有判决的审判而上十字架,这是更为耻辱的死亡。 阿甘本指出,这场审判是一场krisis,基督的这场受审是司法秩序的一次极端状况,是罗马帝国司法体系的危机时刻。耶稣说过,我来不是为和平,是要叫地上动刀兵。圣经又说,不要论断。基督降临世间道成肉身,不是为论断人,而是为救赎。为此他必须要将自己交付给一场没有判决的审判。按照保罗的说法(阿甘本称之为“专横的”),人受审不是因着法,而是因着信。,基督自己的说法如约翰福音 3:18-19 所记载:“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 神独生子的名。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按照此种说法,基督不可能在人间受审。 阿甘本说,审判确实不存在,因为它在先已经发生了。基督的受审在判决已被做出的那刻就开始了:法官所能做的只是将受指控者移交,handing over,给执行者,而无法论断他。在这个意义上基督的受审成谜,因为审判的谜和生命的谜在此短暂相触随后永远分开。阿甘本又谈到了“神秘”,厄硫西斯秘仪和 kore(Porsephone,the unspeakable girl, daughter of Demeter, wife of Hades)。阿甘本争辩说,彼拉多手下未完成的这场基督的受审,和厄硫西斯秘仪所包含的生命的坠落与复生一样,是一个谜。在这个谜题中,圣与凡俗,有死者和永生者,在此相遇,但并未如厄硫西斯秘仪中的人们通过神秘获得了神圣力量一样,而是永远地顽固地分离了。 彼拉多对做出判决的犹豫不决与逃避将人子的人性永远地置于 危机(krisis) 之中,他的行为就是无作为。他偷窃了本属于了神的潜能,这是渎神的。阿甘本说,历史的进程正如这场没有判决的审判,处于永恒的危机状态。将自己交托到凡人手上受难的是神自己,基督在此例外状态之中成了牲人,如阿奎那所说,一切都要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直到最后的审判来临。 阿甘本把 krisis 和现代医学对 crisis的定义联系在一起,并突然切入病理学分析,大概是想和他的生命政治相联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以和《剩余的时间》《the unspeakable girl》对照着看,下一本大概要看 《karma》。
哲学 基督教 宗教 阿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