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地海传奇5:地海故事集 豆瓣
Tales from Earthsea
9.2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段宗忱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1
“地海传奇”系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幻小说之一,自1968年出版以来,被译成20多种语言,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本书是系列的第五本,曾获得努力号奖、轨迹奖等多个奖项,共收录五篇中短篇小说和一篇《地海风土志》。
这里有创建柔克学院的悲壮过程,有地海流传的动人爱情故事,有弓忒大地震的真相,有格得担任大法师时期的惊险战斗和他老师欧吉安年轻时代的遭遇,不仅完整地展现了地海世界的历史、地理、住民、风俗与魔法,将地海世界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更将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崭新冒险。
《寻查师》:很久很久以前,在动荡的年代,有一群人曾默默对抗高压暴政,以勇气与远见创建了地海巫师学院。
《钻石与黑玫瑰》:是终生守贞,成为巫师;还是放弃力量,追求真爱?一个发生在地海的动人爱情故事,也是关于选择和勇气的故事。
《大地之骨》:格得第一位老师欧吉安年轻时代的故事。在大地震面前,为了保护岛屿,曾有一个人献出自己的生命,成为大地之骨。
《高泽上》:一个遭人欺凌的“乞丐”,竟是曾令大法师格得也无法招架的强者。
《蜻蜓》:承接《地海传奇4:地海孤儿》与《地海传奇6:地海奇风》的故事。一位不甘于传统的女孩想挑战巫师学院对女性的禁令,却给柔克带来了几乎倾覆的危机。
《地海风土志》:介绍地海世界的历史、地理、住民、风俗与魔法,是您畅游地海世界的最佳导览。
2024年6月6日 已读
是通向终点的终点的故事,而为了设置终点,作者必须先回溯至起点,去探究平衡为何崩溃,人们为了驱使历史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行进,遗弃、背叛、驱逐了什么。黑暗年代重启,或许并不只因某一邪恶人物横空出世,错误在根源处早已植下。因此所有的故事都关乎选择。追问这些选择的理由,付出的代价,检视人们讲述它们的方式,这就是历史,是以时间的深度,给虚构以真实。作家由此称她的故事为现实。“人们所能承受的现实远超你的想象。甚至不是承受,人们需要现实、渴望现实、追求现实。现实就是生命。使我们窒息的是那些半吊子的非现实,那些虚假之物、模造品和假冒品,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人类的生活并不局限于名为‘现时’的窄小频带之中,时间与可能性、知识与想象的广阔天地都属于他们:那才是我们的真实世界,我们的‘现时’。”
勒古恩 小说
变化的位面 豆瓣
Changing Planes
8.8 (84 个评分)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梁宇晗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世界幻想文学的传奇篇章
奇幻科幻文学女王厄休拉·勒古恩晚年力作
想象力与黑色幽默的绝妙结合
颠覆人类世界的现行规则 反思文明与人性的价值
◎ 编辑推荐
☆ 《变化的位面》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于今年(2018年)1月22日去世,《纽约时报》评价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斯蒂芬·金也送上别致的悼词:“愿她在银河中旅途愉快”。勒古恩不只在世界奇幻、科幻文学界有崇高的地位,更被重量级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为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之一。她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简练优美的文笔丰富了整个奇幻科幻小说领域的内涵,对尼尔·盖曼、萨尔曼·鲁西迪、乔治·R·R·马丁、大卫·米切尔等优秀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变化的位面》于2003年出版,获得了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的肯定,是勒古恩较为晚期的创作。十五篇故事涵盖了对于生化危机、消费主义、人类语言、梦与睡眠、生命与轮回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说是一部蕴含了勒古恩一生智慧的作品。
☆ 《变化的位面》中,勒古恩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诡奇的平行世界,这里有不睡觉的永醒者、不会死亡的不朽者,不愿飞翔的翼人,基因改造后的玉米人……并以此揭露与讽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荒谬。
☆ 《变化的位面》的叙事风格多变,小说里既有像博尔赫斯那样探究语言本质、寓意深远的故事,也有对埃舍尔错视风格的文学模仿;犹如《银河系漫游指南》,充满了对地球以外世界的奇思妙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幽默讽刺则让人想到《格列佛游记》。勒古恩以亦庄亦谐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位面旅程,并寄托了深远的寓意于这些故事当中,在在显示了她幻想小说大师级别的功力。
◎ 内容简介
学会这种转换法,摆脱在机场烦躁不堪的等候,畅游千奇百怪的位面!
基因有百分之四是玉米的人、混合所有人与动物潜意识的梦境、
不需睡眠的新世代、仅有一户平民的王族国家……
在表面奇趣横生的事物之下,让勒古恩带你深入探索这些位面背后的故事。
◎ 名人推荐
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尼尔·盖曼
勒古恩不仅仅是一名科幻作家,更是一名文学偶像。
——斯蒂芬·金
勒古恩是不懈追求和平王国理想的美国作家之中,最足以作为典范的那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充满了扭曲的幽默感……也许是勒古恩至今为止最富有娱乐性、最有趣的小说集。
——加里·K·沃尔夫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村上春树
厄休拉·勒古恩的想象力丰富,风格上乘。作为当代科幻及奇幻作家的典范,其成就远超过托尔金和多丽丝·莱辛。
——哈罗德·布鲁姆
◎ 媒体推荐
阅读本书是一种极乐。
——《出版者周刊》
《变化的位面》为位面旅行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勒古恩仍然在运用她优雅却刻薄的写作才华将世界上的各种愚行展示于我们面前。
——《卫报》
作者以其生动的描述、超然的冷静、富于幽默感的讽刺和敏锐的双眼将我们带入了不同的世界,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想要亲身进行位面旅行。喜欢异世界游记的读者一定会为本书而欣喜若狂。
——《书单》
小说中充满了哲理,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风格。
——《纽约时报·书评版》
在这本书当中,勒古恩完美地运用了她创作神话的能力……书中的陈述引人入胜,具有煽动性。故事富于想象力和娱乐性。与以往一样,勒古恩的笔触还是充满了魔力。
——《柯卡斯书评·加星评论》
《变化的位面》与奥维德的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勒古恩试图创作一本现代版的《变形记》,在本书中,那些有血有泪的类人住民正是我们的替身。
——Book Page
《变化的位面》这本书是一个新型写作方法的实验品,它以一种精心设计的格式将异世界的游记和异形生物的调查报告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整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
——The Zone
在类型文学当中很难找到比此书更能引人深思的作品了,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优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仅从这部小说集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苛刻的批评家们对于这位优秀的作家却从不吝惜溢美之词。科幻与奇幻小说的女王万岁。
——SF Crousnest
◎ 获奖记录
☆ 本书获2004年轨迹奖最佳小说集。
☆ 作者曾获得6个星云奖、7个雨果奖、21个轨迹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大师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号角书奖、纽伯瑞奖等多项殊荣。
2024年5月25日 已读
太幽默了,得有多讨厌机场候机才写得出这样的故事啊。最喜欢《安萨的季节》和《恩纳·穆穆依的语言》两篇,像候鸟一样生活的人能注意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而失去一切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人以语言编织水滴——而水有无数种变化形态。勒古恩和特德姜都对非线性时间和人类语言充满无限好奇,我理解这二位在哲学家 sf 喜好榜排名第一第二的理由了。
Leguin 小说 科幻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 豆瓣
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8.6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于国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1
在遥远的星球上,住着一群绿毛、大眼睛的原住民。
他们喜爱做清明梦,依靠森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一天,一群贪婪的殖民者来到这里,破坏了原有的一切。
绝望的原住民,开始报复。
然而,对入侵者的每一次报复,也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摧残。
他们一步一步,离昔日的自我越来越远。
杀戮一旦开始,没有人能再回到原点。
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2024年5月13日 已读
干脆直说“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白男中心主义“吧,殖味浓烈的部分读得我要吐了,想说“并不是把反殖民故事的背景放到外星就是科幻小说”,高高在上带来文明与和平的海恩人又比不懂做梦只知奴役和杀戮的地球人好过多少?离小说出版已经过去了50 年,人们一边用生成式 AI写诗作画,一边用无人机屠杀其他人类。掌握了星际航行技术却仍把权力交给只知强奸和屠杀的疯子,LeGuin对人类的设想不能称之为老套,只能说是太过现实。
勒古恩 小说 科幻
失去一切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Dispossessed
8.9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陶雪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1
这是一个人寻找乌托邦的故事。
阿纳瑞斯和乌拉斯,是一对双子星球,都有人类居住。
但这两个星球,一个不堪,令人想逃离;一个理想,令人向往。
一个人为追求理想,逃离阿纳瑞斯,投奔理想世界乌拉斯。
在那里,却发现了另一种残酷的现实。
身处现实与理想的两端,他该何去何从?
理想不是一切,但失去理想如同失去一切。
编辑推荐
◆ 不愧是世界幻想文坛的传奇女王!
◆ 6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世界奇幻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卡夫卡奖、纽伯瑞奖、号角书奖、小詹姆斯•提普翠奖!
◆ 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大师”称号、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
◆ 理想不是一切,但失去理想如同失去一切。
◆ 村上春树: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丰富,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 《纽约时报》:勒古恩文笔极为出色、简练,其作品令人折服。有她这部作品,至少十年内都不该再有人尝试写乌托邦。
◆ 《时代周刊》: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 《波士顿环球报》: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 《纽约时报》: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 《黑暗的左手》三部曲还包括以下精彩作品:
《黑暗的左手》: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媒体评论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丰富,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村上春树
勒古恩文笔极为出色、简练,其作品令人折服。有她这部作品,至少十年内都不该再有人尝试写乌托邦。
——《纽约时报》
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时代周刊》
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波士顿环球报》
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2024年5月10日 已读
社会思想实验的痕迹比《黑暗的左手》更重。两个对立的世界、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还有一个人对所有人。各种熟悉的要素重新组合排列,但人依然是人,哪一种人都给不出完美的答案,因为那意味着停止变革,意味着扼杀有机体的活力。但我能理解主角的渴望:翻越墙还不够,还要拆毁所有的墙。墙就是隔绝人与人的深渊。而能拆毁墙的唯一方法是对话,这真是……合情合理。LeGuin似乎对东方怀有某种浪漫幻想,我很好奇她有没有读过葛兰西(¯―¯٥)……
Leguin 小说 科幻
黑暗的左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8.8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陶雪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在寒冷的冬星上,生活着一群无性人,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在每月的一个特别日子,他们自由成为男人或女人。
一名星际联盟特使,被派往冬星,完成一个秘密使命。
然而,冬星上的一切——怪异的风俗、古老的传说、混乱的政局,无不冲击着特使固有的观念。
面对陌生的一切,孰是孰非,他该如何面对?
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编辑推荐
◆ 不愧是世界幻想文坛的传奇女王!
◆ 6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世界奇幻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卡夫卡奖、纽伯瑞奖、号角书奖、小詹姆斯•提普翠奖!
◆ 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大师”称号、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
◆ 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 刘慈欣:《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 《新闻周刊》:科幻小说的至高经典。
◆ 《时代周刊》: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 《波士顿环球报》: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 《纽约时报》: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黑暗的左手》三部曲还包括以下精彩作品:
《失去一切的人》:理想不是一切,但失去理想如同失去一切。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媒体评论
《黑暗的左手》这本书很文学,但是对人性的描写多了一个角度,因为作品中一个人就有两个性别,这样的作品,对人性的揭露深刻多了。
——刘慈欣
科幻小说的至高经典。
——《新闻周刊》
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时代周刊》
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波士顿环球报》
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2024年5月5日 已读
开头的政治斗争令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想到会这么好看,艾总是用“女里女气”这样的词汇表达对格森星人的不屑和不满,却用以外表默认对方是男性,我当时就该想到性别是故事的核心——阴与阳,光与暗,恐惧与勇气,死亡和生命,自成一体的圆并不就是满,把另一个人就只是看作一个人,看到彼此作为纯粹的人的差异,停留于自己的世界里的“我”与“你”才有可能相互理解。对艾的不满升至极点时忍不住想“担任特使的若是女性会怎样?”,可在故事的最后,在格森星人和他同伴的眼里,他都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本地人了,这不是一场新的放逐,只是冰原之旅给他的礼物:挣脱“人”这个身份以外的禁锢。死亡之旅当然会伴随着新生,那夙斯~
厄休拉 小说 星云奖 科幻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Goodreads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9 (190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本书系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4年2月23日 已读
时隔十年重读,这次的主要感受是“这群俄国人实在是太疯了,我受不了”(。最疯的当然是米嘉,“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俄国的那一个”,但他得到的医学鉴定是“头脑完全正常”,他只是自始至终都任凭自己由激情摆布。疯了的反而是伊万,以诗剧《宗教大法官》震慑一众哲学家的伊万,陀要借他劝诫人们信仰上帝,反倒教人信了魔鬼,“因为魔鬼才是真正爱人类的”,怪哉!他写魔鬼的笔力胜过写圣人太多!而阿廖沙,我已不再相信他是圣人,能和孩子们平等相处是因为他和孩子们一样能认错能改过,并且承认这一切。有友邻抱怨陀描写人物出场“总要细细描绘一遍外貌”,哪怕出场的是魔鬼,我想是因为他要人们“爱具体的人”,有着具体的面容的人,可以直视的面容对灵魂的震撼胜过远方笼统的虚影,看到他人,我们才有可能“彼此永不相忘”。
俄罗斯文学 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Memoirs of Hadrian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émoires d'Hadrie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Grace Fric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5
Both an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of history, "Memoirs of Hadrian" has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France in 1951. In it, Marguerite Yourcenar reimagines the Emperor Hadrian's arduous boyhood, his triumphs and reversals, and finally, as emperor, his gradual reordering of a war-torn world, writing with the imaginative insight of a great wri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le crafting a prose style as elegant and precise as those of the Latin stylists of Hadrian's own era.
2023年11月3日 已读
四个月来每天两页,读至Antinous之死终于无法再保持这缓慢节奏。起初也为Hadrian的仁慈与智慧、真诚与爱意所感动,转念一想我又上了文学的当。这是一个垂死的皇帝写给继任者的长信,在这份自我展示里,有几分掩过饰非,又有几分诚实?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幽暗,能走到哪步?他想留下怎样的形象,得到怎样的评价?死亡如影随形,一切都已逝去,众神正在下降,他只渴盼最后那刻:And the shade of Patroclus appears at Achilles’ side.而这一切只是Yourcenar的虚构:20 年的时光,投入于另一个人的生命、记忆和灵魂,历史与小说的界限已经模糊。“the emperor was lying.In such cases I had to let him lie, like the rest of us.”
历史 古罗马 回忆录 小说 文学
Mor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erry Pratchett HarperTorch 2001 - 2
Terry Pratchett's profoundly irreverent novels are consistent number one bestseller in England, where they have catapulted him into the highest echelons of parody next to Mark Twain, Kurt Vonnegut, Douglas Adams, and Carl Hiaasen.In this Discworld installment, Death comes to Mort with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 especially since being, well, "dead" isn't compulsory.As Death's apprentice, he'll have free board and lodging, use of the company horse, and he won't need time off for family funerals. The position is everything Mort thought he'd ever wanted, until he discovers that this perfect job can be a killer on his love life.
2023年9月19日 已读
代标07 年Nigel Planer版有声书,精彩的演绎。"I've never been invited to anything","This is my daughter's wedding, I should come",满腹委屈只能和猫猫哭诉的死神太可爱了!
discworld terry 小说 碟形世界 英国
Fevre Dream 豆瓣 Goodreads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R·R·马丁 Bantam 2004 - 9
When struggling riverboat captain Abner Marsh receives an offer of partnership from a wealthy aristocrat, he suspects something’s amiss. But when he meets the hauntingly pale, steely-eyed Joshua York, he is certain. For York doesn’t care that the icy winter of 1857 has wiped out all but one of Marsh’s dilapidated fleet. Nor does he care that he won’t earn back his investment in a decade. York has his own reasons for wanting to traverse the powerful Mississippi. And they are to be none of Marsh’s concern—no matter how bizarre, arbitrary, or capricious his actions may prove.

Marsh meant to turn down York’s offer. It was too full of secrets that spelled danger. But the promise of both gold and a grand new boat that could make history crushed his resolve—coupled with the terrible force of York’s mesmerizing gaze. Not until the maiden voyage of his new sidewheeler Fevre Dream would Marsh realize he had joined a mission both more sinister, and perhaps more noble, than his most fantastic nightmare...and mankind’s most impossible dream.

Here is the spellbinding tale of a vampire’s quest to unite his race with humanity, of a garrulous riverman’s dream of immortality, and of the undying legends of the steamboat era and a majestic, ancient river.
2023年4月28日 已读
读到三分之一处忍不住嘀咕“乔治啊啊马丁怕不是有恋船癖”,但等我读完只能说,她值得被爱!!!双船长也太好嗑了吧,什么一口一声 friend,什么"Partnership demands a little light, so we can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Joshua York 的嘴骗人的鬼,你何德何能能让 Cap'n这么对你啊:为你读诗读到把拜伦和雪莱倒背如流,忘掉一切忘不掉你闪光的白色制服,原谅你的一切杀戮、失败与谎言,每一次破口大骂后都照样向你奔赴,还有"I ain't goin' to forge you as long as I live",Cap'n!真的别太爱了我说!你有着Fevre River上最美丽的灵魂(和船)啊!
乔治啊啊马丁 吸血鬼 小说
奥斯特利茨 豆瓣 Goodreads
Austerlitz
9.1 (4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内容简介
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当孤身穿过时间,我们真正需要记住什么,面对什么?
一个追寻真相的高贵灵魂,一幅奇异梦幻的记忆拼图,
从威尔士到伦敦到布拉格到巴黎,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男子,在理性与罪之间徘徊,
穿越时间之雪,抵达先于身体的伤口。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是二十一世纪的乔伊斯。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欧洲历史黑暗时期的奥德赛之旅,乃欧洲大陆思想及文学集大成之作,是战后世界最感人至深、最真挚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属于一个稀有而难以捉摸的种类……他让人上瘾,而一旦你被他的作品所虏获,就再也不愿、也不想放下了。——《纽约客》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扣人心弦的作家之一。具有难以被分类的独创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其作品应被列入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的行列。
悲痛,绝美,奇异,萦绕不去……塞巴尔德的秘密是他将自己视为在这个时代似乎已显过时的良心之声,他为逝者呼吁,不忘正义。
极少数能让人意识到语言之魅力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塞巴尔德,跻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的风格开创者。横扫欧美各大文学奖,包括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等,在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家中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尊为“伟大文学”,扎加耶夫斯基写诗致敬,詹姆斯•伍德长文推荐。

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悲痛、绝美、奇异、高贵,21世纪德国文学的桂冠,为责任与良心而写作。

他的写作有着“钟声的庄严”,既是对宏大问题的回答,又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因而引起普遍讨论、获得广泛赞誉。

“塞巴尔德是21世纪的乔伊斯!”——欧洲媒体评论《奥斯特利茨》
荷马的奥德修斯是对常青的伊萨卡的返乡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对平庸的都柏林的忍受
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则是对奥斯维辛的认领

获得奖项:
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Koret犹太图书奖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英国文格图书奖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2023年3月5日 已读
读至三分之一处已知晓谜底,有些厌倦,然而被重复再多遍的悲剧也依然值得被讲述、被倾听,因为我们仍在悲剧生发处打转。何况这是塞巴尔德最不掩饰愤怒的一本:夜间动物园隔着铁栏与人相望的动物,蒙尘的站台与剧院,博物馆角落被剥皮的骑兵,庞大无用的星状堡垒,以狂热的行政管理热情建立的扼杀生命的系统,无人在意的被掠夺者的档案,茫茫然抓住一切流经自身之物填满自己的人终究会发觉空洞与封闭的源头,因他已被拔根而起又夺走归处,语言、文化、家人、财产,世间已无属他之物。“为无法开口出声者言说”,承受最多苦痛者已不在,生命之恸遍布世间万物,我们怎能做出取舍,怎能确定未有僭越?
sebald 二战 小说 德国 悲剧
眩晕 豆瓣
Schwindel. Gefühle.
8.5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徐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精彩书评】
这是一幅心灵的自画像——关于一颗躁动不安、持续不满的心灵,一颗受尽折磨、轻易落入幻觉的心灵。——苏珊·桑塔格
塞巴尔德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让叙述成为一种查究的狂喜状态。——《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高度私人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塞巴尔德写作的发源,并不断为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灵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个人在日常阅读中,不可能遇到像《眩晕》这样的作品。从书中抽离时,他会被震撼、吸引,且深深打动。——安妮塔·布鲁克纳
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以及记忆的韧性和不可靠性……他从记忆的衰退、狂热的想象、富有创造力的荒芜状态入手,对记忆的虚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他记录微小的对话,仔细描述与他短暂同行的陌生人,给出地图和时间表。他似乎在用写作使自己保持镇定。——A.
S. 拜厄特
【编辑推荐】
1. 塞巴尔德小说处女作,中文世界首面世:苏珊·桑塔格誉为“心灵的自画像”;既是塞巴尔德不竭的灵感之泉,也是其小说风格的源起,往后的作品都是其分身和改写。
2. 最贴近塞巴尔德本人的“存在之书”:致敬卡夫卡,以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人物贯穿全书;从具体的历史主题
抽身,关注个体与记忆的对峙,通过一贯的虚实结合、图文并置,书写存在的冷峻本质。
3. 眩晕与骗局:德语标题 Schwindel
既指眩晕,也指骗局。充满了重复、巧合、异变、断裂的文字让叙述的时间发生扭曲,互相交叉,“我”和读者都被甩入了大脑无法处理的、不可知的四维空间——记忆,这也许就是眩晕感的来源。不可靠的记忆伪装成秩序与规律,让人错觉能通过记忆把握过去、预见未来,而历史从不是整体,时间并不连贯,生命也没有范式与模板可循,人只能被围困在记忆的骗局里,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存在。
4. 叙述的负空间: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
(塞巴尔德的文字有一种“越说越沉默”的特质,细节越详尽、句子越绵长,书的气氛就越凝重、声音越沉寂,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是为那些无法被讲述的主题服务的:真相、过去与记忆。就像一幅黑白正负画,文字组成了画面中最显眼的白色部分,主题却落在不被讲述的黑影中。)
5. 塞巴尔德小说系列收官之作:
处女作《眩晕》:塞巴尔德书写的发源,融合记忆、历史与神话的存在之书;
成名作《移民》:半虚构传记,四个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故事;
经典作《土星之环》:非典型游记,一座跨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记忆博物馆;
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塞巴尔德风格的集大成者,内容包罗万象,结合犹太人历史更加深刻地探讨了“记忆”这一贯穿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
2023年2月27日 已读
这一次我没有受骗,我确信不疑,这只是伪造的记忆,那些照片只能证伪而非证实这一切的真实性——哦,不对,人们通常把这叫做小说。
塞巴尔德 小说 德国 随笔
大师与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1 (43 个评分) 作者: 米·阿·布尔加科夫 译者: 白桦熊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5
《大师与玛格丽特》为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是世界级的艺术瑰宝。法国的《理想藏书》对它推崇备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百年孤独》的作者)称它“精妙绝伦”。作家曾八易其稿,将现实与魔幻融为一体,揭示了人性、爱情、公正、善恶有报等主题。
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有三条主线:魔鬼撒旦造访莫斯科,做了为期两天的逗留,并施展法术大闹了莫斯科;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历经劫难的情侣以特殊的方式终成眷属下令杀害基督耶稣的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这三条线索彼此穿插交替,通过巧妙的架构和时空的切换,为读者呈现了社会阴暗、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同时也讴歌了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性。这部小说此前已有多个中文译本,国内的读者也通常以这三条主线为基础,将小说的中心思想理解为撒旦的惩恶扬善、玛格丽特对爱情的忠贞和罗马总督对怯懦人性的反省。本书译者结合近年来俄罗斯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翻译了这部经典名著,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5000余字的译注,尝试对这部“旷世奇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编辑推荐
1. 本书作为一部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被誉为20世纪非常伟大的小说之一,展示了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政治寓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反观一个具有压制性的现实社会,具有深刻的价值。
2. 文本具有极为瑰丽的想象,故事结构和叙述有着极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让首次阅读它的读者爱上这个作品和它的作者,吸引一批文学爱好者。
3. 此前虽有几个译本,但本书译者结合近年来俄罗斯学者的全新研究成果,重新翻译了这部经典名著,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5000余字的译注,尝试对这部“旷世奇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名人推荐
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因此,当他开始发出一生中zui后的声音时,《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成为道路,把他带到了现实面前,让他的遗嘱得到了发言的机会。
——中国作家 余华
布尔加科夫的创作达到了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主峰,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当代的文学倾向——即对文学综合发展的愿望。
——苏联作家 西蒙诺夫
一场超现实主义狂欢……天马行空,肆无忌惮。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才华横溢,幽默有趣,但又深刻严肃、变幻莫测……《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激情四射的社会与政治讽刺杰作,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政治寓言……是精彩的英雄主义艺术表现,想象力的狂欢。
——英国剑桥大学斯拉夫语系教授西蒙•富兰克林
2023年2月8日 已读
“那么,我就要和你一起毁灭!”“为了一个满月,就要付出一万两千个满月的代价,是不是太多了啊?”可是他们一起走到月亮上去了,而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俄罗斯 小说 月亮 浪漫主义
黑暗托马 豆瓣
Thomas l'Obscur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2022年9月20日 已读
同为梦呓,如果说《土星之环》还有一丝对他者的关怀和对过去的质询,《黑暗托马》就是纯然被困于自我、但仍努力以文字寻求出口的实验。让才华倾泻的代价是放弃自我的边界,只留下一片黑暗混沌,在这黑暗之中也伸出一只探向他者的手,但这手冰冷潮湿,这是死者的手,它自只有死亡作为终点的未来而来,宣告因它于此处造就的空无才有存在存在。那颗空洞已死的心高声呼喊着:看啊,我这纯粹真切的激情!看我由活过度到全然的死,看我为逃离生死间那片虚空之地所做的牺牲!这让我极为不安。不读书了,整理秋播的种子去了。
哲学 小说 布朗肖 法国
少年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一部颇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涉世未深、深受罗特希尔德思想影响的少年阿尔卡其·多尔戈鲁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拜金主义对当时青年一代灵魂的腐蚀。
2022年2月16日 已读
这本不讨人喜欢大概是因为主角不讨人喜欢,岳麟的翻译也难辞其咎——未必不准确,但戏剧感太重,搜过之后才发现我读得无比痛苦的《罪与罚》也是他的译本。《少年》的主角在陀的其它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了:《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里的阿廖沙,《白痴》里的伊波利特,《赌徒》里的“我”,这些满口理想道德实际心中只有“我、我、我”的庸俗肤浅、幼稚任性的小屁孩,永远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理由,丑陋得令人作呕,然而造就他们的确实是更邪恶的成年人们。“人在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时总是会大量地撒谎”,少了那些带着滚烫温度喷涌而出的大段独白,代之以精心矫饰、句句都在考虑“预定的读者”会作何反应的做作剖白,陀对人性洞察至深可又写得那么随意,我好气。他太复杂了,非要用一句话总结他的话只能是这句话:“我是俄罗斯人,我爱俄罗斯。”
俄国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夜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67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 周朴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白夜》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集,选收名篇《穷人》、《白夜》、《赌徒》。《白夜》描写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简卡爱上一个年轻的房客,两人约定一年后在彼得堡的一座桥上相会,但届时房客没露面。主人公“幻想家”被姑娘的深情深深打动,接连四个晚上陪伴她在河边等候,直到房客出现。
2022年2月6日 已读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有病。”可是《穷人》里有那么多的悲悯,《白夜》又是那样温柔————但读完《赌徒》再想想他明明已经如此深刻地洞悉了赌徒的心境却还在一把接一把地赌钱,我只能说:他真的有病,而且病得不轻!“那些小说家为什么要写这种东西呢?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嘛!换成我,也一样写得出来!应当禁止他们写作……他们为什么不给穷人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呀!”
俄国文学 俄罗斯 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Coraline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Neil Gaiman HarperCollins 2012 - 4
When Coraline steps through a door to find another house strangely similar to her own (only better), things seem marvelous. But there's another mother there, and another father, and they want her to stay and be their little girl. They want to change her and never let her go. Coraline will have to fight with all her wits and courage if she is to save herself and return to her ordinary life.
2022年1月31日 已读
过了喜欢蒂姆·波顿的年龄,但还在读尼尔盖曼。读原作才发现Coraline真是个好孩子,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大人的信任,对不喜欢的事物也只是平静地拒绝。还记得尼尔盖曼怎样说过父母忙于工作,他几乎是被图书馆和书店养大的故事,他写作的时候也时时不忘身为人父/孩童的双重身份。“When you are scared but you still do it anyway, that’s brave.”(顺便吐槽一句中译本的名字,太糟糕,简直是在指责一切起因于Coraline对父母要求太多,她从来都没有好吗,面对the other mother也始终保持警惕,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父母就是最好的父母,即便他们不陪她玩、煮奇怪的食物、不给她买想要的手套。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大人,但Coraline就是完美小孩!
小说 尼尔盖曼 恐怖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鬼》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作品以1871年俄国无政府主义者涅恰耶夫谋杀案为题材,对当时的进步青年和革命运动进行了诋毁和攻击,同时也对俄国上层官僚和贵族资产阶级给予了揭露和批判。以涅恰耶夫为原型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是个厚颜无耻、丧尽天良的阴谋家,“借革命发迹”的政治骗子,他操纵着秘密组织“五人小组”,指使成员在省长夫人操办的募捐活动中捣乱,还以大学生沙托夫有告密嫌疑为借口,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恫吓的手段迫使小组成员暗杀了沙托夫,事后又诱使无神论者基洛夫承认一切,写下绝命书,开枪自尽,他自己却逃之天天。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另一个“鬼”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一个没有道德准则、荒淫无耻、专门玩弄女性感情的纨绔少爷,以及这两个“鬼”的父辈和培育者——一个被丑化的自由派西欧主义者的代表。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简介给我看笑了,无论你们如何矮化也无损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每个人物都令人恶心,但这次不再有基督和圣母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性(如果有的话)到底是由什么造就的?是廉价烈酒吗?是数千年的农奴制造就的温顺的百姓吗?是乡间和城市贫民窟里流窜的这些无赖吗?是这些拒绝西欧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土地血脉相连、却一心想要向远方奔跑却不知自己要去往何方的人吗?还是这些不信十字架、却渴望背负十字架的人,因为他们渴望被宽恕——最主要的是被自己宽恕!陀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屠格涅夫的恶意都够大的,他的确是“只能站在俄罗斯大地上写作的人”……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九故事 豆瓣 Eggplant.place
Nine Stories
9.1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丁骏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九故事》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短篇小说集,被列入《西方正典》,收录其最负盛名的九个短篇故事,其影响不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亦为其巅峰之作,用平静克制却又摄人心魄的语言勾画纯真与美在现实中的困境,述说人生的真相与寻求解脱的重要性,堪称美国文学艺术的典范。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关照,写出了塞林格眼中战后的一代年轻人之“爱与污秽”。故事中有纯真绝望的青年,有早慧困惑的儿童,有奋力融入孩子内心的母亲……塞林格让笔下的那些年轻人、孩子们还有不成熟的成人们经历或者看到爱、对爱的渴望、死亡、绝望与疯狂,展现爱与美在现实中的闪现与困境,揭示世俗人际关系对人的牵绊与拖累,诉说对于人生领悟的重要性,以探索与追求灵魂的解脱。文学大师塞林格用平淡从容,不动声色,却又蕴含巨大能量的致密文字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试图通过讲故事回到孩子们中间去的人,但我不确定他寻求的是不是救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片废墟,只有孩子们能把废墟当成游乐场。
塞林格 小说 美国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6 (10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精神失常,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里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2021年12月17日 已读
我读过最痛苦的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疯狂的呓语与幻象有如当头一棒,锤得我感觉自己也要犯病了。陀真是很奇怪,他看起来总是在布道,可是在他的笔下,那些宗教狂却都是一些最软弱可欺的人。她们的自我牺牲十分动人,可她们也任人践踏。“有一类人,他们更高贵,更优秀,而另一类人卑贱下流,他们只不过是虱子罢了,前一类人有权杀死另一类人。拿破仑在杀人的时候根本不会思考这是否正义,我的失败就在于我不是拿破仑!”“人不是虱子!有些人杀了人,可他们知道自己是在犯罪。还有些人呢,他们做了坏事,却说自己无罪,因为这是在为高贵的理念做牺牲。”尼采那么不喜欢陀,反对柏拉图,可他的超人竟与认罪前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么相似,他不喜欢陀的理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屈服于索尼娅的爱情,屈服于宗教信仰了吗?索尼娅竟成了圣母……
俄国 俄国文学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死屋手记 豆瓣 Goodreads
ЗАПИСКИ ИЗ МЕРТВОГО ДОМА
8.8 (60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死屋手记》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类苦役犯的可怕处境和精神状态,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Amazon.cn
2021年12月11日 已读
这是一些掉到社会最低处的人,是人人都嫌弃的人,可他是怎么称呼他们的呢?“那些最可怜的人……”因为俄罗斯的老百姓都是这样叫他们的。在节日的时候,在上教堂的时候,人人都避开这些人,可是没有任何人会忘记这些人,就算是最穷的人也会在圣诞节为他们送来最寒酸的施舍:一个面包圈,一个抹了薄薄一层酸奶油的奶渣面包,“这是穷人对穷人的爱”。有一些灵魂是无法拯救的,有一些却满有才华、勇气、激情,可是在监狱里他们没有区别,一切都被消磨殆尽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刻不停地观察、记录、思考,他只提一个问题:这是谁之罪?他把自己变成了观察者,对自己的罪闭口不谈,好像这样一来就能从痛苦的生活中超脱出来。他的确没能融入他们,因为他是贵族,而其他人是平民,平民和老爷就算和平相处,也不会是伙伴之间的相处。
俄国 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 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