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小说理论 豆瓣
作者: [匈牙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者: 燕宏远 / 李怀涛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小说理论》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的名著,从历史哲学论探讨了伟大史诗的诸形式。该书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史诗时代和现代的分析、对比和对各种不同类型小说中主人公特点的集中褒贬评论,表达了一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史诗时代的怀念、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不满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思考、探索和憧憬。此外,卢卡奇在这部著作中把时代看作是史诗和小说的承担者,把小说视为“一个时代的史诗”,“我们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卢卡奇从新康德主义转向黑格尔主义的天才之作,但翻译真的是太太太拗口,不少地方根本不成句子,重读的话我一定选英译本(。总吐槽海德格尔抄袭卢卡奇(第二部分“幻灭的浪漫主义”一节对时间和“伟大瞬间”的分析尤为明显),但现在看来更多的是青年卢卡奇与海德格尔的老师胡塞尔达成了一致:怎样才能克服黑格尔的中介哲学?—-卢卡奇说:在更新了的史诗形式中,那是一个纯心灵的领域,在那里将产生一个新的和完善的总体。胡塞尔说:回到前反思的经验世界中,回到纯粹的现象中去,在那里心物/主客本为一体。
小说 文学 文学理论 西方哲学史 西马
白痴 豆瓣
ИДИОТ
9.4 (110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人人都叫他白痴,可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疯子!我只喜欢将军夫人,她是个孩子,可她同时也是个有力量的成年人。我有点儿怀疑陀不太喜欢克尓凯郭尔,什么“正因为荒谬所以真实”,什么“可怜的骑士”,公爵对那些高喊着真理狂热地杀人的理想主义者的抨击让我大吃一惊,喜欢这样的陀的卢卡奇居然在《策略与伦理》里说“为同志、为兄弟做出的真正牺牲即是玷污纯洁的灵魂(也就是杀人)”?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耶稣:《白痴》里的梅诗金公爵,《被伤害与侮辱的人》里的万尼亚,《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辽沙,宗教大法官一节里耶稣甚至亲自出场……《地下室手记》的“我”也是一样不管不顾地布道。尼采说得没错啊,陀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绵羊,这些绵羊还要坚持说,我们本可以和狮子一样,但我们偏不,因为我们不是狮子!“抽象地爱人类实质上几乎总是只爱自己。”
*上海译文出版社* 俄国 俄国文学 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
威尼斯商人 豆瓣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作者: (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译者: 辜正坤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4
“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书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威尼斯商人》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鲍西娅之父设计三匣子时,只信奉真挚的爱情,警告世人与黄金相伴的是枯骨,自视甚高的人是傻瓜。巴萨尼奥声称为爱情而来,但他一出场就已坦言:自己平日靠借钱度日,强撑排场,而解决财务危机的妙计就是求娶鲍西娅。他自比伊阿宋夺取金羊毛——而伊阿宋先后抛弃了Ariadne(后嫁于酒神)与Medea——两位助他成就英雄伟业的女人。而完美无缺的鲍西娅为什么拒绝了一众王公贵胄选择了他?“这邪恶时代,使财产拥有者远离财产使用权!”她是富家嫡女,但她只有结了婚才能以丈夫的名义自由使用自己的财产——否则就只有女扮男装。故事的最后,她以指环设计取得了家庭生活的主导权、话语权,归家时她所见的仍是“我的厅堂、我的家”。而安东尼奥出场时为什么满腔愁绪?Jonathan Bate的说法很有趣:或许是因为不可明言的同性之爱……
2021 小说 戏剧 文学 英国
吹牛爸爸的奇幻之旅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盖曼 译者: 姚向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你是否也有这样一个爸爸:
在家就知道看报纸,
家务事不管也不问,
偶尔出去买个牛奶,
却过了很久很久都不回来……
爸爸,你到底去哪儿啦?
嘘……说不定每个爸爸都是超级英雄,
一不小心就拯救了宇宙呢!
《吹牛爸爸的奇幻之旅》讲述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冒险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叫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感。这是一个能让不爱阅读的孩子也爱不释手的故事,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兴趣。
奇迹男孩与冰霜巨人 豆瓣
Odd and the Frost Giants
作者: [英] 尼尔·盖曼 2020 - 8
小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孩,
但他有两件宝贵的东西,
一个是微笑,一个是头脑。
这些看不见的力量,
让他比冰霜巨人还要强大。
平凡的孩子,
也可以战胜冰霜巨人、战胜自己,
创造春回大地的奇迹。
《奇迹男孩与冰霜巨人》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北欧神话小故事,能给孩子带来相信自己、乐观生活的力量。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豆瓣 谷歌图书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9 (72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管家女儿娜达莎和他的私生女涅莉的迫害以及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的悲剧。
2021年11月20日 已读
“我没有错。如果我有错,人们一定会来责怪我,可是人家原谅我了!那我一定原本就没有错!再说了,如果我去认错,那不就剥夺了他们在道德上对我怀有优越感的幸福吗?何况我还为了我的过错痛哭流涕,受了这么大的罪过!所以我一定是没有错的,向我指出我过错的人是我的仇敌……”这样的话说一百遍,一千遍,说上一生,一个人就可以安心地度过此生了。会变得像公爵那样坏的人大概并不多,可是,也不要变成阿辽沙!卢卡奇说得没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是小说,他写的是信念。“读了你的书,我差点重新变成了一个好人。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要承担自己的罪责……
俄国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豆瓣 谷歌图书
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9.1 (45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9 - 10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是“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涯的里程碑。人心的深,人心的苦,人心的无奈与悲剧,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又难以言说的,尽在此书中。
2021年11月13日 已读
这是本让人不痛快的书。正派人士不必看这书,因为它没完没了地谈论人的自私与卑劣;躲在“美与崇高”里的人也不必看,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有多么造作,多么可笑。如果你觉得和地下室人有共鸣———完了,你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人。人呐!已经可以活着了,为什么还要追求自由意志,为什么要为眼见的一切卑劣、庸俗、愚蠢而恶心流泪呢?“如果活着仅仅为了不致让雨淋湿的话”。
人性 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外国文学 小说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4 (35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2021年9月27日 已读
生不逢时的大厚书。阅读它,可以知道人曾怎样井然有序地走向疯狂,也可以预测未来我们可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亡。
2021年9月27日 评论 生不逢时的书 - 读完三天了,还是写点什么吧。 阅读过程中心情一直很沉重,太多、太多看着眼熟的形象了。格罗斯曼几乎不用隐喻,也不用字句建构迷宫,有时候甚至借疯子之口直白地开始布道,读完以后我完全能理解赫鲁晓夫对作家提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堪比核武器的书来攻击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他居然敢于用同样的手法描写希特勒和斯大林,敢于把他们写成一样的软弱的胆怯的人,居然敢借盖世太保之口说:“我们两个伟大的党的政策是一样的!”奥斯维辛和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是一样的,为了一个人的意志让所有人去死的巨大机器是一样的,在地下室里过圣诞节的德国士兵和在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枪口下唱歌的红军将士是一样的,在德国想着孩子的社会民主党人父母和在坟前担忧孩子会受冻的苏联母亲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人。人会陷入疯狂。人都是要死的。 读完书意识到我对广播剧中 Krymov 角色的理解大错特错。Krymov 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政委。他并不是个坏人,是老布尔什维克,他能为了信念冲入斯大林格勒战场的炮火之中,然而,他对三九年集体化运动中死去的农民毫无怜悯,他因为“6—1”楼的将士们不够尊重他,就要写报告要求枪毙对方……直到被捕的那刻他才意识到:他们没有罪。他自己没有罪。被他告发过的人们没有罪。许多死去的人没有罪。他们为什么要死?为什么要认罪?因为他们已经不再被需要了。“从革命的活的机体上把皮撕下来,新时期想用革命的皮来打扮自己,而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带血的肌肉和热腾腾的心肝抛进垃圾堆里,因为新时期不需要这些。需要的只是革命的皮,所以把这张皮从活人身上剥下来。披上革命的皮的人便说起革命的话,做起革命的动作,但是脑子、肺、肝、眼睛却是另外一种人的。” 还有坦克军军政委格特马诺夫。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坏?他一辈子养尊处优,在战火之下依然能养得白白胖胖,他在工厂里斥责管理干部,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一回到办公室就开始写:“必须减少对工人的物资供应……”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些事对他来说是正确的。“他这一生尽管没有成就伟大的著作、显赫的发明、辉煌的胜仗,但他付出了巨大的、目标明确、坚持不懈的劳动,而且是如履薄冰、常常不能安眠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最重要和最高意义就在于,劳动是根据党的需要,是为了党的利益。对于这种劳动的最重要和最高的奖赏只有一种,那就是党的信任。”“领导者对一件事、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态度都必须符合党性精神,因此,不论多么困难,在党的利益与个人喜好出现矛盾的时候,他都要毫不动摇地抛弃他做惯了的事情,抛弃他十分喜欢的书。但是格特马诺夫知道,还有更高水平的党性,其实质就是: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与党性精神相矛盾的爱好与志趣;对于一个党的领导者来说,一切可爱的东西与可贵的东西之所以可爱可贵,就因为它代表党性精神。”“有时格特马诺夫为了符合党性精神而作出的牺牲,是很残忍、很严酷的。一旦事关党性,就应该不讲个人感情,不动恻隐之心;长辈恩师,乡里乡亲,都不必顾及。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因为一些词儿,如“背信弃义”、“不够朋友”、“害人”、“出卖”等等而感到不安。但是,党性精神一旦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就不需要牺牲了。因为一切个人感情,如爱情、友谊、同乡情谊,只要与党性精神相背,就很自然地不再存在。” 格罗斯曼啊!一个苏联的作协作家,怎么敢这么直白地写出这些东西呢? 格特马诺夫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地构陷 Krymov?是因为对坦克军军长诺维科夫有意见吗?是因为对叶尼娅心怀顾虑吗?是因为忠诚于他所信奉的理念吗?答案或许和柳德米拉的前夫阿尔巴丘克冒着被狱霸打死的危险也要告发对方的理由一样:因为他们享受把人送上法庭的权力。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能感觉自己活得像个人! Krymov的同室狱友卡茨涅林鲍肯也是个……我无法用“有趣”来评价的人。一个劳改营改造的天才!人竟然能发展处这样的才能……既然劳改营里什么样的人才都有,那自然就能把它建设成最完美的地方,而劳改营外面的世界才是有缺陷的,因为外面的人们不能发挥其所长!马克思说“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而在卡茨涅林鲍肯的眼里,这样的自由在劳改营中才能实现!只有勇敢地不断推进劳改营的改革和建设,让劳改营和外面的世界融为一体,就没有必要再关押任何人了!他将之称之为“理性”的胜利——这是看不到人的计算理性、工具理性的胜利。而这样的人居然说,或许,在实现了这样的胜利的几百年之后,民主和个人自由会渐渐产生……我分不清他究竟是不是真的疯了。 还有维克托。他忘不掉在集中营死去的母亲,他始终把母亲的信收在身边,他是研究所里犹太同事们的庇护者,他是一线工人和看门老大爷最尊敬的人,他敢于冒犯二代大领导,他宁愿放弃研究也不肯屈服于权力,他收养了妻子和前夫的孩子,让他免于跟着父亲被送进西伯利亚的集中营,他开心的时候敢在家里抨击斯大林,可是回头立刻嘱咐女儿:“绝对不能把家里的事情往外说!”他为自己的勇敢和正直而骄傲,讥笑别人的软弱和怯弱。可是当斯大林给他打来电话,他控制不住得意的心情,当他了解到曾经处处为难他的研究所领导们也有人性、也有爱好,他觉得他们并不难相处,当曾经装着看不到他、不与他来往的同事们若无其事地祝贺他时,他感受到的只有真挚的情感。“他有力量去死,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拒绝甜饼和冰糖”,可是他从来都不在乎甜饼和冰糖啊!奇怪的、驯顺的力量牵动着他,让他签下了出卖好人的文件!做了这种事,人怎么能不发疯? “年复一年,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斗争,保卫自己做人的权利,保持纯洁与善良的权利。在这种斗争中既不需要骄傲,也不需要虚荣,需要的只有搏斗。如果在可怕的时期出现了毫无希望的时刻,一个人就不应该怕死,如果还想做一个人的话,就不应该怕。”面对自己的罪责!格罗斯曼到底是在怎样的绝望之中写下这样乐观的话的? 给他力量的是什么人?是明明有活命的机会,却为了不让陌生的孩子独自死去而走进了毒气室的索菲娅医生?是拒绝修建毒气室而被枪毙了的老疯子依康尼科夫?是在战场上相爱的谢廖沙和卡佳?是放弃了打了胜仗的军长,转身奔向注定要进集中营的Krymov 的叶尼娅?是因为薇拉在战火中生下的那个小小的营养不良的婴儿?是因为刚健而顽强、拥有任何一种生活都无法打倒的美的娜塔莉亚?是因为那些沉默的母亲,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莫名其妙地往敌人手里塞了来之不易的面包,因为在母亲眼里,任何人都无权夺取他人的性命? 格罗斯曼写人的笔法实在是很残忍,上一秒还在微笑着的人,下一秒就会死在枪下。他花了那么多笔触书写的“6-1”号楼——仅仅一个转身,大楼就已被炸平。人们的命运为什么都这样艰难,这样令人难以捉摸?一个人为什么会那么轻易地被历史的浪潮掀翻,瞬间成为尘土?我们该怎么办?格罗斯曼说,他说他总也写不尽战场上的人们,可是他却仍然忍不住要写焚毁的村庄上空飞舞的蜂群。”“那些病死的、牺牲的、被处死的人依然和生者保持着联系。她还记着他们的微笑、他们的笑声、他们说的笑话、他们的忧郁和怅惘的眼睛、他们的希望和失望。”日常生活永远不会停止,“世界的命运,历史的浩劫、国家发怒的厄运、胜利的荣光、失败的耻辱,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那些可以称为人的人。不论等待着他们的是劳动的荣誉,还是冷落、失望和穷困、集中营和死亡,他们都会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死去,那些牺牲的人便是能够像人一样死去的人——这就是他们可歌可泣的做人的胜利,战胜了世界上过去和今后不断反复出现的气焰万丈的、非人性的一切。”他居然能写下这样乐观的句子……且活着吧,因为我想看看这个世界将来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俄罗斯 历史 小说 瓦西里·格罗斯曼 苏俄文学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Goodreads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4 (38 个评分) 作者: (苏) 布尔加科夫 译者: 高惠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9
魔术师沃兰德(魔王撒旦)带着一只会说话的黑猫空降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凭借魔力“为非作歹”——爱慕虚荣的市民出尽了洋相,贪婪成性的官员莫名其妙葬送了性命,一座信奉无神论的城市,被超自然的力量搅得天翻地覆……
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中,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一场影响深远的判决正在紧张地进行。究竟该不该处死圣洁而又无罪的年轻人——耶稣?罗马总督陷入千年的纠结,也陷入了千年的悔恨。
一段如月光般凄美的爱情,命定般在莫斯科上演。上帝、魔鬼、焚毁书稿的大师、为爱疯狂的姑娘,一一登场;刽子手、告密者、通奸犯,自私自利者们,接踵而至。光怪陆离的幻景之中,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就此展开……
《大师和玛格丽特》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作者虚构了魔鬼对莫斯科的访问,把不可思议的魔法幻想、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平庸粗俗的日常生活衔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存、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瑰丽世界。它用轻松诙谐、举重若轻的笔法,连锁喜剧、书中之书的结构,明快坚定、流光溢彩的语言,一扫俄罗斯文学给读者留下的沉重、深刻、难以进入的印象,被评为20世纪最好的俄语小说,法国《理想藏书》俄国文学49部理想藏书之首。
傅科摆 豆瓣
Il pendolo di Foucault
8.8 (27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埃科 译者: 郭世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时值《傅科摆》出版二十五周年,作者翁贝托•埃科对小说进行了仔细修订,增补了数幅插图,并改写了其中一个章节。本书以翁贝托·埃科于2013年修订的《傅科摆》为底本。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加拉蒙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在雪片般涌来的稿件中,在与一个个神秘学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一个不断重复而又歧义丛生的“圣殿骑士阴谋论”反复出现。三个伙伴自诩博学、技痒难耐,本着玩笑心理,将历史中流传着的众多神秘事件、人物和社团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几乎“重写”和“改写”了整部世界历史。为了让“计划”更为圆满,他们臆造了一个秘密社团:“特莱斯”。没有料到的是,神秘主义者照单全收,真的组织了“特莱斯”,追踪卡索邦和贝尔勃,并将在全世界搜寻“计划”中那张子虚乌有的“秘密地图”……
2021年8月16日 已读
不过是六八年五月风暴失败的回响,从战场上逃跑的人,沉默的人,妥协的人,面对理想的幻灭,意识形态的混乱,怀着悔恨与羞愧,怯懦地一头扎进科学与炼金术、宗教与神话、哲学与神学、语词与符号构筑的巨大迷宫,正如那些从腓力四世的火刑架上通过背叛侥幸逃生的圣殿骑士们一般。在幻想中,童年时没能学会对世界说“不”也没学会与世界和解的人们渐渐忘了现实,他们知道这场游戏不过是自己对抗虚无的玩乐,可当规则越发完备复杂,他们重新发明了现实。“作者必须死去,读者才能发现真理。”不存在才能带来存在。而在游戏之外,真正的智慧属于女性,因为唯有女性属于大地,带来新生。ps《达芬奇密码》就是对Eco的拙劣模仿吧……
UmbertoEco 外国文学 宗教 小说 意大利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 豆瓣 Goodreads
Unfinished Tales of Númenor and Middle-earth
9.5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石中歌 / 邓嘉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汇集了自远古至魔戒大战结束、时间跨度足有数千年之久的种种中洲逸事:
巫师甘道夫对促成矮人聚首袋底洞、谋复孤山的生动叙述;
伊熙尔杜身遭不测,魔戒落入大河的前因后果;
加拉德瑞尔的过往与力量之戒的铸成;
刚铎与洛汗两国缘何结下同仇敌忾的生死盟约;
沉沦之地努门诺尔漫长历史遗留的唯一记载;
以及初代黑暗魔君尚未败亡之时,杜内丹人的先祖图奥是如何亲见司掌众水之神乌欧牟现身于贝烈瑞安德的海滨,传奇英雄图林又何以慨叹自己“自童年起就在魔苟斯的黑暗迷雾中摸索”。
本书是为渴望更加了解中洲的语言文化、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的读者准备的厚礼。
诚然,书中“每个故事都是‘未完’的,差别只在程度的深浅,并且是多种意义上的‘未完’”,但传奇本无穷尽,故也永不终结。
2021年8月9日 已读
补充了诸多设定,努门诺尔王国的历史,加拉德瑞尔的爱情故事(以及冷酷拒绝费艾诺三次索要她头发的请求2333),刚铎—洛汗誓言的来源,甚至还有帕兰提尔的使用说明……我这种对一切细节都好奇的家伙遇上托老这样的设定狂魔真是太幸福了!
J.R.R.托尔金 史诗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
魔戒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The Lord of the Rings
9.6 (11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邓嘉宛 / 石中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9 其它标题: 魔戒第一部:魔戒同盟
★献给未来的永恒经典,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奇幻史诗。
★20世纪严肃想象力之源,蕴含对世间万物最本真的好奇心与最深刻的洞察力。
★ J.K.罗琳、乔治•马丁、彼得•杰克逊、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众天才敬仰的大师巅峰。
★ 5 0种语言世间传诵,60载光阴历久弥新。
★ 托尔金基金会指定,全新纯正译本。托尔金专家邓嘉宛据《魔戒》50周年纪念版重译。
★ 面向未来的装帧设计。华语世界首次完整还原托尔金亲绘《魔戒》封面插画。赭红书盒覆磨砂书套。
这是一部为了世界的光明未来,誓死抵抗黑暗的伟大史诗。
至尊魔戒,拥有统御众戒、奴役世界的力量,黑暗魔君索隆苦觅已久。为了守护家园,魔戒继承人弗罗多毅然离开宁谧淳朴的夏尔,踏上前途未卜的旅途。与他同行的是睿智的巫师、勇敢的人类、美善的精灵、坚毅的矮人和热爱和平的霍比特人。征途见证了勇气与友谊。跃马客栈里的重重暗影,卡扎督姆桥的怒吼炎魔,勇猛骁勇的洛汗骠骑,范贡森林的上古树须,凄厉嘶嚎的邪恶戒灵,陡峭山壁旁的巨型毒蛛……每个人各自抵御着无尽的诱惑与磨难,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善恶考验。
平凡的霍比特人战栗在末日烈焰面前,他能战胜这噬灭灵魂的至尊魔戒吗?
全书共三部:《魔戒同盟》《双塔殊途》《王者归来》。
奥斯卡桂冠《指环王》三部曲电影原著小说。
2021年8月6日 已读
美妙。太过美妙以至于我说不出什么屁话……和影版比起来,托老更相信人性之光,黑暗一次次卷土重来,可是总有希望。让我更惊讶的是,“3019年10月3日,傍水镇之战,萨茹曼身死。魔戒大战结束。”大战不是在魔多的黑门前声势浩大地结束的,却是在他们旅途的起点结束,在他们一心想要回去的那个地方,曾经无比熟悉的人们,有些太胆怯不敢反抗,有些太糊涂弄不明白事态,还有一些怀着一点点自私自利的恶意,全都屈服于、甚至追随更大的恶意、更深的黑暗。“我受了伤,永远不会痊愈。”希望之星常在,可你不能否认曾有战争,人心曾遭败坏。
J.R.R.Tolkien J.R.R.托尔金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
霍比特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Hobbit
8.7 (8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吴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编辑推荐*
★《魔戒》序曲,史诗巨著!全球持续畅销75年!
★《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阿凡达》无不顶礼膜拜!
★同名奇幻大片12月14日全球热映,《指环王》原班人马制作!
★1937年《霍比特人》首版;17年后,续作《魔戒》才出版。
★官方授权全新中译本,首次收录托尔金亲绘插画。
-----------------------------------------------------------------------------
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
比尔博,一个热爱安逸生活的霍比特人,自得其乐地待在袋底洞他的霍比特洞府里。清晨和煦,睿智巫师甘道夫的到来打破了宁静。“越过冰冷而又雾蒙蒙的大山,在那深深地下洞穴已有千年……”吟着古老的歌谣,十三个矮人将比尔博拽进冒险远行的队伍。在这趟“意外之旅”之中,与世无争的霍比特人比尔博,却孤身一人在暗如永夜的山底洞穴中发现了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小小戒指。
《霍比特人》自1937年首次出版,已被翻译成64种语言,销售超过1亿册,成为伟大的现代经典。17年后,续作《魔戒》出版。《霍比特人》完美地融合了史诗气派与童心稚趣。故事发生在精灵强盛的时代之后、人类统治的时代之前。那时著名的黑森林依然耸立,群山间仍充满艰险。如果此前你对这些浑然不知,那么随着这位平凡探险家的不凡旅程,你会和他一道顺便认识食人妖、半兽人、矮人和精灵,也会了解到那个遭到忽视的伟大时代。
初入世界的前路未知,正如去而复返后的无法忘怀……
★J. K.罗琳:“直到《哈利•波特》写到最后一卷时,我仍然坚持认为自己不会超越托尔金。”
★乔治•马丁:“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追托尔金,他是真正的大师。”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正一头扎进《霍比特人》还有《魔戒》里。它们不只是冒险故事,更教会我人们如何互动,以及人有善恶。”
★W.H.奥登:“英雄是个霍比特人。我想不出比这本书更好的圣诞礼物了。”
2021年7月30日 已读
真•儿童文学,看完心里暖暖的,不再有那些糟糕的情绪了。瞥见托老设定的宏大历史展开之前的世界一角,开始期待霍比特人接下来的旅程。比尔博•巴金斯,你比许多国王和战士更伟大,可是做一个广阔天地里的小人物更让你快乐。
J.R.R.Tolkien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 托尔金
刚多林的陷落 豆瓣
The Fall of Gondolin
9.6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邓嘉宛 / 石中歌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霍比特人》《魔戒》前传,中洲远古三大传说完结篇,整个中洲世界的基石。
★奥斯卡奖得主、奇幻插画大师艾伦·李倾情创作8幅彩色插图、15幅黑白插图。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最后一次整理其父作品,为中洲远古三大传说的合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这个 述及图奥在刚多林的旅居、他与伊缀尔·凯勒布琳达尔的结合、埃雅仁迪尔的出生、迈格林的背叛、城邦的陷落和幸存者的逃离的故事,这个在家父对第一纪元的想象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故事,家父平生写出的完整版本却仅有一个,便是那部创作于青年时代的文稿,这样的事实可谓极不寻常。——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继《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后,《刚多林的陷落》作为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最终章,见证了第一纪元终于走向终结。这三大传说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
《刚多林的陷落》也是克里斯托弗·托尔金编辑整理的最后一部托尔金作品。
--------------
这是托尔金耗费一生所写的故事,虽是个悲剧,你却可看到作者对中洲世界无尽的热情。——《娱乐周刊》
这是一本托尔金迷绝对想要拥有的书,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即使那些人认为他们已经熟知这个故事了。——《今日圣路易斯》
本书会提醒罗琳所有的读者,罗琳一系列作品中的探索、寻找身份认同,以及笼罩人心的邪恶等许多的主题,是源自托尔金(并其他作家)。两位作者都使用神话、法术和奇幻故事为架构,呈现出这些巨大的议题。——《今日美国》
我热爱托尔金。他的言语词句如同自然万物,如同岩壁的结构与瀑布的奔流。对于我,如果痴心达到托尔金的写作水准,就如同妄想像樱桃树一般绽放花枝,像一只小松鼠想攀上树顶,像一场平常降水想被称作暴风骤雨。——尼尔·盖曼(《美国众神》作者)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沉湎于物者,必为物而亡。图尔巩啊,你的心刚愎强硬,忘了这城正是在神明启示下才得以建成。听呐,神已开口启示:“切勿爱它过甚!”刚多林已毁,再也不会在大地上重现。众维拉也会怠惰胆怯,纵容邪恶增长,也会转过头去对子民的苦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的力量也会随着大地衰弱。维拉同伊露维塔的其他造物并没有什么不同,永恒的只有万物的衰亡。接受死亡,接受城邦的毁灭,接受一如筹划好的命运,然而,黑暗之中仍有光明,希望必将到来:Aiya Eärendil Elenion Ancalima!
J.R.R.托尔金 外国文学 奇幻 奇幻文学 小说
胡林的子女 豆瓣
The Children of Húrin
9.5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邓嘉宛 / 石中歌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胡林的子女的传奇,是J.R.R.托尔金教授创造的瑰丽世界——中洲里最重要的故事之一。与“贝伦与露西恩”“刚多林的陷落”并称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悲剧英雄图林的经历,有世界各地神话的遗绪,又有赫克托耳、科里奥兰纳斯等辈的悲怆。堕落的维拉魔苟斯擒获人类族长胡林,对其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强迫其屈服。胡林的凛然让魔苟斯心生毒计,转而诅咒胡林的儿女——图林和涅诺尔兄妹,并强迫胡林眼见两人遭遇种种不幸……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俄狄浦斯既视感,“你越是逃避命运,越是飞快地落入命运的陷阱。”骄傲顽固的凡人啊!你自称“黑暗命运的主宰者”,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倾听神明的箴言,任由恶毒的诅咒将你吞噬,给你的一切庇护者带去灾难!“厄运在于你自身,不在于你的名字。”名字改变了,可你并未弃绝骄傲的脾性。比起被骄傲和诅咒引入死亡的胡林一家,在苦恼中默默地忍耐、庇护族人的艾琳给我的印象更深:“很多勇武的男人都小看了耐心与静默。她在我们当中做了很多好事,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她的心并不软弱,可耐心也终究会耗尽。”
J.R.R.托尔金 史诗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
贝伦与露西恩 豆瓣
Beren and Lúthien
9.2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石中歌 / 杜蕴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凡人贝伦与出身不朽的精灵一族的露西恩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起初无法得到露西恩的父亲——精灵王辛葛的首肯。为使贝伦知难而退,辛葛提出了求娶露西恩的条件:贝伦必须完成一个看似没有希望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传奇的核心,它促使贝伦与露西恩一同立下了无上的英雄功绩:从初代黑暗魔君,比后世的索隆还要强大恐怖的魔苟斯那里,夺回一颗精灵宝钻。
贝伦与露西恩的传奇,是J.R.R. 托尔金教授创造的瑰丽世界——中洲里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位列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当中,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同时在作者自己的人生中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去世的前一年,J.R.R. 托尔金曾在一封信中述及他对亡妻的怀念。他写道:“她就是后来成为《精灵宝钻》首要部分的那个故事的源头……但故事脱离了正轨,我被抛下了,而我无法去铁面无情的曼督斯面前恳求。”
在本书中,克里斯托弗·托尔金作出了全新的尝试:将故事从大背景中抽取出来,利用作者本人在不同创作阶段写出的一系列文稿,对人物与情节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对比,从而向读者展示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在数十年的光阴中所经历的演变全貌。
2021年7月24日 已读
为什么“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是中洲历史中最重要的故事”?爱努、精灵、人类的命运与血脉借他们的相会与结合交织,背叛、诅咒与毁灭同爱恋、忠贞和勇气一同闪现,从林中的精灵猎手到不屈的人类战士,贝伦的形象几经改变,不变的只有他对露西恩的幸福快乐的渴望——即便这意味着他将失去他。他的爱唤醒了露西恩的自我意识,她的能力和勇气始终比贝伦更胜一筹,她是林中起舞的纤弱少女,也是孤身三次拯救了贝伦的精灵:从大猫泰维尔/索隆手中,从大敌米尔寇座前,还有最后一次,在曼督斯座前以自己永恒的精灵生命唤回了凡人贝伦。“这个故事始于母亲在林地里的一片芹花丛中为父亲起舞”,是她造就了他,也是她拯救了他。希望自他们而生,故事因他们而得以延续。话说回来埃雅仁迪尔是“日出与日落之星”啊,所以看到金星就可以说“看!埃尔隆德他爹!”了?
2017 J.R.R.托尔金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
精灵宝钻(精装插图本) 豆瓣 Goodreads
The Silmarillion
9.6 (84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邓嘉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精灵宝钻》是托尔金对中洲世界起源的设定,蕴含着他为英语民族塑造创世史诗的雄心,由小儿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在其身后整理出版。16幅全彩插画,译文全新修订,新增托尔金揭秘创作历程长文。
始有一如,“独一之神”,其名在世间称为伊露维塔。
精灵,一如的首生子女,生永世热爱星光,他们的美丽并不凋谢或者消逝。
人类,次生子女,一如赐给了他们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还有一样奇特的礼物——死亡。随着时间流逝,连众神亦会嫉羡。
精灵宝钻,由最有天赋的精灵——费艾诺造出。宝钻蕴藏着曾在双圣树上的维林诺之光,那是尚无任何堕落发生的太初时代的最后孑遗。第一代黑暗魔君、堕落的魔苟斯盗走了它们。费艾诺众子发下亵渎神灵的誓言,执意离开家园,前去向大敌发动战争、复仇到底。他们蛊惑族人违背诸神,渡海出征。
同族相残,堕落由此开始……
2021年7月23日 已读
魔戒路人缓缓地爬进坑中,托老编织世界的脉络真有意思,瞥见各国神话的影子,圣经之外还有凯尔特希腊北欧神话甚至还有印度教的影子,非常有趣。“唯一不变的主题唯有死与衰亡”,这太中世纪了。伴随死亡而来的赠礼还有众爱努亦无法预知的命运,自由意志让人类得以创造自己的命运,而米尔寇(邪恶)的产生依旧在依露维塔的计划之内,黑暗不过是用来反衬神的荣光,这太太太天主教了。最有趣的是一如以众爱努的歌声创世的方式,与基督教上帝思言行物相统一的语言观又有所不同,“声音不过是意义的载体”,只有纯粹的韵律变化的歌声传达的也还是神的意志啊🤔……话说回来关于“秘火”的诸多比喻也太容易让人想到柏拉图了吧!
J.R.R.Tolkien J.R.R.托尔金 史诗 奇幻 小说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21年7月20日 已读
读完三百多页只看到了两个字:痛苦。为活着这件事寻找理由很痛苦,缓慢而犹豫地建立自我很痛苦,怀着自己没意识到的激情、茫然地四处倾注很痛苦,迟钝而畏惧地学着爱再失去爱很痛苦,眼睁睁看着日常生活和这个世界带着恶意将人吞没很痛苦,明白了自己用一生追求的学识终归虚无、一切并没有多大意义也是痛苦的。但他没有就此任由痛苦的洪流吞噬,他退后一步,怀着爱与怜悯,留存住了一点点的珍贵之物。平静地接受命运的确悲哀,但度过这样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人生 小说 教育 文学 理想
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豆瓣
The 13½ Lives of Captain Bluebear
10.0 (2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莫尔斯 译者: 李士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一只来历不明的蓝熊,将带领我们进入幻想和幽默失控的冒险世界。在一个名叫查莫宁的大陆上,海盗是侏儒,船怪是幽灵,智力是一种传染病,沙暴是方形的,海市蜃楼可以居住,城市会飞上天空……那里,每一个美丽的景色后面都潜伏着一种致命的危险,那里住着各种各样被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赶走的生灵。在13个半生命片段里,小说主人公蓝熊历尽艰辛,穿过一个童话般的王国,那里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就是没有无聊……
2021年7月12日 已读
一个孩子所能梦想经历的全部冒险,一个孩子所应受到的全部教育,还有孩子们所能想到的最幸福的结局。每一个角色的出场都有意义,尤其是我始终牵挂的明胶王子。一看就知道作者没吃过真正的椰子,小孩学说话要学第四格,美食岛上的诱人食物是炸土豆和面包片,还有啤酒炖猪肉和炸丸子,果然是德国人写的童话啊!
儿童文学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 幻想
The Wizards of Once 豆瓣
作者: Cressida Cowell / David Tennant (Narrator) Hachette Audio 2017 - 10
In the first book of a new series by the internationally bestselling author of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the warring worlds of Wizards and Warriors collide in a thrilling and enchanting adventure.
Once there were Wizards, who were Magic, and Warriors, who were not. But Xar, son of the King of Wizards, can't cast a single spell. And Wish, daughter of the Warrior Queen, has a banned magical object of her own. When they collide in the wildwood, on the trail of a deadly witch, it's the start of a grand adventure that just might change the fabric of their worlds.
With Cressida Cowell's trademark wit, and the same stunning combination of action, adventure, humor, heart, and incredible artwork that made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a beloved bestselling franchise, The Wizards of Once will transport and enchant readers.
2021年6月14日 已读
与其说是princess和prince的故事不如说是wrong girl and wrong boy的故事,是父母皆祸害的故事,也许总受兄姐欺压、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小孩子的共鸣吧。我挺烦Xar的,坚持说自己是boy of the fate,和不肯承认自己special的Wish正好一体两面。毕竟不是所有的小男孩都是hiccup。其实我很难理解,给孩子起名叫Wish的母亲应该很爱她才对,也许是权力让人忘了怎么当好一个母亲,相比起来巫师王还要好一点。但是在男孩女孩的故事中,分别少了母亲和父亲的踪影,也许还有什么大秘密吧。epilogue里让猜他(narrator)身份的提真可爱,可是在故事的中间你已经说了呀,你是god of the story。
小说 有声书 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