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德雅
什么是真实? 豆瓣
Che cos'è reale? La scomparsa di Majorana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温琰 / WUXU 校 拜德雅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2021年4月5日 已读
关于概率或可能性的本体论研究。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不作为问题。统计规律不过是排除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在人为设定的理想状况下得出的结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忘了这一点并把统计学当做现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概率是从隶属于行动的等级中解放出来的潜能,而在现代科学里概率性只是它本身,只为了治理而介入现实。纯粹的可能性取代了现实,知识认知的仅仅只有知识本身,唯有从概率计算中逃逸才能让真实被确定为真实。
哲学 思想 意大利 拜德雅 物理学
语言的圣礼 豆瓣
Il sacramento del linguaggio. Archeologia del giuramento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编辑推荐
• 本书是阿甘本极具影响力的“神圣人”系列(Homo sacer II,3)中的作品。
• 阿甘本在追溯了主权、神圣性等思想的根源之后,转向了一个新领域:对“誓言”的哲学考古学研究。
•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阿甘本对“誓言如何产生了我们的语言,乃至包括法律和宗教在内的我们的整个生活的基本框架”这一问题的精彩论证。
• 阿甘本致力于跟随本雅明的脚步,重拾被传统语言哲学所忽视的一个经典维度,即生命形式维度,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出语言哲学的真正根基。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甘本从意大利学者保罗•普罗迪的《权力的圣礼》引入,探讨了作为西方政治的基础的誓言现象的根源,并进一步探索了语言对我们生命形式以及生活意义的构建问题。
阿甘本认为,对语言的研究,需要一种考古学的努力,即我们需要发掘出,语言诞生的最原初的事件。而在阿甘本看来,这个最原初的语言事件,就是誓言。由于我们的一切语言关系,都是在誓言所构建的词与物的关系中塑造出来的,于是誓言便成为了突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规则的玻璃瓶的最主要的突破点。
一开始,阿甘本就拒绝了在巫术—宗教中寻找誓言的起源这一普遍观念,他认为誓言指向了一种对语言经验的特殊回应,这一回应催生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宗教和法律。正是誓言让我们的政治体制和宗教体制成为可能。这样,誓言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便涉及一种元语言。那么,我们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依附在这种元语言之上,在元语言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才变得可以言说,我们才具有了某种体制和政治制度。
进一步的,阿甘本指出,真正的元语言哲学的任务,不是让语言脱离于生命形式本身,去探索语言的自在性体系,或者孤立地去谈语言内在的逻辑一贯性。阿甘本的语言哲学的价值在于,努力地将语言的装置(无论是语义符号学还是语用学)推向极致,在其最为脆弱的誓言一环,寻找突破口。
2019年12月29日 已读
断断续续艰难读完,几乎要心生厌倦。他试图用誓言解释牲人的起源,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誓言的时代”,而他期待在这空洞言辞与生命政治达到最疯狂的时刻出现一种上帝的“安济”作为拯救和希望?一如既往地只会对未来给出一个空洞的姿态,正可谓“渎神”。并非宗教和法给予了誓言以保证,而正是在试图固定作为述形式语言的誓言与事实之间的对应时产生了最初的宗教和法律。誓言,正如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说,“城邦的败坏导致法律的增多”,誓言也产生于人类语言先天的不完善,伪誓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然而后面他又说人类语言产生于誓言?并非作为工具性的语言,而是确定了人的本质。活生生的言说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产生于这种语言经验的断裂中。阿甘本绝不是要恢复一种元语言,而是要恢复语言的实践性。需读奥古斯丁、晚期维特根斯坦、福柯和奥斯汀
哲学 拜德雅 语言哲学 阿甘本
品味 豆瓣
Gusto
8.3 (7 个评分)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知识越进步,怪异的剩余物越多,我们便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无法认识的概念和知识,也在日常生活中制造越来越多的无法享用的快感。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后现代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本书视为阿甘本对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的一篇声讨檄文。
★在《品味》中,阿甘本考究了 科学与快感、真与美、享受的知识与认识的快感是如何分裂的。在这番考古学式的追踪之后,阿甘本重新发明了“品味”的概念,从而将科学与快乐的一分为二成功地衔接起来。
-内容简介-
《品味》是一本关于审美和经济的书。阿甘本说,品味问题是美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许多经典的美学著作中,品味(英文:taste;德文:Geschmack)关于我们对美的认知,关乎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不过,阿甘本对品味的关心并不是纯美学的。他认为,从古代以来,西方的主体概念就陷入一个无法修复的分裂,一边是以审美和情趣为主的审美人(homo æstheticus),另一边是功利和世俗化的经济人(homo œconomicus)。
在阿甘本看来,唯一可以破除这个魔咒的,是恢复柏拉图时代真正的品味,而不是作为一种无法认识的抽象的普世性的品味。这种品味正是爱-智慧,即哲学。
2019年11月10日 已读
定价坑人,第五章和附录 1 很精彩。必须要看《符号学原理》了,拖不得了。
2019年11月10日 评论 熟悉的套路,误导性满满的结论…… - 真正的智慧的不可见性和可见之物的不可认识性,西方形而上学在柏拉图那里就将认识对象分裂为真理和美,也将人类伦理的目的分裂为认识和快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试图用想象力将美学驱逐出科学的领域,品味既是知识(快感的溢出)又不是知识(表征相对于知识的溢出),品味成了一个物自体,这只能陷入二律背反的否定性。柏拉图在《会饮》里试图用爱欲来统一知识和美,爱是对美的欲求(斐多),也是对知识之爱(苏格拉底),然而爱欲έεος,丰饶神和贫乏神之子,它不是神而只是δαιμον,和φιλοσοφία意义都属于中间之物,如阿甘本所说,和品味一样,是主体之人形成过程的门槛。按照阿甘本对几位古典大师的分析,品味不过是溢出的能指,美的概念不过是个缺乏所指的纯粹能指,有如星丛一般只能被接近而不能被认识。由于美,溢出的能指得到了配置,由于爱,观念中的现象得以被保存。柏拉图的知识型的分裂被阿甘本对应于本维尼斯特对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分裂,现代科学的发展将占卜知识/不可知的知识排除出去,只留下越来越多的溢出的能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交换价值上,这是一种我们无法享用的快感,它同样是个纯粹能指。精神分析中的那种未知的知识(潜意识),也是一种纯粹能指。科学越发展,溢出的能指就越多,从亚里士多德将人界定为“会说话的有理性的人”开始,人就处于意指关系和知识的断裂之间,启蒙以来的哲学家的唯一的知识主体的人不过是天真的构想,即便是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启蒙的反叛也不过只是把问题变成了作为知识主体的大他者和认识主体之间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符号学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弥补二者之间的裂缝。最后阿甘本要求回到爱-智慧(哲学)中去,它本然地处于裂缝之中,唯有它才能“在纯粹表象中保存现象”,“哲学意味着美必须保存真理,真理必须保存美。在这个双重保存中,知识得到了实现”。“唯有如此快乐和科学才能统一起来,才能赢得智慧的理想,也就是品味。” 这结论着实可疑,知识分裂的解决之路在分裂之处,只需把不可言说和不可认识之物(存在和看不见的真理)交给作为溢出能指的占卜,占卜难道不是不可认识的科学,是纯粹偶然性的么?我以为您老要批判西方形而上学这种根源的分裂性和知识的不可靠性呢。是您老的误导性太强了么……老套路,总是要借助中介之物。 附录 1 分析本维尼斯特的《词语与声音》很精彩,可以窥见阿甘本一直以来对语音的哲学构想,那些发音指示词不过是空能指,仅仅指示话语的状态,言说的声音不过标示着“言说”这件事的发生,即声音的出现,言说者首先是个声音,而写作将语音从语言中抹除了,因为写作事先地被包含在文字的符号中。在阿甘本看来,本维尼斯特用 voice 去跨越裂缝的尝试是失败的。但问题是,德里达在《论文字学》里已批判过语音中心主义(实质是λογος中心主义,理性主义),此处看不出阿甘本较之德里达的高明之处。
哲学 意大利 拜德雅 西方哲学 阿甘本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豆瓣
Pulcinella ovvero Divertimento per li regazzi
8.0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陨落,生命来到暮年的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决定画一部以喜剧角色普尔奇内拉为主角的画集,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该画集共展示了一百零四个场景,这些场景连串起来便是普尔奇内拉的一生,也是詹多梅尼科的一生。正是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七十岁高龄的画家才意识到他已活过,并且想要像普尔奇内拉一样活过,不问其意义,不问其结果,不问其成败。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镜像呢?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生命的对位解读。而这恰是阿甘本想要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进入自己生命的视角: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
★生命形式,本然地人性的生命,事实上,是这样的生命:通过让生存的特殊工作(opere)和功能(funzioni)变得无作(inoperose),它,可以说,使这些工作和功能转向了空虚,并因此向可能性敞开。
★本书图文结合,彩色印刷,文笔是作为散文短章行家的阿甘本所一贯使用的,可读性强又不乏学理深度。
- 内容简介 -
普尔奇内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戏剧中的一个喜剧角色。18世纪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曾以其为主角画过一部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的画集。本书即是阿甘本对这些画作的研究。在本书中,阿甘本不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入,更从古典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该喜剧角色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个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赋生的重要意涵。但阿甘本的落脚点却在哲学上,他将普尔奇内拉的生命历程视为人之生命形态的象征,并融入了他自己的“赤裸生命”等观念。很大程度上,此书是其“神圣人”系列研究的一次具体展演,可作为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也可作为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2019年5月8日 已读
普尔奇内拉是什么?是意大利戏剧的木偶,是嬉闹的笑声或泪水的秘密,言说的不可能性即是语言本身的经验。普尔奇内拉并不存在,他也并不经历什么—他只经历他未曾经历过的。普尔奇内拉不参演戏剧,他只打断戏剧。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只是找到通向本源的通路—通过打断。这是普尔奇内拉的教导。普尔奇内拉既不存在也不死—它属于存在的剩余,它的肉体通过无作为而向新的身体之用展开新的可能性。普尔奇内拉只在bio的彼岸生活,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伦理就是我们如何微笑。普尔奇内拉打破了纯粹生命和人、身体和语言(logos)之间的虚假连结,他只是一个身体之用,他就是zoe和bios重叠之时的显现。本然的人性的生命正是普尔奇内拉式的生命:通过不作为保持住潜能而向可能性敞开。
哲学 意大利 拜德雅 生命政治 艺术
奇遇 豆瓣
L’avventura
8.3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如果爱欲和奇遇亲密地融为一体,这不是因为爱情把意义和合理性赋予了奇遇,而是相反,因为只有一种具备了奇遇之形式的生活才能真正地遇见爱情。
★爱情总是没有希望的;然而,也只有在爱情中,希望才会浮现。这就是潘多拉神话的终极意义。希望, 最后的礼物,仍被关在魔盒里,这意味着,它并不等待它在世界中的真正实现。
★每个人都身陷于一场奇遇,每个人都因此不得不和代蒙、厄洛斯、阿南刻、厄尔庇斯打交道。它们正是奇遇——堤喀——每每向他呈现的面孔——或面具。
★由此出发,我们遭遇奇遇的五个神奇瞬间:命运、语言、影像、存在、政治。
★在这本洗练的小书里,我们既可读到本雅明式隐秘激情的回响,也可读到海德格尔式深层思索的振荡。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一部精彩的生命哲思著作,在其中,古典学、诗学和哲学的变奏被他巧妙地织为一体。本书共分五章:魔神(Demone)、奇遇(Aventure)、爱欲(Eros)、事件(Evento)、希望(Elpis)。阿甘本从古典诗文和现代哲学中采撷材料,条分缕析地揭示了五者之间的关系。尤为精彩的是,阿甘本将其还原为代蒙(魔神)、堤喀(时运之神)、厄洛斯(爱神)、阿南刻(定数之神)、厄尔庇斯(希望之神)这五位神灵,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命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考古分析。而这一研究,生动又深切地观照了生命的运动形态,特别是爱的历险。本书以阿甘本擅长的散文短章写就,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2019年5月6日 已读
Daimon,Tyche,Eros,Ananche,掌管我们生命的四位神灵。诗人对魔神的敬虔在爱欲中被提喀所缚,又在阿南刻的照看之下抛弃一切伦理而将生命与写作由由魔神达成统一。如同提喀,奇遇aventure既指偶然也指命运,奇遇即是主体与世界的相遇,也是主体与自己的相遇。海德格尔说此在被抛而在现身情态中敞开自身,列维纳斯说主体在与他者的相遇中暴露自己并建构自己的存在,而阿甘本说,奇遇与叙述,事实与言辞逐渐混合无法分离,奇遇就是叙述本身,奇遇/事件就是此时此地,当奇遇/事件发生的此时此刻,它所牵涉到的人也作为叙述者被牵涉其中,事件因此总是语言的事件。在诸奇遇之奇遇发生之时也是人之成为人之时,人迈过门槛而与动物分开。因此奇遇等同于Ereignis,它在存在发生之际命名了存在。而爱赋予我们潜能
哲学 拜德雅 诗学 阿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