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
朋友之间 豆瓣
BETWEEN FRIENDS: The Correspondence of Hannah Arendt and Mary McCarthy, 1949-1975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 [美] 玛丽·麦卡锡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社 2016
【内容简介】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行间却又不乏友人间的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她们心灵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埃德蒙·威尔森、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读者熟悉的人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提供了极佳视角。
···
【媒体推荐】
很难找到另一位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人们面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New Yorker)
玛丽·麦卡锡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作家。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去和气质的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她们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她们“想着类似的事”,而是因为她们都以与对方、为对方“思考”为己任。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段友谊的耐人寻味的记录。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些信件智慧、雄辩、有爱,勾勒出这段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友情。……也是艺术批评的典范和友谊的见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们漫长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2021年8月27日 已读
书信集。起初当八卦读的。并不了解玛丽·麦卡锡,只是在书信来往间窥视在智识活动中无比克制的阿伦特的个人情感:初到美国的边缘感,与雅斯贝尔斯的深厚友谊,在艾希曼审判中遭受的巨大非议,与海德格尔关系的缓和,布吕歇尔去世时遭受的丧夫之痛,对越战和水门事件的观察与反思……阿伦特克制而多沉思,麦卡锡快活而充满生命力,她们的书信总以“最亲爱的”开头,以“想你,爱你”结束。“世界渐渐地变成了一片陌生的沙漠,离去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在消逝”。有一个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朋友同行,这场停留在原地的旅程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书信 书信集 哲学 政治哲学 文学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豆瓣
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孙传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分析了马克思的三个著名命题——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哲学家的任务是改变世界、暴力是革命的助产婆,指出:马克思的上述三个命题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超越与颠覆,其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的蓝图,而暴力革命与无阶级社会的理想是矛盾的。
2015年1月18日 已读
2015年1月18日 评论 不仅仅是马克思 -            本书辨析了马克思的三大主题:劳动创造了人、暴力是历史的助产婆、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阿的结论是,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这三个古典哲学的叛逆者的理论都走向了自亡。自柏拉图始,值得过的生活指的是哲学家沉思的生活而不是政治家的生活,更勿论属于奴隶的劳动生活,而柏拉图用言语讲述哲学却又将语言排除出真理的范畴,苏格拉底之死让哲学家们退出政治舞台,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政治与哲学的鸿沟从未消除。直到马克思这一叛逆者,指出劳动才是人创造自己和延续生命的手段,唯有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才能最终拥有自由。马克思说西方哲学的顶点在黑格尔处到达,他要消灭哲学。阿伦特指出这一自相矛盾的论断并没有超过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其二,阿伦特指出权力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的支持,从暴力而生的权力就像没有城墙的城邦般一击即破。 另外,不知道是原稿残缺不全还是翻译问题,不通顺的字句和可疑的翻译很多。
德国 政治哲学 汉娜·阿伦特
極權主義 豆瓣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作者: Hannah Arendt / 鄂蘭 译者: 蔡英文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2
本書為「極權主義探源」一書的第三部份。鄂蘭銜接「反猶太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分析理路,傾力探討極權主義運動、極權主義政府的制度、組織與實際運作方式。在探測極權主義的起源時,鄂蘭討論了西方民族國家的階級體系如何轉變成群眾,孤獨的群眾個體又如何成為醞釀極權統治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