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豆瓣
Vorlesungen ű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作者: [德] 黑格尔 译者: 贺麟 /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1959 - 8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2022年1月4日 已读
“黑格尔最容易阅读的作品?”不理解《精神现象学》的话完全看不懂他为什么这么写吧,导言部分可与《精神现象学》参照阅读。当初只翻了巴门尼德的部分,现在才意识到对黑格尔来说更重要的是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阿拉克萨格拉的 nous。“思维思维着它自身,这既是哲学的内容。而只有在哲学中,人才能够达到自由。”“理念是真正的原因,但却是复归自身的原因:目的,作为普遍者的目的,乃是自在地存在的最初者,运动是从它发生出来的,而它又变成结果——目的不仅在实现之前先行存在于意想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实在里面”。“作为目的的目的并不在自然之中”。这样看来,胡塞尔废了那么大劲想克服黑格尔的中介哲学,海德格尔却用存在论黑话背叛了老师的学说,重新回到了黑格尔的道路上去。ps.黑格尔真是个好老师……
哲学 哲学史 西方哲学 黑格尔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草草翻完,不评判翻译质量(但确实留下了很多“这里在说啥???”的笔记),对德里达云遮雾罩的文风开始厌烦。尼采是一位无法被类型化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断言他的权力意志终究还是落入了形而上学之中,反-形而上学也是形而上学,正如德里达所言反结构-依然是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要求的也不应该是在将己放逐的共同体里寻求恢复从未存在过的位置——而是要反对这个共同体本身。当然,德里达谈论的并不是女性,哪怕是尼采笔下的女性,“哲学家们既不懂真理也不懂女人”,因为真理从未到场,留下的只有痕迹,一切对立的存在论都是自身之同一性的结果。德里达要求我们警惕将海德格尔的本有当作包容万物的理念的倾向,存在,结构的中心,真理,女人,都只不过是被排斥被放逐之物而已。我们需要理解的是面对存在断裂的深渊,在那无根基之处而生的事件。
哲学 尼采 德里达 法国 理论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2021年11月17日 已读
对好与坏的词源学分析有些牵强。人,会衡量价值、会评估和估量的存在物,“天生会估值的动物”,为了遵从因果理性,人自身也必须变得可以被估算,可以被预测,可以被出售!正义与责任的起源不过是债权人对自己私产的维护,“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值,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偿还”,所谓的宽宥不过是富人的特权。当群体统治开始,国家的秩序介入,肆意扩张的生命意志不得不转向内部指向自身,痛苦开始滋生,怨恨开始蔓延——这就是“良知谴责”的起源,生命本能转而变成了反对人自己的死亡本能。基督教的上帝成了最高的债权人:人永远也无法偿还神的爱,世间的罪欠达到了顶峰。以理性为名,在一切“善的事物”的基础上,又有多少鲜血和恐怖!虚无主义导致的最大灾祸:对人的无比厌恶和巨大同情。“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
Nietzsche 伦理学 哲学 尼采 德国
色情 豆瓣
L'érotisme
7.3 (23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张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2021年11月11日 已读
实际上谈论的并不是色情,而是哲学。但他非要说“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色情的顶点重合了”,你说是就是吧。大半文章充斥着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和男与女、生与死、人与动物、痛苦与快乐的二元对立,这太结构主义了。“劳动是通向意识之路,借助劳动,人从动物性中摆脱出来”,这首先1.预设人优于动物,主体高于客体,客体必须也只能作为主体的对象,当然还暗示着主客体从一开始就是分离的;2.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那一套:“被否定的主体只有通过在客体中的劳动才能回到自身,肯定自身,上升为绝对精神”,“人的类本质是实践,人的感官的全面丰富性在于可以把任何东西作为对象”。研究六、七和后记比较有趣,色情谈论的不过就是僭越的问题,是超出存在之外的那个无法用语言描述、又必须用语言表达的那个无声的Da Sein/la etre/Being。
乔治·巴塔耶 伦理 哲学 巴塔耶 性学
偶像的黄昏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李超杰 商务印书馆 2009
这本书——题名已经表明——首先也是一种康复,一个太阳黑子,是转向一个心理学家的闲荡。也许还是一场新的战争?……而且要探听的是新偶像的底细?这本小书是一个伟大的宣战;这里所说的探听偶像的底细,指的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在此,就像用音叉触动这些偶像一样,我们要用锤子触动它们。绝没有比这些偶像更古老、更令人信服、更膨胀的偶像了……也没有比它们更空洞的偶像了……这不妨碍它们是最被人们信奉的东西;也有人说,特别是在最重要的场合,根本就没有什么偶像……
2021年10月21日 已读
更激烈地批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还加上了他已不再崇拜的叔本华和康德、斯宾诺莎以及他处处不点名的黑格尔。“存在者不变化 ,变化者不存在”,这无非是在说唯有柏拉图的ειδοσ,idea,那个永恒的一、至高的善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所谓的一、善、意志、绝对精神,都只不过是语词而已,只要我们使用语言,就无法走出形而上学的迷雾。他当然也攻击康德的“我自体”,我自体和物自体一样是先天直观所不能统觉的,“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就是服从理性而不服从感性”,康德想给科学划定界限,为道德留下地盘,却把人的完整存在割裂为众多破碎的范畴,人就此失去历史性。意识乃是虚假,什么才是真实?海德格尔避开这个问题,把aletheia解释成“去蔽”,把判断虚实的问题替换成了生存论的问题。从观念论到生存论,尼采是哲学注定要遭遇的事件
人文 尼采 德国 文化 经典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5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2021年10月19日 已读
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的悲剧并非源于无知,却恰恰来自于真知灼见,人的痛苦源自偶然于深渊中瞥见的真理。在绝境之中,艺术降临了,在酒神的激情和日神的梦境之中,日常世界变得模糊不清,神话的幻影在暗壁上投下光影。欧里庇得斯把悲剧降低为对公众的迎合,将酒神从悲剧中排除出去,用声名狼藉的机械降神强迫观众“首先理解,然后知晓美”,将理性引入艺术的创作活动之中。他和苏格拉底共谋,把悲剧英雄变成了道德教化的化身。语言不过是对音乐的拙劣模仿,然而,他却将音乐逐出了悲剧。苏格拉底用认知的快乐制造了这样一种幻象:知识能够改造世界、科学能够指导人生,历史可以在形而上学无尽的求索道路之上永远持续。幻象断裂之时,人们惴惴不安,不敢直视生存的彼岸。此时唯有重新信仰酒神才能得到救赎,直视厄运,在纯粹的审美领域中,让悲剧得以重生。
尼采 德国 悲剧 经典 美学
重负与神恩 豆瓣 Goodreads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为得救我们必须自愿背负重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轻盈向上。薇依的灵魂太过干净,在最黑暗的两个月里阅读她变得更加艰难。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更靠近这样的灵魂,剩下的唯有自我厌弃和放弃一切希望。
哲学 宗教 法国 神学 神秘主义
论确实性 豆瓣
作者: [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 / G.E.M. 安斯康 译者: 张金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 Moore, 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方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
《论确实性》是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个讨论题目往往多次重复,前后论点有时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处。读者为了弄清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常常不得不在几百则笔记中前后翻阅,反复查看,所以阅读这本书要有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人们在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个别语句闪耀出思想形成时进发出的光亮夺目的火花,而层出不穷的新颖思想更是不断扩大和改变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他们也随着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游。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实”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实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宗教生活现象学 豆瓣
Phanomenologie des religiosen lebens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欧东明 / 张振华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是理解海德格尔早年思想的起源以及海氏早期和晚期思想基础的重要文献,它包含了海德格尔从1918年至1921年的三篇讲座稿:《宗教现象学导论》、《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但其中第三篇只是一个粗略的提纲。在上世纪以来的海德格尔研究中,曾经长期存在一个关键的缺失环节:从1916年到1927年的十年之间,海德格尔未发表过一部著作。而这段时间正是他由新思想的创始到一部宏大而艰深的原创巨著(《存在与时间》)“突兀而出”的间隔时期。长期以来,这一情况给人们原本地理解《存在与时间》和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众多的海德格尔研究者都曾渴望见到他自1916至1926年间的著述的问世。从1979年《全集》第20卷面世开始,直到1995年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出版,可以说这一期待逐步地得到了实现。因而,国际、国内“海学界”近些年才能以对青年海德格尔思想投入充分而有效的关注。而在这些著述中,又以《全集》第60卷《宗教生活的现象学》最为重要。
品味 豆瓣
Gusto
8.3 (7 个评分)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知识越进步,怪异的剩余物越多,我们便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无法认识的概念和知识,也在日常生活中制造越来越多的无法享用的快感。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后现代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本书视为阿甘本对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的一篇声讨檄文。
★在《品味》中,阿甘本考究了 科学与快感、真与美、享受的知识与认识的快感是如何分裂的。在这番考古学式的追踪之后,阿甘本重新发明了“品味”的概念,从而将科学与快乐的一分为二成功地衔接起来。
-内容简介-
《品味》是一本关于审美和经济的书。阿甘本说,品味问题是美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许多经典的美学著作中,品味(英文:taste;德文:Geschmack)关于我们对美的认知,关乎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不过,阿甘本对品味的关心并不是纯美学的。他认为,从古代以来,西方的主体概念就陷入一个无法修复的分裂,一边是以审美和情趣为主的审美人(homo æstheticus),另一边是功利和世俗化的经济人(homo œconomicus)。
在阿甘本看来,唯一可以破除这个魔咒的,是恢复柏拉图时代真正的品味,而不是作为一种无法认识的抽象的普世性的品味。这种品味正是爱-智慧,即哲学。
2019年11月10日 已读
定价坑人,第五章和附录 1 很精彩。必须要看《符号学原理》了,拖不得了。
2019年11月10日 评论 熟悉的套路,误导性满满的结论…… - 真正的智慧的不可见性和可见之物的不可认识性,西方形而上学在柏拉图那里就将认识对象分裂为真理和美,也将人类伦理的目的分裂为认识和快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试图用想象力将美学驱逐出科学的领域,品味既是知识(快感的溢出)又不是知识(表征相对于知识的溢出),品味成了一个物自体,这只能陷入二律背反的否定性。柏拉图在《会饮》里试图用爱欲来统一知识和美,爱是对美的欲求(斐多),也是对知识之爱(苏格拉底),然而爱欲έεος,丰饶神和贫乏神之子,它不是神而只是δαιμον,和φιλοσοφία意义都属于中间之物,如阿甘本所说,和品味一样,是主体之人形成过程的门槛。按照阿甘本对几位古典大师的分析,品味不过是溢出的能指,美的概念不过是个缺乏所指的纯粹能指,有如星丛一般只能被接近而不能被认识。由于美,溢出的能指得到了配置,由于爱,观念中的现象得以被保存。柏拉图的知识型的分裂被阿甘本对应于本维尼斯特对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分裂,现代科学的发展将占卜知识/不可知的知识排除出去,只留下越来越多的溢出的能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交换价值上,这是一种我们无法享用的快感,它同样是个纯粹能指。精神分析中的那种未知的知识(潜意识),也是一种纯粹能指。科学越发展,溢出的能指就越多,从亚里士多德将人界定为“会说话的有理性的人”开始,人就处于意指关系和知识的断裂之间,启蒙以来的哲学家的唯一的知识主体的人不过是天真的构想,即便是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启蒙的反叛也不过只是把问题变成了作为知识主体的大他者和认识主体之间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符号学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弥补二者之间的裂缝。最后阿甘本要求回到爱-智慧(哲学)中去,它本然地处于裂缝之中,唯有它才能“在纯粹表象中保存现象”,“哲学意味着美必须保存真理,真理必须保存美。在这个双重保存中,知识得到了实现”。“唯有如此快乐和科学才能统一起来,才能赢得智慧的理想,也就是品味。” 这结论着实可疑,知识分裂的解决之路在分裂之处,只需把不可言说和不可认识之物(存在和看不见的真理)交给作为溢出能指的占卜,占卜难道不是不可认识的科学,是纯粹偶然性的么?我以为您老要批判西方形而上学这种根源的分裂性和知识的不可靠性呢。是您老的误导性太强了么……老套路,总是要借助中介之物。 附录 1 分析本维尼斯特的《词语与声音》很精彩,可以窥见阿甘本一直以来对语音的哲学构想,那些发音指示词不过是空能指,仅仅指示话语的状态,言说的声音不过标示着“言说”这件事的发生,即声音的出现,言说者首先是个声音,而写作将语音从语言中抹除了,因为写作事先地被包含在文字的符号中。在阿甘本看来,本维尼斯特用 voice 去跨越裂缝的尝试是失败的。但问题是,德里达在《论文字学》里已批判过语音中心主义(实质是λογος中心主义,理性主义),此处看不出阿甘本较之德里达的高明之处。
哲学 意大利 拜德雅 西方哲学 阿甘本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豆瓣
Aristotle
6.6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巴恩斯 译者: 史正永 / 韩守利 译林出版社 2010 - 3
作为哲学家中的翘楚,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思想史的影响无人能及。在本书中,乔纳森·巴恩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及个人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印象的亚里士多德。作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原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逻辑学发现、形而上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与诗的思想。
会饮篇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137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2019年9月20日 已读
手头只有这个中文版本,也懒得翻剑桥版了,权当练习古希腊语。Eros 当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的,和 philosophy 一样,它显明了我们永恒的渴求——始于肉体之美,终于永恒的美好之物,而最美好的东西在灵魂和知识里。苏格拉底最精通爱欲但又不耽于爱欲,因为他已经在哲学中获得自满,他是孤独而完满的。“我好像被蝮蛇咬了一口,咬在我的心上,我的灵魂上”。我能说我读这本的最大动力是嗑 CP 么 o(*≧▽≦)ツ┏━┓
古希腊 哲学 爱情 美学 苏格拉底
赠予死亡 豆瓣
Donner la mort
8.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克服,可以寄托于基督教的至高他者的注视,在这注视中人面向永恒的死亡战栗而获得新的被赠予的死亡,作为历史的负责任的人格主体由此建立。这一主体无疑对立于海德格尔被无声缄默的大音呼唤的此在,这一此在与至高存在毫无关系,大音的呼召不过是此在良心的条件而已。在德里达的解读中,帕托裘卡区别于海的本体-神学概念的关键在于“给予的死亡”:在上帝给予我的死亡中,我的被上帝给予的责任被唤起。而德里达所问的是,这一关于赠予死亡的话语是否是关于牺牲和为他者而死的话语。由包容他者差异性的友爱政治学,到为他者而牺牲,德里达渐渐趋近于列维纳斯。下一本《总体与无限》还是《马克思的幽灵》?最后的多于一十分费解,难怪巴迪欧要提出“纯多”。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里达 死亡 法国
德勒兹概念 豆瓣
Deleuzian Concepts:Philosophy,Colonization,Politics
作者: [澳]保罗·帕顿 译者: 尹晶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所收文章提供了对吉尔·德勒兹政治哲学中的关键性发展所作的重要解释和分析。它们通过比较德勒兹与其同时代人,如德里达、罗蒂和罗尔斯等,将德勒兹的思想置于当代知识景观中,并表明如何将其哲学的要素有效地用于当代的重要问题中,比如殖民和去殖民,自由主义民主的性质和政治哲学的概念与批判性的乌托邦理想。帕顿讨论了德勒兹将哲学看作创造概念这一观念,表明该观念如何有助于理解政治概念——如权利、正义和民主——的本质。帕顿并非仅仅说明或解释德勒兹的思想,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联系其他哲学家和其他问题用德勒兹的概念进行思考的尝试。其著作对当代政治理论、大陆哲学中的讨论和德勒兹研究都有重要贡献。
帕顿的著作是对德勒兹研究和当代哲学与人文科学中的讨论做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贡献。他的论点令人信服,引发了讨论:它们开启了这样一种方法,对德勒兹进行新的、严肃的阅读,让他与政治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进行对话。他用事件概念理解殖民历史,这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哲学的政治功能为何或者可以为何。
——鲍拉·马拉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018年12月24日 已读
用非德勒兹的方式解读德勒兹,规范化实用化德勒兹的尝试。重要概念:纯粹事件,生成,逃逸线,游牧,反现实化,再辖域化,实践语言哲学。我期待更多的是德勒兹的斯宾诺莎主义的解读啊,德勒兹在何种意义上是反一元化的唯物主义者?纯粹事件似乎可与潜能做对比研究。对德勒兹的内在化乌托邦的解读,不知道德本人知道了会作何感想。对于德勒兹和罗蒂,我只想说,撕,撕得再响些啊!
哲学 德勒茲 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8.5 (6 个评分) 作者: 海德格尔 译者: 熊伟 /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1996 - 6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在”的本质,以及“在”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2023年9月25日 已读
其实是《存在与时间》导论。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对“人是理性的动物(ζῷον λόγον ἔϰον)”和“作为我们和共同体而在的人”的拒斥,对本为“停留在自身中展开自身、让显露、让出现、把自己摆入并处于去蔽(ἀλήθεια,真理)状态”的φύσις流变为ίδεα、本为“在自身中从自身来集中并将自身保持在如此的采集中”的λόγος流变为“在说话的意义下的逻辑”的分析,对“先验”的强烈抗拒,是在反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康德和黑格尔在内的一切哲学家,其中当然也包括他的老师胡塞尔。离初读实在是隔了太多年,心境和理解大为不同,但有一点没有改变:我既烦他,又摆脱不了他,既对他那些所谓“只对强有力者才真”的用心险恶的问题嗤之以鼻,又被那识得世界根基之秘密的光明幻象所感动,这可真是……令人沮丧Ծ‸Ծ
哲学 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
列维纳斯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柯林·戴维斯 译者: 李瑞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2015年3月12日 已读
二刷,收获太大。作者写得太清晰以至于我无话可说…
2015年3月12日 评论 伦理学的存在论 -        和德里达一样,列维纳斯想要的是超越欧洲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反对宏大叙事,脱离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阴影。列维纳斯要达到的是一种伦理学的存在论,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之仍然保持尊重和敬意,这也是他被法国的后现代思想家门批评为保守的缘由。列维纳斯的目的和手段形成了矛盾,他严格遵循传统的学术规范,他所要批判的对象正存在与他所使用的文本当中。但他要强调的,是有某种超出存在论的东西。比如,面孔。这个概念不等于我们日常所见的面孔,而是主体与他者遭遇的瞬间,他者向主体展现的东西。列维纳斯惯于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晦涩的哲学概念,这导致了他的哲学思想特别难以被解读。再举例来说,人的情绪的变化,也是不能被还原到being去的。列维纳斯的目的是引入不被形而上学统摄的经验,防止哲学再重新退回到形而上学中去,这是马克思所没有完成的工作。在欧洲人本主义受到怀疑和挑战的时候,列维纳斯引入了他者的概念,以伦理学的存在论呼唤人们的和平共处。这是在主体地位崩溃的时候引入的新的主体,人不再是世界上孤独存在的唯一主体,世界的其他部分不是主体自身的映射,而是他者。与他者的遭遇是主体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样列维纳斯就客服了胡塞尔的存在主义中的唯我论倾向。
Levinas 列维纳斯 后现代主义 哲学 现象学
存在与时间 豆瓣 Goodreads
Sein und Zeit
9.4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嘉映 / 王庆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豆瓣
作者: 汪子嵩 人民出版社 1993 - 5
《希腊哲学史(2)》介绍公元前五——四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论述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这时候已经开始进入希腊哲学的全盛时期,它的主要特征是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伦理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成为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的着重点还是论述他们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力图提示希腊哲深思想发展的逻辑。
人性论(全两册) 豆瓣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9.6 (9 个评分) 作者: 休谟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1980 - 4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休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