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
德法之争 豆瓣
作者: [德] 伽达默尔 / [法] 德里达 译者: 孙周兴 / 孙善春 编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根据德文版《文本与阐释》和英文版《对话与解构》选编译出,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巴黎论争(1981年4月)的全部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对了解当代欧洲哲学界的基本思想方向和内在冲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5年5月11日 已读
德里达:解释学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伽达默尔:根本没有形而上学语言,始终只有我们自己的语言。语言是能够被理解的存在。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克服黑格尔的辩证法。只不过德里达更加激进,他拒绝这样一场对话中对手的理解。
伽达默尔 哲学 德里达 解构主义 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加拿大]让·格朗丹 译者: 何卫平 商务印书馆 2009 - 7
《哲学解释学导论》内容简介: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被引人中国,然而其生命力之旺盛,却在短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它本来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因而在我国固有浓厚基础的经典诠释传统中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力量,以致西方解释学与中国经典解释传统的结合在我国形成一个学术浪潮。许多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希望借西方解释学的方法来开展对中国思想史的新研究,而许多西方解释学研究者则想借中国经典诠释的漫长传统和经验而得以发展解释学基本理论。但是在这种相互补充的学术进展中也出现了问题:西方解释学概念是否就是指中国经典解释中的解释?显然西方解释学在其早期,即施莱尔马赫及其以前时期,乃是一种如何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的技艺学,但当解释学发展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时期。
2014年9月4日 已读
翻译不错
2014年9月4日 评论 生命中比幸福更重要的是真实。 -         谨以标题怀念孙仲旭老师。 青年海德格尔的思想还是相对晦涩,我怀疑他是故意的。。正是青年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帮助解释学将目光投向我们的生活世界:人的理解从来自于其特殊生存的前理解中取得方向。跟随着他的脚步,伽达默尔想保卫的是我们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的意义,反对罗素式的把语言拆解为公式和命题,这样的语言在生活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德里达的differance的确存在,外在的语言永远也说不清内在语言想要言说的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理不存在或是一切都失去意义,这种否定交谈(哈贝马斯)和对话(伽达默尔)努力的做法只会导向一种符号学的实证主义,这是一种坏的形而上学。伽达默尔所做的是在尼采的视域主义和实证主义中间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的道理,对话辩证法告诉我们就算绝对真理难以达到,并不意味相对的真理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更不能否定寻求真理的努力。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对历史的评判就算脱离不了当下的视域,但此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就,就能够更加接近真理。历史性正是努力去理解的动力。 要注意的是,伽达默尔是反对形而上学的,他主张的事在柏拉图式的对话中寻求意义。解释学的普遍性正是简历在主体的有限性之上的,自笛卡尔之后的启蒙时代试图派出主观性以达到客观性的做法正是回避了最重要的问题。 格朗丹最后将解释学的道路回归到了理性(斯多葛派的内在逻各斯)上,在我看来,虽然抚慰人心,还是不够有力。
哲学 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上卷) 豆瓣
作者: 伽达默尔 译者: 洪汉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哲学诠释学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种种条件和特点,论述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 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 3、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
作者对文学、思想史、美学等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哲学诠释学对人文学科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被看作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哲学解释学 豆瓣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作者: 加达默尔 译者: 夏镇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哲学解释》一书是由美国学者戴维·E·林格从加达默尔3卷本《短论集》中选编关于哲学解释学的论文集。全书共由十三篇文章组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七篇文章主要阐述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则得在阐述学解秋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书前有林格的为英译本写一篇长序,对哲学解释学及全书内容作了详尽介绍。《哲学解释学》一书所收论文都是加达默尔于《真理与方法》出版后之所写的关哲学的文章。它们既是对《真理与方法》一书所提重要原理的进步阐述,同时也对它们作出了补充和发展。对于要想系统了解哲学解释学的人们说来,本书将是一本必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