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本
2022年9月29日 已读
“ 薇依思想的核心在伦理和政治的关系尚未被思考清楚的经验之处,它的名字是‘不幸’(malheur,这个词实际上无法翻译)。她对人的思考始于所有快乐和美好消失的那一瞬间(Simone Weil le pense au contraire à partir du moment où tout plaisir et tout bien disparaissent)”,阿甘本的评价让我如遭雷击。可她为人类设想的制度如此温柔,是“带有温度的寂静”,而非“冰冷的喧嚣”:必须创造某种沉默和关注的氛围,让那些“微弱和笨拙的呐喊”也能被听到。Cioran说:“有时,我觉得我应该为历史上所有的苦难负责,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曾为了我们流血。”薇依给出的答案是,“为了纯粹的爱。”这的确是不可乞求的奇迹。
哲学 散文 法国 薇依 阿甘本
What Is Real? (Meridian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Lorenzo Chies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 10
Eighty years ago, Ettore Majorana, a brilliant student of Enrico Fermi, disappeared under mysterious circumstances while going by ship from Palermo to Naples. How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most talented physicist of his generation vanished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It has long been speculated that Majorana decided to abandon physics, disappearing because he had precociously realized that nuclear fission would inevitably lead to the atomic bomb. This book advances a different hypothesis. Through a careful analysis of Majorana's article "The Value of Statistical Laws in Physics and Social Sciences," which shows how in quantum physics reality is dissolved into probability, and in dialogue with Simone Weil's considerations on the topic, Giorgio Agamben suggests that, by disappearing into thin air, Majorana turned his very person into an exemplary cipher of the status of the real in our probabilistic universe. In so doing, the physicist posed a question to science that is still awaiting an answer: What is Real?
什么是真实? 豆瓣
Che cos'è reale? La scomparsa di Majorana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温琰 / WUXU 校 拜德雅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2021年4月5日 已读
关于概率或可能性的本体论研究。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不作为问题。统计规律不过是排除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在人为设定的理想状况下得出的结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忘了这一点并把统计学当做现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概率是从隶属于行动的等级中解放出来的潜能,而在现代科学里概率性只是它本身,只为了治理而介入现实。纯粹的可能性取代了现实,知识认知的仅仅只有知识本身,唯有从概率计算中逃逸才能让真实被确定为真实。
哲学 思想 意大利 拜德雅 物理学
Giorgio Agamben 豆瓣
作者: Alex Murray Routledge 2010 - 5
Giorgio Agamb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ntroversial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nd critical theory. His work covers a broad array of topics from biblical criticism to Guantanamo bay and the ‘war on terror’. Alex Murray explains Agamben’s key ideas, including: an overview of his work from first publication to the present clear analysis of Agamben’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ife theories of ethics and ‘witn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amben’s political writing and his work on aesthetics and poetic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language, literature, aesthetics and ethics, this guide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ishing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nature of moder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ormations.
论友爱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刘耀辉 / 尉光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的一本书:《什么是装置?》《论友爱》《教会与王国》
1.在《什么是装置》中,阿甘本解释了什么是装置这个概念,装置就是权力关系与知识关系的交点
2.《论友爱》中,阿甘本对爱做了解释1. 有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一种存在的感觉[aisthēsis]。2. 这种存在感本身是甜美的(hēdys)。3. 存在与生活之间,感觉到某人的存在与感觉到某人的生活之间存在某种对等。如此的陈述定是尼采论题的预备:存在——除“生活”外我们没有其他方式来对它进行想象。
3.在《教会与王国》中,加入了神学的思考,讨论了权力关系问题。
2020年9月12日 已读
罗兰·巴特:同时代性就是不合时宜。
阿老师:必须以生命换取自己同时代性的诗人,也必须坚定地凝视世纪野兽的双眼,必须以自己的鲜血来粘合破碎的时代脊骨。
同时代人是紧紧凝视自己时代的人,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
感知这种黑暗并不是一种惰性或消极性,而是意味着一种行动和独特能力
友爱 哲学 学术 当代激进思想 意大利
The Fire and the Tale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Lorenzo Chies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3
What is at stake in literature? Can we identify the fire that our stories have lost, but that they strive, at all costs, to rediscover? And what is the philosopher's stone that writers, with the passion of alchemists, struggle to forge in their word furnaces? For Giorgio Agamben, who suggests that the parable is the secret model of all narrative, every act of creation tenaciously resists creation, thereby giving each work its strength and grace. The ten essays brought together here cover works by figures ranging from Aristotle to Paul Klee and illustrate what urgently drives Agamben's current research. As is often the case with his writings, their especial focus is the mystery of literature,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of language as a laboratory for conceiving an ethico-political perspective that places us beyond sovereign power.
渎神 豆瓣 Goodreads
Profanazioni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王立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在本书收录的10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本书论及的话题与主题的范围之广,证明了阿甘本的独特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和他对见证行为的——有时徒劳、有时丰产的——持续关注。
2020年6月29日 已读
《渎神礼赞》看得我头疼,即便熟悉他找到两个对立之物之间的门槛就开始谈论潜能与不可能性的套路,还是佩服他轻松玩弄如此多概念的能力。渎神-亵渎-religio-游戏-使用-资本主义对使用的消除(景观/消费)。“亵渎不可亵渎之物是将来一代人的任务”,如此才能从装置中夺回使用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指向空无,指向一切物的毁灭,同时也夺回语言的渎神的潜能。
哲学 宗教 阿甘本
语言的圣礼 豆瓣
Il sacramento del linguaggio. Archeologia del giuramento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编辑推荐
• 本书是阿甘本极具影响力的“神圣人”系列(Homo sacer II,3)中的作品。
• 阿甘本在追溯了主权、神圣性等思想的根源之后,转向了一个新领域:对“誓言”的哲学考古学研究。
•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阿甘本对“誓言如何产生了我们的语言,乃至包括法律和宗教在内的我们的整个生活的基本框架”这一问题的精彩论证。
• 阿甘本致力于跟随本雅明的脚步,重拾被传统语言哲学所忽视的一个经典维度,即生命形式维度,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出语言哲学的真正根基。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甘本从意大利学者保罗•普罗迪的《权力的圣礼》引入,探讨了作为西方政治的基础的誓言现象的根源,并进一步探索了语言对我们生命形式以及生活意义的构建问题。
阿甘本认为,对语言的研究,需要一种考古学的努力,即我们需要发掘出,语言诞生的最原初的事件。而在阿甘本看来,这个最原初的语言事件,就是誓言。由于我们的一切语言关系,都是在誓言所构建的词与物的关系中塑造出来的,于是誓言便成为了突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规则的玻璃瓶的最主要的突破点。
一开始,阿甘本就拒绝了在巫术—宗教中寻找誓言的起源这一普遍观念,他认为誓言指向了一种对语言经验的特殊回应,这一回应催生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宗教和法律。正是誓言让我们的政治体制和宗教体制成为可能。这样,誓言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便涉及一种元语言。那么,我们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依附在这种元语言之上,在元语言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才变得可以言说,我们才具有了某种体制和政治制度。
进一步的,阿甘本指出,真正的元语言哲学的任务,不是让语言脱离于生命形式本身,去探索语言的自在性体系,或者孤立地去谈语言内在的逻辑一贯性。阿甘本的语言哲学的价值在于,努力地将语言的装置(无论是语义符号学还是语用学)推向极致,在其最为脆弱的誓言一环,寻找突破口。
2019年12月29日 已读
断断续续艰难读完,几乎要心生厌倦。他试图用誓言解释牲人的起源,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誓言的时代”,而他期待在这空洞言辞与生命政治达到最疯狂的时刻出现一种上帝的“安济”作为拯救和希望?一如既往地只会对未来给出一个空洞的姿态,正可谓“渎神”。并非宗教和法给予了誓言以保证,而正是在试图固定作为述形式语言的誓言与事实之间的对应时产生了最初的宗教和法律。誓言,正如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说,“城邦的败坏导致法律的增多”,誓言也产生于人类语言先天的不完善,伪誓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然而后面他又说人类语言产生于誓言?并非作为工具性的语言,而是确定了人的本质。活生生的言说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产生于这种语言经验的断裂中。阿甘本绝不是要恢复一种元语言,而是要恢复语言的实践性。需读奥古斯丁、晚期维特根斯坦、福柯和奥斯汀
哲学 拜德雅 语言哲学 阿甘本
品味 豆瓣
Gusto
8.3 (7 个评分)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知识越进步,怪异的剩余物越多,我们便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无法认识的概念和知识,也在日常生活中制造越来越多的无法享用的快感。这正是我们面临的后现代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本书视为阿甘本对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的一篇声讨檄文。
★在《品味》中,阿甘本考究了 科学与快感、真与美、享受的知识与认识的快感是如何分裂的。在这番考古学式的追踪之后,阿甘本重新发明了“品味”的概念,从而将科学与快乐的一分为二成功地衔接起来。
-内容简介-
《品味》是一本关于审美和经济的书。阿甘本说,品味问题是美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许多经典的美学著作中,品味(英文:taste;德文:Geschmack)关于我们对美的认知,关乎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不过,阿甘本对品味的关心并不是纯美学的。他认为,从古代以来,西方的主体概念就陷入一个无法修复的分裂,一边是以审美和情趣为主的审美人(homo æstheticus),另一边是功利和世俗化的经济人(homo œconomicus)。
在阿甘本看来,唯一可以破除这个魔咒的,是恢复柏拉图时代真正的品味,而不是作为一种无法认识的抽象的普世性的品味。这种品味正是爱-智慧,即哲学。
2019年11月10日 已读
定价坑人,第五章和附录 1 很精彩。必须要看《符号学原理》了,拖不得了。
2019年11月10日 评论 熟悉的套路,误导性满满的结论…… - 真正的智慧的不可见性和可见之物的不可认识性,西方形而上学在柏拉图那里就将认识对象分裂为真理和美,也将人类伦理的目的分裂为认识和快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试图用想象力将美学驱逐出科学的领域,品味既是知识(快感的溢出)又不是知识(表征相对于知识的溢出),品味成了一个物自体,这只能陷入二律背反的否定性。柏拉图在《会饮》里试图用爱欲来统一知识和美,爱是对美的欲求(斐多),也是对知识之爱(苏格拉底),然而爱欲έεος,丰饶神和贫乏神之子,它不是神而只是δαιμον,和φιλοσοφία意义都属于中间之物,如阿甘本所说,和品味一样,是主体之人形成过程的门槛。按照阿甘本对几位古典大师的分析,品味不过是溢出的能指,美的概念不过是个缺乏所指的纯粹能指,有如星丛一般只能被接近而不能被认识。由于美,溢出的能指得到了配置,由于爱,观念中的现象得以被保存。柏拉图的知识型的分裂被阿甘本对应于本维尼斯特对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分裂,现代科学的发展将占卜知识/不可知的知识排除出去,只留下越来越多的溢出的能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交换价值上,这是一种我们无法享用的快感,它同样是个纯粹能指。精神分析中的那种未知的知识(潜意识),也是一种纯粹能指。科学越发展,溢出的能指就越多,从亚里士多德将人界定为“会说话的有理性的人”开始,人就处于意指关系和知识的断裂之间,启蒙以来的哲学家的唯一的知识主体的人不过是天真的构想,即便是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启蒙的反叛也不过只是把问题变成了作为知识主体的大他者和认识主体之间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符号学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弥补二者之间的裂缝。最后阿甘本要求回到爱-智慧(哲学)中去,它本然地处于裂缝之中,唯有它才能“在纯粹表象中保存现象”,“哲学意味着美必须保存真理,真理必须保存美。在这个双重保存中,知识得到了实现”。“唯有如此快乐和科学才能统一起来,才能赢得智慧的理想,也就是品味。” 这结论着实可疑,知识分裂的解决之路在分裂之处,只需把不可言说和不可认识之物(存在和看不见的真理)交给作为溢出能指的占卜,占卜难道不是不可认识的科学,是纯粹偶然性的么?我以为您老要批判西方形而上学这种根源的分裂性和知识的不可靠性呢。是您老的误导性太强了么……老套路,总是要借助中介之物。 附录 1 分析本维尼斯特的《词语与声音》很精彩,可以窥见阿甘本一直以来对语音的哲学构想,那些发音指示词不过是空能指,仅仅指示话语的状态,言说的声音不过标示着“言说”这件事的发生,即声音的出现,言说者首先是个声音,而写作将语音从语言中抹除了,因为写作事先地被包含在文字的符号中。在阿甘本看来,本维尼斯特用 voice 去跨越裂缝的尝试是失败的。但问题是,德里达在《论文字学》里已批判过语音中心主义(实质是λογος中心主义,理性主义),此处看不出阿甘本较之德里达的高明之处。
哲学 意大利 拜德雅 西方哲学 阿甘本
语言与死亡 豆瓣
Language and death:the place of negativity
9.1 (9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张羽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4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与死亡关系的论述召唤阿甘本走向语言之途,探讨声音与静默之于“有死者”的意义,窥探那尘封于埃琉西斯秘仪中的远古秘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从普里西安到本维尼斯特,从《俄底浦斯》的悲剧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阿甘本游走于哲学、神学和诗歌之间,在否定性的深渊中追问声音与意义、语言与死亡之间的迷题。
《语言与死亡》是初版于1982年的一本阿甘本早期著作。他想破解的,是潜藏在人性的寓所之深处的秘密,那构成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之根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关于语言、死亡和时间性的纽结是什么?那言必称逻各斯的生物,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无根性”状态?那神圣与暴力、那政治与神学、那声音与伦理、那话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交织和互文性之中?声音是什么?否定性到底寓居于何处?
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之旅,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语言学,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从悲怆的俄狄浦斯王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到处有思想的惊喜,同时也会时刻受到语言的引诱。阿甘本将以上这些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乃至语言学的文本融为一炉,带给读者丰富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2019年9月29日 已读
仍然是太海德格尔式的阿甘本,直到第八天才有拨云见日之感。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于摆脱形而上学根基的否定性的尝试都是失败的,阿甘本所要寻求的伦理的真正属于人的语言仍要回到 In-fancy 的语音实验中去。“如果你现在开口说话,那便是伦理”。别忘了ἦθος!
伦理 哲学 语言哲学 阿甘本
幼年与历史 豆瓣
Infanzia e storia: Distruzione dell'esperienza e origine della storia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尹星 译 / 陈永国 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内容简介:如今要探讨经验的问题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再也无法得到它。任何想在今天恢复传统经验的人都将面临自相矛盾的境地。幼年恰恰是颠倒的引擎,将纯粹的前巴别塔时代的语言转化为人类话语,把自然转化为历史。
2019年9月28日 已读
翻译一塌糊涂。
阿甘本
Pilate and Jesus (Meridian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Adam Kotsk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2
2019年9月15日 已读
2019年9月15日 评论 一些零碎笔记 - 我们都很熟悉使徒信经中的那一段:“……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彼拉多在教会历史中的地位挺有趣的,大多数时候他被对基督受难负责的罪人之一并于死后在地狱受苦,但也有将他追认为圣徒的情况。他的妻子因为劝说他不要插手基督的事,而被东正教会追认为圣。阿甘本将重点放在四福音书中的“hand over(paredōken)”一词上,并反复分析彼拉多与耶稣的那段辩论:“地上的国岂可审判天上的国?”“我的国不是来自地上,而是来自天上”。彼拉多对耶稣的审判究竟是否具有合法性?按照罗马法律,他找不出耶稣有什么过犯,即便是找来受封的犹大王都只能承认耶稣的无罪;此外,拿撒勒人耶稣也不是罗马公民。最后,彼拉多并未明确宣判,而只是将耶稣”hand over”给犹太暴民,并洗了手说“这人流血的罪不归到我身上”。耶稣的受审是一场没有判决的审判,然而,这场审判本身即是裁决。“若是没有神的授意,这场判决岂能发生?地上的权力岂能高过天国的权力?”handing over 即意味着,神将审判神子的权力交给了凡人。现代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了法官的义务是做出裁决,而彼拉多始终逃避做出明确的判决。若非经彼拉多的审判,基督上十字架就会是犹太暴民的谋杀而非受难,然而,经过没有判决的审判而上十字架,这是更为耻辱的死亡。 阿甘本指出,这场审判是一场krisis,基督的这场受审是司法秩序的一次极端状况,是罗马帝国司法体系的危机时刻。耶稣说过,我来不是为和平,是要叫地上动刀兵。圣经又说,不要论断。基督降临世间道成肉身,不是为论断人,而是为救赎。为此他必须要将自己交付给一场没有判决的审判。按照保罗的说法(阿甘本称之为“专横的”),人受审不是因着法,而是因着信。,基督自己的说法如约翰福音 3:18-19 所记载:“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 神独生子的名。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按照此种说法,基督不可能在人间受审。 阿甘本说,审判确实不存在,因为它在先已经发生了。基督的受审在判决已被做出的那刻就开始了:法官所能做的只是将受指控者移交,handing over,给执行者,而无法论断他。在这个意义上基督的受审成谜,因为审判的谜和生命的谜在此短暂相触随后永远分开。阿甘本又谈到了“神秘”,厄硫西斯秘仪和 kore(Porsephone,the unspeakable girl, daughter of Demeter, wife of Hades)。阿甘本争辩说,彼拉多手下未完成的这场基督的受审,和厄硫西斯秘仪所包含的生命的坠落与复生一样,是一个谜。在这个谜题中,圣与凡俗,有死者和永生者,在此相遇,但并未如厄硫西斯秘仪中的人们通过神秘获得了神圣力量一样,而是永远地顽固地分离了。 彼拉多对做出判决的犹豫不决与逃避将人子的人性永远地置于 危机(krisis) 之中,他的行为就是无作为。他偷窃了本属于了神的潜能,这是渎神的。阿甘本说,历史的进程正如这场没有判决的审判,处于永恒的危机状态。将自己交托到凡人手上受难的是神自己,基督在此例外状态之中成了牲人,如阿奎那所说,一切都要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直到最后的审判来临。 阿甘本把 krisis 和现代医学对 crisis的定义联系在一起,并突然切入病理学分析,大概是想和他的生命政治相联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以和《剩余的时间》《the unspeakable girl》对照着看,下一本大概要看 《karma》。
哲学 基督教 宗教 阿甘本
宁芙 豆瓣
Ninfe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4
•自古希腊以降,人们一直在找寻一种通向过去、激活记忆的方式。这正是阿甘本在《宁芙》一书中所讨论的主题:对时间与影像之关系的探索。
•过去与当下,记忆与影像,影像与宁芙。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记忆技术,去穿透过去与当下之间的隔膜,去把握那个业已逝去的过去。在阿甘本看来,真正的记忆技术就是宁芙化的技术,只有与作为影像的宁芙结合,一种通向过去的可能性才能真正降临。
•阿甘本是少有的其思想和写作在多个领域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宁芙》探讨了一系列关于美学理论的广泛研究课题,包括意大利舞蹈大师多梅尼科•达•皮亚琴察的“魅像”概念,德国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堡著名的《谟涅摩绪涅图谱》,瓦尔特•本雅明的“辩证影像”概念,以及芝加哥著名摄影师内森•勒纳在1972年的离奇发现。对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领域的读者,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文献。
内容简介
在探索打开过去之门的方式上,古希腊人用一种神秘的仪式,召唤出可以为我们带来过去叙事和幻像的谟涅摩绪涅女神。然而,现代思想家们却将我们通往过去的命运交付给一个影像。德里达的得意门生伯纳德•斯蒂格勒将我们面对影像的技术,理解为影像的自动化过程。
不过,从一开始,阿甘本就将他的影像哲学附着在德勒兹的重复的基面上,他所关心的并不是纯粹回到过去的可能,他认为我们必须在影像的碎片中,恢复一个潜在的过去,而不是仅仅恪守一个空洞的客观性原则。
在此意义上,阿甘本将影像比作宁芙。宁芙是古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中的仙子,她们并不是诸神,并不能享受永生,因此在阿甘本看来,她们是介于人与动物之间的门槛上的存在。宁芙就是影像的隐喻,影像是一种介于真正鲜活的生命与死气沉沉的物之间的门槛上的存在物。阿甘本通过追溯图像学研究的谱系,提出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封存在影像之中,我们唯有在与影像(宁芙)的结合中,才能去开启通向记忆、通向过去的可能性。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阿比·瓦堡,居伊·德波,本雅明,阿甘本不过是在继续他们的工作而已。宁芙是人与动物之间的门槛上的精灵,要与人交媾才能获得灵魂。而影像生自人又脱离了人,按本雅明的说法,处于曾在之物与当下在一瞬间共同汇集成的星丛中,而重要的是静止的瞬间、被突然打断的时刻所具有的张力。重新赋予影像能量,让固化的、不可接近的历史幽灵重新运动,这是人作为历史主体、活生生的存在所背负的使命。只有拯救了作为影像的宁芙,人才有可能拯救过去,拯救历史的废墟,拯救我们的记忆,同时也重新获得潜能,对未来保持一种敞开,找到救赎自己的通路。但这种救赎,并非个体的智慧所能达成,只是要由“时空中的大众”在集体的想象中完成,在想象的空间中,才能通过思考的不可能性使思考变得可能,人与非人、多与一、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断裂得以发生,历史也在此发生。
哲学 电影理论 美学 阿甘本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豆瓣
Pulcinella ovvero Divertimento per li regazzi
8.0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陨落,生命来到暮年的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决定画一部以喜剧角色普尔奇内拉为主角的画集,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该画集共展示了一百零四个场景,这些场景连串起来便是普尔奇内拉的一生,也是詹多梅尼科的一生。正是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七十岁高龄的画家才意识到他已活过,并且想要像普尔奇内拉一样活过,不问其意义,不问其结果,不问其成败。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镜像呢?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生命的对位解读。而这恰是阿甘本想要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进入自己生命的视角: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
★生命形式,本然地人性的生命,事实上,是这样的生命:通过让生存的特殊工作(opere)和功能(funzioni)变得无作(inoperose),它,可以说,使这些工作和功能转向了空虚,并因此向可能性敞开。
★本书图文结合,彩色印刷,文笔是作为散文短章行家的阿甘本所一贯使用的,可读性强又不乏学理深度。
- 内容简介 -
普尔奇内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戏剧中的一个喜剧角色。18世纪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曾以其为主角画过一部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的画集。本书即是阿甘本对这些画作的研究。在本书中,阿甘本不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入,更从古典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该喜剧角色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个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赋生的重要意涵。但阿甘本的落脚点却在哲学上,他将普尔奇内拉的生命历程视为人之生命形态的象征,并融入了他自己的“赤裸生命”等观念。很大程度上,此书是其“神圣人”系列研究的一次具体展演,可作为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也可作为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2019年5月8日 已读
普尔奇内拉是什么?是意大利戏剧的木偶,是嬉闹的笑声或泪水的秘密,言说的不可能性即是语言本身的经验。普尔奇内拉并不存在,他也并不经历什么—他只经历他未曾经历过的。普尔奇内拉不参演戏剧,他只打断戏剧。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只是找到通向本源的通路—通过打断。这是普尔奇内拉的教导。普尔奇内拉既不存在也不死—它属于存在的剩余,它的肉体通过无作为而向新的身体之用展开新的可能性。普尔奇内拉只在bio的彼岸生活,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伦理就是我们如何微笑。普尔奇内拉打破了纯粹生命和人、身体和语言(logos)之间的虚假连结,他只是一个身体之用,他就是zoe和bios重叠之时的显现。本然的人性的生命正是普尔奇内拉式的生命:通过不作为保持住潜能而向可能性敞开。
哲学 意大利 拜德雅 生命政治 艺术
奇遇 豆瓣
L’avventura
8.3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如果爱欲和奇遇亲密地融为一体,这不是因为爱情把意义和合理性赋予了奇遇,而是相反,因为只有一种具备了奇遇之形式的生活才能真正地遇见爱情。
★爱情总是没有希望的;然而,也只有在爱情中,希望才会浮现。这就是潘多拉神话的终极意义。希望, 最后的礼物,仍被关在魔盒里,这意味着,它并不等待它在世界中的真正实现。
★每个人都身陷于一场奇遇,每个人都因此不得不和代蒙、厄洛斯、阿南刻、厄尔庇斯打交道。它们正是奇遇——堤喀——每每向他呈现的面孔——或面具。
★由此出发,我们遭遇奇遇的五个神奇瞬间:命运、语言、影像、存在、政治。
★在这本洗练的小书里,我们既可读到本雅明式隐秘激情的回响,也可读到海德格尔式深层思索的振荡。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一部精彩的生命哲思著作,在其中,古典学、诗学和哲学的变奏被他巧妙地织为一体。本书共分五章:魔神(Demone)、奇遇(Aventure)、爱欲(Eros)、事件(Evento)、希望(Elpis)。阿甘本从古典诗文和现代哲学中采撷材料,条分缕析地揭示了五者之间的关系。尤为精彩的是,阿甘本将其还原为代蒙(魔神)、堤喀(时运之神)、厄洛斯(爱神)、阿南刻(定数之神)、厄尔庇斯(希望之神)这五位神灵,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命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考古分析。而这一研究,生动又深切地观照了生命的运动形态,特别是爱的历险。本书以阿甘本擅长的散文短章写就,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2019年5月6日 已读
Daimon,Tyche,Eros,Ananche,掌管我们生命的四位神灵。诗人对魔神的敬虔在爱欲中被提喀所缚,又在阿南刻的照看之下抛弃一切伦理而将生命与写作由由魔神达成统一。如同提喀,奇遇aventure既指偶然也指命运,奇遇即是主体与世界的相遇,也是主体与自己的相遇。海德格尔说此在被抛而在现身情态中敞开自身,列维纳斯说主体在与他者的相遇中暴露自己并建构自己的存在,而阿甘本说,奇遇与叙述,事实与言辞逐渐混合无法分离,奇遇就是叙述本身,奇遇/事件就是此时此地,当奇遇/事件发生的此时此刻,它所牵涉到的人也作为叙述者被牵涉其中,事件因此总是语言的事件。在诸奇遇之奇遇发生之时也是人之成为人之时,人迈过门槛而与动物分开。因此奇遇等同于Ereignis,它在存在发生之际命名了存在。而爱赋予我们潜能
哲学 拜德雅 诗学 阿甘本
无目的的手段 豆瓣
Mezzi senza fine: Not sulla politica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赵文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 2015 - 1
《无目的的手段:政治学笔记》是继《牲人》、《未来的共同体》、《没有内容的人》及《剩余的时间》之后阿甘本的又一力作,收录了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见于各处的文章。除了表达对舞蹈的蔑视之外,书中还出人意料地显示了对权利的虔诚渴望——《人权之外》:如果没有法与执法的结合体(即某种类似于国家的东西),权利是多么富有意义啊!除此之外,对“贝克特的梦与夜”的指涉也让让我们疑雾重重。
《没有目的的手段》紧靠吉奥乔·阿甘本那独一无二的躁动思想列车的一贯核心:在大屠杀之后,集中营将例外状态列入了国家主权的基本模式,考虑其遗留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思考今日的政治?
在讨论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注》的《旁注》中,阿甘本那支柱性的矛盾化政治学依旧锐利逼人。这一点既反映在《面孔》中的对话(其中那位不明身份的谈话者据说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里,也见于作者对当代政治学——尤其是对意大利政治——所做的深刻个人思考之中。
论阿甘本 豆瓣
作者: 艾利克斯·穆雷 译者: 王立秋 泼先生 2012 - 4
在一个把人还原为赤裸生命的政治气候中,人类的尊严和权利是否如阿甘本所论述的那样陷入决绝的困境虽然仍可商榷,但是,他强有力表达的——也许是夸张法修辞——持续警惕的必要,则毋庸置疑。
——杰弗里·盖勒(Jeffery Geller),北卡罗来纳大学哲学教授
关于一个独特的、弥赛亚的永恒共同体的诺言,实现起来似乎相当缓慢。这当然可能已经发生,但是看起来,阿甘本和德里达一样犯了延迟诺言的罪。亵渎的政治还在等待。
——帕特里克·奥康纳(Patrick O'Connor),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2014年6月5日 已读
不错的参考书,试图给阿甘本的几个核心概念(潜能、不作为、语言、生命政治、牲人、将来共通体)树立一个框架。翻译太太太糙了,对不起价格,扣一星。以及,再读二手书我就完蛋了。
哲学 阿甘本
Opus Dei 豆瓣
侍奉天主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Adam Kotsk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9
Profanations 豆瓣
Profanazioni
作者: Giorgio Agamben 译者: Jeff Fort Zone Books 2007 - 8
The Italian philosopher Giorgio Agamben has always been an original reader of texts, understanding their many rich and multiple historical, aesthetic, and political meanings and effects. In Profanations, Agamben has assembled for the first time some of his most pivotal essays on photography, the novel, and film. A meditation on memory and oblivion, on what is lost and what remains, Profanations proves yet again that Agamben is one of the most provocative writers of our time. In ten essays, Agamben ponders a series of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problems: the relation among genius, ego, and theories of subjectivity; the problem of messianic time as explicated in both images and lived experience; parody as a literary paradigm; and the potential of magic to provide an ethical canon. The range of topics and themes addressed here attest to the creativity of Agamben's singular mode of thought and his persistent concern with the act of witnessing, sometimes futile, sometimes earth-shattering: the talking cricket in Pinocchio; "helpers" in Kafka's novels;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ast Judgment, of anonymous female faces, and of "Rosebud," the infamous object of obsession in Citizen Kane. "In Praise of Profanity," the central essay of this small but dense book, confronts the question of profanity as the crucial political task of the moment. An act of resistance to every form of separation, the concept of profanation reorients perceptions of h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use interweave to produce an urgent political modality and desire: to profane the unprofanable. Agamben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and potent theoretical model but describes it with a writerly style that itself forges inescapable links among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philosophy.Giorgio Agamben is Professor of Aesthe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Venice. His many publications include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Remnants of Auschwitz: The Witness and the Archive (Zone Books), The Coming Community, and State of Ex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