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2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2010年6月5日 已读
最喜欢这本
当代
青蛇 豆瓣
7.7 (8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桥是断肠桥,塔是伤心塔。
作者李碧华用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语言作为开篇,将我引到缠绵悱恻的故事中。白蛇与青蛇因误吃了七情六欲丸,开始懂得了人类的感情,相继爱上了美少年许仙。其实这本书是写了两种人在路口的徘徊与抉择,许仙是平凡男人群体的缩影。小青被成功地塑造为觉醒的女子典范。
书中描写白蛇的语气是冷的,象她又凉又滑的蛇皮,恰似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当她遇到了爱情,义无返顾地舍弃了千年道行时,她如一只自焚的凤凰。在仙人分界的路口,她被迷离的春雨蒙昏了头。为一个平凡的男人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以为平凡的爱和关心,嘘寒问暖,眉目传情,会使这个男人永远的感动,结果多情反被无情误,她成了雷峰塔底的囚徒,千年与孤独为伴。她永远迷失在感情的十字路口,不知哪儿是正确的方向。
在白蛇与许仙结为夫妻后,青蛇对姐姐又妒又恨。一度充当第三者的角色。她面对许仙眼中永远流泻不出的迷茫和永远不知投放在哪儿的眷顾,意乱情迷了。但还好,她比白蛇多了层冷静。也许是心头的愧疚吧!在最后,她终于迷途知返,走出了死巷,也彻底认清了许仙的面目。
然而许仙,这个忧郁,儒弱的美男子,他对自己人生的分岔路口几度退缩,并且负情负义。他既贪恋白蛇的美貌,同时又希望拥有小青。在人类自以为是的聪明下,他不断起誓,又不断地违背自己的誓言。最后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卑鄙小人。生死攸关的时候,他选择了保全自己,遗弃了对他情深一片的素贞。
法海带着一种几近变态的刚毅和执着,去追寻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他的人生路途上没有所谓的路口,所以他永远不会迷失。他能让人产生与爱等量的憎恨,又让人一筹莫展,但他的内心也有柔软不可触摸的一部分,所以最后无法面对小青落荒而逃。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豆瓣
7.1 (79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海南出版社 2001 - 4
作者生于70年代后期,有人说这个年代出身的是充满物质感的一代,显然这是个武断的结论,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人积极回应智力的承传,特别是生命力与想像力充沛的青年。《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这个名叫许知远的青年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许知远已试图搭建属于自己的某种具有自我信仰意味的文字领地,这信仰与精神的自由和智力锻炼有关。
2010年9月16日 已读
他至少读过娱乐至死 在路上 麦田守望者 李敖
当代
胭脂扣 豆瓣
7.6 (7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 1
《胭脂扣》是李碧华的第一部小说。
某夜,一冷艳女子来报馆求登寻人广告,她原来是五十年前红透墉的名妓如花,当年拜倒裙下者不知多少,但如花钟情富豪子弟陈十二少。陈家是名门望族,不能接受一个妓女做媳妇,陈十二少因此和家庭决裂,被逐出家门,两人在贫穷中挣扎。如花与十二少约定阴间重见之约,再吞鸦片自杀……如化在阴间久候不见十二少,但是还有七天还魂期,所以来到了阳间寻觅……
2010年10月29日 已读
看完电影后感觉书很一般
当代
城南旧事 豆瓣
9.1 (61 个评分) 作者: 林海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者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风光适切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
除了不断再版的小说,著名导演吴贻弓将《城南旧事》搬上银幕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2010年11月2日 已读
老北京的底蕴和台湾的风俗
当代
我与地坛 豆瓣
作者: 史铁生 著 / 杨卫东 等摄影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 9
收录《我与地坛》《合欢树》《故乡的胡同》《墙下短记》《写作夜》《钟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七篇散文,配有图片。
2010年12月31日 已读
只到史铁生先生去世我才想起读过
当代
一地鸡毛 豆瓣
8.3 (56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3
旧作集《一地鸡毛》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收集了刘震云自认为最好的短篇《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中篇《温故一九四二》、长篇《口信》。刘震云说,重新出这本集子,有了一个看自己过去作品的机会,他看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
一部琐碎人生的范本。一部关系学的教科书,再现了单位这一微观天地,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酱缸”之臭,人心之险,一一展示无遗。王朔指出,它一扫以往的英雄主
2011年5月16日 已读
同样是个小职员,放在美国就是写中产阶级生活空虚,放在中国就是拖家带口生存艰辛,关系复杂,所有人最后都得成婊子
当代
现实一种 豆瓣 谷歌图书
8.2 (3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2011年6月25日 已读
可能是一本练笔之作,剧情的对仗与残忍无情让人觉得这是一本荒诞小说,但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生活体验的新视角,“我看到了四种雨在下“,肆无忌惮的感情宣泄在与无生命的世界中,最后一篇的时代暗喻,第一篇的寓言意味,疯狂而又冷酷_x000d_
他的小说的镜头感很足,很疯狂,很有电影价值,不过往往都是纪录片,把看似荒谬 失控的事件拍成纪录片,这是他的牛逼之处
2011年6月25日 评论 现实一种 - 可能是一本练笔之作,剧情的对仗与残忍无情让人觉得这是一本荒诞小说,但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生活体验的新视角,“我看到了四种雨在下“,肆无忌惮的感情宣泄在与无生命的世界中,最后一篇的时代暗喻,第一篇的寓言意味,疯狂而又冷酷 第一篇看点:皮皮眼中的四种雨,山氏兄弟母亲骨头像”筷子一样“折断,大肠烂了,皮皮视角中对婴儿的杀戮,山岗的肢解过程 第二篇看点:疯子的无礼举动,河水上漂浮的人头,被逼疯的警察 第三篇看点:作者像一个导演,将疯子眼中的世界呈现出来,一把大砍刀斩向人群,斩断了所有人的膝盖,但是疯狂的人群还在继续前进,把断肢碾碎,继而大刀砍断了所有人的”睾丸“,像乒乓球一样在地上滚动。 疯子将古代酷刑在自己身上重现,真实的疼痛感。 最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包括原配妻子和女儿,与他擦肩而过 他的小说的镜头感很足,很疯狂,很有电影价值,不过往往都是纪录片,把看似荒谬 失控的事件拍成纪录片,这是他的牛逼之处
当代
独唱团(第一辑) 豆瓣 Goodreads
7.4 (356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主编 书海出版社 2010 - 7
“虽然作者们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文章,但它终究只是一本文艺读本,无论是从程序上还是从本质上,他都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我们总说,这个社会需要常识,需要启蒙,但其实我认为,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人已经被启蒙了,有常识的人一直有常识,大家其实都知道美和丑,好和恶,只是我们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我们在台面上要扭曲和违背一下自己。要改变靠自己,现在不是旧年代,资讯毕竟对我们开放了七八成,我们也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七八成。而一本文艺读物,除了能提供好的文艺作品以外,能量有限,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韩寒说《独唱团》)
2011年7月9日 已读
不过如此 石康那个还行 其他的装逼矫情 这种文体怎么会流行 who the fuck care who you are
当代
蝴蝶与棋 豆瓣
作者: 苏童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苏童短篇小说结集。
2011年7月25日 已读
战争与杀戮后 傻子存活 启示录般的故事
一些梦境 一些呓语
有几篇写的深 依稀有点大师的味儿
当代
洼地上的“战役” 豆瓣
作者: 路翎著 / 张业松编 2009 - 8
《洼地上的“战役”》写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纯洁而又微妙的爱情,描绘出人物纯真、崇高的心灵世界。《初雪》写志愿军司机载送一群受敌人炮火洗劫的朝鲜妇孺穿越封锁线,去到安全的后方。
小说描写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不作一味的歌颂,而与战士对自己悲惨身世的回忆、对祖国亲人幸福生活的联想交融在一起。对战士的心理描写,富于想象力,细腻,丰富,深邃,小说情节朴素、真实,风格明朗,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热情。
小说一经问世,激起读者的热烈反响,进而招致严厉的批评。不久,作者即因“胡风集团”案遭逮捕,从此开始长达二十年的牢狱之灾。
2011年10月1日 已读
引用简介:对战士的心理描写,富于想象力,细腻,丰富,深邃,小说情节朴素、真实,风格明朗,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热情。_x000d_
他的写作水平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准,这就是天赋,他是三维创作,大多数都是二维
当代
黄昏里的男孩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黄昏里的男孩》(新版)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这些中短篇小说选集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的理由。
1999年4月7日
2011年10月1日 已读
2011年10月1日 评论 "喂,你有香烟吗?" - 1  再后来,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像以往一样生活,于是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剃头匠挑着铺子来到了他们的门外,他的妻子就走了出去,坐在了剃头匠带来的椅子里,在阳光里闭上了眼睛,让剃头匠为她洗发、剪发,又让剃头匠为她掏去耳屎,还让剃失匠给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因此她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服,在天黑以后,离开了孙福,追随剃头匠而去了。 2  他说着把脸转过来,阳光在黑色的眼镜架上跳跃着闪亮。她感到他的目光像一把梯子似的架在她的头发上,如同越过了一个草坡,他的眼睛眺望了过去。她的身体离升了桥的栏杆,等着他说: 3  这时候他们的儿子可能听到了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晃着脑袋也唱了起来。看着儿子摇头晃脑的模样,他们相视而笑了。以后的日子也许会越来越艰难,他们并不为此忧心忡忡,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4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   "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头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5 "喂,你有香烟吗?"   石刚没有回答,而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他盯着昆山。昆山的手开始拍打起石刚的衣袋,然后他的手伸进了石刚的口袋,摸出了石刚的香烟。我知道昆山是在挑衅,可是石刚仍然一动不动。昆山从石刚的香烟里抽出了一根,我心想昆山会将这一根香烟递给石刚,会将剩下的放进自己的口袋。然而我看到的情景却是昆山将那一根香烟叼在了自己嘴上,昆山看着石则,将剩下的还给了石刚。石刚接过自己的香烟,也从里面抽出一根叼在嘴上。接下去让我吃惊的情形出现了,石刚将剩下的香烟放进了昆山的口袋。我看到昆山笑了起来,他摸出了火柴,先给石刚点燃了香烟,又给自己点燃了。   这一天傍晚,他们两个人靠在了桥栏上,他们不断地说着什么,同时不断地笑着。我看到晚霞映红了他们的身体,一直看到黑暗笼罩了他们。他们一直靠在桥栏上,他们手里夹着的香烟不时地闪亮起来。这天晚上,我一直站在那里听着他们的声音,可是我什么话都没有听进去。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始终在回忆当初他们吸的是什么牌子的香烟,可是我总是同时回忆出四种牌子的香烟--前门、飞马、利群和西湖。 他的文字依然很有亲临感,新奇的想象力让人往往感到惊喜 这本书像发黄的相籍,敲打着我的心房,回到过去的童年,那个时代的一切充斥着简陋和不发达,但是却仍能感受到每一次呼吸中空气的清新。。。 最后一篇很有意思了,今天的流氓是不会选择这么体面的决斗的,盗亦有道算是吧,那个时代的人愚昧、无知,但是也纯朴,我们怀念的就是这种纯朴。 虽然说是已经远去的年代,很多东西已经流失了,但是很多东西还是没有改变,婚姻生活、父母与孩子,中国社会在不断注入新的东西,但是老东西依然部分存在,随着时间,在底层沉淀的越来越厚实。 一个黄昏后,一个汉子问另一个汉子 “喂,你有香烟吗?” 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切仅在一句话中
当代
马桥词典 豆瓣
8.3 (29 个评分)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5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2012年4月29日 已读
最近看的中国文学为数不多有创新和诚意的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