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农民自杀研究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刘燕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220410) “把你的博士论文拓写成一本书是什么体验”。(短评写不下)
2022年6月27日 评论 短评写不下才写长评的话肯定想不出标题啊 - 本书是针对 80s-90s 的农民自杀现象的研究,其中数据现在已经不那么能指导现在了——毕竟现在按照书中的分类几乎全都是空心原子化社会,农村老年自杀已经占压倒性主流了——这是后话。作者田野调查做得很扎实,总结的也算到位。只是利用的“理论框架”颇有些“导师的任务”的感觉,其导师提出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互构论”,强搬硬套用于自杀研究,证明自杀存在社会和个人的互构——倒也不是说不通吧,只是觉得有点哑然。社会总需要秩序,在现代社会秩序缺位的地方,宗族是一套稳定的社会秩序体系,它迫害也保护着生存在其中的人。发展和进步并不是简单地规定什么为恶直接破除就行。“破四旧” 扫荡了旧秩序,又引入了公社制度替代了宗族的生态位,彻底杜绝了再生,然而当政府退出农村时,缺乏信仰、缺乏规则、又缺乏“传统道德”约束的人们对死亡便失去了恐惧和敬畏——或许还是害怕的吧,但却从理性上说服自己“没用了就得死”……Muss es sein? 虽然想用理性分析一切,但还是接受不了把“人”当作 something dispensable 啊。
中国 社会学
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乡愁 豆瓣
作者: 高维生 2019 - 1
打开味蕾,就好像打开记忆那扇门。
我们怀念、迷恋曾经的那些味道,不过是怀念与迷恋那些人、那些事。
一道道故乡的美食,穿过时光的帷幕抵达舌尖,
那是令人沉醉的旧日时光,也是远行路上的乡愁行囊。
本书笔调素朴,叙述温婉,从容道来的故事里都是心心念念的熟悉味道,那是故乡的滋味。
这是一本中国饮食文化读本。
菜犹如一个传记的主人,它承载着食者的记忆、经历、悲欢与乡愁。
每个菜都是一本大书,从中能寻找到历史的踪迹,也能发现自己走过的印迹。
本书分为大地野菜、五味杂记、吃食漫谈、寻味记忆四部分,
在回味每一种食物的经历时,也在咂摸时间的滋味。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220522)拖了一个多月,不愧是我。属于“勉强能看”,要比较的话和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差不多一个水平?因为我是东北人,能从中体会到同乡的亲切,所以格外可读。对于没有这丝乡情存在的一般通过读者,或许并不值得花钱(甚至花时间)去读吧——虽然也不能否认偶有妙笔,真的是每篇文章都给“没有才气”几个字作注脚。虽然作者好像也不是专研写作的作家,更像一个搞满蒙史的……(于是学到了一些家乡的知识,也是好的)
中国 散文随笔 美食
圆圈正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5 (90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 - 8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圆圈正义”“何谓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生命的尊严”“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2022年6月24日 已读
刚看了三四章,鸡汤味好浓。(220624) 之前有传闻说罗翔老师是基督徒,我还不信,现在信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对索多玛的问答信手拈来同时赋予这么崇高的意义的……这算是个缝缝补补的语料集吧,compile 了罗翔老师在各个场合的演讲、博客文章等等。只能说质量没有很高——博客文章也不可能质量很高。有人说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讨论某种概念的时候喜欢先确立某些概念是神圣的,然后在论证的时候反复论及其神圣性,罗翔老师对正义也是如此看待的。
中国 法学
随园食单 豆瓣
作者: 袁枚 2016 - 6
2022年5月22日 已读
相当可爱。一本可以窥见当时事物风貌的小书,菜谱和要点记述也颇详细,喜欢做菜者可以比照之用于复原。和汪老一样,多记述南方菜肴。尤其是苏杭菜,给身为北方人的我很多新奇,比如笋竟然重要到能独成一章…南方竹子真是多,连粽子都用箬叶包;还能看到小小的地域歧视,比如袁老还经常嘲讽金陵人毛都不懂,真是笑死。不过虽然书本身值得一读, kindle 商店的电子书却排版十分杂乱,还有录入错误,最好还是买其他版本。
中国 散文随笔 文学
清华园日记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季羡林 2015 - 5
2021年1月17日 已读
发现 Kindle unlimited 包含此书,即刻借阅。内容是读了个不亦乐乎,网传的名场面当然都有,但书里更多的是对时局的困惑、纠结,对将来的迷茫不定,对自己若隐若现的理想在怀疑和踌躇满志中的逡巡,看起来很有共鸣。从骂考试,到渴望朋友,到丧母之痛,人之情感,在 1934 年和今天,未有什么不同。西洋文学系的夹英文习惯还更符合我这留学生了。本书前半还附赠一些季老写小学和初中的散文,也颇可读。书中用语还很有意思,有时间应该整活一个十分钟入门清华园体。问题是电子书排版质量过差。书之注释与正文全无区分,读起颇费力。我大体上还是有基本的文学常识和英文水准的,很希望能略过括号里复述的正文加翻译或 Goethe 生平简介之类…… 且不止一处有注释的第一个词跑出括号的现象。不建议购入此电子版。
中国 散文随笔
青铜时代 豆瓣
9.2 (9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7 - 5
《青铜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三。这是以中国古代唐朝为背景的三部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的主人公,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他们作为一群追求个性、热爱自由、想按自己的价值观念精神信条生活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当时的权力斗争控制和扭曲了心态与行状、竟将智慧和爱情演变为滑稽闹剧。作者在这部长篇中,借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寻情、开创伟业等风华绝代的唐朝秘传故事,将今伯爱情与唐人传奇相拼贴,使唐人传奇现代化,在其中贯注现代情趣,并通过对似水流年的追述,让历史艺术相融合,最终确立了对生命终极价值的体认,引出了一种由叙事者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的对话体叙述方式。
2021年1月2日 已读
自从美国返来我再没寻得到此版。。。权标记为读完。《红拂夜奔》约差半章,《寻找无双》未读。日后以他书补标。此处只能评万寿寺:是我目前读到王小波想象力最瑰丽最洋溢的小说,叙事结构极其精巧且未因形废意,实在喜欢……(呸,你只读过这一部长篇)可惜因是近一年前读完情节人物印象均模糊不清,回忆时除了薛嵩红线外脑子里还冒出克娄巴特拉和比掉的片段……可能因为都有一个白衣女。这么看来整本书都要重读了。
中国 中篇小说 文学 长篇小说
吾国与吾民 豆瓣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9.5 (8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黄嘉德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1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务虚笔记 豆瓣
9.3 (21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务虚笔记》内容简介: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古典之殇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开岭 2010 - 11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最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豆瓣
作者: 苏秉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1
本书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为大众撰写的一部考古学著作。书中以其60余年的考古生涯为主线,回顾了他在实践中探索考古学科理论和方法所走过的艰辛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过程和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方面的主要成就,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
宫女谈往录 豆瓣
8.4 (35 个评分) 作者: 金易 / 沈义玲 紫禁城出版社 2005 - 3
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呼她“荣”,13岁进宫的她随侍慈禧前后长达8年之久。18岁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随着时事动荡,她的生活也颠沛流离,愈加凄惨,她极不愿意谈起往事,出于对作者的好感和信任,才断断续续道出了当年宫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宫女的生活细节,慈禧老佛爷的起居,光绪皇帝鲜为人所知的佚事,以及太监做人的羞辱和煎熬等等。正史不载,野史难寻,具有对正史作补充和诠释的价值,并极具可读性。
铁月亮 豆瓣
作者: 许立志 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丛书“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歌精选”的其中一部,该丛书精选六位打工诗人影响广泛、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诗作,保留《我的诗篇》纪录片中的诗歌。本书汇集了许立志2010年以来所写的近200首诗,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富士康打工期间完成的。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在劳碌的流水线生产操作之余,他一直坚持颇具水准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朴素、斩截而又强烈,以悲悯的笔触书写悲辛的底层生活,以此来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陈忠实自选集 豆瓣
作者: 陈忠实 2017 - 3
陈忠实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着泥土的味道,或幽默,或冷峻,对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本书精选和节选了他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蓝袍先生》《四妹子》,短篇小说《信任》《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散文随笔《告别白鸽》《原下的日子》等篇章,全面展示了陈忠实的文学创作成就。
2020年2月23日 已读
陳老作品風格很統一,倒是能寫透某一類型也不容易。的確是凝聚了此生體驗的文字呢
短篇中篇有的成文太早,不過藍袍先生和四妹子都不錯。散文則只能說對作傳有用ㄌ。整書實際文學價值一般。但應用於理解陳老的創作心路還是很有助益
中国 中篇小说 散文随笔 短篇小说
白银时代 豆瓣
8.6 (13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7 - 5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
2020年2月11日 已读
老师说,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环球同此凉热。众所周知,银子是热导最好的物质,因此在一块银子上,绝不会有一块地方比另一块地方更热。在白银时代,也绝不会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有思想,领导不蠢,公司也不蠢。每个妄图发声的人最后都会“比”掉。
本书收录《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和《二〇一五》三部中篇。《未来世界》大概是最好懂的一篇,推荐先阅读此部分,虽然三篇事实上时空上有所联系,但先读《未》应该不会影响观感。当然,一如既往地有大量直露错误。不过直露错误也有高下之分——小波比贾平凹高明也深刻多了。
中国 中篇小说 文学
废都 豆瓣
6.8 (39 个评分) 作者: 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 2009 - 7
贾平凹是《红楼》解人,他在《废都》中的艺术雄心就是达到那种《红楼梦》式的境界:无限地实,也无限地虚,越实越虚,愈虚愈实。
一部《废都》是一张关系之网。《废都》一个隐蔽的成就,是让广义的、日常生活层面的社会结构进入了中国当代小说。
贾平凹复活了传统中一系列基本的人生情景,基本的情感模式,复活了传统中人感受世界与人生的眼光和修辞,它们不再仅仅属于古人,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些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基因里就睡着古人,我们无名的酸楚与喜乐与牢骚在《废都》中有名了,却原来是古今同慨。比如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名之累……
——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此即《废都》。
2020年1月3日 已读
好像要模仿《金瓶梅》和《红楼梦》,但从里到外只透着鄙陋和猥琐。出版的书中删节了大量性描写,使得情节不甚完整,不过补上也并不能弥补本书低劣的人物塑造和内蕴…人物行为十分割裂和夸张,不要说他是想写现代社会人情虚伪,人家刘震云怎么就没像他写得这么做作……世情的描写也透着穷酸文人的意淫感。我真很想问问说这书好的人它到底哪儿好?我反正是欣赏不来。
中国 文学 长篇小说
白鹿原:宣纸插图本 豆瓣
作者: 陈忠实 2015 - 10
陈忠实著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对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怨怨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颤的真实感。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我咋没瞅见插图…
(Update Dec 15 2019) 当代作家受魔幻现实影响的当真不少…就目前我读过的为止,白鹿原应该是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最好的作品(尘埃落定也不错)。和丰乳肥臀倒是可比较的…显然比丰乳肥臀好得多。人物虽然有点样板但还算是饱满(比写假人强…)。还有一点优势就是情节叙述到五十年代就停了(不包括插叙),避免了评判当代政治…当代某些乡土文学作家评判新中国政治调调如出一辙,对改开的看法经常很可笑😑充满陈腐气…白鹿原没有这些糟粕,令人高兴。
我越来越觉得莫言何德何能得这个诺奖…
中国 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
一地鸡毛 豆瓣 Goodreads
7.8 (20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9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的小说除了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被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地鸡毛》外,还有《塔铺》《头人》《新兵连》《单位》《口信》和《土塬鼓点后》等篇,并新增刘震云的官场小说《官场》。
文集中收录的对单位和官场的描写堪称中国最早的官场小说;《口信》是小说《手机》中集中写乡下的部分,又成为其后来鸿篇巨制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萌芽。
从这些旧作里,可以洞悉刘震云早期创作的关注点和着眼点,这些短篇也是刘震云的而立之作,却显出相当的成熟老到,直到今天,经历岁月的淘洗仍不过时,更显经典。
2019年11月29日 已读
有人说小说分为写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 照这个标准,《一地鸡毛》肯定是生活体验。虽然生活体验肯定比生命体验差一层意思,可对于我来说看着还是挺有趣,偶尔能有些共感,偶尔又能发现一些新角度(可能像农村孩子第一次看赵树理…) 有关八九十年代小人物日子的琐碎和无奈 写得真不错
中国 文学 短篇小说
俯仰关中 豆瓣
作者: 陈忠实 2010 - 1
《俯仰关中》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人情景物、关于记忆、行走见闻、人生与写作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告别白鸽、一株柳、绿风、父亲的树、我的秦腔记忆、麦饭、搅团、原下的日子、感受文盲、口红与坦克、走进一个美国家庭、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晶莹的泪珠、生命之雨、三九的雨等。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很一般 甚至有点像初中作文…没有什么能文学欣赏的价值 只能用于理解陈忠实的创作背景 平铺直叙甚至于平淡无味的内容(游记尤其差) 生硬的比喻 还有“哦!……”和反问句和诡异引号使用…可能是因为我是城里孩子本身就有隔膜… 有些时候需要努力地设身处地才能共感想表达的情感 说理方面该说也很幼稚…小说写得好和散文写得好真是两码事
不过,也真的能看出他的不容易 一步一个脚印,克服各种艰难走到今天 著成《白》书 (能看出他很自豪总是提起来哈哈哈)
中国 散文随笔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