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尾s - 标记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硬球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斯 译者: 林猛 / 吴群芳 新华出版社 2003 - 11
“硬球”是本书独创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概念,它在本书中既指政界人物为了胜出、权力和成就,而展开的讲求实际、大胆出击、不畏艰难、“过关斩将”的竞争游戏,也指他们进行这种“硬碰硬”或者说“打硬战”的激烈游戏时,所使用的各种巧妙有力的手段与技巧。 在马修斯看来,世界就是一个大球场,或者说许多球场,只有那些能玩硬球的人才能成功。一个人如果掌握了硬球游戏的法则,在这个日常生活充满了政治权谋的世界,他就能赢得一席之地,并且发达辉煌。“硬球”既硬又圆,用来喻指大人物们的游戏和手段确实再恰当不过了。
2013年11月20日 想读
一生的学习 豆瓣 Goodreads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9.4 (7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张南星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一生的学习》介绍了我们做父母的不足,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像用模具来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教导人们去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日子,那么,教育只有助长了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项赚钱的方法而已,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设计的觉醒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一光 译者: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是田中一光先生在大陆首次发行的文集,他以亲笔文字将读者带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去体验与众不同的设计人生,进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的田中一光。设计大奖上的冉冉新星、办公室里的“工作狂”、讲台边的“园丁”、玻璃窗边的编排指挥家……他工作上的非凡才华让人敬佩奋发;而年龄最小的歌舞伎观众、戏剧舞台上的活跃份子、爵士乐的鉴赏家、厨房里的美食创意鬼才……他生活中的情趣又让人心生向往。身为设计师的田中一光先生,以清丽优美的笔触,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与记录,将设计之道与生活之道自然融合,在启迪设计智慧的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
田中一光先生于2002年去世,从02年至今的这段时间,中国设计界对日本设计的关注与日俱增。日本人骨子里对细节和质感的偏执;岛国人因为资源的匮乏和人口比例的失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消费文化在日本的白热化发展导致的市场极度细分,这些日本的特殊性所衍生的设计特质给国人探寻自己的设计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引导。日本设计在国内的反响让我们认识了当今日本设计界的一批中坚力量:原研哉、深泽直人、隈研吾、安藤忠雄……而作为这些设计师的前辈,真正日本设计风格与哲学的开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们更好地呈现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沿革、嬗变。在追根溯源中,我们期待国人对设计本质的不懈求索精神,终将觉醒。
人间是剧场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新星出版社 2010 - 10
立品图书2010年10月出版。
立品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8758/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这就是出离心的简单表现——我们并没有真的身陷其 中,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 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本书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讲法合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的诸多重要观念,包括见地、修道、行为之间的关系;禅定的实质和要诀;十二缘起法的发生过程;金刚经的核心内涵;福德的含义和积聚方法;关于临终和中阴的指导,等等。
人生的枷锁 谷歌图书 豆瓣
Of Human Bondage
8.9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张柏然 / 张增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豆瓣
Logical Thinking and Writing
作者: [日] 高杉尚孝 译者: 郑舜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7
职场人士必读的商务文案写作指南、前麦肯锡顾问高杉尚孝倾力之作
为什么麦肯锡的文案最具说服力?看问题永远能直击要害?
本书归纳了麦肯锡公司盛行数十年的经典写作方法,结合作者自创极具实用价值的思考表达技巧,一次性帮你完成商 务文案写作的四大关键目标:
【逻辑思考】遇到问题思考周密严谨,不重复、不遗漏。利用读报纸、喝咖啡的时间激活思维,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
【流畅写作】搭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结构框架。将金字塔结构和SCQOR故事展开法完美运用到商务报告与PPT简报中,一气呵成写出精彩文案。
【解决问题】一眼看出问题要害,迅速提升解决效率。运用高杉法先厘清问题类型,再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展现你的做事能力。
【超级说服力】逻辑思考,加上心理学技巧,一句话就让客户心动买单。优先传达“有用”信息,适时拿出替代方案,说服别人其实很简单。
本书根据作者高杉尚孝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详细介绍了世界一流公司的商务文案写作方法,是一本让你学会逻辑思考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的实用工具书。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介绍了运用逻辑思考,制作一份兼具逻辑力与明确表达力的精彩商务文案所需的诸多方法,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分辨问题类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开法以及具体制作报告与简报的方法等,帮助你自动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五分钟就构思出一篇逻辑清晰、说服力十足的商务文案。
学会提问 豆瓣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8.5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布朗 / [美] 斯图尔特·基利 译者: 吴礼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5
如果在你的家乡投资建一座核电厂,你会支持还是反对?
如果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安全检查,你会高兴还是愤怒?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做了父母明令禁止的事,你会告诉父母还是隐瞒不说?
无数专家都说股市要跌、房价要涨,或者激烈地唱着反调,你相信谁?质疑谁?结论是唯一的吗?
所有这些问题背后,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吗?
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别人兜售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你明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可一时又很难找到突破口反驳,你有能力提出关键问题,让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让道貌岸然的说谎者原形毕露吗?
面对提问,你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吗?还是只把声高当有理?一遇到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时,就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自己过不去,甚至为此恼火:他为什么横竖不肯接受我的观点?
过于感情投入,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没法识别谬误和操纵。遇到一个难回答的问题,将它直接枪毙掉比仔细思考然后做出回答要容易得多,而且,这样做一定让你显得一言九鼎霸气外露,但也在无形中关闭了通往批判性思维大门。
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擦亮双眼看清世界!
沉思录 豆瓣
Meditations
7.8 (71 个评分)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2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作品来自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部著作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2013年11月20日 想读
一句顶一万句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8.8 (231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3 其它标题: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人生需要揭穿 豆瓣
6.8 (25 个评分) 作者: 丁丁张 中信出版社 2012 - 8
蔡康永、张亚东、姚谦、庄雅婷 鼓掌推荐!
《人生需要揭穿》已陪伴过100000人。它出现在你的枕边、马桶、背包、书桌等角落,它和你一起经历复合与分手,它教会你勇敢地爱,也让你直面伤害。它平缓地诉说着他们的65个隐秘故事,揭穿了那65个非典型文艺青年,却让你哭过后,知道了心之向往。
丁丁张不是情感专家,不是人生导师,他开始被更多人认识,却还是那个和你一起长大的真实可感的同行者,那个视角犀利却态度温和的好朋友。
他之所以揭穿人生,只是因为心疼你:
*当别人耍小聪明的时候我们就装傻,直到他们吐露真相。
*在我需要被爱的时候,人好就行;在我需要去爱的时候,人好不好都行。
*不失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别碰他,但大多时候我们先手贱,最后落得人贱。
*有时候我们会爱上远方,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到达;有时候我们厌恶故土,仅仅是因为待得太久。
*他若没爱过你,怎么会跟你在一起?他若还爱你,怎么会和你分开?这两个问题足够解决你任何的疑问。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用让对方高兴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爱;后来的后来,我们都用让对方难过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被爱。
“我的才华就是发现那些好看的人,然后弄得大家都很难看。”
——丁丁张
《人生需要揭穿》中65个故事里的崴脚文艺青年,分别是旧爱、小三、败犬、极品和怪咖们,但你可以尝试去想象,他们就是一个个在你身边的普通朋友们。他们都为爱情或职场所伤,又都伤过别人,他们的故事真实可感,几乎没有相同,却有相同遗憾。
《人生需要揭穿》不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书,也不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它更像是发生了一些故事之后的自然表达。它并不像名字那样冷酷,它不指导谁,谁也不用指导。其实,你会发现长大,是最难揭穿的,独属于个人的体验。
2013年11月20日 想读
海边的卡夫卡 豆瓣
8.1 (35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4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焦尼·沃卡(Johnny 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一路搭车也来到此地。小说共分49章,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中田的奇遇。两种手法交互使用,编织出极富强烈虚构色彩的、奇幻诡诘的现代寓言。佐伯是将这两个故事联结为一体的结合点,而弑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研究是一门艺术 豆瓣
The Craft of Research
8.4 (25 个评分) 作者: Wayne C. Booth / Gregory G. Colomb 译者: 陈美霞 / 徐毕卿 新华出版社 2009 - 8
本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写作-修订-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如何将模糊的兴趣转为一个值得提出和解决的难题;如何建立一个论证,并让读者愿意接受你的观点;如何预知那些思维缜密且具有批判力的读者的不同意见,并适当地加以回应;如何撰写导言与结论,回答这个最棘手的问题:“那又怎样?”如何从读者的角度阅读自己的作品,因而知道该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修改你的研究报告。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8.4 (1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自由在高处 豆瓣
7.3 (7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1 - 1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7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暂停: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想得更清楚 豆瓣
THE POWER OF PAUSE
作者: [美]南丝•格尔马丁 译者: 黄惟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暂停: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想得更清楚》是写给现代的职场人,也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人群。人们每天被大量的信息、情绪、变化包围着,很容易陷入混乱、疲倦和慌张。很难进行理性思考而做出决策。
暂停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帮你从从这些淹没你的东西里脱身,找回自己真正的能力。
本书的作者是商业顾问,因此本书的内容完全从职场人遭遇的实际状况出发,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案。
懂得利用暂停的力量,可以帮助你:
· 在较无压力的状态下达成目标。
· 面对各种不确定和变动因素时,展现出自信与气势。
· 作出更好的决定,彼此合作无间,而非互相牵制。
· 把吹毛求疵的顾客变成忠实粉丝。
· 避免误会,解决纷争
【编辑推荐】
《暂停: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想得更清楚》
暂停,就是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冷静思考。本书的方法适合于:
政商高层战略决策时——决策要慢,行动要快
在步调飞快、变化莫测的工作中不知所措时——暂停一下,找回自己真正的能力
复杂纷乱的人际关系处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重新创造选择的空间
重新思考人生方向,面对每一次重要的选择——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想得更清楚。
情绪爆棚、抓狂发泄时——把自己抽离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冷静思考
翻开此书,学习方法,然后亲身体验一下暂停之后的神奇!
本书特别赠送【暂停】贴纸,贴在你随时可见的地方,情绪爆棚时,提醒你暂停一下!
【名家推荐】
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很棒的工具。它可以帮我们避开“持续性分心”和“一心多用”所产生的问题,让我们把事情仔细想清楚,进而达成重要的目标。
—— 史宾赛·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
本书相当具有震撼力,足以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步调飞快的世界中,不管是谁,只要学会暂停,就会变得更有效率。
——Jeffrey J. Fox,畅销作家
在这个全年无休的世界,现代人经常面临的窘境是:选择太多、时间太少,只好快快决定,先做了再说。这本生动有趣的书,教我们利用暂停和冷静思考,找到事半功倍的解决方法。
——John Mendelsohn,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医学中心主任
这几个看似简单却威力强大的步骤,能让领导者更有效管理团队、制定决策,找出真正的问题对症下药。对MBA学生来说,这门课跟财务金融一样重要。
——Joyce Elam,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无论你和团队面对的是战争、组织转型,还是对抗气候变化,对于新世纪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本不同凡响的书教我们太多东西了。
——John Elkington,《1个理想 X10种创新》作者
掷地有声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金星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 - 8
真实是这世界上最稀缺也最强大的力量。
真话是这社会上最尖锐也最响亮的声音。
你想听真话,金星只说真话。
只有真话掷地有声。
金星10年来第1本散文集,告诉你精彩至极的女人该怎样做,淋漓尽致的人生该怎样活!
45篇智慧散文+2篇感人随笔,只谈你想听的,只说别人不敢说的。
男人世界潜伏了28年的资本,让她知道什么样的女人最有魅力。金星谈女人的美,谈到知心知底。她说,“性感不是摆出来的,是要让男人惦记着你,有冲动要照顾你,跟别的男人聊天时还能聊起你。性感是要男人追在后面跑的!”
2013年11月18日 想读 一直对金星很好奇
金星
一個人的療癒 豆瓣
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 The Action Program for Moving Beyond Death, Divorce, and other Losses including Health, Career, and Faith
作者: John W. James / Russell Friedman 译者: 林錦慧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2011 - 9
人,之所以快樂,並非刻意忘記失落,而是學會了療癒自己。
幫助全球數百萬人的最佳療癒著作,中文版首度問世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也會有感到失落的時候,當自己或是別人感到失落時,我們最常說這六種話︰
1.「不要難過了」、「不哭了,乖」
2.「下一個對象會更好」、「再買個新的給你」
3. 獨自傷心:「讓他一個人靜一靜」
4. 時間會治癒一切:「過一段時間就會好」
5. 為別人堅強起來:「你該為了○○而振作」
6. 保持忙碌:「讓自己有事做」
你知道嗎?這些方法全是錯的!如何安慰別人?請看本書第四章,不過你更該明白:療癒過程中,有人肯理解最好,但能陪自己走完全程的,只有自己。
一生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分手、被劈腿、離婚;家人、好友、乃至於寵物過世,空巢期——家人因求學、工作離家;無法再信任某人、失業、失去安全感、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家暴);入學或畢業、退休、戒煙酒、生病、財務狀況(變好或變壞)、打官司……
然而,我們幾乎都在用前述的錯誤方法來處理「失落」的心情。這些方法沒有真正解決那段失落,只是轉移了。如果沒有讓一段關係真正「了結」,心裡頭的空洞依然會在那裡,這就導致了失落傷心多年未解。
了結,不是遺忘,因為你不可能遺忘,而是要在身體上、情緒上和精神上,把「失落」發生當時來不及表示的,做個結束。
為什麼感到失落?
因為關係突然中止,於是我們在回憶裡把對方「神化」或是「妖魔化」,也就是只想著那段關係的「好」、或是只記得當時情景的「壞」。
不然就是「矛盾」。像是親人長期抗病去世,你為他解脫、不再受苦而高興,卻又因為再也見不到他而深感痛苦。或是分手,感到自由,但也開始可憐對方、或是為接下來的生活深感不安。
因此,你應該學會正確的「一個人的療癒」方法,你可以一個人進行,也可以找個伴(太親暱的朋友反而不好),但你必須一個人進行療癒的部分包括:
一、拿出紙筆,誠實而詳細回顧你感到失落的幾件事,大多數人會找出三到四段「未了結的」關係。
二、挑出一段最痛或一直無法化解的情緒,回想你跟這個人之間曾發生過、一起做過哪些事情,至少要回想起十件。
每一段關係都有好有壞,你不能只想起壞的,也得寫下好的,至少要寫兩件正面的回憶。
三、所有你感到「失落」的情緒,你覺得該做而沒做、或是可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不外乎你想要——
‧道歉
‧原諒(原諒的意思不是寬恕,而是「我不再恨了」)
‧把你的重要情緒表白出來
你不能站在對方面前要求原諒、也不能跑去跟人家說「我原諒你」,這都會形成一種侵犯;說道歉或是表白情緒,你出現當事人面前,反而不能暢所欲言。
你要寫一封信、一封療癒的信,長短都可以,但不要超過三頁……,別寄出去,而是對著夥伴、對著誰或對著什麼紀念物品念出來。
為什麼這麼做會產生「療癒」的效果?可以讓你產生幸福感?
兩位作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加上實務心理分析,可以告訴你最完整的答案。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實際走過一遍,而單是看兩位作者如何療癒自己,你在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釋懷了。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豆瓣
6.5 (15 个评分) 作者: 袁苡程 新星出版社 2012
20多年前,本书作者在纽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为搜集各种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素材,她首先去了藏书无数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能找到东西基本仅限于名人的临终遗言。于是她重新整理思路,突发奇想,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征集临终遗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来信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她决定把这些故事呈现给更多的人。
2013年11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