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好笑的爱 豆瓣
8.1 (48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 郭昌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
谁都笑不出来 “再给我倒一杯斯利沃维什。”克拉拉冲我说,我也不反对。我们为开酒瓶找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借口,不过,理由十足:我有一篇很长的论文发在一本艺术史杂志上,那天,我刚刚收到了相当丰厚的一笔稿费。 要说呢,我的论文实在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得以发表的。我早先写的东西招来了不少争议和批评。所以,老派而又审慎的《造型艺术思维》杂志回绝了这篇文章,我只得把它转投给另一家对手杂志。尽管它的名气实在不太大,但它的编辑比较年轻,顾忌也比较少。 邮递员把汇款单送到学校,还捎带来一封信。一封无关紧要的信,上午,我由于陶醉于新赢得的声誉,只是匆匆地浏览了一遍。但是,等到回家后,夜深人静之际,酒也喝得差不多了,为了逗乐子,我从写字台上拿起那封信,冲克拉拉念道: “亲爱的同志――假如您允许的话,我愿使用这样的称呼――亲爱的同行――敬请您原谅一个您素昧平生的人冒昧地给您写信。我找您不为别的,只求您能读一读随信奉上的拙文。我并不认识您,但我很尊敬您,因为您在我眼中并非平凡之人,您的观点,您的推理,您的结论,始终以令人惊奇的方式,证实我本人研究的结果……”接着,就是对我名誉的一番盛情赞美,临了还有一个要求:请我无论如何也要为他的文章写一份阅读报告,推荐给《造型艺术思维》杂志,半年来那家杂志始终拒绝他的文章,并把它贬了一通。他们对他说,我的意见将是决定性的,于是,我从此就成了他惟一的希望,成了他在漆黑的深夜中惟一的一道微光。 我和克拉拉,我们就这一位扎图莱茨基先生开着各种各样的玩笑,这个崇高的姓氏刺激了我们;当然,我们的玩笑都是真诚的,因为他写给我的赞美辞令我慷慨大方,尤其当我手中还握着一瓶美味的斯利沃维什酒时。……
2018年9月24日 已读
最喜欢搭车游戏还有让先死者让位后死者这两篇。只是昆德拉也太百转千回了吧,不要和他谈恋爱,应该是那种会在做爱的时候走神走到外太空并且脑补你八十岁时候皮肤褶皱再基于自己的联想伏在你身上大哭的男人。
Love Novel
爱的阶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秦露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耶路撒冷告白 豆瓣
The Unlikely Settler
作者: [印度]利皮卡·佩拉汉(Lipika Pelham) 译者: 曾志杰 2016
这是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以巴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交互激荡中,尽管模糊,仍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1、三千年沧桑历史凝成的一滴眼泪,数百万失根灵魂化成的一句告白。在这里,你能看到过去所有历史的侧影,当下所有问题的症结,却唯一看不到未来。
耶路撒冷这座城市自诞生之初就被神圣性占据了大部分躯体,每一次盛衰都会强化耶路撒冷独一无二的神性,大概没有哪座实体城市像耶路撒冷这样见证过人类历史的变迁。同时,它也是一座世俗之城,它充满欲望且辗转于多人之手,宗教、领土、财富、权力、血腥交相叠加。然而,它的未来在哪里,却是身处其中的人都难以看透。
2、真人版《耶路撒冷三千年》,女性版《为你,耶路撒冷》,关于耶路撒冷,这是可读性最强的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像《耶路撒冷三千年》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资料堆砌,没有那种讳莫如深的学术气质,而是以个人的视觉对这座千年之城的观察。大历史缩到了小家庭,那种切肤的真实感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耶路撒冷。同时,这本书也不是像《为你,耶路撒冷》那种新闻报道式的纪实文学,追求所谓“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概括,让读者毫无抓手。这是一个BBC女记者以异乡人的见闻、情感、家庭为切入点写的耶路撒冷,是她个人与这座城市的碰撞和纠缠,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与这座城市的碰撞与纠缠,能最大程度地靠近读者的立场,读来更有亲切感。
3、BBC女记者的移居生活实录,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展现耶路撒冷这座宗教圣城的历史与未来,让中东冲突不再只是无关痛痒的国际新闻,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4、台湾诚品、博客来书店双选书榜首,著名主持人、作家蔡康永感动推荐。
情爱现象学 豆瓣
Le Phénomène érotique
作者: [法] 马礼荣 (Jean-Luc Marion) 译者: 黄作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本书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马礼荣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继其著名的现象学研究三部曲之后,在此书中,从现象学的角度,探讨了爱洛斯现象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遗忘,存在的遗忘有可能掩盖着一种更为根本的遗忘且由此导致智慧的爱洛斯之遗忘,因此,他提出了基于爱洛斯维度之上的爱洛斯者这一新概念,期望以之为基础,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观。
性爱的艺术 豆瓣
作者: [波兰] 米哈琳娜·维斯洛茨卡娅 译者: 祁文钊 / 谢耐梅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 2
《性爱的艺术》一书不是开出怎样做爱的药方,也不是性交“技术”的教科书。这本书是作者从医15年的总结,也是科学与社会咨询活动的总结。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与患者谈话的结果,以及“家庭组织协会”和《健康》月刊收集的大量咨询信函。书中也有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这些意见是在波兰报刊公开争论的过程中发表的。在这些争论中,作者顽强地捍卫了关于性文化的公民权。作者通过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如给患者回信,出席社会活动家会议,与大学生、中学生聚会,并发表讲话,这使作者能提出最广泛的,激起人们对“性”有兴趣的卡片集。作者希望读者可以找到这类问题的许多答案。“爱情”是一个美妙的词汇,在我的意识中,爱情总使我联想到温馨、忠诚、充满友情以及两人之间彼此亲近的性和谐。作者由衷的希望,本书能使广在青年夫妇调整性爱中的困难与冲突。这些冲突,她们自己是不能独立克服的。如果《性爱的艺术》一书能起到青年家庭良师益友的作用,能给她们日常的夫妻生活带来不少乐趣的话,那么,作者就认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爱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古罗马)奥维德 译者: 寒川子 2007 - 8
古罗马“镀金时代”的爱情大师奥维德专为世间恋人谱写的情爱教科书。历史上屡次被禁,但也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奥维德一生非常传奇,不但诗才横溢,而且是一个恋爱大师,照今天国人的话说,是一个泡妞高手。本书对于研究世界性学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 豆瓣
作者: GIDDENS,ANTHONY周素鳳譯 译者: 周素鳳 / 何春蕤 (校訂、導讀) 巨流 2001 - 11
紀登思在本書中透過對通俗文學及大眾心理學的解讀(這也是其他社會學家比較不屑一顧的知識來源),見微知著地觀察到現代人在性、愛、慾等方面的處境,也注意到──特別是女性──如何積極構築親密關係,因而創造了新的情感領域,建立了新的平等關係的可能。在理論爭戰的層次上,紀登思這本書要挑釁的對象顯然是近年來紅透全球知識圈的法國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傅柯在《性史》第一卷以性的發明(invention of sexuality)作為觀察點,他認為十七世紀起以宗教告解之類的論述作為身體權力技術,不但沒有壓抑性,反而生產了有關性的討論和知識,甚至成為現代主體身分認同的重要成份內涵。作為對比,紀登思則對仗工整地舉出親密關係的轉變來作為現代性在主體、人際與性愛方面的重要發展過程和標記。
作者簡介:紀登思(Anthony Giddens)是英國最知名的社會學家,曾經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學教授,現任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思著作豐富,已出版三十幾本著作,以「現代社會的詮釋者」著稱。早期以清晰、條理分明的筆調,闡釋資本主義在古典社會學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這是他關注現代性問題的開始。隨後他並在此此脈絡下開始致力於建立他的社會學理論,也就是結構化理論 (structuration theory)。
本書是他在探討現代性此一主題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奇特的書。此書與《現代性的諸般後果》(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和《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成為他探討現代性的三部曲。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上台之後,許多人視他為布萊爾的國師。他的近期著作《第三條路》就被認為是第三條路政治的藍本。
我选择独自一人 豆瓣
Laissez-moi (Commentair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塞尔.索瓦热奥 译者: 陈觅 新星出版社 2018 - 1
让我独自痛苦,让我自己痊愈,让我一个人——
法国女性文学的重要里程碑,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出版八十余年几经再版、搬演,感动世界各地万千女性
罹患肺结核的女子,面对破碎无望的爱情,用一封封寄不出去的挚诚之信,为逝去的爱,提供一份冷静的剖析,写下女性视角的《恋人絮语》
*************************** * ****************************
1930年冬天,当罹患肺结核的玛塞尔•索瓦热奥独自一人在小城特奈欧特维尔疗养时,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遭遇身心的双重打击,她写下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记录这段无望爱情带来的苦痛,对易碎的男女情感关系作出了冷静剖析。这些书信集结成《我选择独自一人》,成为其生前出版的唯一作品,为法国女性文学留下了一个孤独而决绝的身影,被誉为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本书还收录了索瓦热奥生前未出版的作品,包括艺术评论、回忆录和部分日记。这些文字同样充满对情感、对自我、对生命的剖析,完整地呈现了一个细腻、敏感的知识女性形象,让我们得以深入到这位早逝天才的文学世界。
*************************** * ******************************
如此苦涩、纯净、高贵、清醒、优雅、严格的小册子,呈现如此高格调的哀伤与心碎。我们几乎想说这是女性笔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如果可以将这种带有敏锐却又受伤的自尊告白视为一种文学形态。——法国诗人、外交家、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 保罗•克洛岱尔
可说是由和弦与对位组成的作品——每个主题皆有其回响,每个观点都有其对应,展现一个非凡卓越的内心世界,特别写出了对于自我的检视。──法国诗人 保罗•瓦雷里
挑战生命的纯净火焰!——法国作家 雷奈‧克雷维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豆瓣
8.5 (10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权景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 - 8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内容简介:这个世界再无秘密,爱上你,就是我唯一的秘密,而我只愿与你分享。怎么样的渴望,能如此灼烧灵魂;怎么样的思念,能刺痛每一根神经末稍,想要靠近,不敢靠近;想要推开,不舍推开;当猛烈的火焰包裹住两人,这世上,只剩彼此搏搏狂跳的心。我喃喃向你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意大利里维埃拉这年的夏天,比过往十五年还要炫目。突如其来又猛烈的爱,彷佛林中奔出的兽,攫住少年与那人的身与心。关系的暧昧、情欲的流动、对彼此的着迷、犹疑、试探,在焦躁不安的夏日里形成一股令人恐惧却又执着不放的暗流。从两人灵魂深处萌发出来的,是一段仅仅为时六周的爱情故事,以及为一生留下印记的经验,因为他们在里维埃拉与罗马闷热夜晚里发现的,是此生恐怕再也无法寻得的东西:完全的亲密关系。
这是本美丽与智慧兼具的书,分毫不差地以既轻盈又凝缩的谨慎,写作其戏剧场面每一刻的精确真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将巧妙地立足于书架上介于詹姆斯•鲍德温《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与爱德蒙•怀特《男孩故事》(A Boy’s Own Story)之间的位置。这也是一本绝佳的小说,描述地中海夏日感官的光芒,与充满欲望的日日夜夜。
海报:
2018年1月30日 已读
“我从来没想过,如果他的一句话能让我如此幸福,另一句话也能同样轻易击垮我。如果我不想落个不幸,我也应该学会提防这小小的喜悦” 读完后躺在床上,满脑子意大利里维埃拉海岸的夏天气味。
Love Novel
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 Goodread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8.0 (23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科特·派克 译者: 于海生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 - 1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比起爱你,我更需要你[中英双语版] 豆瓣
Jag behöver dig mer än jag älskar dig och jag älskar dig så himla mycket
作者: [ 瑞典 ] 格纳·阿德里尤斯 / Gunnar Ardelius 译者: Tara Chace / 赵清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来自北欧的神奇之书,爱过的人都会看
我的前任是个极品微博推荐本书
豆瓣网英文版瞬间想读人数高达1287人
北欧,瑞典,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焦急地等待电话,收集好每一片对方扔掉的纸屑,他们甚至觉得相遇之前的时间是不必存在的。
她会从梦中笑醒,他睡觉时像个孩子,早上留在枕头上的口水印都似一颗小小的桃心。他们靠亲吻和拥抱就可以生活,他们仿佛活在人生的慢镜头里。
渐渐地,他们开始争吵……
从试探、犹疑、迷恋、幸福,到倦怠、争吵、分开,
爱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了裂缝?
中英双语对照版,每一句话都像《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的独白一样触碰心弦:
他用双手把被子拉过他们头顶,拢起一些来,成了一个小小的帐篷。
“我们一辈子都会住在这里。也许会生几个小混蛋,他们会觉得这张床就是整个宇宙。”
With both arms he pulls the comforter over their heads, fluffs it up so it forms a little tent.
" We’re going to live here forever, maybe have some little brats who think this bed is the whole universe."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件事物,例如一张桌子,这样人们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放在那里,站在一旁,客观地讨论。
“There should be something between people, a table where you put a part of yourself and discuss it from the outside.”
我们好像必须得出去走个不停,仿佛一旦停下来,就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As if we have to go out all the time and go for walks, because if we’re not going for a walk then something terrible will happen, something will catch up to us.”
“什么时候,你知道结束了?”
“也许是,当这个人站在你面前时,比起这个人,你更爱那些爱的记忆。”
“How do you know when it’s over?”
“Maybe when you feel more in love with your memories than with the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2018年1月3日 想读
Love W
Hold Everything Dear 豆瓣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Random House Inc 2007 - 9
John Berger occupie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artist, filmmaker, poet, philosopher, novelist, essayist, he is also a deeply thoughtful political activist. In Hold Everything Dear , he artistry and activism mesh in an attempt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as we have come to know it during the past six years.
Berger analyzes the nature of terrorism and the profound despair that gives rise to it. He writes about the homelessness of millions across the globe who have been forced by poverty and war into lives as refugees. He discusses Afghanistan, Iraq, Palestine, Serbia, Bosnia, China, Indonesia--anyplace the power of corporations, the military, or paramilitary elements is being exercised, depriving ordinary citizens of autonomy or livelihoods or the most basic of freedoms.
Singularly lucid and bold, Hold Everything Dear fully acknowledges the depth of suffering occurr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suggests ideas and action that might finally help bring it to an end. From one of the most widely admired, articulate, and impassioned writers of our time, this is a powerful collections of essays that holds a starkly reflective mirror up to post-9/11 realities.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2017年12月18日 已读
太美。知道这封信已经十年了,才第一次读完全文。想被这样的一双眼睛凝注,也想成为这双眼睛。
Love
情感依附 豆瓣
Lives Across Time/Growing Up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马西 / [美]内森•塞恩伯格 译者: 童俊,武怡堃,陈昉,韩丹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9
这本书是关于从婴儿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作者记录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30岁的成长。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
作者将本书当做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故事来进行写作,做了很多细节的呈现。作为精神分析师,作者会写作生活的故事,因为这样才能把作者思考的这些鲜活的人展现出来。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发展内在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实现了一部分这样的目标——教导如何去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温暖、感动和指引。
向田邦子的情书 豆瓣
向田邦子の恋文
6.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向田和子 译者: 张秋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在向田邦子于台湾的空难事件猝逝二十年后,妹妹向田和子打开了那只布满尘埃的牛皮纸袋,首次公开了向田邦子与N先生之间最私密的情感流动。这些书信和日记写于向田邦子的创作巅峰,而情人N先生面临人生最黯淡之时。在这往返的书信和日记里,没有“我爱你”这三个字,却无处不见爱与彼此牵系的心。
2017年11月18日 想读
Love W
A Dialogue on Lov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Eve Kosofsky Sedgwick Beacon Press 2000 - 6
When she begins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fte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the author brings with her an extraordinarily open and critical mind, but also shyness about revealing herself. Resisting easy responses to issues of dependence, desire, and mortality, she warily commits to a male therapist who shares little of her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world.
Although not without pain, their improvised relationship is as unexpectedly pleasurable as her writing is unconventional: Sedgwick combines dialogue, verse, and even her therapist's notes to explore her interior life--and delivers and delicate and tender account of how we arrive at love.
2017年9月27日 想读
Love
柔软 豆瓣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廖一梅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8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如果有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唯一合适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更完善,只是因为他们更幸运。”
“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
……
《柔 软》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终结篇,讲述了一位女医生、一个纠结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发出的提问和思考。
【我们这样演出——剧本+创作手记+主创访谈+幕后故事,更多的“内幕”披露】
1. 完整收录惊世骇俗之作《柔软》全剧本
2. 编剧、导演的创作手记:每部剧因何而起,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
3. 各版本的主创访谈:郝蕾、范植伟、詹瑞文……袒露他们与《柔软》的不解情缘、心路历程和相互成就
4. 舞美、配乐、定妆照、宣传……从台前到幕后,全景展现一部剧的诞生历程
纪录片式呈现三部剧的生长过程,缘起、初衷、萌芽、雕琢、成型、壮大……记录“三部曲” 的每一个珍贵节点
【远不止话剧:收录廖一梅多年对于“爱”和“生命”的思考与回答】
【精装封面,全彩内文,海量罕见剧照,独家公布】
2017年9月25日 想读
Love